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下 (5)
卷之下 (5)
1. 腿痛
一人四十餘,色黃白,季春感冒,發汗過多,遂患左腳腿骹(厥陰之分)微腫而痛,不能轉動。醫作陰毒,治以艾灸。予曰:陰毒雖無肉變高焮之勢,纏綿月餘,內必有瘀膿。令用毫針深探之,惟黃水數點而已。後又更醫,以鋒針於灸瘡內深入寸許,則血大出,認為陰毒似有可疑。吾以為屬於筋痛,經所謂筋痿者耶。
痿雖軟易,其亦有痛者。且其痛時,遍身筋皆腫脹。而右腳內廉筋亦急痛,不能屈伸,以此驗之,筋痛可知矣。經曰厥陰少血之經,筋之所主。過汗則亡血,而筋失所養,故急痛也。腿骹腫者,蓋人身之血猶江河之水,洪泛則流沙走石;彼細流淺瀨,則此阻彼礙而壅腫矣。經曰「怯者著而成病」是也。
兼之脾胃太虛,嘔逆噯氣,飲食少進。經曰:胃者,水穀之海。脾主於胃,行其津液,以養皮肉筋脈。今胃不受,而脾不運,筋脈愈失所養矣。又加灸砭,焦骨傷筋,復耗其血。丹溪曰:血屬陰,難成易虧者也。茲則針灸妄施,則血虛耗矣,欲其疾愈,豈可得哉?且經曰筋枯者,舉動則痛,是無血以養,俱難治也。所幸者,精神尚好,大便固秘,夜臥安靜。
於此健其脾胃,使飲食進,則血自生,筋自舒,腫退痛除,庶或可愈。其脈初皆細軟而緩,按之無力。予以獨參湯一兩,一劑與之,其效甚速。
予適他往,更醫復灸,又用參、耆、歸、術加涼劑,胃氣遂不能回矣。再診,脈變為滑數。脈書言瘡科滑脈,未潰宜內消,已潰宜補益。又曰數脈所主為熱,其症為虛,是脈與症皆屬於虛,亦須大補,托而出之,治亦同法,豈得歧而兩途?病居疑似,故詳辨之。
吾嘗見一婦產後遍身筋痛,遂致不救,是亦亡血故也。
白話文:
有位四十多歲的人,他的膚色偏黃白,春季末因為感冒,發汗過量,結果導致左腳小腿(這是肝經所管的地方)稍微腫脹且疼痛,無法正常移動。醫生判斷是陰毒,用艾灸的方式治療。我說:雖然陰毒不會有肉體高度紅腫的現象,但若持續一個多月,裡面必定會有瘀血或膿。於是讓人用針深入探索,只發現幾滴黃水。後來換了醫生,在原先灸瘡的地方用針深入約一寸,結果大量出血,感覺陰毒的診斷有些疑問。我認為這應該是筋痛,也就是所謂的筋萎縮。
筋萎縮雖然是軟弱的,但也有疼痛的時候。而且當疼痛時,全身的筋都會腫脹。同時,他的右腳內側的筋也會劇烈疼痛,無法彎曲和伸直,由此可知,這確實是筋痛。根據醫學理論,肝經是少血的經絡,主管筋的健康。過度出汗會導致血流失,筋失去養分,所以會劇烈疼痛。小腿腫脹的原因,就像人體的血液如同江河中的水,洪水泛濫時,會帶走沙石;而細流淺灘,就會被阻塞,形成腫脹。醫學上說“膽小的人容易生病”,就是這個道理。
加上他脾胃非常虛弱,常有嘔吐、反胃的現象,飲食攝入量少。醫學理論指出: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。脾臟輔助胃部,運行身體的津液,以養護皮膚、肌肉和筋脈。現在胃部不能接受食物,脾臟也不能運行,筋脈的養分更少。再加上灸刺,傷及骨骼和筋膜,血又進一步流失。丹溪說:血屬於陰性,生成困難但損失卻很容易。如果隨意針灸,血就會更少,想讓他病癒,怎麼可能呢?而且醫學上說,筋缺乏營養,一動就痛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幸好,他的精神狀況還不錯,大便也很正常,夜晚睡覺也很安穩。
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需要強化他的脾胃,讓他能進食,血自然會生成,筋也會得到舒緩,腫脹和疼痛消失,病情可能會好轉。開始時,他的脈搏細弱緩慢,按壓無力。我給他服用獨參湯,一次一兩,效果很快顯現。
我到其他地方去時,他又找了其他醫生做艾灸,並且使用了人參、黃耆、當歸和白朮等藥材,加上一些清涼的藥物,胃氣就無法恢復了。再次診斷,他的脈搏變為滑數。醫書上說,對於瘡科的病人,如果脈搏滑,未潰瘍時應內服消炎藥,已經潰瘍則需補益。另外,數脈代表的是熱,症狀是虛,脈象和症狀都顯示他體虛,需要大量補充營養,幫助身體恢復,治療方法相同,怎能有歧義?因為病情處於模糊狀態,所以詳細地解釋。
我曾經見過一位產後的女性全身筋痛,最終無法救治,這也是因為血流失的緣故。
2. 勞
一兒年十一,色白神怯,七月間,發熱連日,父令就學,內外俱勞,循至熱熾,頭痛,正合補中益氣湯症。失此不治,以致吐瀉,食少。其父知醫,乃進理中湯。吐瀉少止,漸次眼合,咽啞不言,昏昧不省人事,粥飲有礙,手常搵住陰囊。為灸百會、尾骶不應。
其父質於予。予曰:兒本氣怯,又當暑月過勞。經曰勞則氣耗。又曰勞倦傷脾。即此觀之,傷脾之病也。身熱者,經曰陽氣者,煩勞則張。蓋謂氣本陽和,或勞煩,則陽和之氣變為邪熱矣。頭痛者,經曰諸陽皆會於頭。今陽氣亢極,則邪熱熏蒸於頭而作痛也。吐瀉者,脾胃之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也。
目閉者,蓋諸脈皆屬於目,而眼眶又脾所主,脾傷不能營養諸脈,故眼閉而不開也。咽啞者,蓋脾之絡連舌本、散舌下,脾傷則絡失養,不能言也。經曰脾胃者,水穀之海。五藏皆稟氣於脾,脾虛則五藏皆失所養。故肺之咽嗌為之不利,而食難嚥;故心之神明為之昏瞀而不知人。
常欲手搵陰囊者,蓋無病之人,陰升陽降,一有所傷,則升者降,降者升經曰陰陽反復是也。是以陰升者降,從其類而入厥陰之囊,因陰多陽少,故手欲搵之也。此皆脾胃之病。經謂土極似木,亢則害,承乃制也。症似風木,乃虛象耳,不治脾胃之土,而治肝木之風,欲兒不死難矣!且用參、耆、術各三錢,熟附一錢煎,用匙灌半酒杯,候看如何。
服後,病無進退。連服二三日,神稍清,目稍開,如有生意,食仍難嚥。予為診之,脈皆浮緩,不及四至。予曰:藥病相宜,再可減去附子服之。漸漸稍蘇。初醫或作風熱施治,而用荊、防、芩、連、蠶、蠍之類;或作驚痰,而用牛黃、硃砂、輕粉等藥。此皆損胃之劑,豈可投諸兒?今得生幸耳,實賴其父之知醫也。
或曰:經云無伐天和,其症又無四肢厥冷,時當酷暑而用附子,何也?予曰:參、耆非附子無速效,而經亦曰假者反之。正如冬月而用承氣之類,此亦舍時從症之意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了一個十一歲的小孩,他皮膚白皙,膽小畏縮,在七月間連續發燒。他的父親讓他去上學,內外的勞累導致他的病情加重,高燒不退,頭痛,這些症狀正好符合補中益氣湯的治療範疇。然而,沒有及時治療,導致他出現嘔吐和腹瀉,食慾減退。
孩子的父親是醫生,於是開始使用理中湯治療。嘔吐和腹瀉的症狀稍有緩解,但孩子的眼睛開始閉合,喉嚨嘶啞無法說話,陷入昏迷,無法辨識周圍的人事物,吃東西和喝水都有困難,並且常常用手抓住陰囊。即使在百會、尾骶穴進行艾灸,也未見好轉。
孩子的父親來找我詢問。我告訴他,孩子本來就很膽小,加上夏季過度勞累,根據古籍記載,勞累會消耗元氣,疲憊會傷害脾臟。由此看來,這就是脾臟受損的病症。身體發熱,因為古籍記載,當人體的陽氣過度勞累就會張揚,原本溫和的陽氣會轉變為邪熱。頭痛,因為所有陽氣都會聚在頭部,現在陽氣過度亢奮,邪熱蒸騰在頭部導致疼痛。嘔吐和腹瀉,因為脾胃的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。
眼睛閉合,因為所有的脈絡都與眼睛相關,而眼眶又受脾臟主管,脾臟受損無法滋養這些脈絡,所以眼睛閉合無法打開。喉嚨嘶啞,因為脾臟的絡脈連接舌根,分散在舌下,脾臟受損,絡脈失去滋養,無法發聲。古籍記載,脾胃是水穀之海,五臟都從脾臟獲取氣息,脾臟虛弱,五臟就無法得到養分。因此,肺部的咽喉吞嚥困難,心臟的神明昏沉,無法辨識人。
常常用手抓住陰囊,因為健康的人陰氣上升,陽氣下降,一旦受到傷害,上升的會下降,下降的會上升,這是陰陽反覆的現象。所以,陰氣上升的會下降,進入厥陰的囊中,因為陰多陽少,所以手會想要抓住它。這些都是脾臟和胃部的疾病。古籍記載,土極似木,過度亢奮會造成傷害,只有平衡才能控制。這個病症看似風木,實際上是虛弱的表現,如果不治療脾臟和胃部的土,而去治療肝臟的風,想要孩子活下來是很困難的!
我建議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各三錢,熟附子一錢煎煮,用湯匙灌半杯酒,看看效果如何。服藥後,病情沒有惡化也沒有改善。連服兩三天,精神稍微清醒,眼睛稍微睜開,似乎有些生機,但是仍然難以吞嚥食物。我為他診斷,脈搏都浮緩,不到每分鐘四次。我說,藥物和病情相符,可以去掉附子再服用。逐漸地,病情有所改善。
起初,有的醫生將其視為風熱病,使用荊芥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、蠶砂、全蠍等藥物;或者視為驚嚇和痰病,使用牛黃、硃砂、輕粉等藥物。這些都是傷害胃部的藥物,怎麼可以給小孩使用?現在能活下來真是幸運,這都要歸功於他的父親懂醫學。
有人問:古籍記載不要破壞自然和諧,他的症狀也沒有四肢冰冷,為什麼在酷暑時使用附子呢?我回答:人參、黃耆若不用附子,療效不會那麼快,古籍也記載了相反的情況。就像冬天使用承氣類藥物一樣,這也是舍棄時間,跟隨症狀的意思。
3. 咳嗽
一婦年三十,質脆弱,產後咳嗽,痰臭。或作肺癰治,愈劇。延及兩腳漸腫至膝,大便溏,小腹脹痛,午後發熱,面紅氣促,不能向右臥。予診,脈虛小而數。
予曰:凡咳嗽左右向不得眠者,上氣促下瀉泄者,發熱不為瀉減者,此皆病之反也。按此皆原於脾。經曰脾主諸臭,入肺腥臭,入心焦臭,入肝腐臭,自入為穢臭。蓋脾不能運行其濕,濕鬱為熱,釀成痰而臭矣。經曰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脾虛則肺金失養。氣劣行遲,壅遏道路,故咳嗽氣促不能右臥也;脾虛必奪母氣以自養,故心虛發熱而見於午也;脾主濕,濕勝則內滲於腸胃為溏泄,外滲於皮膚為浮腫。
令用參、耆、甘草補脾為君,白朮、茯苓滲濕為臣,麥門冬以保肺氣,酸棗仁以安心神為佐,陳皮、前胡以消痰下氣為使,用東壁土(以受陽光最多用之)以為引用。蓋土能解諸臭,用以補土,亦易為力矣。此竊取錢氏黃土湯之義也。服一帖,前症略減,病者甚喜。予曰:未也,數帖後無反復,方是佳兆,否則所謂過時失治,後發寒熱,真陽脫矣。
泄而腳腫,脾氣絕矣,何能收救。
予侄文煥妻亦患此,醫作肺癰治,而用百合煎湯煮粥,食之反劇。予診,其脈細弱而緩,治以參、耆甘溫等劑,二三帖而愈,此由治之早也。
白話文:
一位三十歲的女性,身體素質較差,在產後開始出現咳嗽,且痰有異味。有人認為這是肺部有嚴重感染而進行治療,但病情反而加重。隨後,她的雙腳開始逐漸腫脹至膝蓋,排便變得稀軟,小腹有脹痛感,每天下午開始發燒,臉色泛紅,呼吸急促,甚至無法向右側躺著睡覺。我為她診脈,發現脈象虛弱、細小且頻繁。
我解釋道:凡是咳嗽到左右翻身都無法安眠,上氣不接下氣且伴有下瀉,即便發燒也不會因瀉而出現改善,這些都是病情逆轉的徵兆。這些問題根源都在脾臟。根據醫學理論,脾臟主管所有氣味,如果影響到肺部,痰就會帶有腥臭;影響到心臟,則會有焦臭;影響到肝臟,便會有腐臭;自身影響,則會產生穢臭。這都是因為脾臟無法正常運轉濕氣,濕氣鬱積變為熱氣,進而形成帶有異味的痰。醫學理論又提到,左右側身代表的是陰陽之道。脾虛時,肺部的金屬之氣就得不到滋養。氣息微弱,運行緩慢,阻塞了陰陽之路,所以會咳嗽、呼吸困難,且無法向右側躺著睡覺;脾虛時必定會消耗母親的元氣來滋養自己,所以心臟虛弱,中午時分會發燒;脾臟主管濕氣,濕氣過重時,內在會影響腸胃,導致排便稀軟;外在則會影響皮膚,造成浮腫。
我建議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來補充脾氣,以白朮和茯苓來排除濕氣,用麥門冬保護肺氣,酸棗仁安定心神,陳皮和前胡消除痰液並降氣。我還建議使用東牆上的泥土(因受到最多陽光照耀)作為引子,因為泥土能去除各種異味,用它來補脾,效果會更好。這正是我從錢氏的黃土湯療法中得到的靈感。服用一劑後,之前的症狀有所緩解,病人非常開心。我告訴她:尚未痊癒,要等到連續服用幾劑後,病情不再反覆,纔是好的跡象,否則就是錯過了治療時機,後續可能會發冷發熱,甚至真陽脫離。
如果腹瀉且腳部腫脹,脾氣已經衰竭,很難再挽救。
我的侄媳也患有類似疾病,醫生將其視為肺部嚴重感染,並用百合煎湯煮粥讓她食用,結果病情反而更糟。我為她診脈,發現脈象細弱且緩慢,我使用人參、黃耆和甘草等溫和藥材進行治療,僅需二三劑,病情便已康復,這是因為治療得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