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一卷 (37)

回本書目錄

一卷 (37)

1. 三吳治驗

若汗大出,則風去而濕存,由是血氣俱虛。經云: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虛則筋無所養,漸成痿弱,乃不足之疾。故陳無擇、朱丹溪、劉宗厚皆謂:諸痿切不可作風治,誤則成痼疾。公聞言愕然曰:服風藥幾二百劑矣,顧今已痼,奈之何?予對曰:令侄青年,猶可圖也。

公曰:用何法?予曰:法當大補氣血。經云: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氣血旺則筋柔而軟,由是乃可以束骨而利機關也。抑何掉之有哉!病者聞言大喜曰:聆先生詳病之源,治法之略,雖未服藥,已覺沉疴去體矣!即請劑。予以五加皮、薏苡仁、紅花、人參、鹿角膠、龜板、虎骨、當歸、丹參、地黃、骨碎補、蒼耳子之類。服兩月,肌肉漸生,飲食大進,兩手指掉亦平復。

(一百三十)

一書辦,年過五十,糟酒縱欲無憚,忽患下消之症,一日夜小便二十餘度,清白而長,味且甜,少頃凝結如脂,色有油光。治半年不驗,腰膝以下皆軟弱,載身不起,飲食減半,神色大瘁。脈之六部大而無力。書云: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諸陽皆然。法當溫補下焦。

以熟地黃六兩為君,鹿角霜、山茱萸各四兩,桑螵蛸、鹿角膠、人參、白茯苓、枸杞子、遠志、菟絲子、懷山藥各三兩為臣,益智仁一兩為佐,大附子、桂心各七錢為使,煉蜜為丸,梧桐子大,每早晚淡鹽湯送下七八十丸。不終劑而愈。或曰:凡云消者皆熱症也。始公具方,人多議之,今果以溫補成功,此何故哉?予曰:病由下元不足,無氣升騰於上,故渴而多飲。以飲多,小便亦多也。

今大補下元,使陽氣充盛,薰蒸於上,口自不幹。譬之釜蓋,釜雖有水,若底下無火,則水氣不得上升,釜蓋干而不潤。必釜底有火,則釜中水氣升騰,薰蒸於上,蓋才濕潤不幹也。予已詳著醫旨緒餘中,茲不多贅。(一百三十一)

僉憲韓約齋老先生令子室,每動怒則夜臥不安,如見鬼魅,小水淋瀝,今又大便秘結,腹中疼痛,腰胯脹墜如生產狀,坐臥不安,因痛而脈多不應指。此肝經鬱火所致,法當通利。以杏仁、桃仁各三錢,桕樹根皮、山梔仁、青皮各一錢,檳榔五分,枳殼八分,水煎服之。少頃大便通,痛脹隨減。(一百三十二)

僉憲韓約齋老先生夫人,向來夜分臍腹疼極甚,必用炒鹽熨之,兩時久乃止。次日必頭痛,兩太陽如箍,遍身亦疼,此上盛下虛症也。先用柴胡、川芎、粉草、酒連、薄荷、天麻、橘紅、茯苓、半夏、蔓荊子,水煎服。數帖頭痛全止,惟咳嗽胸前略痛。兩寸脈浮滑,兩尺弱。

再用鹿角霜、鹿角膠、補骨脂、遠志、枸杞子、金鈴子、香附子,煉蜜為丸,梧桐子大,每空心及下午食前,淡鹽湯送下七十丸而瘳。(一百三十三)

白話文:

三吳治驗

**案例一:**一位年輕人汗出很多,導致氣血虛弱,肌肉萎縮。許多醫家都認為這種痿證不能用風寒藥治療,否則會變成慢性病。這位年輕人已經服用風寒藥數百劑,病情卻加重。我建議他大補氣血,用五加皮、薏苡仁、紅花、人參、鹿角膠、龜板、虎骨、當歸、丹參、地黃、骨碎補、蒼耳子等藥材。服用兩個月後,肌肉漸漸長出來,食慾也大增,手指麻痺的症狀也消失了。

**案例二:**一位年過五十的書辦,因縱慾過度導致下消(尿頻),小便清白量多且甜,片刻後凝結成脂狀,腰膝以下軟弱無力,飲食減少,面色憔悴,脈象虛弱。我判斷這是下焦虛寒,用熟地黃為主藥,配以鹿角霜、山茱萸、桑螵蛸、鹿角膠、人參、白茯苓、枸杞子、遠志、菟絲子、懷山藥等藥材,再加益智仁為輔,大附子、桂心為引,製成蜜丸服用。很快便痊癒。有人認為消渴都是熱症,但此例以溫補成功,是因為病因在下元不足,氣血不能上升,所以口渴多飲,小便也多。大補下元後,陽氣充盛,就能改善症狀。

**案例三:**韓約齋先生的兒媳婦,動怒後會夜臥不安,小便淋漓,便秘腹痛,腰胯脹墜,坐臥不安,脈象遲弱。這是肝經鬱火,我用杏仁、桃仁、桕樹根皮、山梔仁、青皮、檳榔、枳殼等藥材疏通肝經,很快便通便止痛。

**案例四:**韓約齋先生的夫人,經常夜間臍腹疼痛,需要用熱鹽熨敷才能緩解,第二天則頭痛,全身疼痛。這是上盛下虛。我先用柴胡、川芎、粉草、酒連、薄荷、天麻、橘紅、茯苓、半夏、蔓荊子等藥材治療頭痛,頭痛痊癒後,還有些咳嗽和胸痛,脈象浮滑。之後再用鹿角霜、鹿角膠、補骨脂、遠志、枸杞子、金鈴子、香附子等藥材製成蜜丸服用,最終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