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三卷 (31)
三卷 (31)
1. 新都治驗
用大腹皮、茯苓皮、陳皮、桑白皮、五加皮、生薑皮、木瓜、薑黃,四劑而消。(一百零五)
善易數者何洗心,每飲食稍冷,饘粥或稀,必作脹瀉。理脾之劑,歷試不瘳。就予診之。左三部皆濡弱,右寸亦然,關滑尺沉微,此下元虛寒所致,法當溫補。以補骨脂、杜仲、菟絲子各二錢,山茱萸肉、人參、山藥各一錢,白茯苓、澤瀉各八分,肉果五分,數劑而愈。(一百零六)
程湘孺人孫氏,鼻衄後,眩暈嘈雜,嘔吐清水,夜臥不安。腹中飢而食不下膈。由脾虛肝膽有鬱火也。以人參、黃連、白朮、扁豆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竹茹、茯苓、石膏,水煎,調養而平。(一百零七)
侄君孝,後谿兄次子也。三月患頭項痛,腰脊強,遍身如被杖,臍腹亦痛,口渴不寐,飲食不進,六脈浮數。吳醫以為陰虛,為滋陰降火,三投而三劇,反加嘔惡。又與疏通,熱尤不退,下午煩亂。延方和宇丈視之,以為外感,擬進人參敗毒散。吳爭之,謂陰虛體弱難再汗。
仍用四物湯,加柴胡、葛根、薄荷、黃芩、知母,而熱如焚,神且昏冒矣。予時遠出,促歸診之,六脈浮弦而數,鼓指。語之曰:此春溫症也,方診良是。因復加內傷,以故病劇,滋陰之劑,壅而作滯,且引邪入於陰分,宜乎熱加而躁悶也。法當清解兼消,可愈無傷。以二陳湯,加羌活、柴胡、防風、麥芽、山楂,服下得微汗,熱退其半。
惟下午作潮,大便未行,腰臍之痛不止。用小柴胡湯,加葛根、白芍藥、青皮、黃連、山楂,飲下熱又少退,大便已行,腰臍之痛亦隨減去,但不知餓。再以柴胡、甘草、青皮、枳實、麥芽、知母、黃芩、白芍藥,諸症悉平,惟覺體倦乏力。加人參、白扁豆、薏苡仁,減去柴胡、青皮,調養而痊。
(一百零八)
一僕婦,頭疼喉嚨痛,咳嗽嘔惡吐痰,胸膈作脹。經水適來,身熱口乾。此少陽經痰火症也。用柴胡為君,半夏、白芍藥、竹茹為臣,葛根、天花粉、橘紅、桑白皮、黃芩、知母為佐,甘草、桔梗為使。一帖,微汗而熱散除。惟痰嗽不轉,小水短澀。柴胡、知母、竹茹、麥冬各八分,白芍藥一錢,滑石三錢,黃芩、貝母、桔梗各七分,五味子十二粒,甘草三分,一帖而瘳。(一百零九)
族侄婦範氏,大參晞老女也。素有痰涎,胸腹痞脹,近因乳腫,大發寒熱,欲成癰毒。以加味神效瓜蔞散二帖,寒熱雖退,而腫不消。用貝母、白芷為臣,栝蔞為君,赤芍藥、當歸、連翹為佐,青皮、甘草、柴胡為使,痛雖減而腫仍不消,脈之近數,知已成膿。乃與內托十宣散,加金銀花、蒲公英,兩帖而膿潰。
因腳上生瘡,而有浮氣,前方去蒲公英、金銀花,加薏苡仁、蒼耳子,調理全安。(一百一十)
白話文:
[新都治驗]
-
用大腹皮、茯苓皮、陳皮、桑白皮、五加皮、生薑皮、木瓜、薑黃,服用四劑後腫消。
-
一位善於算命的人,每次吃稍微冷的食物,像是稀飯或粥,就會腹脹腹瀉。各種調理脾胃的藥方都試過,但都沒治好。我診脈後發現,他的左三部脈象都濡弱,右寸脈也一樣,關脈滑利,尺脈沉細微弱,這是下元虛寒導致的,應當溫補。於是處方:補骨脂、杜仲、菟絲子各二錢,山茱萸肉、人參、山藥各一錢,白茯苓、澤瀉各八分,肉蓯蓉五分,服用幾劑後痊癒。
-
程湘孺人的孫媳婦,鼻出血後,出現頭暈目眩、嘈雜不安、嘔吐清水、夜臥不寧等症狀,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。這是脾虛肝膽鬱火所致。我用人參、黃連、白朮、扁豆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竹茹、茯苓、石膏水煎服,調養後症狀平復。
-
我的侄子孝,是後谿兄的次子。他患頭頸痛、腰背僵硬、全身疼痛如被打,肚臍和腹部也痛,口渴、失眠、飲食不進,六脈浮數。吳姓醫生認為是陰虛,用滋陰降火的藥方治療,用了三次病情卻加重,還出現嘔吐。又改用疏通的藥方,但熱症仍未退,下午還煩躁不安。請方和宇丈診治,認為是外感,擬用人參敗毒散。吳姓醫生反對,認為陰虛體弱不宜再出汗。
於是又用四物湯,加柴胡、葛根、薄荷、黃芩、知母,結果熱症加劇,神志昏迷。我當時外出,趕回來診治,發現六脈浮弦數,指頭脹滿。我告訴他,這是春溫病,之前的診斷沒錯,只是因為又加重了內傷,所以病情加劇。滋陰的藥方反而阻塞氣機,還導致邪氣侵入陰分,所以熱症加重,煩躁不安。應該清解兼消才能治癒,不會留下後遺症。於是用二陳湯,加羌活、柴胡、防風、麥芽、山楂,服用後微微出汗,熱症減退一半。
但下午又發熱,大便未解,腰腹部疼痛未止。於是用小柴胡湯,加葛根、白芍藥、青皮、黃連、山楂,服下後熱症又略微減退,大便也解了,腰腹部疼痛也減輕,只是沒有飢餓感。再次用柴胡、甘草、青皮、枳實、麥芽、知母、黃芩、白芍藥,諸症都平復了,只是感覺身體疲倦乏力。於是加人參、白扁豆、薏苡仁,減去柴胡、青皮,調養後痊癒。
-
一位僕婦,頭痛、咽喉痛、咳嗽、嘔吐、吐痰,胸膈脹滿。月經來潮,身體發熱、口乾。這是少陽經痰火症。用柴胡為主藥,半夏、白芍藥、竹茹為輔藥,葛根、天花粉、橘紅、桑白皮、黃芩、知母為佐藥,甘草、桔梗為使藥。一劑藥後,微微出汗,熱症消散。但咳嗽痰多未好,小便短少澀滯。於是用柴胡、知母、竹茹、麥冬各八分,白芍藥一錢,滑石三錢,黃芩、貝母、桔梗各七分,五味子十二粒,甘草三分,一劑藥後痊癒。
-
族侄媳婦範氏,是大參晞老的女兒。素有痰涎,胸腹痞脹,最近乳房腫脹,發熱,像要化膿。我用加味神效瓜蔞散兩劑,雖然寒熱退了,但腫塊未消。於是用貝母、白芷為輔藥,栝蔞為主要藥物,赤芍藥、當歸、連翹為佐藥,青皮、甘草、柴胡為使藥,疼痛減輕了,但腫塊仍未消退,脈象略快,知道已經化膿。於是給她用內托十宣散,加金銀花、蒲公英,兩劑藥後膿腫潰破。
因為腳上也生了瘡,還有浮腫,之前的藥方去掉蒲公英、金銀花,加入薏苡仁、蒼耳子,調理後完全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