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中 (1)
卷之中 (1)
1. 卷之中
2. 吐血(咳血)
一人年三十餘,形瘦神悴,性急作勞,傷於酒色,仲冬吐血二盂盆,腹脹腸鳴,不喜食飲。醫作陰虛治,不應。明年春,又作食積治。更灸中脘、章門,復吐血碗許。灸瘡不潰,令食鮮魚,愈覺不爽。下午微發寒熱,不知飢飽。予診其脈,澀細而弱,右脈尤覺弱而似弦。
曰:此勞倦飲食傷脾也,宜用參、耆、白朮、歸身、甘草,甘溫以養脾;生地、麥門冬、山梔,甘寒以涼血;陳皮、厚朴,辛苦以行滯。隨時暄涼,加減煎服,久久庶或可安。三年病愈。後往臨清買賣,復縱酒色,遂大吐血,頓歿。
一人年二十餘,形瘦色脆,病咳血。醫用滋陰降火及清肺之藥,延及二年不減。又一醫用茯苓補心湯及參蘇飲,皆去人參,服之病增。邀予診之。脈細而數有五至余。
曰:不可為也。或曰:《脈訣》云「四至五至,平和之則」,何謂不可為?予曰:經云「五藏已衰,六府已極,九候須調猶死」是也。且視形症,皆屬死候。經曰肉脫熱甚者死,嗽而加汗者死,嗽而下泄上喘者死。嗽而左不得眠,肝脹右不得眠,肺脹,俱為死症。今皆犯之,雖飲食不為肌膚,去死近矣。
越五日,果卒。凡患虛勞,犯前數症,又或嗽而喉痛聲啞不能藥,或嗽而肛門發瘻,皆在不救,醫者不可不知。
一人年三十時,過於勤勞,嘔血,彼甚憂惶。予為診之,脈皆緩弱。
曰:無慮也,由勞倦傷脾耳。遂用參、耆、歸、朮、陳皮、甘草、麥門冬等,煎服月餘而愈。
越十餘年,叫號傷氣,加以過飽病膈,壅悶有痰,間或咯紅噎酸,飲食難化,小便短赤,大便或溏,有時滑泄不止,睡醒口苦,夢多或夢遺。醫用胃苓湯,病甚。邀予診視。脈或前大後小,或駛或緩,或細或大,或弱或弦,並無常度,其細緩弱時常多。
曰:五藏皆受氣於脾,脾傷食減,五藏俱無所稟矣。故脈之不常,脾之虛也。藥用補脾,庶幾允當。遂以參、術為君,茯、芍為臣,陳皮、神麯、貝母為佐,甘草、黃柏為使,服之瀉止食進。
後復傷食,前病又作。曰:再用湯藥,腸胃習熟,而反見化於藥矣,服之何益?令以參苓白朮散加肉豆蔻,棗湯調下,累驗。又傷於食,改用參朮芍苓陳皮丸服,大便即瀉。曰:脾虛甚矣,陳皮、砂仁尚不能當,況他消導藥乎?惟宜節食,靜以守之,勿藥可也。
問命脈如何?予曰:孟子云夭壽不貳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夫壽夭固有定命,而人不可委之於命而不修也。人生於世,如燭在籠、火在灰也。罩以籠,壅以灰,則燭與火可保無虞。人能遠色節食,養性存心,使汗不妄泄,精不妄施,數須有修短,而得以終其修短之數;命須有夭速,而得以盡其夭速之期。苟或反是,譬猶燭之徹籠,且置之雨側,則東流西缺,無復完物。
白話文:
有個人三十多歲,身體瘦弱,精神萎靡,個性急躁又勞累,加上沉迷酒色,在冬天吐了兩大盆血,肚子脹氣、腸子咕嚕咕嚕叫,也不想吃東西。醫生當作陰虛來治療,沒有效果。隔年春天,又當作是食物積滯來治療。還用艾灸了中脘穴、章門穴,結果又吐了一大碗血。艾灸的傷口也沒有癒合,反而讓他吃了新鮮的魚,感覺更不舒服。下午會微微發冷發熱,不知道肚子餓還是飽。我把脈後,發現他的脈象細澀而微弱,右手的脈尤其虛弱,感覺像是弦脈。
我說:「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和飲食不當傷了脾胃,應該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身、甘草這些甘溫的藥來滋養脾胃;用生地、麥門冬、山梔子這些甘寒的藥來涼血;用陳皮、厚朴這些辛苦的藥來疏通氣滯。隨時注意保暖和散熱,調整藥方來煎服,長期下來或許可以痊癒。」他持續治療三年病就好了。後來他去臨清做生意,又放縱酒色,結果大吐血,當場就死了。
另一個人二十多歲,身體瘦弱,面色憔悴,咳嗽帶血。醫生用滋陰降火和清肺的藥來治療,拖了兩年都沒好轉。又有個醫生用茯苓補心湯和參蘇飲,但把裡面的人參拿掉,結果吃了病反而更嚴重。於是請我去看診。把脈後,發現他的脈象細而快,一息有五次以上。
我說:「這病已經沒救了。」有人說:「《脈訣》說『一息四至五次,脈象平和』,為什麼說沒救了?」我說:「《黃帝內經》說『五臟衰竭,六腑功能耗盡,九候脈象失調就快死了』。而且你看他的身體狀況,已經是死症了。《內經》說,肌肉消瘦、發高燒的會死;咳嗽又一直流汗的會死;咳嗽又拉肚子、呼吸急促的會死;咳嗽到左側睡不著,是肝臟脹大;咳嗽到右側睡不著,是肺臟脹大,這些都是死症。他現在這些症狀都有,雖然還能吃點東西,但是沒辦法變成肌肉,離死不遠了。」
過了五天,他果然死了。凡是得了虛勞病,又出現上面這些症狀,或者咳嗽到喉嚨痛、聲音沙啞,吃藥也沒用;或者咳嗽到肛門出現瘻管,都是沒救的。醫生不能不知道這些。
有個人三十歲時,因為過度勞累而吐血,他非常擔心害怕。我幫他把脈,發現他的脈象都是緩慢而虛弱。
我說:「不用擔心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傷了脾胃而已。」於是用了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陳皮、甘草、麥門冬等藥,煎服一個多月就好了。
過了十幾年,他因為大聲叫喊而傷了氣,加上吃太飽得了膈症,胸悶有痰,有時會咳血絲或吐酸水,吃東西很難消化,小便短少又顏色偏紅,大便時而稀溏,有時又會拉肚子不止,睡醒後口苦,容易做夢或夢遺。醫生用胃苓湯,結果病更嚴重了。於是請我去看診。把脈後,發現他的脈象時而前大後小,時而快時而慢,時而細時而大,時而虛弱時而弦硬,沒有固定的脈象,但是細緩虛弱的時候居多。
我說:「五臟都從脾胃得到氣的滋養,脾胃受損,食慾就會減退,五臟就沒有東西可以依靠了。所以脈象才會不穩定,這是脾虛的表現。應該用補脾的藥,或許還有救。」於是用了人參、白朮做為主要藥材,茯苓、白芍為輔助藥材,陳皮、神麯、貝母做為佐藥,甘草、黃柏做為引導藥,吃了藥之後,腹瀉就止住了,食慾也恢復了。
後來他又因為吃太多而生病,之前的症狀又出現了。我說:「再用湯藥的話,腸胃已經習慣藥性了,反而會被藥物所影響,吃藥又會有什麼用呢?」讓他用參苓白朮散加上肉豆蔻,用紅棗湯調服,多次都有效。後來又因為吃太多,改用參朮芍苓陳皮丸,結果吃了就拉肚子。我說:「脾虛太嚴重了,連陳皮、砂仁這些輕微的藥都承受不住,何況是其他消導藥?現在只能節制飲食,靜養身體,不要再吃藥了。」
有人問:「人命的脈象是怎樣的?」我說:「孟子說『壽命長短不是人可以決定的,修身養性來等待天命,這才是安身立命的方法』。人的壽命雖然有定數,但是人不能因此就聽天由命而不修養。人生在世,就像蠟燭放在燈罩裡,火放在灰燼中。用燈罩保護蠟燭,用灰燼掩蓋火焰,那麼蠟燭和火焰就可以安然無恙。人如果能遠離美色、節制飲食、修養身心、使汗液不會胡亂發散,精氣不會胡亂流失,雖然壽命有長短,也能夠活完自己該活的壽數;雖然命運有夭折,也能夠活完自己該活的年限。如果反其道而行,就像把蠟燭拿出燈罩,還放在容易被雨淋到的地方,那麼蠟燭很快就會被風吹滅,再也無法完整存在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