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三卷 (10)

回本書目錄

三卷 (10)

1. 新都治驗

改以小柴胡湯,加牡丹、枳殼、桔梗,二帖而舌胎脫然。(四十一)

上舍恆宇先生,原因生楊梅瘡後,偶遭一跌,環跳脫出不能復入窠臼,疼痛殊甚。兩足因長短不齊。予思不能復入窠臼者,以瘀血流入窠臼,佔滿故竅,致骨不得復入也。今但消去瘀血,必以行氣活血之劑為主,以下行嚮導之劑佐之,庶可復原。用陳年窖中磚瓦,洗淨煅過四兩,生地、杜牛膝、骨碎補、丹參、赤芍各一兩五錢,自然銅三兩,蒲黃、車前子、蘇木各一兩,鹿角二兩,玄明粉五錢。

各為末,以茅草根一斤,紅花四兩,煎膏,拌曬前藥,再以煉蜜為丸,梧桐子大,每空心及食前,酒送下八九十丸。未服此藥之先,病足長二十寸余,服此丸藥後,只差半寸,設再製久服,必能萬全。惜渠素畏藥,中道而止,故功虧一簣也。豈勝嘆哉!(四十二)

族侄孫女一周歲時,發慢驚,眼開手拳,目不能移,腳指微動,先自囟門後遍身如火,喉中痰聲,口中痰沫,腹脹放屁,大便亦行。先以牛黃丸、蘇合香丸進之不效。及各治驚治痰等藥,與之皆不受,即從痰沫流出。用通關散吹入鼻中,亦不作嚏。自申時至戌時,猶不動醒,面色素青而白,氣稟甚弱,因婢者抱而偶失跌受驚發熱。

此驚氣乘虛而入,在法已無生路,但不忍坐視。姑以人參三錢,生薑自然汁拌炒煎湯,頻頻用匙挑入口中。初二三四匙皆不受,後又與五六匙,偶能入一二匙下喉,便覺痰聲稍緩,因此頻頻與之,十匙之中有二三匙入腹矣。喉中氣轉,目便能動,始有生意。再以六君子湯加天麻、石菖蒲、殭蠶、澤瀉、薄荷煎服。

至雞鳴時乃略啼一二聲,方識吮乳。次日咳嗽,語聲不出,小水短少。以辰砂益元散一錢,用燈芯湯調下,熱退聲出。惟嗽不盡止。改以四君子湯加陳皮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、桑白皮、桔梗、杏仁、薄荷,一帖痊愈。(四十三)

程少湖因飲生酒,食硬幹豆腐,以致次日面上浮腫,胸中作脹。今經半年,腹中腸鳴,四肢浮腫,兩腿及陰囊皆腫,口乾,大小便俱不利,年四十六矣。夜臥氣喘,膝下冷。先以人參、蒼朮、陳皮,蘿蔔子、半夏曲、葛根、厚朴、枳實、破故紙、大附子、茯苓,煎服兩帖。氣喘稍定,腹中仍鳴,加白豆仁、白芥子、桑白皮,小水頗利,浮腫漸消。(四十四)

吳鬥一丈,歙溪南人也。八月初旬,自新都往湖州途次,偶感風邪,發熱多痰,且又腹痛下痢,裡急後重。原有腸風下血之疾,又以舊年乃翁痢疾發熱卒於湖州,心甚恐怖。予脈之,兩關滑大有力,盡寸俱不足。

乃以白芍藥一半生一半酒炒,五錢,止痛為君;當歸活血,酒連、酒芩、柴胡、桔梗,清熱升提陽氣為臣;枳殼、槐花,兼治腸風為佐;益元散、木香以實大腸;山楂以消瘀血;調肝安脾為裨佐。一貼熱減半,痢稍輕。次日仍用前藥,外與丹溪保和丸調理,五日而出戶。(四十五)

白話文:

新都治驗

(四十一)改用小柴胡湯,加入牡丹皮、枳殼、桔梗,服用兩劑後,舌苔就完全脫落了。

(四十二)上舍恆宇先生,因為患梅毒後,不小心跌倒,導致環跳穴脫臼,疼痛劇烈,雙腿長短不一。我想,之所以脫臼,是因為瘀血流入關節,充滿了關節腔,使骨頭無法復位。現在只要消除瘀血,就必須以行氣活血的藥物為主,輔以引導下行的藥物,或許就能復原。於是,我用陳年窖藏的磚瓦四兩,洗淨後煅燒,生地黃、杜仲、牛膝、骨碎補、丹參、赤芍各一兩五錢,自然銅三兩,蒲黃、車前子、蘇木各一兩,鹿角二兩,玄明粉五錢。

將這些藥磨成粉末,再用茅草根一斤、紅花四兩煎煮成膏,拌入藥粉,曬乾後,用煉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飯前空腹,用酒送服八九十丸。服用此藥之前,患病的腿比另一條長二十寸多,服用此丸藥後,只差半寸了。如果繼續服用,一定能完全痊癒。可惜他本來就害怕吃藥,中途停藥了,所以功虧一簣,令人惋嘆!

(四十三)族侄孫女一歲時,患慢驚風,眼睛睜開著,雙手握拳,眼神呆滯,腳趾微微活動,起初從囟門開始,全身發熱像火燒一樣,喉嚨有痰聲,口中流出痰沫,腹部脹滿放屁,大便也能排出。先前用牛黃丸、蘇合香丸治療無效,其他的治驚治痰的藥物也都不管用,藥物都從口中流出來。用通關散吹入鼻中,也不打噴嚏。從申時到戌時,仍然昏迷不醒,面色蒼白,氣息很弱,是因為奶媽抱著她時不小心跌倒,受驚後發熱。

這次驚風之氣乘虛而入,按常理已經沒有生路了,但我不能坐視不管。姑且用人參三錢,用生薑汁拌炒後煎湯,頻頻用匙送入口中。最初二三四匙都無法入口,後來又喂了五六匙,偶然能有一兩匙下咽,感覺痰聲略微緩解,因此我頻頻喂她,十匙之中能有二三匙下肚。喉嚨的氣息轉順了,眼睛就能動了,開始有了生機。再次用六君子湯,加入天麻、石菖蒲、殭蠶、澤瀉、薄荷煎服。

到雞鳴時,她才略微啼哭一兩聲,才肯吸吮乳汁。第二天咳嗽,聲音嘶啞,小便量少。用辰砂益元散一錢,用燈芯湯調服,退熱後聲音也恢復了。只是咳嗽還沒完全好。改用四君子湯,加入陳皮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、桑白皮、桔梗、杏仁、薄荷,一劑藥就痊癒了。

(四十四)程少湖因為喝生酒,吃硬豆腐,導致第二天臉部浮腫,胸悶。現在已經半年了,腹部腸鳴,四肢浮腫,雙腿和陰囊都腫,口乾,大小便都不通暢,今年四十六歲了。夜裡睡覺氣喘,膝蓋以下冰冷。先前用人參、蒼朮、陳皮、蘿蔔子、半夏曲、葛根、厚朴、枳實、破故紙、大附子、茯苓煎服兩劑,氣喘稍微緩解,腹部仍然腸鳴,又加入白扁豆、白芥子、桑白皮,小便量多了,浮腫逐漸消退。

(四十五)吳鬥一,歙縣南山人。八月初旬,從新都去湖州的途中,偶然感受風寒,發熱多痰,而且腹痛下痢,裡急後重。他本來就有腸風下血的疾病,而且去年他父親因為痢疾發熱死在湖州,他心裡很害怕。我診了他的脈象,兩關脈滑大有力,寸脈都不到位。

於是用酒炒和生白芍藥各半,五錢,以止痛為主藥;當歸活血,酒制川芎、酒制黃芩、柴胡、桔梗,清熱升提陽氣為輔藥;枳殼、槐花,兼治腸風為佐藥;益元散、木香以固大腸;山楂以消瘀血;調和肝脾為佐藥。一劑藥後,發熱減輕一半,痢疾稍輕。第二天繼續服用前藥,再服用丹溪保和丸調理,五天后就能出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