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孫氏醫案序

回本書目錄

孫氏醫案序

1. 孫氏醫案序

孫長公東宿先生,早業醫名,江以南邑國,逢迎結轍相望。長公嘗為《醫旨緒餘》數十卷,懸之國門,已考前言、搜往牒,為《赤水玄珠》數百卷,遞行於世,醫家者便焉。而長公意不但已。

白話文:

孫思邈東宿先生,很早就以醫術聞名,江南各郡縣,各地的人們絡繹不絕地前來求醫。孫先生曾經寫過數十卷的《醫旨緒餘》,張貼在城門上,整理了前人的醫學言論,蒐集了各種醫學典籍,寫成了數百卷的《赤水玄珠》,廣泛流傳於世,非常方便醫者。但是孫先生並不以此為滿足。

太史公之傳倉公盧扁也,於病者主名症候脈理藥物詳焉,蓋其重哉!由今而考之,則病不必讎脈,藥不必讎病,方亦不必讎藥,豈古今運氣之異,南北風土之殊,其礙戾而賅格者,然乎哉!不佞早業醫、日治病,拊脈之息以踵也,㕮咀之精以養也,毋敢妄庸而輕自用,問切則精神通病者,佐使則損益准先民。語功效,毋能居十全;語詿誤,毋敢措一失。

白話文:

司馬遷記載的倉公和扁鵲,對於病人的病名、症狀、脈象、用藥方面描述得很仔細,可見他們非常重視這方面。現在回顧來看,疾病不一定需要對照脈象,用藥不一定需要對照疾病,藥方也不一定需要對照藥物。難道是因為古今氣候不同,南北風土差異,導致這些論述存在偏差和侷限嗎?

我從小學習醫術,每天都給病人看病,把診脈的呼吸作為繼承前人衣缽的關鍵,把熟悉藥材精華作為養生的基礎。我不敢隨便應付,輕易用藥,問診時要精神集中,通達病者的病情,在協助治療時要根據前人的經驗,調整用藥。談到療效,我不能保證十全十美;談到治療失誤,我不敢出現一絲差錯。

乃今逾耆而指使老矣,概其生平而畢藉之,其人可考而原,其脈可按而覆,其方可悉而數。民命亦大矣!豈嫌伐一時事,不以告後人而失當世。嗟乎!長公之用心良勤且篤矣!夫醫家上軒岐而下四氏,比之儒術,六經百家,其難均倍,業者紛如,祗事剽竊,甚或師心自信,倍古昔而托無能,其不及於殆者幾希?何所病之病不徵也,病之於症,那剎變化,日久與病俱,而後無病病,視病以藥用,而後無藥藥。故傴立而白首在門,貌榮而卻視反走,彼其按圖而坐索,執方而莽求,其不及於殆者幾希。

白話文:

如今醫術越來越精湛,而老輩醫師們也年事已高。回顧他們一生行醫的歷程,不難發現其人才德行值得探究,脈象經驗值得學習,用方之道值得深入探討。民生安危事關重大,怎能只顧念一時名利而不將這些寶貴知識傳授給後人?

感嘆啊!長公傳承醫術的用心是如此的良苦和誠摯!醫術從軒轅岐伯傳承至今已經有四氏之多了,如果將其與儒家學術進行比較,其難度可說是高出數倍。學習醫術的人十分眾多,但很多人只貪圖快速獲利而抄襲剽竊,更有人盲目自大,輕視前人經驗而不求進步,這樣的人幾乎難以倖免於失敗的厄運。

不重視疾病徵象的變化,不明確疾病與症狀的關係,日積月累下的變化與疾病逐漸融為一體,最終變成無藥可治的頑疾。僅憑藥書上記載的症狀來用藥,而忽略實際的病情,藥物久用也會失去療效。因此,那些皓首窮經、裝模作樣地坐在診所裡,拿着藥方胡亂搜尋的人,幾乎難以倖免於失敗的厄運。

何所病之病不習也。長公故由儒徙醫,軒岐四氏之書,窮二酉而徹千古,章櫛句比,意契心通。足則吾能徵之,殆無間然。舞象而醫,手之拊人脈,多於握匕箸㕮咀之積,若丘陵然,以病病者霍然已,以不病者霍然已,不習無不利,於長公何多耶!余常從長公從子元素敘醫旨以緒餘,而多其謙德,乃今所籍則成案矣。

白話文:

什麼樣的疾病不熟悉?長公原本是儒生,後來轉學醫道,鑽研《軒岐四氏》的著作,窮盡兩個春秋,貫通千年,論述有條有理,章節首尾呼應,意脈相通。足夠證明我的能力,應該沒有差池。我從小就學醫,按脈的手法,比握筷子、拿湯匙的次數還多,就像山丘一樣高。用這種手法治療生病的人,他們立馬痊癒;用這種手法檢查沒病的人,他們也感到舒暢。不熟悉醫道的人中,沒有比長公更厲害的了!我經常跟長公同族元素一起討論醫道,他很謙虛,現在我所依據的就是他成型的醫案。

語有之,醫者意也,得意者亡法,案於何有?夫匠氏規矩,宮室所先,漁獵簽蹄,魚兔是獲,夫非所可案者哉!關睢麟趾之意,周官攸行,皆此類耳!是案行,詎惟長公之功醫家,與諸醫家之功天下者,俱不淺也。不習為吏,視已成事,殆謂是乎。元素躍然曰:余從父之核案也,不知者以為任德施也,知者以為博名高也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,醫生的心法最重要的。掌握了心法,就不用拘泥於法規。這怎麼能用來懲罰、追究呢?就像木匠用規矩,建造出宮殿房屋。漁獵者用弓箭和陷阱,就能收穫魚兔。難道這些可以用法規來懲罰嗎?《詩經》中的《關睢》、《麟趾》,以及《周禮》中的職官制度,都屬於這一類。因此,懲罰追究難道只是長孫景輝的功勞嗎?那些在醫學界或其他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人,他們的功勞同樣不小。不瞭解情況的人,看到已經完成的事情,恐怕會以為這都是理所當然的。元素笑著說:我從父親覈查病案,不知情的人以為他是施恩德政,知情的人以為他是沽名釣譽。

知言哉,生生之心為養生主,吾子得之矣。乃屬剞劂,載之首簡,以布海內。

白話文:

說得太好了,養生之道在於明白生命的真諦,讓生命生生不息,你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。現在我要把你的話刻在竹簡的第一頁,讓它傳播天下。

眷生程涓巨源父拜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