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一卷 (4)
一卷 (4)
1. 三吳治驗
張文學子心,二尹可泉公長君也。自知醫,弱冠病,吳下名醫皆診之,僉曰瘵,治久不效。子心亦自分必死,督家人具秘器,己沐浴,衣襚衣而臥正寢,斷粒、絕藥者二日。可泉聞予治其高第張星岳之嬸奇,因訪予曰:病心痹而屍寢浹旬者能起之,誰不嘖嘖稱公高手,吾子病且革,幸憐而診之。予至,診其脈,左寸短弱,右關略弦,余皆洪大。
其症咳嗽,下午熱從兩足心起,漸至頭面,夜半乃退,而色青,形羸氣促,多夢遺,交睫臥床褥奄奄一息耳。時則七月初旬也。診畢,語可泉公曰:郎君病可治,不宜豫凶器也。可泉公曰:諸醫僉謂火起九泉者,十不救一,大肉盡削者死,咳嗽加汗者死,脈不為汗衰者死,又當此鑠石流金之候,又恐肺金將絕。豚子亦自謂無生理,先生何言可治也。
予曰:汗多者,孤陽幾於飛越也。可泉公曰:飛越亦死候也。予曰:幾者,將成未成之辭也。症雖危,其色、其聲音、其脈,尚有生意。終不可以一凶而廢三善。兩顴不赤,心火未焚也。聲音不啞,肺金未痿也。耳輪不焦,腎水未涸也。相書云:面青者,憂疑不決,左寸短者,心神不足,關略弦者,謀為不遂。
夫心者,萬事萬化之主,《內經》曰:主明則下安,主不明則十二官危。又肝主謀為,膽主決斷。謀為不決,故色青。症與色與脈皆非瘵也。蓋郎君志願高而不遂其欲,殆心病,非腎病也。經曰:色脈相得者生。予故謂郎君之病可起也。病者聞言,明目語其父曰:吾今猶寐者初寐矣!從來未有此論沁吾心脾也。
吾病由星士許決科於癸酉,是年予落第,而同窗者中,故怏怏至此。先生得吾心於色脈,神矣!此言可當藥石,謹拜命。予為定方,煎方名調肝益神湯。以人參、酸棗仁、龍骨為君,丹參、石斛、貝母、麥冬、五味子為臣,山梔、香附為佐,服二十帖而病起。丸方則大龜板、熟地黃、枸杞子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、茯苓,蜜丸,服三月而精神健,肌肉完。次年生女。
可泉公,苕中名士,奇予治,而延譽聞於大宗伯董潯陽公,宗伯交歡余者,由可泉公始也。(六)
大宗伯董潯老,年六十七,有脾胃疾,翁以過啖瓜果而胸膈脹痛,時當處暑也。延予治。診其脈,寸關弦緊,觀其色,神藏氣固。翁門下蔣虹橋、沈樂閒者,多藝人也,翁素親信二公,詰予曰:症脈何如?予曰:症脈雖胸腹脹痛,然易瘳也。
二公曰:翁生平不能素食,食輟瀉,今不茹葷者半月,燕居好奕,好看書,好作詩文,即盛暑亦手一編不言倦,日永亦不瞌,今不親筆硯者月餘,不櫛沐者七日,它一切無所事事,倦極矣。諸名家如沈竹亭、沈春宇、金樗丘者,劑備嘗之無益也。而公何言易?予曰:諸公不過用二陳平胃,加山楂、麥芽等消導劑耳,與症何涉。
白話文:
三吳治驗
張文學子,字心,是可泉公(尹氏)的長子。他自幼學習醫術,弱冠之年(二十歲)患病,吳地有名的醫生都診治過他,都說是肺癆,治療很久都沒效。子心也自認為必死無疑,便囑咐家人準備後事用品,自己沐浴更衣,穿上壽衣躺在床上,不吃不喝兩天。可泉公聽說我曾治好他高堂張星岳的嬸娘的奇症(指病情很奇怪),於是來找我說:「您能治好心臟痺痛、臥床十多天的人,大家都稱讚您的醫術高超,我兒子病情危急,希望您能施以援手。」我來到他家,診脈發現他左寸脈短弱,右關脈略微弦細,其他脈象都洪大。
他的症狀是咳嗽,下午發熱,從腳底開始,逐漸蔓延到頭面部,到半夜才退,面色青紫,形體消瘦,氣促,多夢遺精,躺在床上奄奄一息。當時是七月初。診脈完畢,我告訴可泉公說:「令郎的病可以治好,不必準備後事用品了。」可泉公說:「許多醫生都說這病就像火燒九泉一樣,十個病人也救不活一個,大塊的肉都消瘦了就死了,咳嗽伴隨出汗就死了,脈象顯示不出汗就死了。現在又是酷暑炎炎的時候,恐怕肺金之氣就要耗盡了。我兒子自己也認為活不了了,您怎麼說能治好呢?」
我說:「出汗多的人,陽氣快要耗盡了。」可泉公說:「陽氣耗盡也是死徵啊!」我說:「『幾於』是將要發生而還未完全發生的意思。雖然症狀危急,但是他的面色、聲音、脈象還顯示著生機。不能因為一個壞的徵兆就否定了三個好的徵兆。他的兩顴沒有發紅,說明心火還沒有燒到極點;聲音沒有嘶啞,說明肺金之氣還沒有衰竭;耳輪沒有焦黑,說明腎水還沒有枯竭。《相書》上說:面色青紫的人,是憂慮疑慮,難以決斷;左寸脈短的人,是心神不足;關脈略微弦細的人,是謀事不順。
心是主宰萬事萬化的臟器,《內經》說:心神明亮則下焦安寧,心神不明則十二臟腑都危險。肝主謀劃,膽主決斷。他謀事不順,所以面色青紫。他的症狀、面色、脈象都不是肺癆。大概是令郎志向高遠,但是事與願違,這是心病,不是腎病。《內經》說:面色和脈象相符者才能生存。所以我說令郎的病可以治好。」病人聽到這話,眼睛一亮,對父親說:「我現在好像從睡夢中醒來一樣!從來沒有聽過這麼合乎我病情的話!」
我的病是從癸酉年科舉考試落榜引起的,那年我落榜了,而我的同窗都考中了,因此我一直鬱鬱寡歡到現在。先生從我的面色和脈象中看出我的心病,真是神了!這話就像藥石一樣,我謹遵您的吩咐。」我為他制定了藥方,叫作「調肝益神湯」。以人參、酸棗仁、龍骨為主藥,丹參、石斛、貝母、麥冬、五味子為輔藥,山梔、香附為佐藥,服用二十劑後病就好了。丸藥方子是大龜板、熟地黃、枸杞子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茯苓,用蜂蜜做成丸藥,服用三個月後,精神就健旺了,肌肉也豐滿了。第二年生了一個女兒。
可泉公是苕溪的名士,對我治好他兒子的病感到驚奇,並把我的醫術推薦給了大宗伯董潯陽公,我和大宗伯董公的交往,就是從可泉公開始的。
大宗伯董潯陽公,六十七歲,患有脾胃疾病,因為過量食用瓜果而導致胸膈脹痛,當時是處暑時節。他請我治療。我診脈發現寸關脈弦緊,觀察他的面色,精神內斂,氣息穩定。董公門下的蔣虹橋、沈樂閒都是多才多藝的人,董公一向信任他們兩位,他們詢問我說:「病症和脈象怎麼樣?」我說:「病症和脈象雖然是胸腹脹痛,但是很容易治好。」
他們說:「董公生平不能吃素食,不吃東西就腹瀉,現在已經一個半月不吃肉了,在家安靜地玩棋,看書,寫詩作文,即使在盛夏酷暑,也能手不釋卷,不知疲倦,時間再長也不打瞌睡,可是現在一個多月沒動筆寫字了,七天沒梳洗了,其他的事情也都沒興趣做了,非常疲倦。像沈竹亭、沈春宇、金樗丘這樣的名醫都診治過他,藥也試了很多,都沒有效果。您怎麼說容易治好呢?」我說:「那些醫生只是用二陳湯、平胃散,加上山楂、麥芽等消導藥,這和病症有什麼關係呢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