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三卷 (17)
三卷 (17)
1. 新都治驗
再診之,左脈略弦,舌有黃白厚苔,兩脅重按微疼,大便燥結不行。以小柴胡湯減半夏,倍加栝蔞、鱉甲、牡蠣,脅痛全瘳,睪丸略硬痛,彼自以為無恙矣。予語渠姐夫徐仲子偉曰:病先起脅下,顧脅下為肝之經,後及睪丸硬疼,其睪丸肝之地,此餘熱未盡徹故也。而彼已厭藥,以小愈為全安。
不出浹旬,必有奇疾。徐仲子曰:奇者若何?余曰:此君性急好勝,倘勉強作文,遇勞而發,憎寒壯熱,非瘧即囊癰也。予倘東行,子宜識之。別後半月,果因作文,夜發寒熱,囊漸腫大,其熱如火。及予至診之,六部皆數,兩尺且近於洪,知其膿已成,必潰而後已。彼心甚恐,予曰:無傷,易與耳!急以營衛返魂湯,加金銀花為君,兩帖而膿潰。
再加人參,又兩帖而肌生。十日痊愈。方用何首烏、赤芍藥、當歸、小茴香、甘草節、木通、金銀花、貝母、枳殼、白芷,水與酒共煎服之。此方加獨活,治流注尤神。(六十七)
朱宅內眷,孕已八月,因送殯受驚,胸膈脹悶,嘔逆不入食。城中時師認為外感,為之發散,嘔惡愈劇。舉家恐胎有動,延予診視。兩寸脈皆洪滑,兩尺弱,此亢上不下之候。胸膈脹者,蓋由於懸而然,此一劑可瘳也。
夫曰:胎婦難任峻劑,覷其嘔惡之狀,脹悶之勢,時刻不止,一劑曷愈?予曰:請試之,與溫膽湯,加薑汁炒黃連、大腹皮,水煎成,送下薑汁益元丸,果一帖而嘔止膈寬,即能進食,午後酣駸,怡然若未始有病者。其夫訝曰:溫膽湯何神若此?幸詳其義。予曰:胎孕之症,重在足少陽,足少陽者膽也,病起於驚,氣逆,痰隨胎氣上逼,故脈亢上不下。《難經》為溢候,由木火之性上而不下。
經曰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,不吐者死。予故云一劑可愈也。方名溫膽者,此溫字非溫暖之溫,乃溫存之溫,黃連、竹茹,清其肝膽之火,同白茯苓而安心神,益元丸壓其痰火下行,火下行而胎因之亦安矣!筠皋公曰:先生認症真,故投劑確,非神乎藥,神乎用也。(六十八)
胡鄰泉令媛及笄後患吐血,每吐碗余,下午倦怠,夜分潮熱,嘔吐不食,大便秘結。時師視為陰虛火動,投以滋陰之劑,反加飽悶,背心脹痛。予診其脈,兩寸洪大,兩尺弱,知其有瘀血凝滯,以致新血不得歸經,故滿而溢也。法當消瘀為主,用白芍藥、枳殼、前胡、益元散、桃仁、紅花、牡丹皮、山梔子、貝母水煎,臨服入蘿蔔汁一小酒杯。服後嘔吐如舊,大便仍秘,乃以龍薈丸通之。
更以石膏三錢,橘紅、半夏曲、姜連、茜根、竹茹、黃連、枳殼各一錢,白茯苓八分,甘草三分,服後大便行三次,吐止食進。後用二陳湯,加滑石、丹參、丹皮、茜根、白芍藥、香附,二十劑後,經行熱退,背脹悉愈。從此經調,血不上逆。(六十九)
白話文:
新都治驗
第二次診治時,病人左脈略微弦細,舌苔黃白厚膩,兩脅按壓微痛,大便秘結。我用小柴胡湯減去半夏的用量,加倍栝樓、鱉甲、牡蠣,脇痛完全好了。但睪丸略微硬痛,病人自己卻認為已經痊癒。我告訴他的姐夫徐仲子偉說:病症最初發生在脅下,而脅下是肝經循行的地方,後來又出現睪丸硬痛,因為睪丸也是肝經所屬,這是餘熱未盡的緣故。病人已經厭倦服藥,把病情稍微好轉就當作完全康復了。
不出十天,他必定會出現奇怪的疾病。徐仲子問:什麼樣的奇怪病症呢?我說:這位先生性情急躁,好勝心強,如果勉強寫文章,遇到勞累就會發病,出現畏寒發熱的症狀,不是瘧疾就是癰腫。如果我到東方去,你應該記住這一點。半個月後,他果然因為寫文章,晚上發寒熱,癰腫逐漸增大,熱得像火燒一樣。我診治時,他六脈都很快,寸脈尤其接近洪脈,知道膿已形成,必須潰破才能痊癒。病人非常害怕,我說:沒關係,很容易治好的!我立刻用營衛返魂湯,加金銀花為主藥,兩劑藥後膿腫潰破。
再加入人參,又服用了兩劑藥,傷口長出新肉。十天後痊癒。處方是:何首烏、赤芍藥、當歸、小茴香、炙甘草、木通、金銀花、貝母、枳殼、白芷,用水和酒一起煎服。這個方子加進獨活,治療流注病症尤其有效。
朱家內眷,懷孕八個月,因為送葬受驚,胸膈脹悶,嘔吐,吃不下東西。城裡的醫生認為是外感,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結果嘔吐更厲害了。全家人都擔心胎兒會有危險,請我診治。寸脈洪大滑利,尺脈微弱,這是氣機上逆下行不暢的表現。胸膈脹滿,是因為氣機鬱結停滯造成的,一劑藥就可以治好。
病人丈夫說:孕婦不易服用峻猛的藥物,看她嘔吐的樣子,脹悶的樣子,一刻不停,一劑藥能治好吗?我說:請試試看,我用溫膽湯,加入薑汁炒黃連、厚樸,水煎服,再服用薑汁益元丸,果然一劑藥就止住了嘔吐,胸膈也舒暢了,能夠進食了,下午睡得很香甜,像什麼病都沒得過一樣。她丈夫驚訝地說:溫膽湯怎麼會有這麼神奇的效果?請您詳細講解一下其中的道理。我說:孕婦的病症,關鍵在足少陽經,足少陽經屬膽,病症是因為受驚嚇,氣機逆亂,痰濁隨著胎氣上逆,所以脈象是寸脈洪大,尺脈微弱。《難經》稱之為溢候,是木火之性上而不下的表現。
經書上說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病人會嘔吐,不吐就會死。所以我說一劑藥就可以治好。方名溫膽湯,這個「溫」字不是溫暖的溫,而是溫和、調理的溫,黃連、竹茹清瀉肝膽之火,白茯苓安定心神,益元丸使痰火下行,火下行,胎兒也就安穩了!筠皋公說:先生辨證精準,所以用藥對症,不是藥物神奇,而是用藥得法。
胡鄰泉的女儿及笄後患吐血,每次吐出一碗多,下午倦怠,晚上潮熱,嘔吐,吃不下東西,大便秘結。當地醫生認為是陰虛火旺,用滋陰的藥物治療,反而加重了飽脹,背部疼痛。我診脈,寸脈洪大,尺脈微弱,知道是有瘀血停滯,導致新鮮血液不能回歸經絡,所以滿溢而出。治療應以消瘀為主,用白芍藥、枳殼、前胡、益元散、桃仁、紅花、牡丹皮、山梔子、貝母水煎,服藥時加一小杯蘿蔔汁。服藥後嘔吐如舊,大便仍然不通,於是用龍薈丸通便。
再用石膏三錢,橘紅、半夏曲、薑黃連、茜根、竹茹、黃連、枳殼各一錢,白茯苓八分,炙甘草三分,服藥後大便三次,嘔吐停止,可以進食了。後來用二陳湯,加滑石、丹參、丹皮、茜根、白芍藥、香附,二十劑後,月經來潮,發熱退去,背部脹痛痊癒。從此月經調順,血液不再逆流上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