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靜香樓醫案》~ 上卷 (3)
上卷 (3)
1. 類中門
類中偏左,於法為逆,猶幸病勢尚輕,可以緩圖取效。原方補少通多,最為合理。惟是陽脈則緩,陰脈則急,所以指節能屈不能伸,此亦病之關鍵處,不可忽也。經云:肝苦急,宜食甘以緩之。於前方中增進陰藥之甘潤者一二,更為美備。
人參,茯苓,半夏,白朮,炙草,橘紅,麥冬,竹瀝,薑汁
詒按:此六君加麥冬、竹瀝、薑汁也。
再診:加當歸
脈虛而澀,左半手足麻痹,食不知味。此氣血不能運行周體,乃類中之漸也。
桂枝,茯苓,歸身,半夏,炙草,黃耆,天麻,首烏
詒按:滋養疏化,虛實兼到。
內風本皆陽氣之化,然非有餘也,乃二氣不主交合之故。今形寒跗冷,似宜補陽為是。但景岳云:陽失陰而離者,非補陰無以攝既散之元陽。此證有升無降,舌絳牽掣,喑不出聲,足躄不堪行動。當與河間肝腎氣厥同例,參用丹溪虎潛法。
熟地,萸肉,牛膝,鎖陽,虎骨,龜板
詒按:持論明通,立方簡當。
再診:地黃飲子去附子,加鹿鞭子,煎膠打丸。
熱風中絡。口歪、舌謇、咽痛。治以清滋。
羚羊角,玄參,鉤藤,甘菊,甘草,石菖蒲,生地,竹瀝
再診:生地,阿膠,麥冬,知母,貝母,甘菊,甘草,玄參
三診:咽喉干痛。滋清不愈,宜從降導。
腎氣丸,淡鹽湯送下
詒按:先清之,繼滋之,終用引火下行之法。步伐井然,凌躐急功者,可取法焉。
方書每以左癱屬血虛,右瘓屬氣虛。據述頻年已來,齒疼舌赤,常有精濁。納穀如昔,卒然右偏,肢痿舌強,口喎語謇,脈浮數動。此乃肝腎兩虛,水不涵木,肝風暴動,神必昏迷。河間所謂肝腎氣厥,舌喑不語,足痱無力之證。但腎屬坎水,真陽內藏,宜溫以攝納,而肝藏相火內寄,又宜涼以清之。溫腎之方,參入涼肝,是為複方之用。
地黃飲子去桂附,加天冬,阿膠
詒按:即古法而化裁之。參詳脈證,斟酌盡善。
寒熱後,邪走手少陰之絡,猝然不語,肩背牽引不舒。宜辛以通之。
菖蒲,遠志,甘草,木通,當歸,丹皮,丹參,茯苓
詒按:方法輕靈,恰合餘邪入絡治法。
脈濡,按之則弦,右肩及手指麻木,兩腿痠癢,難以名狀。此脾飲肝風,相合為病,乃類中之漸,不可不慎。
首烏,天麻,刺蒺藜,羚羊角,炙草,茯苓,半夏,白芍,丹皮,廣皮,薑汁和竹瀝泛丸
詒按:以二陳、薑汁、竹瀝除痰飲,以丹、芍、羚、蒺、首烏、天麻治肝風,兩層俱到。就見證論,歸身、牛膝、橘絡,亦可加入。
白話文:
[類中症候]
類中病症偏左,依中醫理論看來是不順暢的,幸虧病情還不算嚴重,我們可以採取緩慢的方式治療,期待逐步見效。原先的處方中,補少通多,這種做法是最合理的。然而,陽脈緩慢,陰脈緊繃,所以患者的手指只能彎曲,無法伸直,這是病情的關鍵點,不可忽略。根據古籍記載:「肝臟過於緊繃,應該食用甘甜的食物來緩解它。」在原有的處方中,增加一兩種甘甜滋潤的藥物,會讓療效更完善。
藥方中有:人參、茯苓、半夏、白朮、炙草、橘紅、麥冬、竹瀝、薑汁。
進一步診斷後,處方中新增了當歸。
脈搏虛弱且有阻滯感,左手和左腳開始感到麻痺,吃東西也沒有味道。這代表氣血無法在全身順利運行,是類中症的初期表現。
新藥方有:桂枝、茯苓、當歸、半夏、炙草、黃耆、天麻、首烏。
再次診斷後,處方轉向滋養疏化,兼顧虛實。
內風本質上是由陽氣所化,但並不是因為過剩,而是因為陰陽二氣未能平衡結合。現在患者感到身體寒冷,腳部冰冷,似乎應該補充陽氣。然而,張景嶽曾說:陽氣失去陰氣的支撐,就會散開,唯有補充陰氣才能收斂已經散開的元陽。這個症狀只有上升,沒有下降,舌頭深紅且僵硬,無法發出聲音,雙腳軟弱,無法行走。應該將其視為與河間的肝腎氣厥相同的情況,參考丹溪的虎潛法進行治療。
藥方中有:熟地、萸肉、牛膝、鎖陽、虎骨、龜板。
再次診斷後,使用地黃飲子去掉附子,加上鹿鞭,煮成膏狀製成藥丸。
熱風影響到經絡,導致口歪、舌頭不靈活、咽喉疼痛。應該用清熱滋養的方式來治療。
藥方中有:羚羊角、玄參、鉤藤、甘菊、甘草、石菖蒲、生地、竹瀝。
再次診斷後,藥方調整為:生地、阿膠、麥冬、知母、貝母、甘菊、甘草、玄參。
第三次診斷後,咽喉持續乾燥疼痛。即使滋養清熱也未痊癒,應該採用引火下行的方式來治療。
使用腎氣丸,以淡鹽水吞服。
根據醫書記載,左側癱瘓通常屬於血虛,右側癱瘓則是氣虛。根據患者描述,過去幾年來,經常有牙齒疼痛、舌頭紅色,以及精液混濁的情況。飲食方面與過去一樣,突然出現右側偏癱,四肢無力,舌頭僵硬,嘴角歪斜,說話不清,脈搏浮動且頻繁跳動。這是肝腎兩虛,水不涵木,肝風暴動,精神狀態必然混亂。河間曾提到的肝腎氣厥,舌頭無法發音,雙腳無力的情況。然而,腎臟屬於水,真陽藏於其中,應該用溫熱的方式來攝納;肝臟藏著相火,應該用清涼的方式來處理。溫腎的方子中加入涼肝的成分,這就是複方的運用。
藥方中有:地黃飲子去掉桂附,加上天冬、阿膠。
再次診斷後,患者經歷了寒熱交替,邪氣進入手少陰的經絡,突然無法說話,肩膀和背部感到緊繃不適。應該用辛香的方式來疏通。
藥方中有:菖蒲、遠志、甘草、木通、當歸、丹皮、丹參、茯苓。
最後一次診斷後,脈搏濕潤,但按下去卻是緊繃的,右肩和手指感到麻木,雙腿有酸癢感,這種感覺難以描述。這是脾氣和肝風相互作用產生的疾病,是類中症的前兆,必須小心處理。
藥方中有:首烏、天麻、刺蒺藜、羚羊角、炙草、茯苓、半夏、白芍、丹皮、廣皮、薑汁和竹瀝製成藥丸。
2. 痿痹門
脈虛而數,兩膝先軟後腫,不能屈伸。此濕熱乘陰氣之虛而下注,久則成鶴膝風矣。
生地,牛膝,茯苓,木瓜,丹皮,薏仁,山藥,萸肉,澤瀉,萆薢
詒按:正虛著邪,故補散宜並用。濕而兼熱,故滋燥不可偏。此以六味治陰虛,增入牛膝、木瓜、薏仁、萆薢以除濕熱,所謂虛實兼顧也。
白話文:
【痿痹門】
脈象顯示虛弱且頻率快,最先會感到兩膝無力,接著會出現腫脹,以致無法正常彎曲和伸直膝蓋。這是因為濕熱趁身體陰氣虛弱時向下影響,如果長時間不處理,可能會形成鶴膝風。
處方包含生地、牛膝、茯苓、木瓜、丹皮、薏仁、山藥、萸肉、澤瀉、萆薢等藥材。
進一步解釋:當身體正氣虛弱時,容易受到邪氣影響,因此在治療上應同時補充正氣及散去邪氣。若濕氣與熱氣同時存在,滋潤和燥濕的療法都不能過度偏向一方。這裡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陰虛,再加入牛膝、木瓜、薏仁、萆薢等藥材以去除濕熱,這就是所謂的同時照顧虛弱和實證的治療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