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上 (7)
卷之上 (7)
1. 瘧
曰:此虛瘧也,非參蘇飲所宜。令將平日所服參、耆、歸、術等藥煎服五六帖而愈。且諭之曰,元氣素虛,不宜發散。凡遇一切外感,須以補元氣為主,少加發散之藥以輔佐之,庶為允當,宜永識之。
一婦常患咳嗽,加以瘧疾,因仍左脅有塊。瘧止有孕,嗽尚不寧,咳干痰少,或時嘔出頑痰鍾許方止,夜亦如是,常覺熱盛,胸膈壅滿,背心亦脹,常要打摩。妊已六月。夜半如廁,身忽寒戰厚覆,少頃乃愈。越二日,夜半又發,寒熱如瘧,肢節痛,上身微汗,口中覺吐冷氣,胸喉如有物礙,心前虛腫,按之即痛,頭痛氣喘,坐臥不寧。醫作傷寒發散,又作痰症而用二陳,不效。
予往視之,脈皆濡而近滑。
曰:胃虛血熱也。先以四君子湯加黃芩、枳殼、麥門冬,煎服二三帖,以保胃氣。繼以四物湯加檳榔、枳殼、麻仁、大黃,三服下之。遂滯下後重,虛坐努責,怠倦不食,時或昏悶亂叫,食則脹,不食飢,四肢痛,腳腫。予曰:胃虛,非湯藥所宜。令合枳朮丸加人參、當歸、黃芩,服月餘,諸證悉除,胎亦無損。
一人形瘦色脆,年幾三十。正德十年四月腹痛,惟覺氣轉左邊,五日而止。次年四月亦然。八月病瘧,間日一發,寒少熱多,十餘日止。第三年四月八月如舊,腹痛瘧作。四年五年四月八月亦然,但瘧作腹痛,瘧止痛止。旬余瘧除,又瀉痢十餘日。瀉止瘧又作,但不腹痛,五日瘧瘥。
仲冬感寒,頭痛發熱,腹及右脅脹痛,氣喘溏瀉,內黑外紅,日夜五六次,內熱不減,飲食難進。醫用三乙承氣湯三帖,繼用木香枳朮丸,諸症稍定。午後內熱愈熾,遇食愈脹,得瀉略寬,頭痛不減。詣予診治,脈皆浮濡近駛。
曰:氣屬陽當升,虛則下陷矣,又屢服消克攻下之劑,所謂虛其虛也,安得不脹而瀕瀉乎?經云下者舉之,其治此病之謂歟!
或曰:脹滿者,氣有餘也;積塊者,氣固結也。經云結者散之,有餘者損之。今有餘而補固結,而益何謂?
予曰:人身之氣,猶天之風,風性剛勁,揚砂走石,孰能御之?孟子曰「至大至剛」是也。餒則為物障蔽,反以為病。若能補養,以復其剛大之性,則衝突排蕩,又何脹滿不散、積塊不行?經曰「壯者氣行則愈,怯者著而成病」是也。蓋氣之強壯者,則流動充滿。或有積滯,亦被衝突而行散矣,何病之有?氣之怯弱,則力小遲鈍,一有積滯,不免因仍承襲,積著成病。故此病法當升陽益胃。
遂以參苓白朮散煎升麻湯,調服月餘,仍令丸服一料而愈。
一人形瘦色脆,年三十餘。八月因勞病瘧。寒少熱多,自汗體倦,頭痛胸痞,略咳而渴,惡食,大便或秘或溏,發於寅申巳亥夜。醫議欲從丹溪,用血藥引出陽分之例治之。予診其脈,濡弱近駛稍弦。
白話文:
[瘧]
這是虛弱導致的瘧疾,不是參蘇飲所能治療的。讓他服用平時所服用的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術等藥物煎劑五六帖,就會痊癒。並且告訴他,元氣本來就虛弱,不宜使用發散的藥物。凡是一切外感疾病,都必須以補益元氣為主,少加一些發散的藥物輔助,這樣才是正確的,應該永遠記住這一點。
一位婦女經常咳嗽,又患上瘧疾,而且左脅下有腫塊。瘧疾好了之後懷孕了,咳嗽還是沒有好,咳嗽時乾咳少痰,有時會嘔出像鐘一樣多的大塊頑痰才停止,晚上也是這樣,經常感覺熱盛,胸膈壅塞滿悶,背部也脹痛,經常需要按摩。懷孕已經六個月了。半夜上廁所,身體突然寒戰,蓋上厚被子,一會兒就好了。過了兩天,半夜又發作,寒熱像瘧疾一樣,四肢關節疼痛,上半身微微出汗,口中感覺吐出冷氣,胸喉好像有東西阻塞,心前部位虛腫,按壓就疼痛,頭痛氣喘,坐臥不安。醫生診斷為傷寒而用發散藥物治療,又診斷為痰症而用二陳湯治療,都沒有效果。
我去看診,她的脈象都是濡脈而略帶滑脈。
我說:這是胃虛血熱。先用四君子湯加黃芩、枳殼、麥門冬,煎服二三帖,以保護胃氣。然後再用四物湯加檳榔、枳殼、麻仁、大黃,服用三帖。結果導致大便滯下,下墜感明顯,虛弱無力,倦怠不想吃東西,有時昏悶喊叫,吃東西就脹,不吃就餓,四肢疼痛,腳腫。我說:這是胃虛,不是湯藥所能治療的。讓他服用枳朮丸加人參、當歸、黃芩,服用一個多月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,胎兒也沒有受到損害。
一個人身材瘦弱,面色憔悴,年齡大約三十歲。正德十年四月腹痛,只感覺氣體往左邊轉,五天就好了。第二年四月也是這樣。八月患上瘧疾,隔日發作一次,寒少熱多,十多天就好了。第三年四月八月又像以前一樣,腹痛瘧疾發作。第四年第五年四月八月也是這樣,但是瘧疾和腹痛同時發作,瘧疾好了,腹痛也好了。十多天瘧疾痊癒後,又腹瀉十多天。瀉痢好了,瘧疾又發作,但沒有腹痛,五天瘧疾就好了。
仲冬季節受寒,頭痛發熱,腹部和右脅脹痛,氣喘腹瀉,大便黑而外紅,一天晚上五六次,內熱不減,飲食困難。醫生用了三乙承氣湯三帖,接著又用木香枳朮丸,症狀稍微緩解。下午內熱更盛,吃東西更脹,大便通暢後稍感輕鬆,頭痛沒有減輕。他來找我看診,脈象都是浮脈、濡脈而略帶快速。
我說:氣屬陽應該上升,虛弱則下降,而且多次服用消減攻下的藥物,這就是所謂的“虛其虛”啊,怎麼能不脹痛而瀕臨瀉痢呢?經書上說“下者舉之”,治療這個病就是這個意思啊!
有人說:脹滿是氣有餘;積塊是氣滯結。經書上說“結者散之,有餘者損之”。現在氣有餘卻補益,氣滯結卻益之,這是什麼道理?
我說:人體的氣,就像天上的風一樣,風的特性剛勁,能吹揚沙石,誰能抵擋它呢?孟子說“至大至剛”就是這個意思。如果氣虛,就會被外邪所阻礙,反而成為疾病。如果能夠補養,恢復它的剛強本性,那麼它就能衝擊排蕩,又怎麼會有脹滿不散、積塊不行呢?經書上說“壯者氣行則愈,怯者著而成病”就是這個意思。氣強壯,就能流動充盈。即使有積滯,也能被衝擊而散去,哪有什麼疾病呢?氣虛弱,則力量小而遲鈍,一有積滯,就免不了停留積聚,積聚成病。所以這個病應該升陽益胃治療。
於是用參苓白朮散加升麻湯煎服,服用一個多月,又讓他服用丸藥一劑就痊癒了。
一個人身材瘦弱,面色憔悴,年齡三十多歲。八月因為勞累而患上瘧疾。寒少熱多,自汗疲倦,頭痛胸悶,略微咳嗽而且口渴,不想吃東西,大便時而便秘時而溏瀉,在寅時、申時、巳時、亥時發作。醫生想根據丹溪先生的理論,用活血藥引出陽分的方法治療。我診斷他的脈象,濡弱而略帶快速,稍稍有些弦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