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靜香樓醫案》~ 柳序

回本書目錄

柳序

1. 柳序

此案為尤在涇先生所著。先生名怡,字在涇,自號飼鶴山人,江蘇長洲縣人。邃於醫學,於仲景書尤能鑽研故訓,獨標心得。時吳下以醫名者,如葉氏桂、徐氏大椿、王氏子接,均煊耀一時。先生與之聯鏢接軫,輝映後先,於醫道中可謂能樹一幟者。所著有《傷寒論貫珠集》、《金匱心典》、《醫學讀書記》,均刊行。

惟此案未經授樣,其附刻於讀書記後者,僅有三十餘條,非全本也。此本為吾邑吳氏所鈔藏,咸豐兵燹後,詒於詹文橋張氏齋頭見之,假歸鈔錄。復就其中選精粹者,得十之五,評錄如左,分上下兩卷。竊念近時醫學荒廢,其簡陋剽襲,毫無心得者無論已,間有鑽研古籍,不知通變者,動輒以仲景為家法,而咎今人不能用古方,目為庸陋。其實古方今病,往往枘鑿不相入,執而用之,僨事者多矣。

及讀先生此案,而不覺憬然有悟也。先生博極群籍,尤服膺仲景之書,所著傷寒論金匱兩注,上溯仲景心傳,獨抒己見。讀其書者,無不知先生之於仲景,不啻升其堂而入其室已。乃觀此案,論病則切理饜心,源流俱澈,絕不泛引古書,用藥則隨證化裁,活潑潑地,從不蹈襲成方。可見食古期乎能化,裁製貴乎因時。

彼徒執古書者,不且與王安石之周官,房琯之車戰,其弊適相當哉!是故讀他人之案,有不用古方者,或猶疑其服古未深,未能得力於仲景也。若先生則讀書不可謂不多,用功不可謂不切,其沉酣於仲景之書,尤不可謂其不深,乃其論病之平易近情也如是,立方之妥貼易施也如是。是則此案不第為治病之良規,並可為讀古之心法已。

用書之以審後之讀此案者。

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二月下旬江陰後學柳寶詒識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一位名叫尤怡的醫學家,他是江蘇長洲縣人,對醫學有很深的造詣,尤其擅長研究張仲景的醫書,並且能夠獨具匠心,有自己的見解。當時,吳地的名醫如葉桂、徐大椿、王子接等人,都是風靡一時的醫學大家。尤怡先生與他們相互切磋,共同進步,在醫學領域中堪稱獨樹一幟。他著有多部醫學著作,包括《傷寒論貫珠集》、《金匱心典》和《醫學讀書記》,這些書都已經出版發行。

然而,這裡提到的案例並沒有被廣泛傳播,它只是附錄在《醫學讀書記》後面的三十多條記錄之一,並不完整。這個版本是由我們縣的一位吳姓人士抄寫收藏的,在鹹豐年間的戰亂後,由詹文橋的張氏齋頭發現,後來借閱並抄錄下來。從中精選了約一半的精彩內容,評述如下,分為上下兩卷。

我認為,近期醫學界存在一種趨勢,一些人對醫學的研究淺薄,甚至剽竊他人成果,毫無自己的見解。還有一些人雖然深入研究古籍,卻不懂得靈活應用,常常把張仲景的理論視為金科玉律,責怪現代人不會使用古方,視之為粗淺無知。實際上,古方未必適用於今日的病症,如果固守舊法,往往會導致事倍功半。

但當我讀到尤怡先生的案例時,卻有了豁然開朗的感悟。他廣泛涉獵各種醫學典籍,特別推崇張仲景的著作。他所著的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註釋,追溯張仲景的心法傳承,表達了自己的獨到見解。讀過他書的人,都能感受到他在理解張仲景理論上的深度,彷彿已經登堂入室。然而,當我們細看他的案例,對於病情的分析既符合道理又讓人信服,源頭和流派都能清晰辨認,他從不盲目引用古籍。在用藥方面,他根據症狀靈活調配,充滿活力,從不墨守成規。這表明,學習古人的智慧,最重要的是能夠理解和應用,創新的價值在於適應時代的需求。

那些只會死扣古書的人,是否與王安石的《周官》或者房琯的車戰一樣,最終導致失敗呢?因此,當我們閱讀其他人的案例,如果他們沒有使用古方,或許會懷疑他們對古人的理解不夠深刻,無法在張仲景的理論中找到力量。然而,尤怡先生的閱讀量不可謂不多,努力程度不可謂不深,他對於張仲景的書籍有著深厚的沉浸,然而他對病情的分析卻如此平易近人,治療方案的制定如此貼合實際,容易實施。由此可見,這份案例不僅是一份優秀的臨牀指導,更是學習古人智慧的良方。

我寫下這些,希望後世讀者能夠從這些案例中得到啟示。

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二月下旬,江陰後學柳寶詒敬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