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下 (5)
卷之下 (5)
1. 腿痛
一人四十餘,色黃白,季春感冒,發汗過多,遂患左腳腿骹(厥陰之分)微腫而痛,不能轉動。醫作陰毒,治以艾灸。予曰:陰毒雖無肉變高焮之勢,纏綿月餘,內必有瘀膿。令用毫針深探之,惟黃水數點而已。後又更醫,以鋒針於灸瘡內深入寸許,則血大出,認為陰毒似有可疑。吾以為屬於筋痛,經所謂筋痿者耶。
白話文:
這個人40多歲,面色發黃、發白,在三、四月間因感冒而過度發汗,導致左腿腳踝(足厥陰肝經所屬部位)微腫疼痛,無法轉動。醫生診斷為陰毒,用艾灸治療。
我認為:陰毒不會出現肉變高腫的症狀,但拖延一個多月,必定有瘀血膿腫。於是讓醫生用細針深刺患處,只流出幾點黃水。
之後,這個人又換了個醫生,用鋒利的針頭插入艾灸後的傷口一寸左右,流出大量血液,認為陰毒可能存在疑慮。我認為這是筋痛,經文中所說的「筋痿」應該就是這種情況。
痿雖軟易,其亦有痛者。且其痛時,遍身筋皆腫脹。而右腳內廉筋亦急痛,不能屈伸,以此驗之,筋痛可知矣。經曰厥陰少血之經,筋之所主。過汗則亡血,而筋失所養,故急痛也。腿骹腫者,蓋人身之血猶江河之水,洪泛則流沙走石;彼細流淺瀨,則此阻彼礙而壅腫矣。經曰「怯者著而成病」是也。
白話文:
雖然痿症通常柔軟無力,但也有疼痛的現象。而且疼痛時,全身筋脈都會腫脹。而右腳小腿內側的筋也會緊繃疼痛,無法彎曲伸展。由此可見,筋脈疼痛是明顯的症狀。經書上說,厥陰少血之經,主掌筋脈。過度出汗會耗損氣血,導致筋脈失去滋養,因此疼痛緊繃。至於小腿腫脹,是因為人體的氣血就像江河中的水,如果暴漲就會沖刷流沙石塊;而如果水流細小,則容易受阻礙而造成腫脹。經書上說:「虛弱的人容易積聚而成疾病」,正是這個道理。
兼之脾胃太虛,嘔逆噯氣,飲食少進。經曰:胃者,水穀之海。脾主於胃,行其津液,以養皮肉筋脈。今胃不受,而脾不運,筋脈愈失所養矣。又加灸砭,焦骨傷筋,復耗其血。丹溪曰:血屬陰,難成易虧者也。茲則針灸妄施,則血虛耗矣,欲其疾愈,豈可得哉?且經曰筋枯者,舉動則痛,是無血以養,俱難治也。所幸者,精神尚好,大便固秘,夜臥安靜。
白話文:
此外,脾胃虛弱,經常嘔吐、打嗝,飲食也吃得很少。經典上說:「胃是水穀之海。」脾臟掌管胃部,運化胃部的津液,滋養皮肉筋脈。現在胃部無法正常運作,而脾臟也無法運化,筋脈就更加得不到滋養。再加上灸針治療,灼傷骨頭,損害筋脈,又耗損了他的氣血。丹溪說:「氣血屬於陰,難以生長,容易損耗。」如今針灸使用不當,導致氣血虛耗,怎麼可能讓他的病好呢?而且經典上說,筋脈枯萎的人,活動時就會疼痛,這表示沒有氣血來滋養,都難以根治。值得慶幸的是,他的精神狀態還不錯,大便通暢,晚上也能安穩入睡。
於此健其脾胃,使飲食進,則血自生,筋自舒,腫退痛除,庶或可愈。其脈初皆細軟而緩,按之無力。予以獨參湯一兩,一劑與之,其效甚速。
白話文:
在這個情況下,加強脾胃功能,讓飲食進食後,血液會自然生長,筋骨也會自然舒展,腫脹消退,疼痛消除,或許就能夠痊癒。他的脈搏一開始都是細軟而緩慢,按壓時沒有力氣。我給他服用一兩獨參湯,一劑後,效果十分迅速。
予適他往,更醫復灸,又用參、耆、歸、術加涼劑,胃氣遂不能回矣。再診,脈變為滑數。脈書言瘡科滑脈,未潰宜內消,已潰宜補益。又曰數脈所主為熱,其症為虛,是脈與症皆屬於虛,亦須大補,托而出之,治亦同法,豈得歧而兩途?病居疑似,故詳辨之。
吾嘗見一婦產後遍身筋痛,遂致不救,是亦亡血故也。
白話文:
我剛去別處求醫,醫生又針灸,還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這些補藥加上清熱藥材給我看病,結果我的胃氣就完全不能運轉了。再次診脈時,發現脈象變成了滑脈和數脈。醫書上說,瘡科中出現滑脈,表示瘡並沒有潰破,應該用內服藥消散它;如果瘡已經潰破,則應該用補藥調理。書上還說,數脈主熱,但是它的病症卻是虛證。所以這種脈象和病症都屬於虛證,也需要大補,以託邪外出,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。怎麼可以分歧成兩種不同的治療方式呢?因為這個病是疑似,所以詳細說明一下。
2. 勞
一兒年十一,色白神怯,七月間,發熱連日,父令就學,內外俱勞,循至熱熾,頭痛,正合補中益氣湯症。失此不治,以致吐瀉,食少。其父知醫,乃進理中湯。吐瀉少止,漸次眼合,咽啞不言,昏昧不省人事,粥飲有礙,手常搵住陰囊。為灸百會、尾骶不應。
白話文:
有個十一歲的孩子,皮膚白皙,精神緊張。七月份的時候,連續發燒了好幾天。他父親讓他去上學,內外奔波,導致病情加重,出現了頭疼。這完全符合補中益氣湯的症狀。如果錯過這段時間不治療,就會導致嘔吐、腹瀉,食慾下降。
孩子的父親懂醫術,於是給他服用理中湯。嘔吐、腹瀉稍有改善,但孩子逐漸閉上了眼睛,咽喉發炎說不出話,神志昏昧,粥水都喝不下,手經常緊握著陰囊。艾灸百會穴和尾骶穴都沒有效果。
其父質於予。予曰:兒本氣怯,又當暑月過勞。經曰勞則氣耗。又曰勞倦傷脾。即此觀之,傷脾之病也。身熱者,經曰陽氣者,煩勞則張。蓋謂氣本陽和,或勞煩,則陽和之氣變為邪熱矣。頭痛者,經曰諸陽皆會於頭。今陽氣亢極,則邪熱熏蒸於頭而作痛也。吐瀉者,脾胃之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也。
白話文:
他的父親來詢問我。我說:小孩本身就氣虛,又因受暑過勞。經書中說勞累就會耗氣。又說勞累會傷脾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是脾氣受傷的病。發燒的原因是經書上說陽氣被過度使用就會旺盛。這是說本來的氣是溫和的,如果過度勞累,溫和的陽氣就會變成邪熱。頭痛的原因是經書上說諸陽都匯集在頭部。現在陽氣過盛,於是邪熱上蒸到頭部,引起疼痛。嘔吐和腹瀉的原因是脾胃的水穀精氣不能升降。
目閉者,蓋諸脈皆屬於目,而眼眶又脾所主,脾傷不能營養諸脈,故眼閉而不開也。咽啞者,蓋脾之絡連舌本、散舌下,脾傷則絡失養,不能言也。經曰脾胃者,水穀之海。五藏皆稟氣於脾,脾虛則五藏皆失所養。故肺之咽嗌為之不利,而食難嚥;故心之神明為之昏瞀而不知人。
白話文:
如果眼睛閉不上,可能是因為全身經絡都與眼睛相通,而眼眶的養護是由脾臟主導的。如果脾臟受損,無法滋養這些經絡,就會導致眼睛閉不開。
聲音嘶啞,是因為脾臟的經絡連接舌頭的根部,並分佈在舌頭下方。如果脾臟受損,這些經絡就會失去滋養,導致無法說話。
經典醫書《黃帝內經》上說,脾和胃是儲藏食物和水的倉庫。五臟六腑都需要從脾臟獲得氣血的滋養。如果脾臟虛弱,五臟六腑就會失去營養。因此,肺的咽喉會出現不適,導致難以下嚥;而心的神智會變得昏沉,甚至失去知覺。
常欲手搵陰囊者,蓋無病之人,陰升陽降,一有所傷,則升者降,降者升經曰陰陽反復是也。是以陰升者降,從其類而入厥陰之囊,因陰多陽少,故手欲搵之也。此皆脾胃之病。經謂土極似木,亢則害,承乃制也。症似風木,乃虛象耳,不治脾胃之土,而治肝木之風,欲兒不死難矣!且用參、耆、術各三錢,熟附一錢煎,用匙灌半酒杯,候看如何。
白話文:
經常想用手摸陰囊的人,通常是沒有病的人。因為陰氣上升陽氣下降,一旦身體受傷,上升的就會下降,下降的就會上升。醫書中說,陰陽交替反覆,這是正常的。所以,上升的陰氣會下降,進入同類的腎囊,因為腎囊陰氣多陽氣少,所以會想用手摸。這都是脾胃疾病造成的。醫書說,土氣像木氣,旺盛了就會有害,需要金氣來剋制。這種病症表面上像風木病,但實際上是虛象。如果不治療脾胃的土氣,而只治療肝木的風氣,那就很難挽救了!建議使用人蔘、黃芪、白朮各三錢,熟地一錢煮湯,用勺子灌入半杯酒,看看效果如何。
服後,病無進退。連服二三日,神稍清,目稍開,如有生意,食仍難嚥。予為診之,脈皆浮緩,不及四至。予曰:藥病相宜,再可減去附子服之。漸漸稍蘇。初醫或作風熱施治,而用荊、防、芩、連、蠶、蠍之類;或作驚痰,而用牛黃、硃砂、輕粉等藥。此皆損胃之劑,豈可投諸兒?今得生幸耳,實賴其父之知醫也。
白話文:
服用藥物後,病情沒有進展。連續服用兩、三天後,神志稍微清醒,眼睛稍微張開,看上去有點生氣,但食物仍然難以下嚥。我為他診脈,脈象都浮緩無力,不足四至。我說:藥物所治之病相適合,可以再減去附子繼續服用。病情漸漸好轉。之前給他看病的醫生誤以為是風熱,使用荊芥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、蠶豆、僵蠶等藥物;或者誤以為是驚嚇痰阻,使用牛黃、硃砂、輕粉等藥物。這些藥物都會損傷胃氣,豈能給小孩服用?如今小孩能活下來實屬幸運,全靠他父親懂些醫術。
或曰:經云無伐天和,其症又無四肢厥冷,時當酷暑而用附子,何也?予曰:參、耆非附子無速效,而經亦曰假者反之。正如冬月而用承氣之類,此亦舍時從症之意也。
白話文:
有人質疑:「經書上說不要違背自然規律,但這個病人沒有四肢冰冷的症狀,現在正值酷暑時節,為什麼要用熱性的附子藥?」
我回答說:「人參、黃耆這些藥物沒有附子那麼快見效,而且經書上也說,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反其道而行之。就好像在冬天使用瀉藥,也是因為要配合病人的實際情況,靈活變通。」
3. 咳嗽
一婦年三十,質脆弱,產後咳嗽,痰臭。或作肺癰治,愈劇。延及兩腳漸腫至膝,大便溏,小腹脹痛,午後發熱,面紅氣促,不能向右臥。予診,脈虛小而數。
白話文:
一位三十歲的女子,體質虛弱,產後咳嗽,痰液有異味。有人把她當作肺癰治療,病情反而加劇。後來她的雙腳逐漸腫脹到膝蓋,大便稀溏,小腹脹痛,午後發熱,臉色潮紅,呼吸急促,且無法向右邊側臥。我診斷後,發現她的脈象虛弱、細小且急促。
予曰:凡咳嗽左右向不得眠者,上氣促下瀉泄者,發熱不為瀉減者,此皆病之反也。按此皆原於脾。經曰脾主諸臭,入肺腥臭,入心焦臭,入肝腐臭,自入為穢臭。蓋脾不能運行其濕,濕鬱為熱,釀成痰而臭矣。經曰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脾虛則肺金失養。氣劣行遲,壅遏道路,故咳嗽氣促不能右臥也;脾虛必奪母氣以自養,故心虛發熱而見於午也;脾主濕,濕勝則內滲於腸胃為溏泄,外滲於皮膚為浮腫。
白話文:
我認為:凡是有咳嗽向左右側臥著都不能入睡的人,上半身氣促、下半身腹瀉,發燒而瀉藥不起作用的人,這些都是疾病的惡化表現。根據我的觀察,這些都是脾臟的毛病。醫書上說脾臟主導各種身體氣味,它的氣味進入肺部會變成腥臭味,進入心臟會變成焦臭味,進入肝臟會變成腐臭味,而它自身的氣味則是穢臭味。這是因為脾臟無法正常運轉其水濕,水濕積聚化為熱,生成痰液並產生臭味。醫書上說,左右兩側是陰陽交匯的通道。脾虛的話,肺金就會失去滋養。氣虛運行遲緩,堵塞了通道,所以會咳嗽氣促,無法向右側臥;脾虛必定會奪取母體的氣來滋養自己,所以心臟虛弱,會在正午發熱;脾主濕,濕氣過重會內滲到腸胃引起腹瀉,外滲到皮膚會形成水腫。
令用參、耆、甘草補脾為君,白朮、茯苓滲濕為臣,麥門冬以保肺氣,酸棗仁以安心神為佐,陳皮、前胡以消痰下氣為使,用東壁土(以受陽光最多用之)以為引用。蓋土能解諸臭,用以補土,亦易為力矣。此竊取錢氏黃土湯之義也。服一帖,前症略減,病者甚喜。予曰:未也,數帖後無反復,方是佳兆,否則所謂過時失治,後發寒熱,真陽脫矣。
泄而腳腫,脾氣絕矣,何能收救。
白話文:
使用人參、黨參、甘草作為君藥補脾;白朮、茯苓作為臣藥滲濕;麥門冬用來保護肺氣;酸棗仁用來安神作為佐藥;陳皮、前胡用來消除痰液,下降氣機作為使藥;使用東壁土(陽光照射最多的)作為導藥。因為土可以消除各種臭味,用來補土,調理起來也容易見效。這是取自錢氏「黃土湯」的思路。
服用一劑後,前面的症狀有所減輕,病人非常高興。我說:還不行,連服幾劑後,沒有反覆發作,那纔是好的徵兆;否則,所謂「過時失治」,後來出現寒熱,真陽就虛脫了。
予侄文煥妻亦患此,醫作肺癰治,而用百合煎湯煮粥,食之反劇。予診,其脈細弱而緩,治以參、耆甘溫等劑,二三帖而愈,此由治之早也。
白話文:
我侄子文煥的妻子也得了這種病,醫生當作肺部膿瘍治療,於是用百合煮湯煮粥給她吃,但是卻反而加重病情。我為她診脈,發現她的脈象細弱而緩慢。我用人參、黃芪等甘溫的藥物為她治療,服了兩三次藥就好了,這是因為治療得及時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