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一卷 (7)

回本書目錄

一卷 (7)

1. 三吳治驗

龍山促之,乃用酒炒白芍藥五錢,甘草、黃耆各三錢,桂枝二錢,大棗二枚,水煎,臨服加飴糖一合。吳下諸公,果群然又辯。龍山公曰:不必辯,病者望此以蘇其生,速煎飲之。飲訖而睡,自巳至申不醒,先事者,皆搖首,命僕急攜藥囊將去,且語龍山公曰:奪令妹之速者,孫君也。《本草》云:夏不用桂,伐天和也。

諸痛不補,助邪氣也。故一飲而不醒,吾儕行矣。龍山公以其言語余,因詰病者之熟睡,予曰:所善者,以其睡也。睡則陰氣生,陰生則汗可斂,痛可止也。假令藥不對症,安得有此。又詰所投之劑何名,予曰:此仲景小建中湯也。出《金匱要略》。蓋建者,立也,中者,陽明所主,今腹痛如縛,帶脈急縮也,東垣治例,腹痛以芍藥為君,惡寒而痛,加桂。甘草,緩帶脈之急縮,用以為臣。

經曰:急者緩之。面青脈弦,肝氣盛也,肝屬木,木盛則脾土受制,而又誤下,因傷之極,故痛之猛也。經云:木得桂而枯。佐以黃耆,伐肝補脾,又能斂汗止痛,此建中之所由名也。語未竟,內報病者醒而索粥。予曰:與之,穀氣進則有本矣。粥後又睡至天明,腹全不痛,惟稍咳嗽,加五味子、麥門冬,兼治注夏而全瘳焉。

龍山公述病之始末,劑之藥味,報大宗伯,宗伯公致書於予曰:足下以四味之常藥,振不起之危疴,名震三吳,聲溢兩浙。昔宋景濂為朱丹溪立傳,吾固不敏,幸先生以所治節條付之,俾序以傳於後;俾工是術者,有所藉乎。予憮然語龍山公曰:何修而得老先生寵幸之深也。

第令妹被克伐太過,陰陽俱亡,今病雖愈,而脈弦不退,猶可為慮,幸叮嚀戒暴怒、節飲食,謝去人事,恬淡多補,庶可永年。不然亥月陰極陽生,恐不能保無患也,慎之慎之。後至期,與肖峰齟齬,怒而絕藥,果以凶聞。苕人多予之直與先見云。(十)

大光祿龐公子遠,吳江人也。其太夫人病頭痛惡寒,胸膈懣且痛,時發寒熱,吳醫工後山者,有時名,吳人最所篤信。延治五日不瘥。聞予居吳,禮致為治。診其脈,右滑大,左浮弦而數,問服何劑?光祿公曰:不識,而有藥在。予視之,偶失言曰:左矣!時有西席項姓者,聞言而厲聲曰:此三吳最名士也。

渠發劑而有議者,輒面唾之,幸不在爾。予笑曰:渠是而議者非,則當唾人,渠非而議者是,是自唾且不暇,何暇唾人。四物湯,玄胡索、牡丹皮、香附子,養血調經劑也。太夫人七十餘矣,而有經可調哉!投劑之左,由生平守常套,而不知因人因症隨俗為變也。項子曰:此何症?予曰:仲景有云,頭痛惡寒,外感病也。

浮弦而數,胸膈懣痛,少陽脈症俱在,右脈滑,飲食滯而為痰。彼用當歸、地黃、芍藥,皆滯痰閉氣之味,內傷何由得消,外感何由得出。此症只宜用柴胡湯合平胃散,一二帖可瘳也。項猶有言,光祿公曰:勿辯,飲藥而涇渭明矣。一飲而寒熱除,再飲而胸膈泰。光祿喜曰:奇公名不虛附矣!予私問項子何極譽王,光祿曰:項初受業於王,未睹大方,而獨是其師說,多見其識之不廣也。(十一)

白話文:

三吳治驗

龍山先生治一婦人病,用酒炒白芍藥、甘草、黃耆、桂枝、大棗煎服,臨服時加飴糖。吳地一些名醫對此藥方提出質疑。龍山先生說不必爭論,病人需要此藥救命,馬上煎服。病人服藥後睡著,從巳時睡到申時都沒醒,其他人搖頭,想把藥方拿走,並說奪走病人性命的是孫先生,因為《本草》說夏天不用桂枝,會損害人體陽氣,諸痛不補,反而助長邪氣。病人一睡不醒,他們就要走了。龍山先生反駁說,病人之所以睡著是藥效,睡著了陰氣才能生長,陰氣生長才能收斂汗液,止住疼痛,如果藥方不对症,怎會有此效果?他指出此方是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中的小建中湯。建,就是建立;中,指陽明經,病人腹痛如綁,帶脈緊縮,東垣派治腹痛用白芍藥為主藥,惡寒腹痛加桂枝,甘草緩解帶脈緊縮,為臣藥。經書說急則緩之,病人面色青白,脈象弦細,是肝氣盛,肝屬木,木盛則克脾土,又因先前誤服瀉藥傷了脾胃,所以疼痛劇烈。經書說木遇桂枝則枯,用黃耆瀉肝補脾,又能斂汗止痛,這就是小建中湯的命名由來。話還沒說完,病人醒了,要吃粥,龍山先生說給他吃,穀氣補充才能恢復元氣。病人吃完粥又睡到天明,肚子完全不痛了,只是有點咳嗽,於是加五味子、麥門冬治療,很快痊癒。

龍山先生將此事及藥方報告給大宗伯,大宗伯寫信給龍山先生,稱讚他用幾味常用藥,治癒危重病人,名揚三吳,聲譽遠播兩浙。大宗伯想讓龍山先生寫下治療過程,以便後人學習。龍山先生謙虛地說自己只是運氣好。但他也提醒龍山先生,其妹妹病情雖然痊癒,但脈象弦細未退,仍需小心,要告誡她避免暴怒、節制飲食,遠離紛爭,保持心情平和,多進補,才能長壽,否則亥月陰氣極盛,陽氣將生,恐難保無恙。後來,龍山先生與肖峰不和,生氣停止用藥,結果病人不幸去世,當地人都說龍山先生預見了此事。

龐公子遠的母親,吳江人,頭痛惡寒,胸悶腹痛,時而發寒發熱,請吳地名醫後山先生治療五天未愈。聽說龍山先生在吳地,便請他治療。龍山先生診脈,右脈滑數有力,左脈浮弦數,問服何藥,龐公子說不知,只拿出了藥方。龍山先生看了藥方,不慎說出“錯了”二字,旁邊的西席項先生厲聲說龍山先生是三吳最有名的醫生,豈能隨便批評藥方。龍山先生笑道:如果他的藥方對,批評者就錯了,應該批評批評者;如果他的藥方錯,批評者就對了,他沒時間批評別人。原來藥方是四物湯加玄胡索、牡丹皮、香附子,是養血調經的藥方。太夫人七十多歲了,哪裡還有經可調?藥方用錯了,是因為醫生墨守成規,不知因人因病而變通。項先生問是什麼病,龍山先生說,頭痛惡寒是外感風寒,脈浮弦數、胸悶腹痛,是少陽經症狀,右脈滑數是飲食積滯化痰。藥方用了當歸、地黃、白芍藥,都是治痰閉氣的藥,內傷怎麼能消,外感怎麼能出?這個病應該用柴胡湯合平胃散,一兩劑就能痊癒。項先生還想說話,龐公子制止了他,說服藥見效。服藥後寒熱消退,再服一劑,胸悶也好了。龐公子高興地稱讚龍山先生名不虛傳。龍山先生私下問項先生為何如此推崇王某,龐公子說項先生初學醫術時跟隨王某,眼界狹窄,只知其師之言,見識不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