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一卷 (25)
一卷 (25)
1. 三吳治驗
醫以瘧治,因大惡熱,三四人交扇之,而兩手浸冷水中,口噙水而不咽,鼻有微衄,又常自悲自哭,目以多哭而腫,痛時即壁上亦欲飛去,劇則咬人,小水直下不固,喉梗梗吞藥不下。脈則左弦數,右關洪滑。予曰:此熱入血室症也。誤服治瘧剛燥之劑而動痰火,以致標本交作。
諸人猶謂:熱入血室,當夜間譫語如狂,如見鬼,何至胸脅疼劇咬人也?予曰:仲景云,經水適來適止,得疾,皆作熱入血室治之,治同少陽。而以小柴胡湯為主,加涼血活血之藥,此古人成法可守也。痛極咬人者,乃胃虛蟲行,求食而不得,故喉中梗梗然也。即以小柴胡湯加桃仁、丹皮,而譫語減,次日以安蛔湯與服,而疼隨止,飲食進,遂駸駸有生意。(六十九)
吳仲峰先生,邀予診時為仲秋初二日也。六部皆沉微,而左尤甚,隱隱又如珠絲之細,症則原以腸風去血,過服寒涼,致傷脾胃,自春至秋,脾泄不愈,日夜十二三行,面色黃白帶青,兩頤浮腫,四肢亦浮,小水不能獨利,利必與大便並行,腸鳴,四肢冷,口不渴,飲食大減,口唇齦肉皆白。其為人也,多憂思。
夫四肢者,脾之所主,清冷為陽氣不充。兩頤乃腎經部位,浮腫益見腎氣之不足也。脈沉微與面色黃腫,皆屬於濕。書云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合脈症觀之,由脾虛不運積濕而然,虛寒明矣。病至此,勢亦甚危,第形症相符,色脈相應,又能受補,庶幾可生也。法當大溫補升提,以東垣益胃升陽滲濕湯加減調理。
人參三錢,白朮五錢,黃耆二錢,茯苓、益智仁、蒼朮、澤瀉各一錢,大附子五分,炮薑、炙甘草、升麻、防風各五分,連服八帖,諸症悉減。乃囑之曰,病雖暫愈,宜戒生冷、憂思,庶服藥有效,切勿輕犯,犯之非藥石可回也。翁曰:諾,敢不唯命。(七十)
張後谿先生令孫,遍身疥瘡浮腫,腫自足背起,漸腫上大腿,今且至腹,大便泄瀉,發熱不得安寢,此風濕之症,當令與時違之候。治從開鬼門、潔淨府二法。使清陽升,則瀉可止。小水利,則浮腫可消。上下分去其濕之意也。蒼朮一錢,薏苡仁、桑白皮各三錢,青蒿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各五錢,大腹皮、五加皮、赤茯苓、澤瀉各六分,八帖全安。(七十一)
府佐張五橋先生夫人,患喘嗽,夜分氣壅不能仰臥,體素弱,脈右滑大,左細弱,每咳嗽,必連連數十聲,痰不易出,甚至作吐。以東垣人參平肺散加減治之,四日而愈。人參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青皮、茯苓、五味子、知母、滑石、麥芽、天麻、粳米、甘草水煎服,夜與白丸子。(七十二)
方東檒,患脊骨痛,牽引胸腹皆疼,舌上黃苔甚厚,脈沉滑而數。先以川芎、羌活、炙甘草、蒼朮、薑黃、防風、藁本、枳殼、桔梗、柴胡服之。服後背脊痛減,腹仍痛。與木香、檳榔、薑黃、香附、青皮、酒連、大栝蔞、柴胡、川芎服之,腹痛稍減,腰疼甚。知其痰積下行,欲去而不能也。
白話文:
三吳治驗
一位病人患瘧疾,病情加重出現劇烈發熱,需要三四人輪流扇風降溫,同時雙手浸泡冷水,含水在口中而不吞咽,鼻孔略微出血,並經常自己悲傷哭泣,哭到眼睛腫痛。疼痛發作時,病人甚至想飛離牆壁,嚴重時還會咬人,小便頻數且不禁,喉嚨梗塞吞咽藥物困難。脈象左側弦細數,右側關脈洪滑有力。我診斷為熱入血室,是因誤服治療瘧疾的燥熱藥物,導致痰火內動,症狀互相影響。
其他人質疑說:「熱入血室應該在夜間神志不清胡言亂語,像見到鬼一樣,怎麼會胸脅疼痛劇烈到咬人呢?」我回答說:「《傷寒雜病論》中記載,經期出血正常,若生病,都當作熱入血室治療,與少陽病的治療方法相同,以小柴胡湯為主,再加入涼血活血的藥物,這是古人常用的有效方法。疼痛到咬人,是因為胃虛蟲擾,蟲子在胃中尋找食物而不得,所以喉嚨才會感覺梗塞。因此,我用小柴胡湯加桃仁、丹皮治療,譫語的症狀減輕了。第二天,再服用安蛔湯,疼痛隨之停止,食慾恢復,病情明顯好轉。」
吳仲峰先生在仲秋初二日請我診治。他的六脈皆沉微細弱,左側尤甚,隱約如細絲一般。他的病情起因是腸風出血,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傷及脾胃,從春天到秋天,脾胃洩瀉一直未愈,每天大便十幾次,面色黃白夾雜青色,兩腮浮腫,四肢也浮腫,小便不能單獨排出,排尿必與大便同時排出,腸鳴,四肢冰冷,口不渴,食慾大減,嘴唇和牙齦都發白。他性格憂鬱多思。
四肢是脾臟所主,冰冷說明陽氣不足;兩腮是腎經的部位,浮腫更說明腎氣不足。脈象沉微和面色黃腫都屬於濕邪。古書記載:「各種濕腫脹滿都屬於脾土。」結合脈象和症狀,可知他是因脾虛運化失常,積聚濕邪所致,虛寒之證明顯。病情已很危急,但症狀與脈象相符,而且能接受治療,因此還有希望。治療方法應該是大溫補升提,採用東垣益胃升陽滲濕湯加減治療。
處方:人參三錢,白朮五錢,黃耆二錢,茯苓、益智仁、蒼朮、澤瀉各一錢,大附子五分,炮薑、炙甘草、升麻、防風各五分,連服八劑,諸症均有所減輕。我囑咐他,病情雖然暫時好轉,但要戒除生冷食物和憂思,這樣才能使藥物發揮療效,千萬不要輕易犯忌,否則即使是藥石也難以挽回。病人答應說一定遵從醫囑。
張後谿先生的孫子,全身長疥瘡並浮腫,腫脹從腳背開始,逐漸向上蔓延到大腿,現在已經到達腹部,大便稀溏,發熱,無法安睡,這是風濕病,需要治療其寒邪,使清陽上升,則洩瀉可止,小便通利,則浮腫可消。上下分治,祛除濕邪。處方:蒼朮一錢,薏苡仁、桑白皮各三錢,青蒿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各五錢,大腹皮、五加皮、赤茯苓、澤瀉各六分,共八劑,服後痊癒。
府佐張五橋先生的夫人患喘咳,夜間氣壅難以仰臥,體質虛弱,脈象右側滑大,左側細弱,每次咳嗽必連續數十聲,痰液不易咳出,甚至嘔吐。我用東垣人參平肺散加減治療,四天痊癒。處方:人參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青皮、茯苓、五味子、知母、滑石、麥芽、天麻、粳米、甘草水煎服,晚上服用白丸子。
方東檒患脊柱疼痛,牽涉到胸腹,舌苔黃厚,脈象沉滑而數。先用川芎、羌活、炙甘草、蒼朮、薑黃、防風、藁本、枳殼、桔梗、柴胡治療。服藥後背部疼痛減輕,但腹部仍然疼痛。我又加用木香、檳榔、薑黃、香附、青皮、酒連、大栝蔞、柴胡、川芎治療,腹部疼痛略微減輕,但腰痛加劇。我判斷是痰濕積聚下行,想排出但排不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