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機

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中 (4)

1. 肺癰

一婦年近三十,形色瘦白,素時或咳嗽一二聲,月水或前或後。夏月取涼,遂嗽甚,不能伏枕者月餘,痰中或帶血,或兼膿,嗽緊則吐食。醫用芩、連、二陳不效,復用參、耆等補藥病重。

白話文:

一位近三十歲的婦女,身型消瘦、面色蒼白,平時偶爾咳嗽一兩聲,月經或早或晚。夏天貪涼後,咳嗽加劇,一個多月以來無法趴著睡覺,痰中偶爾帶血或膿,咳嗽嚴重時會嘔吐食物。醫生使用黃芩、黃連、二陳湯等藥物治療無效,又改用人參、鹿茸等補藥,病情反而加重。

予視左脈浮滑,右脈稍弱而滑,幼傷手腕,掌不能伸,右脈似難憑矣。乃以左脈驗之,恐妊兼肺癰也。遂以清肺瀉肺之劑進之。三服而能著枕,痰不吐,膿不咯,惟時或惡阻。予曰:此妊之常病也。教用薏苡仁、白朮、茯苓、麥門冬、黃芩、阿膠煎服,病減。

白話文:

我診察她的左脈浮動且滑,右脈稍弱而滑。她小時候手腕受過傷,手掌無法伸直。右脈似乎不太可靠。因此我用左脈來診斷,懷疑是懷孕合併肺膿瘍。於是我開了清肺瀉肺的藥方給她。服用三次藥後,她可以枕著頭睡覺了,痰沒有吐出來,膿也沒有咳出來,只是偶爾會有噁心嘔吐的感覺。我說:「這是懷孕的常見病症。」我教她用薏苡仁、白朮、茯苓、麥門冬、黃芩、阿膠煎服,病情減輕了。

月餘,復為診脈,皆稍緩而浮。曰:熱已減矣。但吐紅太多,未免傷胃,教用四君子加陳皮、黃芩、枳殼煎服調理。妊至六月,食雞病作,卻雞而愈。至九月,病又復作,聲啞,令服童便獲安。予曰:產後病除,乃是佳兆,病若復來,非吾所知。月足而產,脾胃病作,加泄而卒。

白話文:

過了一個多月,再次為她診脈,脈象都略微緩和且浮動。我說:「火氣已經減輕了,但嘔吐鮮血太多,難免會傷胃。」於是教她用四君子湯加陳皮、黃芩、枳殼煎服調理。懷孕到六月時,吃了雞後病情發作,不吃雞就痊癒了。到九月,病情再次復發,出現聲音嘶啞,令她服用了童便後症狀得到緩解。我說:「產後疾病消除,這是個好兆頭。如果病情復發,就不是我能知道的了。」臨盆後,脾胃疾病發作,加上腹瀉而離世。

2. 腳瘡

一婦瘦長面紫,每遇春末夏初,兩腳生瘡,膿泡根紅,艱於行步,經水不調。邀予診視,脈皆濡弱近駛,兩尺稍滑。

白話文:

這位女性身形消瘦、臉色發紫,每年春天末、夏天初,她的雙腳就會長瘡,長出化膿的水泡,水泡的根部發紅,走路時非常困難,月經也不正常。她請我看診,她的脈搏都很虛弱、跳動快速,兩條腳踝的脈搏稍微滑動。

曰:血熱也。醫用燥劑居多,故瘡不瘥。令用東坡四神丹加黃柏,蜜丸服之,瘡不復作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說的是:因為血熱。醫生大多使用燥性藥物,所以瘡口無法癒合。建議使用東坡四神丹加上黃柏,用蜂蜜製成藥丸服用,這樣瘡口就不會再復發了。

3. 癰腫

邑庠司訓余先生,年幾六十,長瘦色蒼,赴福建考試,官回,病背腿癰腫。一腫愈,一腫作,小者如盞,大者如鍾,繼續不已,俗曰流注是也。醫皆欲用十宣散、五香湯、托裡散。予為診之,脈皆濡弱。

白話文:

餘先生是一位縣學教諭,年近六十歲,身材瘦長,氣色蒼白。他去福建參加考試,返程後就患上了背部和腿部癰疽。一個腫塊剛剛痊癒,另一個腫塊就開始長出來,小的像茶杯,大的像銅鍾,而且不斷發作,俗稱「流注」。

醫生們都想要使用十宣散、五香湯和託裡散來治療。我為他診脈,發現他的脈象都比較濡弱。

曰:此非前藥所宜也。夫以血氣既衰之年,冒暑遠步熱瘴之地,勞傷形,熱傷氣矣。經云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理宜滋補,使氣運血行,腫不作矣。遂用大補湯減桂,倍加參、耆、歸、術,佐以黃柏、黃芩、紅花,服至二三十帖,視腫稍軟者,用砭決去其膿,未成者果皆消釋。仍服二三十帖,以防後患。

白話文:

他說:這種情況不是服用前面開的藥方所適宜的。由於血氣已經衰弱的年紀,冒著炎熱的暑氣到距離遙遠、氣候炎熱多瘴氣的地方,勞累傷了身體,炎熱傷了氣血。經書上說邪氣會聚集在氣虛的地方。按照道理應該滋補,讓氣血運行通暢,腫脹就不會發生了。於是使用大補湯,減少桂枝的用量,加倍增加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白朮的用量,輔以黃柏、黃芩、紅花,服用到二三十帖,觀察腫脹是否稍軟,如果軟了就用針刺將膿液放出,未成形的腫脹都可以逐漸消散。接著再服用二三十帖,以防後患。

一人肥短紫淡,年逾三十,因勞感濕,兩腿胯間結核痛甚。醫用蒜片艾灸,又針大敦、三陰交,又以藥水洗之,遂致陰囊腫脹如升,莖皮腫如水泡。復進人參敗毒散,皆不中病。邀予往診,脈皆濡緩而弱略駛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人身材肥胖矮小,臉色紫紅發淡,年紀超過三十歲。因為勞累受了濕邪,雙腿胯骨之間的結核非常疼痛。醫生用蒜片灸,又針灸大敦穴和三陰交穴,還用藥水清洗,結果導致陰囊腫脹得像一個升,陰莖表皮腫得像水泡。又服用人參敗毒散,但都沒有治好。邀請我前去診治,他的脈象都濡緩而微弱,脈動得稍快。

曰:此濕氣乘虛而入,鬱而為熱成結核也。理宜補中行濕,可免後患。月餘,左腿內廉厥陰經分腫痛如碗,惡寒發熱,復用蒜灸。六日後,腫潰膿出,體倦,頭面大汗,手足麻木,瘡下又腫如碗,寒熱大作,始信予言。

白話文:

醫生說,這濕氣趁虛而入,鬱積成熱,形成了結核。治療方法應當補益中氣,排除濕氣,才能避免後患。一個多月後,他的左腿內側厥陰經分佈的地方腫痛,像碗口一樣大,又怕冷發熱,就再次用蒜頭灸治。六天后,腫塊破潰流膿,身體疲倦,頭面大汗,手腳麻木,傷口下方又腫得像碗口一樣大,寒熱交加,才相信我的話。

用人參三錢,黃耆三錢,白朮錢半,歸身尾、牛膝、茯苓各一錢,青皮、黃柏各七分,甘草節五分,煎服五六帖,右額羊矢穴分腫痛,長五寸許,亦作寒熱。醫謂補塞太過,欲改前方。彼言汪君已有先見,所制之方必不誤我,銳意服之。

白話文:

使用人參3錢、黃耆3錢、白朮1錢5分、歸身尾、牛膝、茯苓各1錢、青皮、黃柏各7分、甘草節5分。煎藥5或6劑服用。

右額上的羊矢穴部位腫脹疼痛,長約5寸,還有發熱和畏寒的症狀。醫生認為滋補藥物使用過度,想改用別的藥方。患者說汪醫生已經預料到了這些情況,他所開的藥方一定不會有錯,堅決要繼續服用。

月餘,腫皆膿潰成痂而愈。惟左腳委中筋急短縮,艱於行步,彼疑為躄,遣書來問。予曰:膿血去多,筋失所養故也,藥力足日,當不躄矣,果驗。

白話文:

一個多月後,腫脹的地方都化膿潰爛,結痂後痊癒。但是左腳的委中穴附近的筋縮短緊張,行走困難。病人懷疑自己會變成殘廢,寫信來詢問。我說:膿血排出過多,筋脈失去了滋養,所以才這樣。藥物服用滿一定時間,就不會殘廢了。結果果然應驗。

後覺陰囊腫縋,他醫加茴香、吳茱萸治疝等藥不效。予適至彼,令守前方,減去治疝等藥,加升麻一錢,服一二貼囊即縮矣。乃語予曰:先生神醫也,乃詳告吾病原乎。

白話文:

後來他發現陰囊腫脹墜落,其他醫生用茴香、吳茱萸等治療疝氣的藥物治療無效。我剛好去到他那裡,讓他服用原先的藥方,去掉了治療疝氣的藥物,加上了升麻一錢,服用了兩劑後,陰囊就縮回去了。他對我說:先生是神醫啊,詳細告訴我我病情的起因吧。

予曰:經云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又云受如持虛。蓋謂氣餒行遲,血少留滯,則阻逆肉理,乃作癰腫也。久則鬱而已熱,化肉腐筋而成膿矣。腫在厥陰,雖曰多血,亦難供給日之所耗,夜之所損,故邪乘虛,留結不散,如持虛器而受物也。身之血氣,如風與水,風疾水急,則頹陂潰堤,莫有能御之者也;風息水細,則沙障石壅,多有所阻礙矣。故今補其氣血,使氣壯而行健,血盛而流通,又何腫之不散,結之不行哉?彼曰:理也。

白話文:

我說:醫經上說,營氣運行不暢,逆行於肌肉組織,就會產生癰腫。又說,承受(癰腫)的部位如同拿着空器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氣血運行緩慢,血氣淤滯,就會阻礙肌肉組織,於是形成癰腫。時間久了,積聚鬱結,就會化為熱氣,導致肌肉腐爛、筋脈潰爛而形成膿液。腫瘤位於足厥陰經,雖然說血氣旺盛,但也很難滿足白天消耗和夜晚散失的血氣。因此,邪氣趁虛而入,停留積結而不消散,就像拿著空器盛放物品一樣。人體的血氣就像風和水,風急水快,就會衝垮堤防,無法阻擋。風停水緩,就會產生沙洲石塊的障礙,阻礙重重。所以,現在補充氣血,讓氣血強壯暢通,血脈飽滿運行,那麼腫瘤怎麼會不消散,積聚怎麼會不能化解?對方說:有道理。

4. 疝腫

一兒八歲,㿗疝,陰囊腫脹,核有大小。予令燒荔枝核灰,茴香炒為末,等分,食遠溫酒調服二錢。不過三服愈。

一兒六歲,陰囊脹大如盞,莖皮光腫如泡。一醫為之滲濕行氣,不效。邀予診視,脈皆濡緩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八歲的小孩患有疝氣,陰囊腫脹,腫塊有大有小。我命令他燒荔枝核成灰,將茴香炒焦研成粉末,兩者等分,在溫酒中調和二錢服用。不到三帖藥,疝氣就痊癒了。

曰:脈緩無力者,氣虛也。經云膀胱者,津液之府,氣化出焉。氣虛不足,無能運化而使之出矣。宜升陽補氣可也。遂以人參為君,黃耆、白朮、茯苓為臣,牛膝、升麻、陳皮為佐,甘草梢為使,煎服一二帖,囊皺腫消,三帖痊愈。

白話文:

醫生說:脈搏緩慢無力,是氣虛的表現。經典記載膀胱是津液的倉庫,氣化後會從這裡排出。氣虛不足,就無法運化津液使其排出。應該採取升陽補氣的方法。因此用人參為主藥,黃芪、白朮、茯苓為輔藥,牛膝、升麻、陳皮為佐藥,甘草梢為使藥,煎服一到兩帖,囊腫就會消退,三帖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