唐大烈

《吳醫彙講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讀書須悟對面

趙養葵《五行論》曰:「世人皆曰金生水,而予獨曰水生金。夫肺出氣也,腎納氣也。凡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,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,毋徒從事於肺,或壯水之主,益火之源,肺向水中生矣」。烈按:水生金,乃金生水之對面也,世人但知其一面,而不知又有彼一面,凡此之類,自在人善悟之耳。

白話文:

趙養葵在他的《五行論》中提到:「大家都說金能生成水,但我卻認為是水生成了金。肺的功能是吐出氣體,而腎則是吸入氣體。當氣體反常地從肚臍下方逆流向上,這就是腎虛弱無法將氣體吸入歸原的表現,我們不應該只針對肺部進行治療,或者增加水的主宰(腎)的活力,強化火的來源(心),這樣肺就能在水中得到生機。」

我進一步說明:水生成金,這是金生成水的另一面觀點。大多數人只知道其中一面,卻不知道還有另一面。像這樣的例子很多,只要人們能好好領悟,自然就會明白。

以上內容用現代語言解釋為:趙養葵認為,一般人都認為金能生水,但他卻有不同的見解,認為水能生金。他以肺與腎的功能來解釋,肺負責呼氣,腎負責吸氣。如果氣體異常地從肚臘下方逆流向上,表示腎虛弱,無法將氣吸入,此時不能單純處理肺部問題,而是要壯大腎的機能,強化心臟功能,肺部便能在良好的環境中運作。

我補充說明,水能生金,是金生水的相反觀點。一般人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這種例子比比皆是,只要人們懂得領悟,自然能理解其中的道理。

2. 讀書須識正旨

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曰:「帝曰:腸澼便血何如?岐伯曰:身熱則死,寒則生。」吳鶴皋注云:「身熱則血敗,而孤陽獨存,故死。」烈按:腸澼便血之身熱有三:一則表邪下陷於陽明,藥中加葛根,胃氣得升即愈;一則陰盛格陽,雖為危候,亦有用溫藥而得生者;惟陰氣已竭之身熱,於法不治。

吳鶴皋但注得孤陽獨存,可知陽陷與格陽不在此例也,苟使泥於吳注,幾疑此症惟有孤陽獨存矣,並疑凡身熱者皆死矣。故曰讀書須識正旨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.素問.通評虛實論》中提到:黃帝問道:「若是患了痢疾並且大便帶血的情況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如果身體發熱,情況會致命;若身體寒冷,則可能存活。」吳鶴皋在註解中說:「身體發熱表示血液已經敗壞,只剩下孤獨的陽氣,所以會致命。」

然而,根據我的理解,痢疾便血時身體發熱的情況可分為三種:一種是表層的邪氣侵入陽明經,這種情況只需在藥方中加入葛根,當胃氣得到提升,病情就會好轉;另一種是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被阻隔在外,雖然這是一種危險的情況,但也有人通過使用溫補的藥物得以生存;只有當陰氣已經完全耗盡的身體發熱,按照醫理是無法治療的。

吳鶴皋只解釋了孤獨的陽氣留存的情況,但要知道陽氣陷入和陽氣被阻隔的情況並不在他所說的範疇內。如果我們固守吳鶴皋的解釋,可能會誤以為這種病症唯一的情況就是孤獨的陽氣留存,甚至懷疑所有身體發熱的患者都會死亡。因此,讀書必須要理解其真正的意義。

3. 讀書必須匯參

李念莪《腫脹論》引《內經》實脹四條,虛脹二條,寒脹三條,熱脹一條,又五運六氣各有腫脹。然有提其綱者,曰,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」又曰:「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聚水也。」又曰:「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」可見諸經皆有腫脹,無不由於脾肺腎三者。

烈按:今醫之各有所偏者,因看書時不能參考異同,以致囿於一說,遂為成見。張路玉《醫通》凡例曰:「從古立言,止就一端而論」,誠哉是言也,故引此以為讀書必須匯參之法。

白話文:

李念莪在其著作《腫脹論》中引用了《內經》的相關內容,包括四條關於實性腫脹、兩條虛性腫脹、三條寒性腫脹和一條熱性腫脹的描述,另外還提到五運六氣理論下各種腫脹的情況。然而,歸納總結起來,有幾個重點觀點:「所有由濕邪導致的腫脹和腹滿,都與脾臟功能失調有關。」又說:「腫脹的根本原因在腎臟,但表現在肺部,這都是因為水液代謝失常。」再說:「腎臟像是胃的閘門,如果這個閘門功能不佳,就會導致水液聚積,形成腫脹。」由此可見,各個經絡都可能出現腫脹情況,但主要還是跟脾、肺、腎三個臟器的功能失調有關。

進一步講解,現在許多醫生在診斷治療上存在偏見,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未能充分對比不同的理論和觀點,結果被某種觀點所侷限,形成了固定的認知。張路玉在其著作《醫通》的凡例中提到:「自古以來,醫學理論往往只從一個角度出發來討論問題。」這句話確實一針見血,因此我在此引用這個觀點,強調在閱讀醫學書籍時,必須要能整合不同觀點,進行全面的考量和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