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機

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中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中 (13)

1. 調經

一婦瘦小,年二十餘,經水紫色,或前或後,臨行腹痛,惡寒喜熱,或時感寒,腹亦作痛。脈皆細濡近滑,兩尺重按略洪而滑。

予曰:血熱也。或謂惡寒如此,何得為熱?曰:此熱極似寒也。遂用黃連酒煮四兩,香附、歸身尾各二兩,五靈脂一兩,為末粥丸,空腹吞之,病退。

一婦身瘦面黃,舊有白帶,產後憂勞,經水不止五十餘日,間或帶下,心前熱,上身麻,下身冷;背心脹,口鼻乾,額角冷,小便頻而多,大便溏而少,食則嘔吐,素厭肉味,遣書示病如此。

予曰:雖未見脈,詳其所示,多屬脾胃不足。令服四君子湯加黃芩、陳皮、神麯、歸身二帖,紅止白減。復以書示曰:藥其神乎!繼服十餘帖,諸症悉除。

一婦經行,瀉三日,然後行。診其脈,皆濡弱。曰:此脾虛也。脾屬血屬濕,經水將動,脾血已先流注血海,然後下流為經。脾血既虧,則虛而不能運行其濕。故作參苓白朮散,每服二錢,一日米飲調下二三次,月餘經行不瀉矣。

一婦產後,經行不止,或紅或白或淡。病逾八月,面色黃白,性躁,頭眩,腳軟,醫用參耆補藥病益加,用止澀藥無效。邀予診之,右脈濡弱無力,左脈略洪而駛。

曰:右脈弱者,非病也,左脈偏盛,遂覺右脈弱耳,宜主左脈,治以涼血之劑。遂以生地、白芍、白朮各一錢,黃芩、阿膠、歸身各八分,陳皮、香附、川芎、椿根皮、茯苓各六分,柴胡、甘草各五分,煎服二十餘帖而愈。

一婦形長質脆,面色黃白,孀居十餘年,平素食少,內外俱勞,年五十二歲。二月忽血崩,若左手覺熱,崩則又甚。醫用苦寒黑灰涼血止血之劑,益劇。更用膠艾湯,少愈。偶因子病,住藥月餘,後服前湯,崩則日少夜多。七月盡,來就予治。右脈浮軟頗大,左脈軟小而,緩獨左尺尤近微弱。

予謂:左脈主血,得此與病相應,右脈主氣,今診得浮軟,此乃脾胃氣不足也。蓋脾具坤靜之德,而有乾健之運,虛則不能健運其血矣。胃氣者,陽氣也,陽主升舉,虛則不能升舉其血矣。經曰陽病竭而下者此也。又曰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,正其血氣,各守其鄉,其治此病之謂歟。今氣不能健運升舉,以致血崩,法當治陽。

世醫昧此,但知血熱則行,逢冷則凝,逢寒則止,故用苦寒黑灰之劑。殊不知苦以泄胃,寒則降下,故經曰苦傷氣,寒傷血,安能治其崩哉?蓋脾胃屬土惡濕,喜溫畏寒,理宜甘溫養其脾,則熱自除,氣自運,而血隨氣各歸其經矣。東垣曰溫能除大熱。經曰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。

又曰氣生形。又曰氣固形實,形主血。又曰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故古人治血多用養氣,豈無所本哉?血逢黑則止,但可以治標耳。經曰胃者五藏之本,苟不固本,未免止而復發。況其所病,或勞,或怒,或惡食,而崩愈甚,此蓋由脾胃不足,不勝其勞怒也。

白話文:

一位婦人身材瘦小,大約二十多歲,經血顏色呈現紫色,月經週期不規律,有時提前有時延後,月經來時會腹痛,怕冷喜歡溫熱,有時會感到寒冷,肚子也會疼痛。把脈時,脈象細微而柔軟,接近滑脈,按壓兩尺部位時,感覺脈象稍微洪大而滑。

我說:「這是血熱的表現。」有人問:「她這麼怕冷,怎麼會是熱呢?」我說:「這是熱到極致,反而像寒冷的表現。」於是開了黃連酒煮四兩、香附和當歸身尾各二兩、五靈脂一兩,磨成粉末後做成粥丸,讓她空腹吞服,病就好了。

一位婦人身材瘦弱、面色蠟黃,以前有白帶的問題,產後又因為憂愁勞累,導致經血不停,持續五十多天,期間偶爾會有白帶,心口覺得發熱,上半身麻木,下半身冰冷;背部脹痛,口鼻乾燥,額頭冰冷,小便頻繁量多,大便稀溏而且量少,吃東西就想吐,平時也不喜歡吃肉,她寫信描述病情大概是這樣。

我說:「雖然沒有把脈,但根據她描述的症狀,多半是脾胃虛弱引起的。」便開了四君子湯加上黃芩、陳皮、神麯、當歸身,讓她服用兩帖,經血減少白帶也減少。之後她又寫信說:「藥效真是神奇!」接著又服用了十幾帖,各種症狀就都消失了。

一位婦人每次月經來時,都會先腹瀉三天,之後月經才會來。把脈後,脈象都是柔軟虛弱的。我說:「這是脾虛的表現。」脾主管血液和濕氣,月經要來時,脾血會先流到血海,然後再流出形成月經。脾血虛弱,就無法正常運化濕氣。所以開了參苓白朮散,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調服,一天兩三次,服用一個多月後,月經來時就不再腹瀉了。

一位婦人生產後,月經一直不停,時紅時白時淡。病程超過八個月,面色蠟黃,性情急躁,頭暈,腳軟。醫生用人參黃耆等補藥,病情反而加重,用止血收澀的藥物也沒效。於是請我診治,發現她右脈柔軟虛弱無力,左脈稍微洪大而快。

我說:「右脈虛弱並非是病態,而是左脈偏盛,導致感覺右脈虛弱,應該以左脈為主,用清涼血液的藥物治療。」於是開了生地、白芍、白朮各一錢,黃芩、阿膠、當歸身各八分,陳皮、香附、川芎、椿根皮、茯苓各六分,柴胡、甘草各五分,煎服二十多帖就痊癒了。

一位婦人身材修長,體質虛弱,面色蠟黃,守寡十幾年,平時食量很少,身心都勞累,年紀五十二歲。二月時突然出現血崩,如果左手感到發熱,血崩就會更嚴重。醫生用苦寒的黑藥和涼血止血的藥物,病情反而加重。後來改用膠艾湯,稍有好轉。剛好因為孩子的病,停藥一個多月,之後又服用之前的藥方,血崩變成白天減少,晚上增多。到了七月,來找我治療。把脈發現右脈浮軟而大,左脈柔軟細小而緩,尤其左尺脈特別微弱。

我說:「左脈主管血液,現在這個脈象和病情相符,右脈主管氣,現在脈象浮軟,這表示是脾胃之氣不足。脾的性質是沉靜的,但也要有健運的能力,虛弱就無法正常運化血液了。胃氣是陽氣,陽氣主升發,虛弱就無法提升血液。這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『陽氣衰竭,血往下洩』。又說『陽病要治陰,陰病要治陽,使血氣各回歸本位』,這就是治療這個病的道理吧。現在因為氣虛,無法正常升舉,才會導致血崩,治療方法應該是溫補陽氣。」

世俗的醫生不了解這個道理,只知道血熱就會妄行,遇到寒冷就會凝滯,遇到冰冷就會停止,所以就用苦寒的黑藥。卻不知道苦會洩耗胃氣,寒會使氣下降,所以說『苦會傷氣,寒會傷血』,怎麼可能治好血崩呢?脾胃屬土,怕濕,喜歡溫暖,害怕寒冷,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養脾,這樣熱就會自然消退,氣會正常運行,血也會跟著氣回到正常的軌道。《東垣》說『溫能除大熱』。《內經》說『形體不足,要用氣來溫養』。

又說『氣能生養形體』,又說『氣穩固了,形體就實在』,『形體主導血液』,又說『陽氣是精,能滋養精神,能使筋脈柔軟』。所以古人治療血液病,多用養氣的方法,不是沒有根據的。用黑色的藥物來止血,只能治標而已。《內經》說『胃是五臟的根本』,如果不鞏固根本,止血後還是會復發。何況這個婦人發病的原因,有時因為勞累,有時因為生氣,有時因為厭食,這些都使得血崩更加嚴重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無法承受勞累和生氣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