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上 (9)
卷之上 (9)
1. 瘧
一人年逾四十,形肥色蒼,因勞後入房感風,夜半瘧作,自汗,寒少熱多,一日一作。醫用清脾、小柴胡、四獸等劑不效。漸至二日或三日一發。予診,左脈浮洪虛豁而數,右脈虛小散數,頭眩耳鳴,四肢懶倦,手足麻、大便溏,左脅瘧母,時或夢遺,發則嘔吐,多痰,或辰或午發,至酉戌乃退。每至三十日連發二次,子時發至黎明,其發微;辰時發至酉戌,其發如常。
予用參、耆、歸、朮、麥門、知母、厚朴、陳皮大劑與之。初服一劑,痞塊反高,小腹脹痛。予曰:藥若不瞑眩,厥疾弗瘳,再當服之數帖。後脈皆稍靜不數。
病者曰:脈平而病不減,何也?予曰:瘧邪已深,非數劑之藥、旦夕之功所能愈。當久服,待春分陽氣發揚,方得全愈。苟惑人言而止藥,不惟瘧不能止,或癆或鼓,難免後憂。夫瘧因感風、暑、寒、水而作也。經曰皮膚之外,腸胃之內,氣血之所舍也。氣屬陽,風暑陽邪而中於氣;血屬陰,寒水陰邪而中於血。
先中陽邪,後中陰邪,則先寒後熱;先中陰邢,後中陽邪,則先熱後寒。陽邪多則熱多,渴而有汗;陰邪多則寒多而汗少。氣血受邪而居於其舍。悍衛之氣運行不息,不受邪也。日行陽二十五度,夜行陰二十五度,每一刻則周身一度,行與邪遇,則邪壅遏其道路,故與相搏而瘧作也。搏則一勝一負,負則不與之搏,而悍衛無礙,故瘧止矣。
夫邪之盛衰,因氣血之盛衰,氣血盛,邪亦盛;氣血衰,邪亦衰。久則氣血衰,或靜養二三日,氣血復盛而邪亦盛,悍衛行與之遇,又復相抗而瘧作。此瘧每三十日連發二次者,蓋二十八九、三十日,晦日也。陰極陽生之時,夜半微陽始生而力尚弱,故瘧發亦輕;辰則陽旺矣,故瘧亦重。
此瘧所感陽邪居多,故隨陽氣盛衰而為之輕重。其三日一發者,非入於藏也,由氣血盛衰而然,非若傷寒之傳經也。
或曰:邪既因氣血而盛衰,今補其氣血,未免邪亦盛矣。予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氣血未補,終未至於強健,強健邪無容留矣,經曰「邪正不兩立」是也。
夫瘧三日一發,丹溪以發日之辰分屬三陰,而藥無三陰之別。總用撫芎、當歸、紅花、蒼朮、黃柏等藥掣起陽分。瘧入陰分,由陽虛陷入也。須宜陽分助氣之藥,加血藥引入陰分,方可掣起。專用血藥,只恐邪愈下陷,何以能掣起哉?
白話文:
有位超過四十歲的人,身材肥胖且面色蒼白,他曾在勞動後進入房間吹風,結果半夜開始發作瘧疾,並出現自汗的症狀,感覺寒冷較輕而發燒較嚴重,一天會發作一次。醫生先後使用了清脾湯、小柴胡湯和四獸湯等處方,但效果不佳。病情逐漸惡化到每隔兩天或三天才發作一次。我為他診脈,發現他的左手脈象浮洪且虛豁快速,右手脈象虛小散亂且快速,此外還有頭暈耳鳴、四肢乏力、手腳麻木、大便稀溏等症狀,且在左側肋部可觸及腫塊,偶爾還會夢遺,發作時會嘔吐,且伴有大量痰液,通常在早上或中午發作,直到傍晚才退去。每月的最後幾天,他會連續發作兩次,一次從子時開始,持續到黎明,發作程度較輕;另一次從辰時開始,持續到傍晚,發作程度較為正常。
我開了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麥門冬、知母、厚朴、陳皮等大劑量的藥物給他。他服用第一劑後,腹部的腫塊反而更加明顯,且出現小腹脹痛的情況。我告訴他,如果藥物沒有產生反應,疾病是不可能康復的,他需要再繼續服用幾帖。之後,他的脈象逐漸恢復平靜,不再那麼頻繁地跳動。
病人問我:為什麼脈象已經恢復平穩,但病情卻沒有改善呢?我回答他:瘧疾的病根已經很深,不是幾帖藥就能治癒的,也不是短時間就能見效的。他需要長期服藥,等到春天的陽氣旺盛時,才能完全康復。如果因為他人的言論而停止服藥,不僅瘧疾無法控制,甚至可能轉變為肺結核或臌脹,這將帶來後患無窮。瘧疾是由感受風、暑、寒、水等邪氣而引起的。根據醫學經典,皮膚外層與腸胃內層之間,是氣血存儲的地方。氣屬於陽性,風暑等陽性邪氣會影響氣;血屬於陰性,寒水等陰性邪氣會影響血。
如果先感受了陽性邪氣,再感受陰性邪氣,就會先感到寒冷,然後發燒;反之,如果先感受陰性邪氣,再感受陽性邪氣,就會先發燒,然後感到寒冷。如果感受的陽性邪氣較多,就會發燒較嚴重,口渴且出汗;如果感受的陰性邪氣較多,就會感到寒冷較嚴重,且汗水較少。當氣血受到邪氣的侵害時,它們會停留在原地。然而,人體的悍衛之氣會不停地運行,不被邪氣所影響。每天白天悍衛之氣會運行二十五度,夜晚運行二十五度,每一分鐘就會周身運行一圈。當悍衛之氣遇到邪氣時,邪氣會阻塞它的道路,因此悍衛之氣會與邪氣搏鬥,導致瘧疾的發作。搏鬥過程中,一方勝利,另一方失敗,當邪氣失敗時,悍衛之氣就不會再與它搏鬥,因此瘧疾也就停止發作了。
邪氣的強弱會隨著氣血的盛衰而變化,當氣血旺盛時,邪氣也會較強;當氣血衰弱時,邪氣也會較弱。如果病情持續很久,氣血就會衰弱,但如果經過兩三天的休息養生,氣血就會再次旺盛,而邪氣也會再次強烈,悍衛之氣運行時遇到邪氣,就會再次與它搏鬥,導致瘧疾再次發作。之所以每個月的最後幾天會連續發作兩次,是因為那幾天是月晦之日,也就是陰極轉陽的時候。在夜半時分,陽氣開始萌生,但力量仍然很弱,所以瘧疾的發作程度較輕;到了早上,陽氣就比較旺盛了,所以瘧疾的發作程度也就更嚴重。
這個病人所感受的陽性邪氣較多,所以他的病情會隨著陽氣的盛衰而變化。對於每三天發作一次的情況,並不是因為邪氣進入了臟器,而是由於氣血的盛衰所導致的,與傷寒傳經不同。
有人可能會問:既然邪氣的強弱會隨著氣血的盛衰而變化,現在補充氣血,難道不會讓邪氣也變得更強嗎?我的回答是:邪氣聚集的地方,必定是氣血虛弱的地方。只有當氣血得到充分補充,身體才能變得強壯,邪氣也就無法存留,這就是所謂的「邪正不兩立」的道理。
對於每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,丹溪認為應該根據發作當日的時辰來區分三陰,但他使用的藥物並沒有區分三陰。他總是以川芎、當歸、紅花、蒼朮、黃柏等藥物來提升陽氣。瘧疾進入陰分的原因是陽氣虛弱,導致邪氣陷入。因此,需要使用補益陽氣的藥物,加上引導邪氣進入陰分的血藥,才能真正起到治療作用。如果單純使用血藥,可能會導致邪氣更加深入,如何能夠有效提升陽氣呢?
2. 夢遺
一人年十九,面白質弱,因作文過勞,夢遺,遂吐血碗許,自是微咳倦弱,後身忽大熱,出疹。疹愈,陰囊癢甚,搓擦水流,敷以壁土,囊腫大如盞許。遂去土,以五倍塗少蜜炙為末,敷之遂愈。因感風寒,其嗽尤甚,繼以左右脅痛。予診,脈虛而數,見其畏風寒,嘔惡倦動,糞溏,氣促。
予曰:此金極似火也。夫心屬火而藏神,腎屬水而藏志,二經屬少陰,而上下相通。今勞思則神不寧而夢,志不寧而遺,遺則水不升而心火獨亢也。肝屬木而藏血,其象震,震為雷,心火既亢,則同類相應,引動龍雷之火,載血而越出乎上竅矣。肝脈環繞陰器,亦因火擾而痛癢腫脹也。
火勝金,故肺金虛而乾咳。皮毛為之合,亦為火鬱而發疹。大腸為之府,故亦傳導失宜而糞溏。然金虛不能平木,故木火愈旺而凌脾,脾虛則嘔惡而食減。經曰壯火食氣。脾肺之氣為壯火所食,故倦於動作而易感風寒也,經言兩脅者,陰陽往來之道路也,為火阻礙,則氣不利而痛矣。然火有虛有實,有似火而實非火。
故經言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;虛者責之,實者責之。此治火之大法也。前病之火皆虛,非水濕之可折伏,惟甘溫之劑可以祛除。譬之龍雷之火,日出則自潛伏矣。若用苦寒降火,正如雨聚雷烈而火愈熾盛矣。世醫治火,不惟不求之有無虛實,專泥《明醫雜著》咳嗽吐紅皆屬陰虛,誤服參、耆不救之語,概用滋陰等劑。
況此服滋陰藥已百餘帖,而病反劇,豈可仍以陰虛治之耶?且經言形寒飲冷則傷肺,又謂脾胃喜溫而惡寒。今用甘溫健其脾,則肺金不虛;而咳嗽氣促自愈。肝木有制,而脅痛吐血自除,虛妄之火亦自息矣。
遂用參、耆各四錢,神麯、山楂各七分,白朮、貝母、麥門冬各一錢,甘草五分,炒乾姜四分。煎服十餘帖,脈數減,咳少除,精神稍健。
但後又適新婚,不免耗損真陰,將何以制其虛妄之火耶!蓋咳屬肺金,數脈屬火,咳而脈數,火剋金也,冬月水旺而見數脈,亦違時也。大凡病見數脈,多難治療,病久脈數,尤非所宜。此予所以深為之慮也。
白話文:
這是一個十九歲的青年,他的臉色蒼白,體質虛弱。由於他過度勞累寫作,出現了夢遺的情況,隨後甚至吐血,量約一碗。從那之後,他開始輕微咳嗽並感到疲憊乏力。不久,他的身體突然發高燒,並出現疹子。疹子好轉後,他的陰囊非常瘙癢,摩擦到會有液體流出。他使用牆壁上的泥土敷在上面,結果陰囊腫大如碗。後來,他改用五倍子塗抹蜂蜜炙烤後研磨成粉,敷在患處後病情才得以改善。然而,由於感受風寒,他的咳嗽更加嚴重,接著左側和右側的肋骨開始疼痛。
我診斷後,發現他的脈搏虛弱且頻率快。看到他怕風怕冷,噁心嘔吐,活動後疲憊,大便稀軟,呼吸急促。
我說,這很像金被火剋制的情況。心臟屬火,主理精神,腎臟屬水,主理意志,兩者都屬於少陰,且上下相連。現在他過度勞累思考,導致精神不安而做夢,意志不穩而夢遺,夢遺使得腎水無法上升,心火獨自旺盛。肝臟屬木,主理血液,象徵震卦,震卦代表雷電,當心火旺盛,就會與同類產生反應,引動肝臟的火氣,帶動血液從上竅溢出。肝脈環繞陰部,也會因為火氣擾亂而引起疼痛、瘙癢和腫脹。
火剋制金,因此肺金虛弱,導致乾燥咳嗽。皮膚毛髮受影響,也會因火氣鬱結而出現疹子。大腸受到影響,所以大便變得稀軟。然而,金虛弱無法抑制木,所以木火更加旺盛,侵蝕脾臟,脾虛使人噁心,食慾下降。經典上說壯火消耗元氣。脾肺之氣被壯火消耗,因此人容易感到疲憊,容易感受到風寒,經典上說兩側肋骨之間是陰陽交換的道路,如果被火氣阻塞,氣流不暢,就會感到疼痛。然而,火氣有虛有實,有些看似火氣,實際上並不是。
因此,經典上說,有火氣就尋找原因,沒有火氣也要尋找原因;虛火要責備,實火也要責備。這是治療火氣的基本原則。之前的火氣都是虛火,不能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治療,只有甘溫的藥物才能去除。就像龍雷之火,太陽出來自然會消失。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降火,就像雨水聚集反而讓雷聲更猛烈,火氣更加旺盛。世間的醫生治療火氣,不僅不考慮火氣的虛實,只依賴《明醫雜著》中的理論,認為咳嗽和吐血都是因為陰虛,誤服人參、黃耆等補藥,導致病情加重。
況且,這個病人已經服用了上百帖滋陰的藥物,病情卻越來越嚴重,怎麼還能按照陰虛來治療呢?而且經典上說,身體寒冷、飲食冰冷會傷害肺部,又說脾胃喜歡溫暖,不喜歡寒冷。現在使用甘溫的藥物強健脾臟,肺金就不會虛弱,咳嗽和呼吸困難自然會好轉。肝木得到控制,肋骨疼痛和吐血自然會消除,虛妄的火氣也會自動熄滅。
於是,我開出了人參、黃耆各四錢,神麴、山楂各七分,白朮、貝母、麥門冬各一錢,甘草五分,炒乾薑四分。煎煮服用十多帖後,他的脈搏頻率減少,咳嗽減輕,精神稍微恢復。
但是,他又剛剛結婚,難免會耗損真陰,如何控制虛妄的火氣呢?咳嗽屬於肺金,脈搏頻率快屬於火,咳嗽同時脈搏頻率快,表示火剋制金。冬天水氣旺盛時出現脈搏頻率快,也是不合時節的。通常疾病出現脈搏頻率快,大多難以治療,長期疾病伴有脈搏頻率快,更是不宜。這就是我深感擔憂的原因。
3. 心痛
一婦年三十餘,性躁多能,素不孕育,每啜粥畏飯,時或心痛,春正忽大作,或作氣而用香燥,或作痰而用二陳,或作火而用寒涼,因糞結進潤腸丸,遂泄不禁,小便不得獨利。又發寒熱,熱則咳痰不止,寒則戰慄鼓頷,肌肉瘦削,皮膚枯燥,月水不通,食少噁心,或煩躁而渴,或昏昏嗜臥,或小腹脹痛,諸治罔效。
醫皆視為死症,詣請予往治之,右脈浮大弦數,左脈稍斂而數,熱來左右脈皆大而數,寒來脈皆沉微似有似無。
經言脈浮為虛,脈大必病進。丹溪謂脈大如蔥管者,大虛也。經又謂弦脈屬木,見於右手,肝木克脾土也。又以數脈所主為熱,甚症為虛。左脈稍斂者,血分病輕也。今患素畏飯者,是胃氣本弱矣。心痛即胃脘痛,由脾虛不運,故胃脘之陽不降,鬱滯而作痛也。瀉泄不禁,小便不得獨行者,蓋陽主固,且經言膀胱者,津液之府,氣化則能出矣,今陽虛不固於內,故頻泄也,膀胱氣虛不化,故小便不能獨行也。又寒熱互發者,蓋氣少不能運行而滯於血分,故發熱;血少不得流利而滯於氣分,故發寒。
仲景曰「陽入於陰則熱,陰入於陽則寒」是也。寒則戰慄鼓頷者,陰邪入於陽明也。熱則咳痰不已,陽邪入於陽明也。此則陰陽兩虛,故相交併而然也。肌肉瘦削者,蓋脾主身之肌肉,脾虛食少,故瘦削也。皮膚枯燥者,經曰脾主於胃,行其津液,脾虛不能運行津液,灌溉於肌表,故枯燥也。
月水不通者,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,男子少精,女子不月。二陽,手足陽明腸與胃也。陽明虛,則心脾皆失所養,而血不生,故不月也。食少噁心,躁渴,嗜臥,皆脾胃所生之症也。小腹脹痛者,乃陽虛下陷使然也。經曰陽病極而下是也。
乃用人參五錢,黃耆四錢,白朮三錢為君,升麻八分,茯苓一錢,豬苓、澤瀉各七分為臣,蒼朮五分,香附七分為佐,歸身七分,麥門冬一錢為使。煎服三帖不效。一醫曰:此病不先驅邪,一主於補,所謂閉門留賊。一醫曰:此屬陰虛火動,今不滋陰降火而徒補氣,將見氣愈盛、火愈熾矣。
風鑑相其夫曰:奸門清白,必主喪妻;日者推其命曰:運限俱倒,其死必矣。其夫皺眉告予曰:每日扶之,似身漸重,皮枯黑燥,恐不濟矣。
予思仲景有曰泄利不止,五藏之陽虛於內;寒熱互發,六府之陽虛於外。是則內外兩虛,在法不治。所恃者,年尚壯,能受補而已。但病家寧可於死中求活,豈可坐以待斃!且補藥無速效,今服藥不滿四五劑,即責以效,豈王道之醫乎?
因令勉服前藥六七帖,寒已除,但熱不減,汗出不至足。令壺盛熱水蒸其足,汗亦過於委中矣。續後前症漸減,始有生意。
追思醫謂不先去邪者,因其寒熱往來也。然去邪不過汗、吐、下三法。今病自汗、吐痰、泄利三者俱矣,再有何法而施乎?且病有實邪、有虛邪,虛可補而實可瀉。今病屬虛,而以實邪治之,虛虛之禍,咎將誰歸?謂當滋陰降火,因其月事不通,病發於夜也。且服降火藥,遂小腹脹而大便泄,是不宜於此矣。
殊不知滋陰降火,皆甘寒苦瀉之劑。今病食少、泄利,明是脾虛,且脾胃喜溫而惡寒,今泥於是,寧不愈傷其胃而益其泄乎?籲,危哉!故不敢不辯。
白話文:
這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,個性急躁且能力強,從未懷孕生育過,平時喝粥卻害怕吃飯,偶爾會心痛,今年春天病情突然加重。醫生曾試圖用香燥的藥物治療認為是氣滯,或是用二陳湯認為是痰濕,甚至用寒涼藥物認為是火熱,還因為便祕使用了潤腸丸,結果導致她嚴重腹瀉,小便也無法正常排泄。隨後,她開始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熱的時候不停咳嗽吐痰,冷的時候則全身顫抖,肌肉逐漸消瘦,皮膚變得乾燥,月經也不通暢,食慾不振且常感到噁心,有時候會焦躁口渴,有時候昏昏欲睡,小腹也會有脹痛感,種種治療方法都無效。
醫生們都認爲這是絕症,患者家人請我去診治。她的右脈跳動浮大且弦數,左脈則稍微收縮但仍快速,熱症時左右脈皆大而快,寒症時脈則沉微。經典中提到脈浮代表虛弱,脈大表示病情正在加重。丹溪先生說,脈大如蔥管,這是大虛的表現。經典又說,弦脈屬於木象,出現在右手,表示肝木剋制脾土。再看數脈,主要顯示熱象,如果症狀嚴重則表示虛弱。左脈稍微收縮,表示血分病輕。患者原本就害怕吃飯,說明她的胃氣本來就弱。心痛實際上是胃脘痛,由於脾虛無法運化,導致胃脘的陽氣無法下降,鬱滯而產生疼痛。禁不住的瀉泄和無法獨立排泄的小便,是因為陽氣主固,經典中說膀胱是津液的府庫,氣化才能排出,現在陽氣虛弱無法固守內部,所以頻繁腹瀉,膀胱氣虛無法進行氣化,所以小便無法獨立排泄。寒熱交替的現象,是因為氣少無法在血分中運行而產生熱,血少無法在氣分中流利而產生寒。
張仲景說,陽氣進入陰分則產生熱,陰氣進入陽分則產生寒。冷的時候全身顫抖,是陰邪進入陽明經;熱的時候不停咳嗽吐痰,是陽邪進入陽明經。這顯示陰陽雙虛,因此相互影響。肌肉消瘦,是因為脾主肌肉,脾虛導致食物攝取減少,所以身體消瘦。皮膚乾燥,經典中說脾主胃,負責津液的運行,脾虛無法運行津液,滋潤肌表,所以皮膚乾燥。
月經不通暢,經典中說二陽病發自心脾,男子精少,女子月經不調。二陽指的是手足陽明腸與胃,陽明虛弱,心脾失去養分,血液生成不足,所以月經不調。食慾不佳、噁心、焦躁口渴、昏昏欲睡,都是脾胃功能失調的症狀。小腹脹痛,是陽氣虛弱下沉所致。
於是,我開出人參五錢,黃耆四錢,白朮三錢作為主藥,升麻八分,茯苓一錢,豬苓、澤瀉各七分作為輔助,蒼朮五分,香附七分作為佐藥,歸身七分,麥門冬一錢作為引導。煎服三帖後,效果不明顯。一位醫生說,這種病如果不先驅除邪氣,一味地補充正氣,就像關門留賊。另一位醫生說,這是陰虛火旺,現在不滋陰降火,只補充氣力,會導致氣力更旺盛,火氣更熾烈。
風水師觀察患者的丈夫說,他的奸門部位清白,預示他將喪妻;算命師推算她的命運,說運勢衰落,她必定會死亡。她的丈夫皺著眉頭告訴我,每天扶著她,感覺她的身體越來越沉重,皮膚枯槁變黑,恐怕情況不容樂觀。
我想起張仲景說過,如果泄瀉不止,是五臟陽氣在內虛弱;寒熱交替,是六腑陽氣在外虛弱。這表示內外雙虛,按照醫理是無法治癒的。但依賴的是她還年輕,能夠承受補藥。但病家怎麼可能在絕望中等待死亡,難道不應該在絕望中尋求生存嗎?補藥通常不會立即生效,現在服藥不到四五帖,就要求看到效果,這不是急功近利嗎?
於是,我讓她繼續服用前面的藥物六七帖,寒症已經消除,但熱症仍然存在,汗水只能到達腳部。我建議用熱水袋蒸熱她的腳,汗水終於能達到膝蓋。之後,前面的症狀逐漸減輕,終於有了生機。
回顧之前醫生認為應先去除邪氣的說法,那是因為她有寒熱交替的症狀。然而,去除邪氣無非是出汗、催吐、瀉下三種方法。現在她自己已經出汗、吐痰、瀉下,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實施呢?而且疾病有實邪和虛邪之分,虛證可以補充,實證可以瀉下。現在她的病屬於虛證,卻用實邪的方法來治療,這會導致虛弱更嚴重,責任該歸咎於誰呢?有人認為應該滋陰降火,因為她的月經不調,病症在夜晚發生。但是服用降火藥物後,她的小腹反而更加脹痛,大便更加瀉下,這說明這種方法不適合她。
要知道滋陰降火的藥物通常是甘寒苦瀉的,現在她食慾不佳,大便瀉下,明顯是脾虛,而且脾胃喜歡溫暖而害怕寒冷,如果盲目使用這種藥物,豈不是進一步傷害她的胃而加劇她的瀉下嗎?這太危險了!所以我不能不辯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