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三卷 (22)

回本書目錄

三卷 (22)

1. 新都治驗

餘明甫、查仲修曰:市人議先生治疾多不循方,每每師心,金之役,人皆市為火症,而用寒涼,先生獨用溫熱,雖成功,小子竊為先生恐。予曰:病原於火,其勢之劇,以治之太峻致然。夫血之初,來勢如湧泉,安能一吐遂盡,必有餘血伏於經絡。思不及此,而以大寒之劑,一帖而止。

大寒之劑,豈能止血,適以凝其血耳。血凝經絡,滯於氣道,氣滯血凝,日甚一日。氣滯又復生痰,痰與瘀血兩滯經絡,則肺氣不利,故咳嗽聲啞,不加察而為消瘀化痰導血歸經,又以滋陰苦寒之劑施之,則痰瘀愈凝,而氣道愈不利也。久則胃寒脾弱,反增泄瀉,晝夜喘促不能臥矣!書云:上熱未除,中寒復生,而為陰盛覆格陽之症。

故咳而嘔吐,予故始以桂枝、乾薑之類溫其胃,以桃仁、韭汁、丹皮、茜根之類活其血而消其瘀,故喘止而瀉除。東垣曰:脾胃喜溫而惡寒,信不欺也。古謂藥不貴執方而貴合宜,方即兵家之陣圖,匠氏之規矩也,圖可授人,而不能授人鬥。匠可授人規矩,而不能授人巧。此岳武穆對宗留守云,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也。

予遊方之外,亦不失方之內,惟不失方,竊謂知方,知方合法,豈區區能哉。觀古人治虛怯之疾,即不治之症,亦能延之三五載。乃今治虛怯者,不半載而竟殞逝。猶駕言曰:殆今之天元運氣使然,敵人多不壽。遇謂天元運氣,則人人皆如是夫?何予母八十有六,予父逾八望九,予伯母今九十有五,予表伯汪春元東臺之父,年九十餘,強健不啻少壯。

不思速夭之由,皆為滋陰降火之誤,而反歸咎於天,天何尤哉!緣滋陰降火之法起于丹溪,繼而王節齋、何大英之流,倡而和之,以成其風,此當今之大弊,而人未之警也。我師祖汪石山先生揭而指之,惜乎未有繼其言者。一齊眾楚,故滋陰之禍流而迨今,敝以繼敝,無已時也。

二三子其識之。徐仲子其聞之乎。仲修又問:先生何以認為是症為中寒而非陰虛之火,而又認其喘為瘀血也?予曰:脈與症皆可考。《脈經》云:澀為氣滯,氣滯則血凝。盛吐之後,大寒之藥一帖而止,其未盡之餘血,為寒涼所凝滯於氣道為喘。書云:從前來者為本,從後來者為標。

茲用活血消瘀之劑治其本,以溫熱暖胃之劑治其標,故瀉止而喘定也。若夫陰虛火動之脈,乃細數之候,今脈滑大,非陰虛之脈。陰虛喘嗽之症,潮熱於夜,兩頰皆紅,今熱在辰巳陽分,而面色帶青,由是以知其非陰虛之火,乃誤用寒涼,激其火而上行也。經曰:水流濕,火就燥。

中氣既寒,火愈不能下矣。正如雨驟雷烈,則電光之火愈熾,日出而電光自息也。且陰虛火動,火起九泉,皆自足下湧泉穴起,以漸上升,今膝下冷而上身熱,兩尺脈又弱。蓋由咳而氣升。經曰:形寒飲冷則傷肺。肺氣為寒藥壅遏不得下降,故咳而吐酸。《丹溪纂要》云: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喘咳嘔吐,瀉白散加人參、茯苓、五味子、青皮。

白話文:

新都治驗

我與查仲修說:市井之人議論先生治病,多半不遵循古方,常常憑藉經驗自行判斷。金兵入侵時,許多人都患了火症(熱症),而醫生們都使用寒涼藥物治療。先生卻獨獨使用溫熱藥物,雖然治癒了病人,但我私下卻替先生擔心。

我說:疾病的根源在於火症,但病情發展劇烈,是因為治療過於猛烈造成的。血液初發時,來勢如同湧泉,怎能一次就完全排出?必定會有殘餘的血液停滯在經絡之中。如果沒想到這一點,而使用大寒的藥物,一帖就停止治療,那是不對的。

大寒的藥物,怎麼可能止血?只會讓血液凝固而已。血液凝固在經絡中,阻塞在氣道,氣滯血凝,病情日益嚴重。氣滯又會產生痰液,痰液和瘀血一起阻塞經絡,則肺氣不通暢,所以咳嗽聲音嘶啞。如果不仔細觀察,而使用消瘀化痰、導血歸經的藥物,又用滋陰苦寒的藥物治療,則痰瘀會更加凝固,氣道會更加不通暢。時間久了,胃寒脾弱,反而會加重泄瀉(腹瀉),白天黑夜都呼吸急促,不能平躺睡覺!書上說:上焦的熱證未除,中焦又生寒症,就會變成陰盛而克制陽氣的病症。

所以病人咳嗽又嘔吐,我一開始就用桂枝、乾薑等溫暖胃氣,用桃仁、韭汁、丹皮、茜根等活血化瘀,所以喘息停止,腹瀉也好了。東垣(李東垣)說:脾胃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,這話確實不假。古人說用藥不在於拘泥於方劑,而在於合宜,方劑就像兵家布陣的圖表,工匠的規矩一樣。圖表可以教給別人,卻不能教給別人如何作戰;規矩可以教給別人,卻不能教給別人技巧。這正如岳武穆(岳飛)對宗澤留守說的:運用的妙處,全憑一心。

我行醫在外,也不違背古方,只是不拘泥於古方,我認為這才是懂得用藥,懂得如何合宜用藥,這豈是區區所能達到的?看看古人治療虛弱的疾病,即使是治不好的病症,也能延續三五年。但是現在治療虛弱的病人,不到半年就死了。有些人說:大概是現在的天元運氣造成的,敵人都不長壽。如果說是天元運氣的緣故,那人人都是這樣嗎?我的母親活到八十六歲,我的父親超過八十八九十歲,我的伯母現在九十五歲,我的表伯汪春元東台的父親,九十多歲,身體強健,不亞於年輕人。

不去思考早夭的原因,全是因為滋陰降火的錯誤方法,反而歸咎於天,天又有什麼過錯呢?滋陰降火的療法始於朱丹溪,繼而王節齋、何大英等人倡導和效仿,形成一種風氣,這是當今醫學界的大弊端,而人們卻沒有警覺。我的師祖汪石山先生揭示並指出這個錯誤,可惜沒有人繼承他的觀點。大家一窩蜂地跟風,所以滋陰降火的禍害一直延續到現在,錯誤接連不斷,沒有停止的時候。

你們幾位要記住這一點。徐仲子,你聽到了嗎?仲修又問:先生為什麼認為這個病症是中寒而不是陰虛的火症,又認為喘息是瘀血造成的?

我說:脈象和症狀都可以作為依據。《脈經》說:脈澀是氣滯,氣滯則血凝。病人嘔吐之後,用大寒的藥物一帖就停止,那未完全排出的殘餘血液,被寒涼藥物凝滯在氣道,就造成喘息。書上說:先出現的病症是本,後出現的病症是標。

現在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根本原因,用溫熱的藥物溫暖胃氣治療標證,所以腹瀉停止,喘息也平穩了。至於陰虛火動的脈象,是脈細數的表現,現在脈象滑大,不是陰虛的脈象。陰虛喘嗽的症狀,晚上潮熱,兩頰都紅,現在熱在辰巳(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)陽分,而面色帶青,因此可以知道這不是陰虛的火症,而是誤用寒涼藥物,激發了火氣上行。經書上說:水流到濕的地方,火燒到乾燥的地方。

中焦之氣已經寒冷,火氣就更不能下降了。就像雨驟雷烈,則電光之火更加熾盛,日出則電光自然熄滅。而且陰虛火動,火氣從地湧泉穴開始,逐漸上升,現在膝蓋以下寒冷,上半身卻發熱,兩尺脈又弱。這是因為咳嗽而氣往上走。經書上說:形體寒冷,飲用冷水,就會傷肺。肺氣被寒藥阻塞,不能下降,所以咳嗽又吐酸水。《丹溪心法》說: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喘咳嘔吐,用瀉白散加人參、茯苓、五味子、青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