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附錄 (4)
附錄 (4)
1. 石山居士傳
復請居士治之。以參、耆、甘草甘溫之藥為君,麥門冬、片黃芩甘寒之劑為臣,青皮疏肝為佐,竹瀝清痰為使,芍藥、茯苓隨其兼證而加減之,酸棗仁、生山梔因其時令而出入之。服之月餘,病遂輕。
然忽目系漸急,即瞀昧不知人事,良久復甦。居士曰:無妨,此氣虛未復,神志昏亂而然。令其確守前方,夜服安神丸,朝服虎潛丸,以助其藥力。年餘,熟寢一月而瘥。
越十餘年,因久坐□□,漸次痛延左腳及右腳,又延及左右手,不能行動。或作風治而用藥酒,或作血虛而用四物,一咽即痛,蓋覆稍熱及用針砭,痛益甚。煎服熟地黃,或吞虎潛丸,又加右齒及面痛甚。季秋,始請居士診之,脈濡緩而弱,左脈比右較小,或澀,尺脈尤弱。
曰:此痿證也。彼謂痿證不痛,今以肢痛為痿,惑也。居士曰:諸痿皆起於肺熱,君善飲,則肺熱可知。經云治痿獨取陽明。陽明者,胃也。胃主四肢,豈特腳耶?痿兼濕重者,則筋緩而痿軟,兼熱多者,則筋急而作痛。因檢《橘泉翁傳》示之,始信痿亦有痛也。又,經云酒客不喜甘。
熟芐味甘,而虎潛丸益之以蜜,則甘多助濕而動胃火,故右齒面痛也。遂以人參二錢,黃耆錢半,白朮、茯苓、生地黃、麥門冬各一錢,歸身八分,黃柏、知母各七分,甘草四分,煎服五帖,病除,彼遂棄藥。季冬復病,仍服前方而愈。
溪南吳道濟妻,年逾三十,無子。診視其脈近和,惟尺部覺洪滑耳。問得何病?曰:子宮有熱,血海不固爾。道濟曰:然。每行人道,經水則來,乃喻以丹溪大補丸,加山茱萸、白龍骨止澀之藥,以治其內,再以亂髮灰、白礬灰、黃連、五倍子為末,用指點水染入陰戶,以治其外。依法治之,果愈而孕。
吳傳芳妻,年逾五十。病左腳膝攣痛,不能履地,夜甚於晝,小腹亦或作痛。診其脈浮細緩弱,按之無力,尺脈尤甚,病屬血衰。遂以四物湯加牛膝、紅花、黃柏、烏藥。連進十餘帖而安。
吳良鼎,形瘦而蒼,年逾二十。忽病咳嗽,咯血,兼吐黑痰,醫用參、術之劑,病愈甚。居士診之,兩手寸關浮軟,兩尺獨洪而滑,此腎虛火旺而然也。遂以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、白朮、陳皮、麥門冬之類。治之月餘,尺脈稍平,腎熱亦減。依前方再加人參一錢,兼服枳朮丸加人參、山梔以助其脾,六味地黃丸加黃柏以滋其腎,半年痊愈。
吳福孫之媳,年幾三十。因夫在外納寵,過於憂鬱,患咳嗽,甚則吐食嘔血,兼發熱、惡寒、自汗,醫用葛氏保和湯不效。居士診其脈,皆浮濡而弱,按之無力,晨則近駛,午後則緩。曰:此憂思傷脾病也。脾傷則氣結,而肺失所養,故咳嗽。家人曰:神醫也。遂用麥門冬、片黃芩以清肺,陳皮、香附以散郁,人參、黃耆、芍藥、甘草以安脾,歸身、阿膠以和血。服數帖,病稍寬。
白話文:
石山居士傳
一位病人求治於石山居士,居士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等溫補的藥物為主藥,麥門冬、黃芩等寒涼的藥物為輔藥,青皮疏肝理氣,竹瀝化痰,再根據病情加減芍藥、茯苓,並根據季節使用酸棗仁、生山梔子。服藥一個多月後,病情好轉。
但後來病人突然眼睛發直,神志不清,昏迷許久才醒來。居士說這是氣虛未復,神志昏亂所致,讓病人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,晚上服用安神丸,早上服用虎潛丸,以增強藥效。一年後,病人睡了一個月的安穩覺,病就好了。
十多年後,病人因久坐不動,疼痛逐漸蔓延到左腳、右腳,然後又蔓延到左右手,無法行動。曾用藥酒治療風寒,也用四物湯治療血虛,但藥一入口就痛,稍微蓋上被子或針灸,疼痛就加劇。服用熟地黃或虎潛丸,又加劇了右邊牙齒和臉部的疼痛。秋末,病人再次求診於居士,脈象濡緩而弱,左脈比右脈小,有時澀滯,尺脈尤其弱。
居士診斷為痿證。病人質疑痿證不會疼痛,現在卻以肢體疼痛為痿證,是否錯誤。居士解釋說:各種痿證都源於肺熱,病人嗜酒,肺熱就可知。經書上說治療痿證要單取陽明經,陽明經屬胃,胃主四肢,豈止是腳?痿證兼有濕重者,筋脈鬆弛而痿軟;兼有熱盛者,筋脈拘急而疼痛。居士翻閱《橘泉翁傳》給病人看,病人才相信痿證也可以疼痛。又說,經書上記載嗜酒之人不喜甘味,熟地黃味甘,虎潛丸又加蜂蜜,甘味過多會助濕生熱,導致胃火旺盛,所以右邊牙齒和面部疼痛。於是,居士處方:人參二錢,黃耆半錢,白朮、茯苓、生地黃、麥門冬各一錢,川芎八分,黃柏、知母各七分,甘草四分,煎服五劑,病就好了,病人便不再服藥。冬季再次復發,服用原方後痊癒。
溪南吳道濟的妻子,三十多歲,沒有孩子。診脈後發現脈象平和,只有尺部略洪滑。詢問病情後得知,是子宮有熱,血海不固。道濟也認同這個診斷。病人每次行房事,經水就會來。居士便用丹溪大補丸,加山茱萸、白龍骨等止澀藥物治療內在病症,再用亂髮灰、白礬灰、黃連、五倍子研末,用指蘸水塗抹陰戶治療外在病症。按此法治療後,病人果然痊癒並懷孕。
吳傳芳的妻子,五十多歲。患左腳膝攣縮疼痛,不能落地,晚上比白天嚴重,小腹也時常疼痛。診脈後發現脈象浮細緩弱,按之無力,尺脈尤其嚴重,屬血衰。於是用四物湯加牛膝、紅花、黃柏、烏藥治療,連服十幾劑後痊癒。
吳良鼎,身材消瘦,面色蒼白,二十多歲。突然咳嗽,咯血,並吐黑色痰,其他醫生用人參、白朮等藥物治療,病情反而加重。居士診脈後發現,兩手寸關部浮軟,兩尺部卻洪滑,這是腎虛火旺所致。於是用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、白朮、陳皮、麥門冬等藥物治療。一個多月後,尺脈略平,腎熱減輕。繼續服用原方,並加人參一錢,同時服用枳朮丸加人參、山梔以健脾,六味地黃丸加黃柏以滋腎,半年後痊癒。
吳福孫的媳婦,大約三十歲。因丈夫在外納妾,鬱鬱寡歡,患咳嗽,嚴重時會吐食嘔血,並伴有發熱、惡寒、自汗,曾用葛氏保和湯治療無效。居士診脈發現,脈象皆浮濡而弱,按之無力,早晨脈象較快,下午較緩。診斷為憂思傷脾。脾虛則氣滯,肺臟失養,所以咳嗽。家人讚歎居士是神醫。於是,居士用麥門冬、黃芩清肺,陳皮、香附理氣解鬱,人參、黃耆、芍藥、甘草健脾,川芎、阿膠養血。服藥幾劑後,病情有所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