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上 (1)
卷之上 (1)
1. 淋
一人年逾三十,神色怯弱。嘉靖八年客外,七月患熱淋,諸藥不效,至十一月行房方愈。九年正月復作,亦行房而愈。至三月傷寒,咳嗽有痰,兼事煩惱,延至十月少愈,後復作,服蘆吸散而愈。但身熱不解,因服小便,腹內膨脹,小腹作痛。後又因晚臥,左脅有氣觸上,痛不能睡,飲食減半,四肢無力。
食則腹脹痛或瀉,兼胸膈飽悶。口舌乾燥,夜臥盜汗。從腰已下常冷,久坐腰痛腳軟,手心常熱。
診其左手心脈浮數而滑,腎肝二脈沉弱頗緩,右手肺脈浮虛而駛,脾脈偏弦而駛,命門散弱而駛。第二日再診,心肝二脈細軟,稍不見駛矣。腎脈過於弱,肺脈浮軟,亦不見駛。脾脈頗軟,命門過浮略堅。
予曰:膀胱者,津液之府,氣化出焉。淋者,由氣餒不能運化,故津液鬱結為熱而然也。房後而愈者,則鬱結流利而熱解矣。三月天日和煦,何得傷寒?多由肺氣不足,莫能護衛皮毛,故為風邪所襲,鬱熱而動其肺,以致痰嗽也。得蘆吸散而愈者,以辛溫豁散其痰與熱也。嗽止、身熱不退者,因嗽久肺虛,肺虛則脾弱,脾肺之氣不能榮養皮肉,故熱作也。
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,又曰脾胃喜溫而惡寒。今服小便之寒涼,寧不愈傷其脾肺耶?是以腹脹作痛,脅氣觸上,或瀉或汗種種諸病,皆由損其脾肺也。而脈時或變易不常者,亦由氣血兩虛,虛而為盈,難乎有常矣。
遂用參、耆各一錢,茯苓、白朮各一錢,歸身、牛膝各七分,厚朴、陳皮、木香、甘草各五分,薄桂三分。煎服二十餘帖,諸症悉退。
後因解頭勞倦,諸症復作。來就予治,脈與前頗同,但不數不駛而已。仍用參、耆各三錢,麥門冬、歸身、厚朴、枳實、甘草、黃芩等劑而愈。
白話文:
有一個人已經超過三十歲,看起來精神比較虛弱。在嘉靖八年的外出期間,他在七月時得了熱淋(一種尿路感染),各種藥物治療都沒有效果,直到十一月進行了性行爲後病情才得以緩解。到了九年正月,他的病再次發作,也是通過性行爲治好了。然而到了三月,他感染了傷風感冒,咳嗽且有痰,加上生活中的煩惱,病情一直拖到十月才稍微好轉,後來病情再次復發,服用了蘆吸散(一種中藥)後病情得到控制。但是身體的熱度始終沒有消退,他因爲服用了小便(可能指某種藥物或偏方),腹部開始膨脹,小腹疼痛。之後,由於晚上睡覺姿勢不當,左邊脅部有氣體往上頂,疼痛得無法入睡,飲食減少了一半,四肢無力。
吃飯後腹部會脹痛或腹瀉,同時伴有胸口飽悶感。口乾舌燥,夜晚睡覺時盜汗。腰部以下經常感到寒冷,長時間坐着腰疼腳軟,手心常常發熱。
診斷他的脈象,左手心脈浮數而滑,腎肝兩脈沉弱且緩,右手肺脈浮虛而急,脾脈偏弦且急,命門脈散弱且急。第二天再次診斷,心肝兩脈細軟,稍有好轉,不再那麼急促。腎脈過弱,肺脈浮軟,也沒有那麼急促。脾脈較爲柔軟,命門脈過浮略硬。
我說:膀胱是體內水分代謝的主要器官,氣化作用在此進行。淋病,是由氣餒(氣虛)導致不能正常代謝水分,所以水分積聚變成熱氣,從而引發病症。性行爲後病情緩解,是因爲積聚的熱氣隨着精液排出體外,使得熱氣得以解除。三月天氣溫和,怎麼會受涼感冒?主要是因爲肺氣不足,不能保護皮膚,所以被風邪侵襲,熱氣影響到肺部,引起咳嗽和痰。服用蘆吸散後病情好轉,是因爲藥物辛溫散寒,幫助散去痰和熱氣。咳嗽停止後,身體熱度沒有消退,是因爲長期咳嗽導致肺虛,肺虛則脾弱,脾肺兩髒的氣血不能滋養肌膚,所以體溫持續升高。
古籍記載,受寒飲冷會傷害肺部,又說脾胃喜歡溫暖而不喜歡寒冷。現在服用的小便藥物性質寒涼,難道不會進一步傷害脾肺嗎?因此腹部脹痛,脅部有氣體上衝,或腹瀉或出汗等各種症狀,都是因爲脾肺受損造成的。脈象時有變化,也是因爲氣血兩虛,虛則變實,很難保持常態。
於是,我使用了人參、黃芪各一錢,茯苓、白朮各一錢,當歸身、牛膝各七分,厚朴、陳皮、木香、甘草各五分,薄桂三分。熬製藥湯,連續服用二十多劑,所有症狀都得到了緩解。
後來,他因爲過度勞累,各種症狀再次出現。來找我診治,脈象與之前相似,只是不再那麼急促。我仍然使用了人參、黃芪各三錢,麥門冬、當歸身、厚朴、枳實、甘草、黃芩等藥劑,最終病情得到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