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大烈
《吳醫彙講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中腑中臟辨
《病機機要》云:「中腑者,宜汗之,中臟者,宜下之。」此腑臟二字,實是指經絡,言腑無汗法,入臟亦豈有下法?「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寫,故滿而不能實;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。」此臟宜補,腑宜通之要旨也。考長沙三百九十七法,邪歸中土,乃可議下,其少陰急下三條,指轉入陽明腑證者言,仍是土鬱奪之之義,如已臟真失守,而復瀉之,是虛虛也。
白話文:
《病機機要》中說:「經絡連接到體表的腑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經絡連接到內臟的臟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」這裡的「腑」和「臟」兩個字,實際上指的是經絡。意思是說,與體表相連的經絡不能用發汗法,與內臟相連的經絡也不能用瀉下法。
「五臟貯藏精氣,不能運送,因此容易感到滿脹而不能再儲存;六腑運輸食物,不能貯藏,因此容易感到空虛而不能再儲存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內臟應該補益,而腑應該疏通,這是治療的要點。
研究長沙縣的「三百九十七法」,只有邪氣歸於脾胃,才考慮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其中「少陰急下」的三種條文,指的是轉變為陽明腑證,仍然是土鬱奪之的意思。如果內臟的真氣已經不足,再用瀉下的方法,就會虛上加虛。
古於汗下之法,禁例綦嚴,豈宜如是之倒行逆施乎?觀其論中腑曰脈浮惡風寒,則明是中經;論中臟曰大便秘結,則明是中腑。辨名正誤,庶於立言之旨有合云。
白話文:
古時對發汗排下的方法,禁忌非常嚴格,怎麼可以如此顛倒行事呢?看它的論證中腑時說脈浮動惡寒,明顯是中經(表證);論證中臟時說大便不通,明顯是中腑(實證)。辨別名稱是否正確,才能符合立論的宗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