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機

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中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中 (6)

1. 匯萃

問曰:丹溪論瘦黑者、鼻衄者、脈數者,參、耆皆所當禁。予曰:固也,豈可執為定論而不知變通乎?《脈經》云數脈所主,其邪為熱,其瘧為虛。遂以人參二錢,黃耆錢半,白朮、麻黃根、生地、茯苓、麥門冬各一錢,歸身、川芎各八分,黃芩七分,麥芽、厚朴、黃柏、枳實、五味各五分,服之而愈。

因勞病瘧,仍用前方除麻黃根、牡蠣、麥芽、枳實、厚朴、黃柏、五味,加澤瀉、柴胡、青皮、山梔各七分,甘草五分。服十餘帖,胸腹腰臍生小疥而愈。

一人於幼時誤服毒藥,泄痢。後復傷食腹痛,大泄不止。今雖能食,不作肌膚。每至六七月,遇服毒藥之時,痛泄復作。善飢多食,胸膈似冷,夜間發熱。嗜臥懶語,聞淫欲動,盜汗陽舉。心動驚悸,喉中有痰。小便不利,大便或結或溏。過食則嘔吐瀉泄。脈皆濡弱而緩,右脈略大,尤覺弱也。次日,左脈三五不調,或一二至緩,三五至駛,右脈如舊緩弱。

予曰:左脈不調者,此必欲動淫其精也。右脈尤弱者,由於毒藥損其脾也。理宜固腎養脾。遂以人參錢半,白朮、茯苓、芍藥、黃耆、麥門冬各一錢,歸身、澤瀉各八分,黃柏、知母、山楂各七分。煎服旬余而安。

一人年五十餘,形色蒼古。五月間泛木,與人爭辯,冒雨勞役受飢,且有內事,夜半忽病。發熱惡食,上吐下瀉,昏悶煩躁,頭痛身痛。因自發汗,汗遂不止。遣書來示,脈皆洪數。

予曰:脈果洪數,乃危症矣。蓋吐瀉內虛,汗多表虛,兼之脈不為汗衰,亦不為瀉減,在法不治。但古人有言,醫而不活者有也,未有不醫而活者也。令用人參五錢以救里,黃耆五錢以救表,白朮三錢、乾薑七分、甘草五分以和中安胃,白茯苓一錢、陳皮七分以清神理氣。水煎,不時溫服一酒杯,看其病勢何如。

服至六七帖,則見紅斑,而四肢尤甚,面赤,身及四肢脹悶,人來告急。予曰:斑症自吐泄者多吉,謂邪從上下出也。但傷寒發斑,胃熱所致。今此發斑由胃虛,而無根失守之火遊行於外也,可補而不可瀉,可溫而不可涼。若用化斑湯、玄參、升麻之類,則死生反掌矣。仍令守前方服十餘帖,諸病悉減,斑則成瘡,肢腫亦清而愈。

一人形短蒼白,平素善飲。五月間忽發寒熱,醫作瘧治,躁渴益甚,時常啖梨,嘔吐痰多,每次或至碗許,飲食少進,頭暈昏悶,大便不通,小便如常或赤,夜夢不安,或一日連發二次,或二日三日一發,或連發二日,平素兩關脈亦浮洪,邀予適以事阻,令服獨參湯二三帖,嘔吐少止,寒熱暫住。

三日,他醫曰:渴甚脈洪,熱之極矣,復用獨參以助其熱,非殺之而何?及予往視,脈皆浮洪近數。

予曰:此非瘧而亦非熱也。脈洪者,陰虛陽無所附,孤陽將欲飛越,故脈見此,其病屬虛,非屬熱也。渴甚者,胃虛津少,不能上朝於口,亦非熱也。蓋年逾六十,血氣已衰,加以瘧藥性皆燥烈,又當壯火食氣之時,老人何以堪此?然則邪重劑輕,非參所能獨活。遂以參、耆各七錢,歸身、麥門冬各一錢,陳皮七分,甘草五分,水煎。

白話文:

匯萃

問:丹溪先生說瘦弱、鼻出血、脈搏數的人,都不該用人參和黃耆。我說:雖然如此,但也不能一概而論,不知變通吧?《脈經》說脈搏數代表邪氣為熱,也可能是虛證。於是就用人參二錢,黃耆半錢,白朮、麻黃根、生地、茯苓、麥門冬各一錢,川芎、當歸各八分,黃芩七分,麥芽、厚朴、黃柏、枳實、五味子各五分,服藥後就好了。

因為勞累生病而發瘧疾,仍然用之前的藥方,去掉麻黃根、牡蠣、麥芽、枳實、厚朴、黃柏、五味子,加入澤瀉、柴胡、青皮、山梔子各七分,甘草五分。服藥十幾劑,胸腹腰臍長了小疥瘡,然後就好了。

有個人小時候誤服毒藥,導致泄瀉。後來又傷食腹痛,拉肚子不止。現在雖然能吃東西,但身體沒有恢復健康。每到六七月份,也就是誤服毒藥的時候,腹痛泄瀉就會復發。他總是飢餓,吃得多,胸膈感覺寒冷,晚上發熱。嗜睡懶言,一想到性事就盜汗陽痿。心慌心悸,喉嚨有痰。小便不利,大便時而乾燥時而稀溏。吃得太多就會嘔吐泄瀉。脈象都濡弱而緩,右脈略大,尤其感覺虛弱。第二天,左脈三五次不規則,有時一兩次脈搏緩慢,三五次脈搏快速,右脈依然緩弱。

我說:左脈不規則,肯定是想要性交而損耗精氣;右脈特別虛弱,是毒藥損傷了脾臟。治療應該補益腎臟和脾臟。於是就用人參半錢,白朮、茯苓、芍藥、黃耆、麥門冬各一錢,當歸、澤瀉各八分,黃柏、知母、山楂各七分。煎服十多天就好了。

有個人五十多歲,面色蒼老。五月間乘船,與人爭論,冒雨勞作挨餓,還有私事煩惱,半夜突然生病。發熱不想吃東西,嘔吐腹瀉,昏沉煩躁,頭痛渾身疼痛。他自己發汗,汗卻止不住。他寫信來求醫,脈象洪數。

我說:脈象洪數,這是危急症狀啊!因為嘔吐腹瀉導致內虛,出汗太多導致表虛,而且脈象並未因為出汗而衰弱,也未因為泄瀉而減弱,按理說不應該治療。但是古人說,醫生治不好病的例子有,沒治就好的例子卻沒有。於是讓他用人參五錢救裡,黃耆五錢救表,白朮三錢、乾薑七分、甘草五分和胃健脾,茯苓一錢、陳皮七分清神理氣。水煎服,隨時溫服一杯,觀察病情變化。

服藥到六七劑,出現紅斑,四肢尤其明顯,臉紅,身體和四肢脹悶,病人急著來求救。我說:吐瀉後出現斑疹多半是吉兆,說明邪氣從上往下排出。但是傷寒發斑是胃熱引起的。現在這個發斑是因為胃虛,沒有根本,虛火外遊,可以補益,不可以瀉,可以溫,不可以寒涼。如果用化斑湯、玄參、升麻之類的藥,那就生死難料了。仍然讓他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十幾劑,各種症狀都減輕了,斑疹變成瘡瘍,肢體腫脹也消退痊癒了。

有個人身材矮小,面色蒼白,平時喜歡喝酒。五月間突然發寒發熱,醫生當作瘧疾治療,結果燥渴更甚,經常吃梨,嘔吐痰多,每次吐出痰液有一碗多,飲食減少,頭暈昏沉,大便秘結,小便正常或發紅,晚上睡覺不安穩,有時一天發作兩次,有時兩三天發作一次,有時連續發作兩天,平時兩關脈也浮洪。他邀請我治療,但我因為有事耽擱了,讓他先服用獨參湯二三劑,嘔吐減少,寒熱暫時停止。

三天後,另一個醫生說:他非常口渴,脈象洪大,這是熱證到了極點,又用獨參湯助其熱,不是要把他治死嗎?我趕緊去看,脈象浮洪略數。

我說:這既不是瘧疾,也不是熱證。脈象洪大,是因為陰虛陽氣無所依附,孤陽將要飛越,所以脈象這樣,這病屬於虛證,不是熱證。口渴嚴重,是因為胃虛津液不足,不能上輸於口,也不是熱證。他已經六十多歲,血氣已經衰弱,加上瘧疾藥性都燥烈,又正值陽氣旺盛的時候,老人怎麼能承受得住?那麼邪氣重而藥力輕,單靠人參是救不了他的。於是就用人參、黃耆各七錢,當歸、麥門冬各一錢,陳皮七分,甘草五分,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