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上 (10)
卷之上 (10)
1. 瘧
前方加黃耆四錢,山梔七分,減黃柏,如舊煎服。
或曰:吐水或酸或苦,大便閉燥,小便赤短,諸書皆以為熱。凡病晝輕夜重,諸書皆為血病,今用姜附何也?
予曰:吐水酸苦,由脾虛不能行濕,濕鬱為熱,而水作酸苦也。姜附性熱辛散,濕逢熱則收,郁逢熱則散,濕收郁散,酸苦自除。大便燥結者,由吐多而亡津液也。小便短少,由氣虛不能運化也。茲用人參以養血氣,則血潤燥除,氣運溺通矣。若用苦寒之藥,則苦傷血,寒傷氣,寧不愈益其病哉?日輕夜重為血病者,道其常也。
此則不然,須似血病而實氣病也。醫作血病,而用固本補陰等藥反不解,非血病可知。所以日輕者,日則陽得其位而氣旺,故病減;夜則陽失其位而氣衰,故病重,經曰「至於所生而持,自得其位而起」是也。故病則有常有變,而醫不可不達其變也。病將愈,猶或鼻衄數點者,此浮溜之火也。
加山梔氣味薄者以潛伏之,久當自愈。後聞食母豬肉,前病復作。予曰:藏府習熟於藥,病亦見化於藥,再無如之何矣。
白話文:
瘧疾治療:先前的處方中,黃耆增加到四錢,山梔子用七分,黃柏的劑量減少,仍舊按照之前的煎服方法。
有人問道:病人嘔吐出的水,有時酸有時苦,大便乾燥,小便顏色深紅且量少,各醫書都認為這是熱證。凡是白天症狀輕,晚上症狀重的病症,各醫書都認為是血虛引起的疾病,為什麼現在卻用生薑和附子呢?
我回答說:嘔吐出的水又酸又苦,是因為脾胃虛弱,不能運化濕氣,濕氣鬱結化熱,所以嘔吐物才酸苦。生薑和附子性味溫熱辛散,濕氣遇到熱則收斂,鬱結遇到熱則散開,濕氣收斂,鬱結散開,酸苦自然就會消失。大便乾燥,是因為嘔吐過多,耗損了津液。小便量少,是因為氣虛不能運化水液。現在加入人參來滋養血氣,那麼血氣充足,就能潤燥通便,氣機運行,小便自然就能通暢了。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,就會損傷血液和元氣,豈不是更會加重病情嗎?白天輕晚上重被認為是血虛病症,這只是一個普遍的說法。
但是這個病例卻不一樣,它看起來像血虛,實際上是氣虛。如果按照血虛來治療,使用補益陰血的藥物卻不見效,就可以知道它不是血虛。之所以白天症狀輕,是因為白天陽氣旺盛,氣血充盈,所以病情減輕;晚上則陽氣衰弱,氣血不足,所以病情加重,正如《內經》所說「等到它生長出來並維持住,就自然而然地佔據它應有的位置並發揮作用」一樣。所以,疾病既有常規,也有變化,醫生必須能夠認識到這種變化。病情將要痊癒時,有時會出現鼻子流血幾點的情況,這是浮游的熱邪。
我們再加入少量氣味平和的山梔子,來潛伏這股熱邪,不久就會痊癒。後來聽說病人吃了母豬肉,舊病復發了。我說:臟腑已經習慣了藥物的治療,疾病也已經受到藥物的影響而有所轉變,再也沒有什麼辦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