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附錄 (9)
附錄 (9)
1. 石山居士傳
蘇則氣血流通,心志皆得所養,故脈又如常也。遂以大補湯去桂,加麥門冬、陳皮,補其氣血而安。
三子俱邑庠生,時欲應試而懼。居士曰:三年之內,保無恙也,越此,非予所知。果驗。
石門陳奈,形短頗肥,色白近蒼,年逾二十。因祈雨過勞,遂病手足瘛瘲,如小兒發驚之狀,五日勺水不入口,語言艱澀。或作痰火治,或作風症治,皆不驗。居士視之,脈皆浮緩而濡,按之無力。曰:此因勞倦傷脾,土極似木之病也。經云: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是矣。夫五行自相制伏,平和之時,隱而不見,一有所負,則所勝者見矣。
今病脾土受傷,則土中之木發而為病,四肢為之瘛瘲也。蓋脾主四肢,風主動故也。若作風痰治之,必致於死,惟宜補其脾土之虛,則肝木之風自息矣。遂以參、術為君,陳皮、甘草、歸身為臣,黃柏、麥門冬為佐。經云泄其肝者,緩其中,故用白芍為使,引金泄木,以緩其中。
一服,逾宿遂起,服至十餘帖全安。
陳校,瘦長而脆,暑月過勞,飢飲燒酒,遂病熱汗,昏懵語亂。居士視之,脈皆浮小而緩,按之虛豁。曰:此暑傷心、勞傷脾也。蓋心藏神,脾藏意,二藏被傷,宜有此症。法宜清暑以安心,益脾以寧意。遂用八物湯加麥門冬、山梔子、陳皮,煎服十餘帖而愈。
竹園陳某,形瘦而蒼,年逾五十。居士診視其脈,皆弦澀而緩,尺脈浮而無根。曰:尺脈當沉而反浮,所主腎水有虧,其餘脈皆弦澀而緩者,弦脈屬木,澀為血少,緩脈屬脾。以脈論之,似系血液枯槁,而有肝木凌脾之病,非膈則噎也。問之,胸膈微有礙。曰:不久膈病成矣,病成非藥可濟。後果病膈而卒。
陳銳,面黑形瘦,年三十餘,患鼻衄,發熱惡寒,消穀善飢,疲倦或自汗、嘔吐。居士診之,脈細且數,約有六至。曰:丹溪論瘦黑者、鼻衄者、脈數者,參、耆皆所當禁固也,然不可執為定論。《脈經》云:數脈所主,其邪為熱,其症為虛。宜人參三錢,黃耆二錢,生甘草、陳皮、黃柏、白朮、歸身、生地黃、山梔子、生芍藥遞為佐使。服之果安。
南畿提學黃公,年四十餘。溲精久之,神不守舍,夢亂心跳。用清心蓮子飲無效,又取袖珍方,治小便出髓條藥服之,又服小菟絲子丸,又服四物湯加黃柏,俱無效。居士診視,一日之間,其脈或浮濡而駛,或沉弱而緩。曰:脈之不常,虛之故也。語曰無而為有,虛而為盈,難乎有恆,此之謂乎。
其症初因腎水有虧,以致心火亢極乘金,木寡於畏而侮其脾,此心、脾、腎三經之病也。理以補脾為主,兼之滋腎養心,病可痊也。方用人參為君,白朮、茯神、麥門冬、酸棗仁、山梔子、生甘草為佐,蓮肉、山楂、黃柏、陳皮為使,其他牡蠣、龍骨、川芎、白芍、熟芐之類,隨其變症而出入之。且曰:必待人參加至五錢病脫。
白話文:
石山居士傳
蘇某氣血暢通,心境平和,脈象也恢復正常。於是,居士將大補湯中的桂枝去除,加入麥門冬和陳皮,以補益氣血,使其安穩。
蘇某的三個兒子都是縣學的學生,將要應試卻感到害怕。居士說:「三年之內,保證沒事,超過三年,我就不知道了。」果然應驗。
石門的陳奈,身材矮胖,面色蒼白帶青,二十多歲。因祈雨過度勞累,導致手足抽搐,如同小孩受驚一樣,五天不吃不喝,說話含糊不清。有人用治療痰火的方法,有人用治療風症的方法,都無效。居士診治後,發現脈象浮緩而濡弱,按之無力。說:「這是因為勞累傷了脾臟,土性過盛而克木的病症。」經書上說: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,正是這個道理。五行相生相剋,平和時就隱而不見,一旦失衡,就會顯現出來。
現在脾土受損,土中之木氣便外洩而致病,導致四肢抽搐。因為脾主四肢,風氣又易於活動的緣故。如果用治療風痰的方法,必定會導致死亡,只有補益脾土之虛,肝木之風才能自行平息。於是,居士用人參、白朮為君藥,陳皮、甘草、當歸為臣藥,黃柏、麥門冬為佐藥。經書上說瀉肝要緩和,所以用白芍藥為使藥,引導金氣瀉肝木,以緩解病情。
服藥一劑,一夜之間病情好轉,服藥十多劑後痊癒。
陳校,身材瘦長而體弱,夏天過度勞累,飢餓時飲用燒酒,於是患上發熱多汗、神志昏迷、言語不清的病症。居士診治後,發現脈象浮小而緩,按之虛弱。說:「這是暑熱傷了心臟,勞累傷了脾臟。因為心主神明,脾主思慮,兩臟受損,才會出現這種症狀。」治療方法應該清暑以安心,益脾以寧神。於是,居士用八物湯,加入麥門冬、山梔子、陳皮,煎服十多劑便痊癒。
竹園的陳某,身材瘦削而面色蒼白,年過五十。居士診脈後,發現脈象弦澀而緩,尺脈浮而無根。說:「尺脈應該沉而反浮,說明腎水虧損;其他脈象弦澀而緩,弦脈屬木,澀脈屬血少,緩脈屬脾。從脈象來看,像是血液枯竭,肝木克脾的病症,不是膈症就是噎膈。」詢問後,發現患者胸膈略有不適。居士說:「不久就會發展成膈病,病成之後,藥物就無能為力了。」後來果然患膈病而死。
陳銳,面色黑瘦,三十多歲,患鼻出血,發熱惡寒,食慾旺盛,疲倦,有時自汗、嘔吐。居士診治後,發現脈象細數,約每分鐘六次。說:「丹溪先生論述,瘦黑、鼻出血、脈數的人,人參、黃耆都應該忌用,但不能一概而論。《脈經》說:數脈主邪熱,症狀為虛。應該用人參三錢,黃耆二錢,生甘草、陳皮、黃柏、白朮、當歸、生地黃、山梔子、生白芍藥作為佐使藥。」服藥後果然痊癒。
南畿提學黃公,四十多歲。久患遺精,精神不集中,多夢心悸。服用清心蓮子飲無效,又服用袖珍方中的治小便出精藥方,又服小菟絲子丸,又服四物湯加黃柏,都無效。居士診治後,發現其脈象一日之內變化不定,時而浮濡而疾,時而沉弱而緩。說:「脈象不穩定,是虛弱的緣故。」俗話說,無中生有,虛中生實,很難持久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他的病症最初是因腎水虧損,導致心火亢盛而克金,木氣過盛而克脾,這是心、脾、腎三經的病症。治療應以補脾為主,兼顧滋腎養心,疾病即可痊癒。處方用人參為君藥,白朮、茯神、麥門冬、酸棗仁、山梔子、生甘草為佐藥,蓮子肉、山楂、黃柏、陳皮為使藥,其他牡蠣、龍骨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等藥物,根據病情變化增減。並且說:必須等到服用人參加到五錢,病才會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