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上 (5)
卷之上 (5)
1. 疫
一人年弱冠時,房勞後忽洒洒惡寒,自汗發熱,頭背胃脘皆痛,唇赤、舌強、嘔吐,眼胞青色。醫投補中益氣,午後譫語,惡熱,小便長。初日脈皆細弱而數,次日脈則浮弦而數,醫以手按臍下痛。議欲下之,遣書來問。
予曰:疫也。疫兼兩感,內傷重,外感輕耳。臍下痛者,腎水虧也。若用利藥,是殺之也。古人云疫有補、有降、有散,茲宜合補降二法以治。別清暑益氣湯,除蒼朮、澤瀉、五味,加生地、黃芩、石膏,服十餘帖而安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描述一個人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,性行為後突然感到非常冷,並且自己出汗,有發燒的情況,頭部、背部以及上腹部都感到疼痛,嘴脣變紅、舌頭僵硬、有嘔吐現象,眼睛周圍呈現青色。醫生開始使用補中益氣的藥物治療,但到了下午,他開始說胡話,感覺很熱,而且小便量增多。
第一天,他的脈搏細微且弱,頻率也快,第二天,脈搏變得浮動、緊繃且仍然快速,醫生用手按壓肚臍下方時他會感到疼痛。醫生考慮是否應該使用瀉下藥物,並寫信來詢問我的意見。
我回答說:這是疫情。這種病兼具內傷和外感,其中內傷較嚴重,外感較輕微。肚臍下方疼痛,表示腎臟的水份不足。如果使用瀉下藥物,無疑是雪上加霜。古人說疫情的治療可以補益、可以瀉下、也可以散寒,現在的情況適合結合補益和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我另外開了清暑益氣湯,去除了蒼朮、澤瀉、五味,添加了生地、黃芩、石膏,服用十多帖後病情得到了穩定。
2. 瘧
邑人汪大尹,年幾七十。形色蒼白,勞倦病瘧。瘧止,胸膈痞悶,心惡痰多,不思飲食,懶倦,口苦頭痛,夜夢紛紜,兩腿時癢。予為診之,脈皆浮濡無力,且過於緩。
醫書云,脈緩無力者,氣虛也。又云,勞則氣耗。又云,勞倦傷脾。脾傷不能運化精微以養心,故心神為之不安,宜仿歸脾湯例治之。人參二錢,麥門冬、白朮各一錢,歸身、酸棗仁、茯神各八分,黃芩、陳皮各六分,枳實、甘草各五分,川芎七分,煎服二帖,夜臥頗安。但藥後覺嘈,食則吞酸口淡。
減去枳實,加山楂七分、吳茱萸二分服之,仍用參、朮、歸、芎、山梔、山楂,丸服而愈。
一人年逾四十,形瘦色紫淡,素勞傷脾。予令常服參苓白朮散獲安。住藥一年,復勞飲冷酒不爽,是夜頭又被濕,遂致身冷不安,早起面目俱黃。醫用零筋草根酒煎服之,吐瀉大作。又加姜煎,則心熱膈壅,不進飲食,大便秘結,瘧作,胸膈痞塞,粥飲不入,食此湯則噯此氣,嘔逆吐涎,意向甚惡。
予診左脈浮濡無力,肝脈頗弦,右脈肺部濡散,脾部浮微,二部脈皆似有似無,或呼吸相引,又覺應指。
曰:此脾虛之極也。初因勞熱飲冷,頭又被濕,內熱因郁,故發為黃。若用搐藥以泄上焦濕熱,則黃自退。乃用草藥酒煎,濕熱雖行,而脾氣存也幾希。且勿治瘧,當用補脾為急。用人參五錢,橘紅一錢,時時煎湯呷之,令其旦暮食粥,以回胃氣。彼如所言,旬余乃愈。
一人年逾四十,不肥不瘦,形色蒼白,季秋久瘧,醫用丹劑一丸止之,嘔吐不休,粒米不入,大便或瀉,面赤,妄語,身熱。予診脈皆浮而欲絕。
仲景云陽病得陰脈者死。今面赤、身熱、妄語,其症屬陽;而脈微欲絕,則陰脈矣,此一危也。經曰得谷者昌,失谷者亡。今粒米不入,此二危也。又曰泄而熱不去者死。今數泄瀉,而面赤、身熱不除,此三危也。以理論之,法在不治。古人云治而不愈者有也,未有不治而愈者也。令用人參五錢,白朮二錢,御米一錢,橘紅八分,煎服四帖,漸有生意。
一人年近三十,形瘦淡紫,八月間病瘧。予診之,左脈頗和而駛,右脈弱而無力。令用清暑益氣湯加減。服之覺胸膈痞悶,遂畏人參,更醫作瘧治。而瘧或進或退,服截藥病稍增。延至十月,復邀予診。脈皆浮小而濡帶數,右則尤近不足。
曰:正氣久虛,邪留不出,瘧尚不止也。宜用十全大補湯減桂,加芩倍參,服之漸愈。
一人年逾三十,形瘦色蒼,八月間病瘧。或用截藥,或用符水,延纏不愈,胸膈痞滿,飲食少進,大腸痔血,小便短赤,瘧發於夜,寒少熱多,自汗。予診左脈濡小而緩,右脈濡弱無力。
曰:此久瘧傷脾也。用人參二錢,白朮、歸身、茯苓各一錢,芍藥八分,黃芩七分,枳實五分,陳皮六分,甘草四分煎服。後因痔血未止,吞槐角丸而血愈多,仍服前方而血減矣。
白話文:
瘧
案例一:
縣裡的汪老先生,年近七十歲。他面色蒼白,因過度勞累得了瘧疾。瘧疾雖然止住了,卻感到胸悶,心裡覺得噁心,痰很多,不想吃東西,身體疲憊,口苦頭痛,晚上做很多夢,兩條腿時常發癢。我為他診斷,發現他的脈象都呈現浮、濡、無力,而且過於遲緩。
醫書上說,脈象遲緩無力,是氣虛的表現。又說,勞累會損耗氣。還說,勞累過度會傷害脾。脾受傷後,就不能運化食物的精華來滋養心臟,所以心神不安。我認為應該仿照歸脾湯的藥方來治療。於是開了人參二錢,麥門冬、白朮各一錢,當歸身、酸棗仁、茯神各八分,黃芩、陳皮各六分,枳實、甘草各五分,川芎七分。讓他煎服兩帖後,晚上睡覺比較安穩了。但是服藥後感覺胃裡嘈雜,吃東西就吞酸,而且口中無味。
我把藥方裡的枳實減去,加上山楂七分、吳茱萸二分給他服用。然後仍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川芎、山梔、山楂,做成藥丸讓他服用,病就好了。
案例二:
另有一人,年過四十,體型瘦弱,面色紫淡,平時勞累過度傷了脾。我讓他經常服用參苓白朮散,病就好了。停藥一年後,又因為過勞和喝冷酒不舒服,當晚頭又受了潮,於是導致身體發冷不適,早晨起來面部都發黃了。醫生用零筋草根加酒煎服,結果導致他上吐下瀉。又加上薑煎服,反而心裡發熱,胸膈堵塞,吃不下東西,大便秘結,瘧疾又發作了,胸膈脹滿,喝粥都進不去。吃下湯藥後就打嗝,嘔吐口水,感覺非常難受。
我診斷他的左脈浮濡無力,肝脈有些弦緊,右脈肺部濡散,脾部浮而微弱,這兩處的脈象都好像有又好像沒有,有時又感覺脈象和呼吸相應,像是應著手指。
我說:「這是脾氣虛到極點的表現。起初是因為勞累發熱,又喝了冷飲,頭部又受了濕氣,導致內熱鬱積,所以才發黃。如果用瀉藥來排除上焦的濕熱,黃疸自然會退去。先前用草藥酒煎服,濕熱雖然去除了,但脾氣卻幾乎耗盡了。現在不要先治療瘧疾,當務之急是補脾。我用了人參五錢,橘紅一錢,讓他隨時煎湯慢慢喝,讓他早晚吃粥,以恢復胃氣。他按照我說的做了,十多天就好了。」
案例三:
另有一人,年過四十,不胖不瘦,面色蒼白。秋季得了很久的瘧疾,醫生用丹藥一丸讓他止住了瘧疾,但他卻開始不停地嘔吐,吃不下米粒,大便時而腹瀉,面色發紅,胡言亂語,身體發熱。我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都呈現浮的狀態,而且好像快要消失了。
醫書上說,陽病出現陰脈的人會死。現在面色發紅、身體發熱、胡言亂語,這些症狀都屬陽;而脈象微弱到快消失了,這就是陰脈,這是第一個危險。醫書又說,能吃東西就能活,不能吃東西就會死。現在他吃不下一粒米,這是第二個危險。還有醫書說,腹瀉而熱不退的人會死。現在他多次腹瀉,而面色發紅、身體發熱的情況沒有減退,這是第三個危險。從理論上講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。古人說,治療卻不能痊癒的情況是有的,但從來沒有不治療反而痊癒的。我讓他服用人參五錢、白朮二錢、御米一錢、橘紅八分,煎服四帖,情況才漸漸好轉。
案例四:
另有一人,年近三十,體型瘦弱,面色淡紫,八月間得了瘧疾。我為他診斷,發現左脈平和但脈搏較快,右脈虛弱無力。我讓他服用清暑益氣湯,但服用後感覺胸悶,就害怕人參,又找了別的醫生來治療瘧疾。結果瘧疾時好時壞,吃了截瘧的藥反而加重了病情。拖到十月份,又請我診斷。脈象都呈現浮、小、濡、帶數的狀態,右脈尤其虛弱。
我說:「這是因為正氣虛弱太久,邪氣還沒排出去,所以瘧疾還沒好。應該用十全大補湯,把桂枝減去,加上黃芩,人參加倍服用,病就會漸漸好轉。」
案例五:
另有一人,年過三十,體型瘦弱,面色蒼白,八月間得了瘧疾。他或者吃截瘧的藥,或者喝符水,拖延了很久都沒好,胸膈脹滿,吃不下東西,大腸有痔瘡出血,小便短少發紅,瘧疾晚上發作,怕冷少而發熱多,而且容易出汗。我診斷他的左脈呈現濡、小而緩的狀態,右脈濡弱無力。
我說:「這是因為瘧疾久了,傷了脾。我用人參二錢,白朮、當歸身、茯苓各一錢,芍藥八分,黃芩七分,枳實五分,陳皮六分,甘草四分,煎服。後來因為痔瘡出血不止,他吃了槐角丸,反而血出的更多了。我讓他繼續服用原來的藥方,出血就減少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