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諸縉紳名家贈文 (1)

回本書目錄

諸縉紳名家贈文 (1)

1. 諸縉紳名家贈文

2. 贈太醫東宿孫君序

蓋士君子有濟世之心者,必托經世之術以運之,遇不遇無論也。何也?得時而駕,則宇內之休慼利害,隱然共之,視其患若切於身之疾痛疴癢,不措之安全不止。此士君子之心,得位以行之者也。不幸不獲遇,澤不及物,而心不得施,有志君子,往往懷其道而隱於醫。故是昔人謂濟人利物,無位者不能,惟醫以救死扶生為功,故業之者,可以推不忍之心及於物,而於道有益。有味乎其言之也。

然醫豈易言哉?吾聞其宗旨,自《內經》、本草以來,書之藏於有司者,一百七十九家。非博通鉅儒,超悟上哲,顓攻其業,何能探討,洞明其陰陽、寒熱、靜躁、虛實,消息盈縮之奧,而措之行事。夫人之待命於醫,生死攸系,乃以未誥淺薄者嘗試之,其不賊人之命者幾希。

醫以濟人,至於賊人,可不畏耶!此醫之所以難言也。余頃多病,謁告山居,嘗嘆濟物之衷未措於用。顧思延醫以求濟其身。然而醫之良者,苦不一遇也。乃壬申秋仲,吳君柳溪,談新安海陽有孫君東宿者,醫可謂稱良矣。

余亟請而相印證之,耳其論渢渢乎《素》、《難》之旨,而表裡夫張、劉、孫、李、丹溪、伯仁諸家,其視余疾也,未投藥,先談余之經絡、色脈、機能,與受病之自,即勿藥而余病爽然若失。及詳察其端方之度,沉著之思,淵淵之閫奧,則杳焉莫竟其涯。非所謂深於道而隱於醫者耶!余因詰之曰:神農嘗百草,先天而命之藥,黃帝、岐伯,後天而著之經。此天以神授,聖以神符,不可及矣。

嗣後若和、扁、華佗、淳于意、仲景、思邈、河間、東垣、朱、滑,莫不簸弄化機,制人命於掌上,術亦神也。何今日之事是業者,不能踵其芳躅耶!抑世代之不同也?孫君勃然曰:古今人非不相及,用心殊爾。宋儒有言,古之仕者為人,今之仕者為己。不佞亦謂古之醫者為人,今之醫者為己,道不同而受病一也。

夫士君子之視天下,與吾身血脈相流通,天下病,若痌瘝之切身,天下安,則愜然而無恨。雖以道為藥石者,其濟宏,以醫為道術者,其濟狹,其心一也。故古之醫也,以救死扶生為心,其業專而用方也慎。專則精而造詣入室,慎則審而投藥奏功。此和、扁諸名家,所以悉臻秘妙,稱神奇。

今之醫,則異是也。將以市利,非以濟人。黃、岐以來諸書,非不剽竊以資口說,乃其心則實胡越一膜,視天下,率以利之盈詘,為心之重輕。人之濟與否,若與吾術不相關,此何以比古人而接其芳躅哉。不佞奎,何能造古賢哲之閫奧,第無愧於此心爾。余聞而喟然嘆曰:孫君充是心而行是術,其將大有裨於時矣!雖隱而亦顯也。

因次其語而歸之,爰以訂夫業是術者,是為序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的標題為「贈太醫東宿孫君序」,內容大意如下:

大凡有志於救世的賢士,必定會透過各種學問技能來實現他們的抱負,無論命運如何,都不會放棄。為什麼呢?當他們處於順境時,他們會關心整個世界的喜怒哀樂,就像自己身體上的疼痛癢一樣,他們會盡力去解決問題,直到事情完全得到解決才肯罷休。這是君子們的心態,如果他們有機會在高位上實現自己的理想,當然最好不過。然而,如果他們沒有機會,無法讓自己的影響力擴及到他人,那麼有志向的君子們,常常選擇隱藏自己的理念,轉而從事醫學。

古人認為,想要幫助他人、利益眾生,沒有地位的人是做不到的,唯有醫生,他們的職責就是拯救生命,因此從事醫學的人,可以用他們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的心情,來幫助他人,這樣對道義是有益的。這句話意味深長。

然而,醫學又豈是容易掌握的呢?我聽說,醫學的理論起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、本草等書籍,官府裡收藏的醫學著作就有一百七十九種。如果不是博學多才、理解深遠的大儒,或是超越常人的智者,專心致志地研究醫學,又怎能探究醫學的奧祕,明瞭陰陽、寒熱、靜躁、虛實、生息盈縮的深層道理,並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治療中。人們的生命健康都交託在醫生手上,生死存亡,全憑醫生的診斷和治療。然而,如果把性命交託給那些學識淺薄、經驗不足的醫生,那恐怕會危及性命。

醫生的職責是救人,但如果反而害了人,那豈不是可怕嗎?這就是醫學之所以難以言喻的原因。我曾經多次生病,請假住在山裡,常常感嘆自己無法實現救助他人的願望。我想到找醫生來治療自己,然而,好的醫生卻很難遇到。直到壬申年秋天,吳君柳溪告訴我,在新安海陽有一位名叫孫東宿的醫生,他的醫術非常高明。

我急忙請求見他一面,並與他交流了一番,發現他的言論非常符合《黃帝內經》和《難經》的精髓,而且他對張仲景、劉完素、孫思邈、李杲、朱丹溪、王伯仁等各家醫學理論的掌握也非常透徹。他對我的病情進行了詳細的診斷,還沒開藥,就先跟我講解了我的經絡、面色、脈象以及病因,讓我感到非常安心,就算不開藥,我也覺得病痛已經減輕了很多。更令人驚訝的是,他那深邃的學識、沉穩的思考、豐富的經驗,讓人無法窺探他的深淵。他難道不是所謂的「深諳道義、隱藏在醫學中」的人嗎?

我於是問他:神農嘗百草,創造了最早的藥物;黃帝、岐伯等人,寫下了最早的醫學經典。這些都是上天所賜予的智慧,聖人所傳承的知識,一般人根本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。後來像扁鵲、華佗、淳于意、張仲景、孫思邈、劉完素、朱丹溪、李杲等人,都能夠掌控生命的奧祕,將人的生死掌握在手中,他們的醫術也是非常高超。為什麼現在從事醫學的人,無法跟隨這些前輩的步伐,無法達到他們的高度呢?還是因為時代不同了?

孫東宿回答說:古今之人並非無法相比,只是用心不同罷了。宋代的學者曾說過,古人從政是為了他人,而今人從政卻是為了自己。同樣的道理,古人從事醫學也是為了他人,而今人從事醫學卻是為了自己,雖然他們的道義不同,但對待疾病的態度卻是一樣的。

對於有志於救世的君子來說,他們看待天下萬物,就像看待自己的血液和脈絡一樣,如果天下有疾病,就像身體有病痛一樣痛苦,如果天下安寧,就會感到欣慰和滿足。雖然他們把道義視為治病的靈丹妙藥,但他們救助範圍廣泛,而把醫學視為道義的手段的人,他們救助的範圍就比較狹窄,但他們的心態是一樣的。因此,古時候的醫生,他們的職責就是拯救生命,他們的專業精神和開藥方時的謹慎態度,讓他們能夠深入研究醫學,成為高手。他們謹慎地診斷病情,謹慎地開藥方,這樣纔能有效地治病救人。這就是扁鵲、華佗等名醫之所以能夠達到高深的境界,被稱為神醫的原因。

現在的醫生,卻不是這樣。他們從事醫學的目的,更多的是為了賺錢,而不是為了救助他人。雖然他們也可能閱讀黃帝、岐伯等人的著作,但他們的內心卻與古人相差甚遠,他們看待天下萬物,更多的是以利潤為目的,而不是以救助他人為目的。他們對待病人,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,而不是以病人的病情為中心。這樣的話,他們怎麼能夠與古人相提並論,跟隨他們的腳步呢?

我雖然不能達到古聖先賢的境界,但我至少不會愧對自己的良心。我聽了孫東宿的回答,深深地感嘆道:孫東宿先生,如果您能秉持這樣的理念,從事醫學,那麼您將會對這個時代產生巨大的影響!即使您隱居在山林之中,也會被人們所認識。

因此,我把孫東宿先生的話整理出來,以此作為對從事醫學的人的警示,希望他們能夠秉持正確的理念,成為真正的好醫生。這就是我寫這篇序言的原因。

時值萬曆癸酉年中秋節,吳江孫質庵在符丸草堂恭敬地寫下了這篇序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