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下 (6)
卷之下 (6)
1. 瘧
一人年逾四十,形肥色蒼,因勞後入房感風,夜半瘧作,自汗,寒少熱多,一日一作。醫用清脾、小柴胡、四獸等劑不效。漸至二日或三日一發。予診,左脈浮洪虛豁而數,右脈虛小散數,頭眩耳鳴,四肢懶倦,手足麻、大便溏,左脅瘧母,時或夢遺,發則嘔吐,多痰,或辰或午發,至酉戌乃退。每至三十日連發二次,子時發至黎明,其發微;辰時發至酉戌,其發如常。
白話文:
一位四十多歲的人,身材肥胖、面色蒼白,因為勞累後房事時受風寒,結果半夜發作瘧疾,自汗,寒氣弱熱氣強,一天發作一次。醫生使用清脾、小柴胡、四獸等藥劑治療無效。漸漸地變成兩天或三天發作一次。我診斷後發現,他的左脈浮動、空虛、脈搏跳動很快,右脈虛弱、細微、脈搏跳動很慢。他頭暈耳鳴,四肢無力,手腳麻木、大便溏稀,左肋有瘧疾,偶爾遺精,發作時嘔吐,痰多,有時候上午發作,有時候中午發作,到了晚上六七點才退燒。每個月都會連續發作兩次,晚上十一點發作,到凌晨才減弱。上午發作,到晚上六七點纔像往常一樣退燒。
予用參、耆、歸、朮、麥門、知母、厚朴、陳皮大劑與之。初服一劑,痞塊反高,小腹脹痛。予曰:藥若不瞑眩,厥疾弗瘳,再當服之數帖。後脈皆稍靜不數。
白話文:
我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麥門冬、知母、厚朴、陳皮等大量藥物給他服用。第一次服用一劑後,腹中痞塊反而隆起,小腹脹痛。我說:藥物如果不引發頭暈眼花,疾病就不能根治,再服幾包即可。後來脈搏都逐漸平穩,不再快速。
病者曰:脈平而病不減,何也?予曰:瘧邪已深,非數劑之藥、旦夕之功所能愈。當久服,待春分陽氣發揚,方得全愈。苟惑人言而止藥,不惟瘧不能止,或癆或鼓,難免後憂。夫瘧因感風、暑、寒、水而作也。經曰皮膚之外,腸胃之內,氣血之所舍也。氣屬陽,風暑陽邪而中於氣;血屬陰,寒水陰邪而中於血。
白話文:
病人說:我的脈搏平穩,但病情沒有好轉,這是為什麼?
我說:瘧疾的病邪已經深入身體,不是幾帖藥、幾天時間就能治好的。需要長期服藥,等到春分時陽氣生發,才能痊癒。
如果輕信別人的話而停止服藥,不僅瘧疾不會好,還會導致肺癆或腹脹,後患無窮。
瘧疾是由於感受風、暑、寒、水等邪氣而引起的。古醫書上說,人體的皮膚表層和腸胃內部,是氣血藏聚的地方。氣屬陽,風暑屬於陽邪,會侵犯氣;血屬陰,寒水屬於陰邪,會侵犯血。
先中陽邪,後中陰邪,則先寒後熱;先中陰邢,後中陽邪,則先熱後寒。陽邪多則熱多,渴而有汗;陰邪多則寒多而汗少。氣血受邪而居於其舍。悍衛之氣運行不息,不受邪也。日行陽二十五度,夜行陰二十五度,每一刻則周身一度,行與邪遇,則邪壅遏其道路,故與相搏而瘧作也。搏則一勝一負,負則不與之搏,而悍衛無礙,故瘧止矣。
白話文:
如果先受到陽熱之邪侵犯,後受到陰寒之邪侵犯,那麼症狀會表現為先發寒,後發熱;如果先受到陰寒之邪侵犯,後受到陽熱之邪侵犯,那麼症狀會表現為先發熱,後發寒。陽熱之邪多,則發熱多,口渴多汗;陰寒之邪多,則發寒多,汗少。
氣血被邪氣侵犯後,就會停留在它所寄居的地方。抵抗外邪的正氣不斷運轉,不會受到邪氣的侵犯。一天之中,陽氣運行25度,陰氣運行25度,每一刻全身運行一度,當正氣運行和邪氣相遇時,邪氣就會阻礙正氣的運行,所以正氣和邪氣就會互相搏鬥,導致瘧疾發作。
正邪搏鬥,必定有一勝一負,如果正氣戰勝了邪氣,邪氣就不敢再與正氣搏鬥,正氣就可以順利運行,所以瘧疾就會停止。
夫邪之盛衰,因氣血之盛衰,氣血盛,邪亦盛;氣血衰,邪亦衰。久則氣血衰,或靜養二三日,氣血復盛而邪亦盛,悍衛行與之遇,又復相抗而瘧作。此瘧每三十日連發二次者,蓋二十八九、三十日,晦日也。陰極陽生之時,夜半微陽始生而力尚弱,故瘧發亦輕;辰則陽旺矣,故瘧亦重。
白話文:
邪氣的盛衰和氣血的盛衰有關。氣血旺盛,邪氣也會旺盛;氣血衰弱,邪氣也會衰弱。時間久了氣血就會衰弱,靜養兩三天後,氣血又會旺盛,邪氣也因此而旺盛。免疫系統與邪氣相遇,再次對抗,於是瘧疾發作。如果瘧疾每隔30天發作兩次,通常發生在28或29日、30日,也就是農曆的晦日。因為陰氣極盛而陽氣開始生長,午夜時分陽氣微弱,所以瘧疾發作也較輕微;到了早上,陽氣旺盛,瘧疾就會加重。
此瘧所感陽邪居多,故隨陽氣盛衰而為之輕重。其三日一發者,非入於藏也,由氣血盛衰而然,非若傷寒之傳經也。
白話文:
這種瘧疾多是由於陽氣感染所致,因此會隨著陽氣的盛衰而加重或減輕。每三天發作一次的,並不是進入臟腑之中,而是由於氣血盛衰所致,與傷寒傳經病不同。
或曰:邪既因氣血而盛衰,今補其氣血,未免邪亦盛矣。予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氣血未補,終未至於強健,強健邪無容留矣,經曰「邪正不兩立」是也。
白話文:
有人說:邪氣之所以盛衰是因為氣血,現在補氣血,邪氣豈不是也會強盛起來?我說:邪氣聚集的地方,那裡的氣血一定虛弱。氣血沒有補強到一定程度,終究不會強健,而強健了邪氣就無處容身了,經典上說「邪正不能並存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夫瘧三日一發,丹溪以發日之辰分屬三陰,而藥無三陰之別。總用撫芎、當歸、紅花、蒼朮、黃柏等藥掣起陽分。瘧入陰分,由陽虛陷入也。須宜陽分助氣之藥,加血藥引入陰分,方可掣起。專用血藥,只恐邪愈下陷,何以能掣起哉?
白話文:
瘧疾每隔三天發作一次。丹溪醫師把發作的那一天歸屬為三陰經,但是藥物並沒有區分三陰經。一般用撫芎、當歸、紅花、蒼朮、黃柏等藥物來提升陽氣。瘧疾進入陰經,是因為陽氣虛弱才會陷入陰經。所以需要用幫助陽氣的藥物,再加入活血的藥物引導陽氣進入陰經,纔可以提升陽氣。如果只用活血的藥物,恐怕邪氣會更加深入,怎麼能提升陽氣呢?
2. 夢遺
一人年十九,面白質弱,因作文過勞,夢遺,遂吐血碗許,自是微咳倦弱,後身忽大熱,出疹。疹愈,陰囊癢甚,搓擦水流,敷以壁土,囊腫大如盞許。遂去土,以五倍塗少蜜炙為末,敷之遂愈。因感風寒,其嗽尤甚,繼以左右脅痛。予診,脈虛而數,見其畏風寒,嘔惡倦動,糞溏,氣促。
白話文:
有一位十九歲的男子,臉色蒼白,體質虛弱。因為寫作勞累過度,夜間夢遺,隨後吐出一碗多的血。從此以後,他出現輕微咳嗽和身體虛弱的症狀。後來,他的身體突然發熱,並出現皮疹。皮疹好轉後,他的陰囊感到劇烈瘙癢,搓擦後有液體流出。他敷上牆灰,陰囊腫大像茶杯一樣大小。隨後他取下牆灰,用五倍子加少量蜂蜜炙烤研成粉末敷用,陰囊腫大隨之痊癒。由於感染風寒,他的咳嗽加重,並伴隨著左右脅部疼痛。我為他診脈,發現脈搏虛弱而跳動較快。他畏寒怕風,嘔吐噁心,活動後更加疲倦,大便溏薄,氣促。
予曰:此金極似火也。夫心屬火而藏神,腎屬水而藏志,二經屬少陰,而上下相通。今勞思則神不寧而夢,志不寧而遺,遺則水不升而心火獨亢也。肝屬木而藏血,其象震,震為雷,心火既亢,則同類相應,引動龍雷之火,載血而越出乎上竅矣。肝脈環繞陰器,亦因火擾而痛癢腫脹也。
白話文:
我說:這個問題就像火過於亢盛。心屬火,藏神;腎屬水,藏志,兩個經絡都屬於少陰,上下相通。現在思慮過度,神魂就不寧靜,就會做夢;意志不堅定,精神就散亂;精神散亂,水不能上升,心火就會獨自亢盛。肝屬木,藏血,它的象形是震卦,震卦代表雷,心火過於亢盛,就會引發同類相應,牽動龍雷之火,挾帶著血液衝到上竅。肝經脈環繞著生殖器官,也會因為火氣擾動而疼痛、發癢、腫脹。
火勝金,故肺金虛而乾咳。皮毛為之合,亦為火鬱而發疹。大腸為之府,故亦傳導失宜而糞溏。然金虛不能平木,故木火愈旺而凌脾,脾虛則嘔惡而食減。經曰壯火食氣。脾肺之氣為壯火所食,故倦於動作而易感風寒也,經言兩脅者,陰陽往來之道路也,為火阻礙,則氣不利而痛矣。然火有虛有實,有似火而實非火。
白話文:
- 火旺剋制金,導致肺金虛弱而乾咳。
- 皮膚是肺的覆蓋物,因此火氣鬱結會導致發疹。
- 大腸是肺的傳導器官,因此也會出現傳導不順而腹瀉。
- 然而,肺金虛弱不能制約肝木,所以肝火更加旺盛,侵犯脾臟。脾虛就會導致嘔吐不適,食慾減退。
- 《黃帝內經》說,強盛的火氣會消耗精氣,而脾肺之氣會被強盛的火氣所消耗,因此容易感到疲倦,易於受風寒侵襲。
- 身體兩側是陰陽氣血往來的通道,如果被火氣阻礙,則氣血運轉不暢而導致疼痛。
- 火氣有虛實之分,還有一些情況雖然表現類似火氣,但實際上並非火氣。
故經言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;虛者責之,實者責之。此治火之大法也。前病之火皆虛,非水濕之可折伏,惟甘溫之劑可以祛除。譬之龍雷之火,日出則自潛伏矣。若用苦寒降火,正如雨聚雷烈而火愈熾盛矣。世醫治火,不惟不求之有無虛實,專泥《明醫雜著》咳嗽吐紅皆屬陰虛,誤服參、耆不救之語,概用滋陰等劑。
白話文:
因此經典中提到,有寒症的要處理寒症,沒寒症的也要處理;有虛症的要治療虛症,有實症的要治療實症。這是治療火症的要領。前述的火症都是虛證,不是用水來抑制就能治癒的,只有使用甘溫的藥物才能清除。就像龍捲風和大雷雨,只要太陽出來就自然消失了。如果用苦寒的藥物來降火,就像雨水會使雷暴更猛烈,火勢會更加旺盛。一般醫生治療火症,不僅不探求是否有虛實之分,還死守「咳嗽吐血都是陰虛,誤服人參和黃耆會造成無法挽救」的觀念,一律使用滋陰類的藥物。
況此服滋陰藥已百餘帖,而病反劇,豈可仍以陰虛治之耶?且經言形寒飲冷則傷肺,又謂脾胃喜溫而惡寒。今用甘溫健其脾,則肺金不虛;而咳嗽氣促自愈。肝木有制,而脅痛吐血自除,虛妄之火亦自息矣。
白話文:
況且你已經服用了上百帖滋陰藥,病情反而加重,難道還能用陰虛的方法治療嗎?而且經典上說形體怕冷飲用冷飲會傷肺,又說脾胃喜歡溫暖而害怕寒冷。現在用甘溫的藥物來調養脾胃,則肺金就不會虛弱,而咳嗽氣促等症狀自然會好。肝木受到剋制,肋下疼痛和吐血的症狀也會自然消失,虛妄之火也會自行熄滅。
遂用參、耆各四錢,神麯、山楂各七分,白朮、貝母、麥門冬各一錢,甘草五分,炒乾姜四分。煎服十餘帖,脈數減,咳少除,精神稍健。
白話文:
於是用了四錢黨參和黃耆,七分神曲和山楂,各一錢白朮、貝母和麥門冬,五分甘草和四分炒乾姜。連續煎服十多劑,脈搏逐漸減緩,咳嗽症狀大大減輕,精神也較好了。
但後又適新婚,不免耗損真陰,將何以制其虛妄之火耶!蓋咳屬肺金,數脈屬火,咳而脈數,火剋金也,冬月水旺而見數脈,亦違時也。大凡病見數脈,多難治療,病久脈數,尤非所宜。此予所以深為之慮也。
白話文:
不過,您最近剛好新婚,難免損耗真陰,該如何抑制虛火呢?其實咳嗽是因為肺氣虛弱,而脈搏快是因為火氣旺盛,咳嗽兼脈搏快,是火氣剋制肺氣。現在是冬季,水氣旺盛,卻出現脈搏快的狀況,也是不合時宜的。一般來說,如果疾病出現脈搏快的症狀,通常難以治癒。如果疾病持續較久,脈搏仍快,更是不好。這就是我深表擔憂的原因。
3. 心痛
一婦年三十餘,性躁多能,素不孕育,每啜粥畏飯,時或心痛,春正忽大作,或作氣而用香燥,或作痰而用二陳,或作火而用寒涼,因糞結進潤腸丸,遂泄不禁,小便不得獨利。又發寒熱,熱則咳痰不止,寒則戰慄鼓頷,肌肉瘦削,皮膚枯燥,月水不通,食少噁心,或煩躁而渴,或昏昏嗜臥,或小腹脹痛,諸治罔效。
醫皆視為死症,詣請予往治之,右脈浮大弦數,左脈稍斂而數,熱來左右脈皆大而數,寒來脈皆沉微似有似無。
白話文:
有一名女子,年紀三十多歲,性格急躁,才華洋溢,一直沒有生育。她每次喝粥都害怕吃飯,偶爾心痛。春季的時候,她的病情突然加重。醫師有時把她當成氣虛來治療,用香燥藥;有時當成有痰來治療,用二陳湯;有時當成火氣大來治療,用寒涼藥。後來,她因大便不通服用了潤腸丸,結果腹瀉不止,小便也不能自行控制。她還發燒寒顫,發熱時咳嗽不停,發寒時顫抖頷動,肌肉消瘦,皮膚乾枯,月經不通,食慾不振噁心,有時煩躁口渴,有時昏昏欲睡,有時小腹脹痛。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。
經言脈浮為虛,脈大必病進。丹溪謂脈大如蔥管者,大虛也。經又謂弦脈屬木,見於右手,肝木克脾土也。又以數脈所主為熱,甚症為虛。左脈稍斂者,血分病輕也。今患素畏飯者,是胃氣本弱矣。心痛即胃脘痛,由脾虛不運,故胃脘之陽不降,鬱滯而作痛也。瀉泄不禁,小便不得獨行者,蓋陽主固,且經言膀胱者,津液之府,氣化則能出矣,今陽虛不固於內,故頻泄也,膀胱氣虛不化,故小便不能獨行也。又寒熱互發者,蓋氣少不能運行而滯於血分,故發熱;血少不得流利而滯於氣分,故發寒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,脈搏浮起代表虛弱,脈搏大表示疾病可能會惡化。丹溪認為脈搏大如蔥管,表示大虛。
《難經》中說,弦脈屬木,出現在右手,是肝木克脾土。
《傷寒論》中將數脈歸為熱症,而虛脈被認為是重症。
左脈稍弱,表示血分病症較輕。
現在患者厭惡進食,表示胃氣本來就很弱。
心痛即胃脘痛,是由於脾虛無法運化,導致胃脘之陽氣無法下降,鬱結而產生疼痛。
腹瀉不止,小便不能自主排出,是因為陽氣主固攝,而且《黃帝內經》說膀胱是津液之府,氣化之後才能排出。現在患者陽氣虛弱,無法在體內固攝,所以頻頻腹瀉。膀胱氣虛不化,所以小便不能自主排出。
另外,寒熱交替發作,是因為氣血不足無法運行,滯留在血分中,所以發熱;血量不足,無法順利流動,滯留在氣分中,所以發寒。
仲景曰「陽入於陰則熱,陰入於陽則寒」是也。寒則戰慄鼓頷者,陰邪入於陽明也。熱則咳痰不已,陽邪入於陽明也。此則陰陽兩虛,故相交併而然也。肌肉瘦削者,蓋脾主身之肌肉,脾虛食少,故瘦削也。皮膚枯燥者,經曰脾主於胃,行其津液,脾虛不能運行津液,灌溉於肌表,故枯燥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「陽氣進入陰氣部位就會發燒,陰氣進入陽氣部位就會感到寒冷。」
- 如果感到寒冷、發抖、下巴顫動,是陰邪入侵陽明經脈。
- 如果發熱、咳嗽、咳痰不止,是陽邪入侵陽明經脈。
- 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於陰陽兩虛,因此交互作用而產生。
- 肌肉消瘦的人,是因為脾臟主導身體肌肉,脾氣虛弱、食慾不振,所以導致肌肉消瘦。
- 皮膚乾燥的人,是因為經書上說脾臟掌管胃部,負責運行津液。如果脾氣虛弱,就無法運行津液,灌溉皮膚表面,因此導致皮膚乾燥。
月水不通者,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,男子少精,女子不月。二陽,手足陽明腸與胃也。陽明虛,則心脾皆失所養,而血不生,故不月也。食少噁心,躁渴,嗜臥,皆脾胃所生之症也。小腹脹痛者,乃陽虛下陷使然也。經曰陽病極而下是也。
白話文:
月經不通的人,經書上說這是手足陽明經(腸和胃)的病,會導致男性精液稀少,女性月經失調。陽明經虛弱,心脾就會失去滋養,血液無法生成,所以才會導致月經不來。
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口渴、愛睡覺,這些都是脾胃虛弱引起的症狀。小腹脹痛,則是因為陽氣虛弱導致氣血下陷所造成的。經書上說:「陽性疾病發展到極致就會向下走」,指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乃用人參五錢,黃耆四錢,白朮三錢為君,升麻八分,茯苓一錢,豬苓、澤瀉各七分為臣,蒼朮五分,香附七分為佐,歸身七分,麥門冬一錢為使。煎服三帖不效。一醫曰:此病不先驅邪,一主於補,所謂閉門留賊。一醫曰:此屬陰虛火動,今不滋陰降火而徒補氣,將見氣愈盛、火愈熾矣。
白話文:
使用人參五錢、黃耆四錢、白朮三錢作為君藥,升麻八分、茯苓一錢、豬苓、澤瀉各七分作為臣藥,蒼朮五分、香附七分作為佐藥,歸身七分、麥門冬一錢作為使藥。煎服三帖後仍不見效。
一位醫生說:這個病沒有先驅邪,只注重補氣,這樣就好像閉門留賊一樣。
另一位醫生說:這是屬於陰虛火動的病症,現在不滋陰降火,反而只補氣,那麼氣會變得更盛,火也會更旺盛。
風鑑相其夫曰:奸門清白,必主喪妻;日者推其命曰:運限俱倒,其死必矣。其夫皺眉告予曰:每日扶之,似身漸重,皮枯黑燥,恐不濟矣。
白話文:
命理學家風鑑對病人的丈夫說:「她的姦門清澈無暇,必定會喪妻。」占卜家判斷她的命運:「運勢全都倒黴,一定會死亡。」病人的丈夫皺著眉頭告訴我說:「我每天扶持她,感覺她的身體越來越重,皮膚枯黑乾燥,恐怕不行了。」
予思仲景有曰泄利不止,五藏之陽虛於內;寒熱互發,六府之陽虛於外。是則內外兩虛,在法不治。所恃者,年尚壯,能受補而已。但病家寧可於死中求活,豈可坐以待斃!且補藥無速效,今服藥不滿四五劑,即責以效,豈王道之醫乎?
白話文:
我參考張仲景的說法,認為腹瀉不止,是五臟陽氣虛弱於內;寒熱交替,是六腑陽氣虛弱於外。因此內外皆虛,按照中醫理論是不適合治療的。所依賴的,只有病人的年齡還算年輕,能夠承受補益。但病人家寧可從瀕死的邊緣掙扎求生,怎麼可能坐以待斃?而且補藥不會快速見效,現在吃了不到四五帖藥,就要求效果,這難道是醫者應有的做法嗎?
因令勉服前藥六七帖,寒已除,但熱不減,汗出不至足。令壺盛熱水蒸其足,汗亦過於委中矣。續後前症漸減,始有生意。
白話文:
由於令勉服用前藥六、七次後,寒症已經消除,但熱症沒有減少,汗水也出不滿腳底。於是指示用熱水壺蒸他的腳,汗水湧出了足三里穴。此後前期的症狀逐漸減緩,才開始有活力。
追思醫謂不先去邪者,因其寒熱往來也。然去邪不過汗、吐、下三法。今病自汗、吐痰、泄利三者俱矣,再有何法而施乎?且病有實邪、有虛邪,虛可補而實可瀉。今病屬虛,而以實邪治之,虛虛之禍,咎將誰歸?謂當滋陰降火,因其月事不通,病發於夜也。且服降火藥,遂小腹脹而大便泄,是不宜於此矣。
白話文:
古籍記載,名醫說不先除去病邪,是因為病邪會導致寒熱交替。然而,祛除病邪的方法只有發汗、嘔吐、瀉下三種。如今患者自汗、嘔吐痰液、腹瀉三種症狀都出現了,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施用呢?
此外,疾病有實證、虛證之分,虛證可用補的方法,實證可用瀉的方法。現在患者屬於虛證,卻用治療實證的方法,虛弱的病情愈加虛弱,誰來承擔這個過錯?
有人認為應該滋陰降火,因為患者月經不通,疾病發生在晚上。而且服用降火藥物後,小腹會脹滿,大便會腹瀉,這表明這種方法不適合患者。
殊不知滋陰降火,皆甘寒苦瀉之劑。今病食少、泄利,明是脾虛,且脾胃喜溫而惡寒,今泥於是,寧不愈傷其胃而益其泄乎?籲,危哉!故不敢不辯。
白話文:
然而不知滋陰降火藥方都是性味甘寒而有瀉下作用的。如今患者飲食偏少、腹瀉,明顯是脾虛。況且脾胃偏好溫暖而憎惡寒冷,現在一味用寒涼藥,豈不是更傷胃、加重腹瀉?如此一來,危在旦夕啊!因此,不敢不辨明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