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三卷 (15)
三卷 (15)
1. 新都治驗
汪希明,竹山丈長君也,年弱冠,性多躁,素有痰火,舊曾吐紅,張醫用收澀之劑太早,以致痰與瘀血留滯經絡,釀成病根,恬不知覺。且為灸肺俞、膏肓,撼動前疾,止澀無功,滋陰作壅,咳不能睡。又誤作風邪,而投散發風劑。不思火盛得風,其勢愈熾。血從口鼻噴出,勢如泉湧,延予為治。
六部洪數,身熱而煩,又時當三伏,內外之火惡夾攻,縱體質剛勁,寧能堪此銷鑠哉!予思,非釜底抽薪之法,難奪其上湧之勢。乃以三製大黃三錢,石膏五錢,黃連、茜根、滑石各二錢,牡丹皮一錢,急煎飲之。大便微行二次,血來少緩,即用石膏、滑石、冬青子各三錢,旱蓮草、茜根各二錢,黃連、山梔子、貝母各一錢,甘草五分,茅草根五錢,煎服,血乃全止。三日後大便結燥,火又上逆,咳咳連聲,左關脈弦勁,右關洪滑。
與當歸龍薈丸下之,而咳始緩。改以栝蔞仁、茜根各一錢五分,貝母、旱蓮草、麥門冬、知母各一錢,白芍藥二錢,黃連、黃芩各七分,青皮、甘草各三分,仍加茅根,後每遇大便燥結,即進龍薈丸,跡此調理,三月大定,半載全瘳。書云:病有六不灸,火盛者不灸。此由誤灸。
幾於不保,故特識之,以為好灸者龜鑑。(五十九)
德興文學祝弘吾公,祝令君叔祖也。在休衙偶有陰陽之患,子午潮熱,咳嗽痰多,汗流不止,胸膈不暢,大便燥結,動作喘乏,口渴。以貝母、知母、栝蔞仁、桑白皮各一錢,枳殼、黃連、麥門冬各八分,桔梗、柴胡、前胡各五分,甘草三分,五味子十一粒,服下,五更微汗,熱退十之七,惟痰嗽喘乏,改用栝蔞仁二錢,余如前,外以七制化痰丸夜服,熱盡退,渠甚喜,以為自是以往,可勿藥矣!予曰:未也,據脈弦數不減,恐防作瘧,公未為然。予適東行半月,書報瘧作,咳嗽轉加,所出皆黃黏老痰。
予曰:書云無痰不作瘧。仍用前方,倍加柴胡、貝母為君,加烏梅一個,四劑,霍然良已。公曰:翁之視疾,應若桴鼓。古云:智者不治已病治未病。吾於翁言徵之,乃以是備言祝令公,祝令公喜曰:孫君匪獨得岐黃正脈,其雅誼足稱,祖叔尚未前聞,予當賦詩以贈,由是欣然手書若干律,以授予。其詩附後第六卷。
(六十)
素封汪宥翁,年八十有一,因勞倦感冒,胸膈大熱而痞,口渴,舌上苔白如敷粉,咳嗽夜不能睡,此少陽症也。柴胡一錢,桔梗、枳殼、竹茹、知母各八分,酒連、酒芩、天花粉各七分,甘草四分,姜三片,服下乃得睡。口仍渴,痰仍漱,前方加半夏曲,夜與二母丸,治其熱嗽而愈。(六十一)
汪煉兄內人,經水久不止,內有紫黑血塊,今則胃脘胸腹皆痛,玉戶且腫,手足皆冷,絕不知餓。臍腹之下有一塊,堅如鐵。脈左數右沉澀,此血瘕症也。用糖球子五錢,玄胡索、五靈脂、香附、麥芽、青皮各一錢,水煎服。夜即痛減其半,手足漸溫,後加丹參、川芎、蒲黃、益母草、當歸,四帖而痛全止,玉戶亦消,再四帖而經調。(六十二)
白話文:
新都治驗
汪希明,竹山鄉里一位年輕人,性情急躁,體內素有痰火,以前曾吐過血。先前一位張姓醫生過早使用收斂止血的藥物,導致痰瘀滯留在經絡中,形成病根,他自己卻渾然不知。後來又用灸法治療肺俞穴和膏肓穴,反而加重舊疾,止血無效,滋陰反而導致痰瘀更盛,咳嗽得睡不著覺。之後又誤診為風邪,服用散風藥物,卻沒想到火盛遇風,病情更加嚴重,血從口鼻噴出,如同泉湧一般,於是求我治療。
當時他六脈洪數,身體發熱煩躁,又正值三伏天,內外之火交攻,即使體質強健,也難以承受這種煎熬!我認為,如果不釜底抽薪,難以控制他上湧的病情。於是立即使用大黃三錢、石膏五錢、黃連、茜根、滑石各二錢、牡丹皮一錢,煎湯服用。他大便略通兩次,出血量減少,速度也變慢了,於是改用石膏、滑石、冬青子各三錢,旱蓮草、茜根各二錢,黃連、山梔子、貝母各一錢,甘草五分,茅根五錢煎服,出血終於完全止住。三日後,因大便秘結,火氣又往上逆,咳嗽不止,左關脈弦急有力,右關脈洪大滑利。
於是給他服用當歸龍薈丸,咳嗽才緩解。之後改用栝樓仁、茜根各一錢五分,貝母、旱蓮草、麥門冬、知母各一錢,白芍藥二錢,黃連、黃芩各七分,青皮、甘草各三分,仍然加入茅根。之後每當大便秘結時,就服用龍薈丸,這樣調理,三月後病情大為好轉,半年後完全痊癒。古書記載:「病有六不灸,火盛者不灸。」他的病情就是因為誤灸所致。
他的病情幾乎危及生命,所以特地記錄下來,作為愛灸人士的借鑒。
祝弘吾先生,是祝令君的叔祖。他在休假期間偶爾患有陰陽失調的疾病,子午時發熱,咳嗽痰多,汗流不止,胸膈不暢,大便乾燥,行動喘息乏力,口渴。我用貝母、知母、栝樓仁、桑白皮各一錢,枳殼、黃連、麥門冬各八分,桔梗、柴胡、前胡各五分,甘草三分,五味子十一粒,讓他服用。五更時分稍微出汗,發熱減輕了七成,只有痰嗽喘息乏力。於是改用栝樓仁二錢,其他藥物劑量與前次相同,晚上再服用七制化痰丸。發熱完全退去,他非常高興,認為從此以後可以不用藥了!我說:不行,脈象弦數未減,恐怕會變成瘧疾。他並不相信。我東行半月後,收到書信,說他果然瘧疾發作,咳嗽加重,咳出的都是黃黏稠的老痰。
我說:「古書上說,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。」仍然使用之前的方子,加倍柴胡、貝母為主藥,再加烏梅一個,四劑藥後,病就好了。他說道:「您的看病,如同桴鼓相應一樣迅速有效。」古人說:「智者不治已病治未病。」我根據您說的這句話,詳細記錄祝令公的病例。祝令公高興地說:「孫先生您不僅精通岐黃之術,而且您的高尚情操也值得稱讚,我祖叔以前從未聽說過這樣高明的醫生,我要賦詩贈送您。」於是欣然提筆寫了幾首律詩送給我,詩作附在第六卷。
汪宥翁,八十有一歲,因勞累感冒,胸膈發熱痞滿,口渴,舌苔白如敷粉,咳嗽晚上睡不著覺,這是少陽症。我用柴胡一錢,桔梗、枳殼、竹茹、知母各八分,酒黃連、酒黃芩、天花粉各七分,甘草四分,生薑三片,讓他服用,他就能睡著了。但仍然口渴,痰液仍然很多,於是在原方基礎上加半夏曲,晚上再服用二母丸,治療他的發熱咳嗽,最後痊癒。
汪煉兄的妻子,月經長期不止,裡面有紫黑色的血塊,現在胃脘、胸腹都疼痛,陰部腫脹,手腳冰冷,完全沒有飢餓感。肚臍以下有一個硬塊,堅硬如鐵。脈象左側洪數,右側沉澀,這是血瘕症。我用糖球子五錢,玄胡索、五靈脂、香附、麥芽、青皮各一錢,水煎服。當晚疼痛減輕一半,手腳漸暖,之後再加丹參、川芎、蒲黃、益母草、當歸,四劑藥後疼痛完全消失,陰部腫脹也消退,再服用四劑藥後月經恢復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