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靜香樓醫案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上卷

2. 內傷雜病門

陰虧於下,陽浮於上。服八味丸不效者,以附子走竄不能收納耳。宜加減法。

桂都氣丸

詒按:議論精細,可為用藥者開一悟境。

肝陽盛,肝陰虛,吸引及腎,腎亦傷矣。益肝體,損肝用,滋養腎陰,俾水木相榮,病當自愈。

生地,白芍,小薊,赤芍,當歸,血餘,丹皮,阿膠,甘草,茅根

詒按:此必因肝火而見血者,故方藥如此。

左關獨大,下侵入尺。知肝陽亢甚,下吸腎陰,陰愈虧則陽益張矣。滋水清肝,乃正法也。

知柏八味丸加天冬,龜板,杞子

詒按:方中似宜再增清肝之品。

陰不足者,陽必上亢而內燔。欲陽之降,必滋其陰,徒恃清涼無益也。

生地,知母,甘草,黑梔,麥冬,玄參,丹皮,地骨皮

詒按:案語精粹,有名雋氣。

腎精不足,肝火乘之,故有筋攣骨痿,耳竅二陰氣出等證。夫肝火宜泄,腎精宜閉,於一方之中,兼通補之法,庶幾合理,然非旦夕所能奏功也。

生地,川楝子,茯苓,阿膠,丹皮,女貞子

詒按:論病深中肯綮,方中可增白芍、牡蠣。

肝陰不足,肝火偏勝,傷肺則咳,自傷則脅痛。

阿膠,兜鈴,丹參,炙草,歸身,白芍,玉竹,川斛

詒按:既有脅痛見證,似當兼與通絡清肝,宜加丹皮、山梔、青皮、橘絡、旋覆等味。

咯血脅痛,項下有核,脈數惡熱,咽痛便溏。此肝火乘脾之證,反能食者,脾求助於食,而又不能勝之則痞耳。治在制肝益脾。

白芍,茯苓,川連,牡蠣,炙草,木瓜,益智,阿膠

詒按:論病明快,方中擬加丹、梔、夏枯草。

飲食既少,血去過多,陰氣之傷,蓋已甚矣。茲復憂勞驚恐,志火內動,陰氣益傷,致有心煩、體痛、頭疼等證。是當滋養心肝血液,以制浮動之陽者也。

生地,石斛,麥冬,丹皮,玄參,知母,茯苓,甘草

詒按:肝陰既虧,肝火上升,宜再加歸、芍,以滋養之,羚羊、菊、梔,以清泄之。

肝臟失調,侵脾則腹痛,侮肺則乾咳,病從內生,非外感客邪之比。是宜內和臟氣,不當外奪衛氣者也。但脈弱而數,形瘦色槁,上熱下寒,根本已漓,恐難全愈。

歸身,白芍,炙草,茯苓,桂枝,飴糖

詒按:此內補建中法,宜於腹痛,而不宜於乾咳。宜加清肝保肺之味,乃為周匝。

形盛脈充,兩尺獨虛,下體麻痹,火浮氣急。此根本不固,枝葉雖盛,未足恃也。

熟地,山藥,沙苑,杞子,丹皮,茯苓,桑椹,牛膝

詒按:如此脈證,似可參用腎氣法以溫攝之。

真陽以腎為宅,以陰為妃,腎虛陰衰,則陽無偶而蕩矣。由是上炎則頭耳口鼻為病,下走則膀胱二陰受傷。自春及秋,屢用滋養清利之劑,欲以養陰,而適以傷陽,不能治下,而反以戕中。內經所謂熱病未已,寒病復起者是也。鄙意擬以腎氣丸,直走少陰,據其窟宅而招之,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之道也。

所慮者,病深氣極,藥入不能制病,而反為病所用,則有增劇耳。

腎氣丸

詒按:立論透切,醫案中僅見之作。

真陽氣弱,不榮於筋則陰縮,不固於里則精出,不衛於表則汗泄。此三者,每相因而見,其病在三陰之樞,非後世方法可治。古方八味丸,專服久服,當有驗也。

八味丸

詒按:見識老到,議論明確,此為可法可傳之作。

胃寒背冷,食入則倦,喜溫惡清。以背為陽位,胃為陽土,土寒則食不運,陽傷則氣不振也。治宜溫養陽氣。

人參,桂枝,益智仁,厚朴,炮姜,茯苓,炙草,白朮

詒按:此溫中和氣,平正通達之方。

中氣虛寒,得冷則瀉,而又火升齒衄。古人所謂胸中聚集之殘火,腹內積久之沉寒也。此當溫補中氣,俾土厚則火自斂。

四君子湯加益智仁,乾薑

詒按:議病立方,均本喻氏。近時黃坤載亦有此法。

白話文:

[內傷雜病門]

陰氣在下不足,陽氣浮於上。服用八味丸效果不佳,可能是因為附子的性質活躍,無法將陽氣收納下來。應該調整藥物配比。

使用桂都氣丸。

評論:這番理論精細,可以為用藥者開啟一個新的理解境界。

肝臟的陽氣旺盛,肝臟的陰氣虛弱,這會影響到腎臟,使腎臟也受到傷害。我們需要增強肝臟的陰氣,抑制其功能,滋養腎臟的陰氣,讓肝腎兩臟相互榮養,疾病自然就會痊癒。

藥方包括生地、白芍、小薊、赤芍、當歸、血餘、丹皮、阿膠、甘草、茅根。

評論:這一定是因為肝火旺盛導致出血的情況,所以藥方纔會這樣配置。

左側的脈象特別大,且向下侵入至尺部。這表示肝臟的陽氣過度亢奮,下吸腎臟的陰氣,陰氣越虧損,陽氣就越發張揚。滋補腎水,清肝火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
知柏八味丸加上天冬、龜板、枸杞。

評論:這個藥方似乎還應該增加一些清肝的藥物。

陰氣不足,陽氣必然上亢,並且在內部產生熱量。想要陽氣下降,必須滋養陰氣,單純依賴清涼的藥物是無效的。

藥方包括生地、知母、甘草、黑梔、麥冬、玄參、丹皮、地骨皮。

評論:評論精闢,充滿名士風采。

腎臟精氣不足,肝火乘虛而入,因此出現肌肉抽搐、骨頭萎軟、耳道以及二陰部位氣血不順等症狀。肝火需要抑制,腎精需要封閉。在一個藥方中同時使用通和補的方法,這樣才能更符合道理,但這種療法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見效。

藥方包括生地、川楝子、茯苓、阿膠、丹皮、女貞子。

評論:對疾病的分析深入精準,藥方中可以加入白芍、牡蠣。

肝臟的陰氣不足,肝火過旺,傷害肺臟則咳嗽,傷害自身則脅痛。

藥方包括阿膠、兜鈴、丹參、炙草、當歸、白芍、玉竹、川斛。

評論:既然有脅痛的症狀,似乎應該加入一些通絡清肝的藥物,如丹皮、山梔、青皮、橘絡、旋覆等。

咳嗽帶血、脅痛、頸部有硬塊、脈搏快速、怕熱、咽喉疼痛、大便稀溏。這是肝火乘脾的症狀,反而胃口好的原因是脾臟向食物尋求幫助,但是又無法完全消化,於是產生痞滿的感覺。治療應該制約肝臟,滋養脾臟。

藥方包括白芍、茯苓、黃連、牡蠣、炙草、木瓜、益智、阿膠。

評論:對疾病的診斷清晰簡潔,藥方中可以考慮加入丹皮、山梔、夏枯草。

飲食減少,失血過多,陰氣的損傷已經非常嚴重。再加上憂慮、勞累、驚恐,心火內動,陰氣進一步受損,導致心煩、身體疼痛、頭痛等症狀。應該滋養心肝的血液,控制浮動的陽氣。

藥方包括生地、石斛、麥冬、丹皮、玄參、知母、茯苓、甘草。

評論:肝臟陰氣已經虧損,肝火上升,應該再加入當歸、白芍滋養,加入羚羊、菊花、梔子清泄。

肝臟功能失調,侵犯脾臟則腹痛,侵害肺臟則乾咳,這些病症是由內而生,不像外感疾病。應該調和內臟的氣機,不應該剝奪衛氣。但是脈象弱且頻率快,身形消瘦,面色枯槁,上半身熱下半身冷,根本已經虛弱,恐怕很難完全康復。

藥方包括當歸、白芍、炙草、茯苓、桂枝、飴糖。

評論:這是內補建中的方法,適合腹痛,但不適合乾咳。應該加入一些清肝保肺的藥物,這樣才能全面。

外表健壯,脈象飽滿,但兩側的尺脈特別虛弱,下肢麻痹,火氣上浮,呼吸急促。這是根本沒有鞏固,雖然表面看起來茂盛,但實際上卻無法依賴。

藥方包括熟地、山藥、沙苑、枸杞、丹皮、茯苓、桑葚、牛膝。

評論:像這樣的脈象和症狀,可以考慮使用腎氣法來溫暖和攝取。

真正的陽氣以腎臟為家,以陰氣為伴,腎臟虛弱,陰氣衰退,那麼陽氣就失去了伴侶,開始飄蕩。由此導致上部的頭、耳、口、鼻等部位生病,下部的膀胱和二陰受到傷害。從春天到秋天,多次使用滋養和清利的藥物,希望滋養陰氣,但結果卻傷害了陽氣,無法治療下部,反而傷害了中間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的「熱病未愈,寒病復起」就是這種情況。我的想法是使用腎氣丸,直接進入少陰,佔據其巢穴,召喚它,遵循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的原則。

令人擔憂的是,疾病深重,氣力耗盡,藥物進入體內無法剋制疾病,反而被疾病利用,病情可能會加重。

使用腎氣丸。

評論:論點深刻,這是醫學案例中罕見的傑作。

真正的陽氣虛弱,不能滋養筋肉則陰部收縮,不能鞏固體內則精液外洩,不能保護表面則汗液洩漏。這三種情況往往相輔相成,病因在三陰的樞紐,不是後世的方法可以治療。古方的八味丸,長期服用,應該會有效果。

使用八味丸。

評論:見解成熟,理論清晰,這是值得學習和傳承的佳作。

胃部寒冷,背部冰冷,進食後感到疲倦,喜歡溫暖,厭惡清涼。因為背部是陽位,胃是陽土,如果胃寒,食物就不能運化,陽氣受傷,氣息就不能振奮。治療應該溫養陽氣。

藥方包括人參、桂枝、益智仁、厚朴、炮薑、茯苓、炙草、白朮。

評論:這是溫中和氣,平正通達的方子。

中氣虛寒,遇到寒冷就拉肚子,而且火氣上升,牙齦出血。古人稱這是胸中聚集的殘火,腹內積久的沉寒。應該溫補中氣,讓脾胃厚實,火氣自然就會收斂。

使用四君子湯加上益智仁、乾薑。

評論:論病和立方,都是根據喻氏的理論。近期黃坤載也有使用這種方法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