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五卷 (7)
五卷 (7)
1. 宜興治驗
(二十六)
吳西云先生庶母,筋骨無力,不能起止,將成痿症,上熱下寒,易為驚恐,小腹左邊疼。以玄胡索、五靈脂、陳皮、半夏、香附、青皮、白芍藥、茯苓、山梔子煎服,小腹痛減,惟小水頻數,改用青蒿、山梔子、苡仁、白芍藥、甘草、瞿麥,服後熱退,小水不頻數,獨胸膈微痛,夜不欲睡,再以當歸、白芍藥、山梔子、香附、柴胡、陳皮、甘草、茯苓、青蒿,調理痊愈。(二十七)
蔣近思令郎,脅痛氣促,胸滿喉疼,痰中有血屑,下午潮熱,口渴頭重,指梢冷,服滋陰降火之劑不效,且紅愈多,痰咳不出。請予診之,右寸關滑大,左尺亦大。予謂此肺經有瘀血,濁痰壅而為熱也。治當先清化,不當先滋補,以栝蔞仁三錢,紅花、紫菀、丹皮、枳殼各一錢,滑石二錢,甘草五分,前胡、青蒿水煎,臨服加童便一小酒杯,兩帖而熱退血止。
惟咳嗽未除,胸膈不寬,再以栝蔞、陳皮、貝母、蘿蔔子、馬兜鈴、白茯苓、甘草、紫菀、滑石、杏仁,調理而愈。(二十八)
徐學士檢老,以正月食新蒜炒肉,又冒風寒,因咳嗽喉疼聲啞。翁原有痰火,又為外邪所束,不得發越以致此。治當潤肺清熱、化痰調氣以祛其本,兼散邪解表以治其標。庶乎喉痛可除,聲音可開亮矣。先與栝蔞仁、橘紅、桔梗、薄荷、貝母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葛根、前胡、甘草,四帖,復以滾痰丸,同七制化痰丸,兩帖夜服,諸症除而聲且亮矣。此釜底抽薪法也。
(二十九)
萬肅庵先生令郎,發熱十一日,口渴,舌心色若沉香,且甚乾燥,額上熱極,兩脅亦熱,耳微聾,曾未有汗,亦已下二次,熱不少除,小水絕少,神昏足冷,飲食不思。市醫技竅,乃告急於予。予診之,左脈中按數而有力,右脈軟弱,據症為陽明少陽並病也。當以柴葛湯清其熱,看汗有無,再當機而處。
柴胡五錢,葛根三錢,白芍藥、石膏各二錢,人參、升麻、天花粉各一錢,粉草七分,水煎服之。次早診數脈稍緩,熱稍退,舌齒仍干,小水不利,神思尚昏沉。改用柴胡、粉草、天花粉、黃芩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滑石、木通、澤瀉。下午又覺微熱,面赤,額上痛且重,即以益元散三錢服之,大便行一次,溏而色黃,熱仍甚,面仍赤,服前藥後,小水去二次。再診之,寸關脈將和,兩尺尚洪大,乃知邪熱在下焦,惟利之而已。
再與辰砂益元散五錢,口渴稍止,齒下盤雖潤,上盤仍燥,神思昏沉,睡而不醒,睛彩不與人相當。又知熱在心包絡也。宜用陶節庵導赤散,二帖而神清,惟小水尚欠利,以四苓散加酒連、麥芽、木通煎服,再二帖而諸症悉退,飲食且進矣。(三十)
大宗伯萬履庵老先生夫人,右脅下疼,咳嗽喉干,間亦吐紅,或一碗,或半碗,腸鳴泄瀉,年六十外,原因頭風壞目,性急躁,左脈弦數,右滑數,以栝蔞仁二錢,黃連、前胡、桔梗、枳殼、橘紅、貝母、白茯苓各八分,甘草五分服之。次日紅仍不止,惟脅疼減半,改用山梔仁、牡丹皮、香附、貝母、甘草、栝蔞、紫菀、滑石,水煎服。方欲覓真鬱金,苦不能得,唐凝庵老先生,乃夫人婿也,偶至聞之,應聲曰:有。
白話文:
宜興治驗
(二十六)吳西云先生的庶母,筋骨無力,無法站立行走,快要變成痿症,上半身燥熱下半身寒冷,容易驚恐,左下腹部疼痛。用玄胡索、五靈脂、陳皮、半夏、香附、青皮、白芍藥、茯苓、山梔子煎服,下腹部疼痛減輕,但小便次數頻繁,於是改用青蒿、山梔子、薏苡仁、白芍藥、甘草、瞿麥,服後發熱退去,小便不再頻繁,只是胸膈略微疼痛,晚上睡不著,再用當歸、白芍藥、山梔子、香附、柴胡、陳皮、甘草、茯苓、青蒿調理,痊癒。
(二十七)蔣近思先生的兒子,脅肋疼痛氣喘,胸悶喉嚨痛,痰中帶血絲,下午發熱,口渴頭昏沉,指尖冰冷,服用滋陰降火的藥物無效,反而出血更多,痰咳不出來。請我診治,右寸關脈滑大,左尺脈也大。我說這是肺經有瘀血,濁痰阻塞而導致發熱。治療應該先清化,不應該先滋補,用栝蔞仁、紅花、紫菀、丹皮、枳殼、滑石、甘草、前胡、青蒿水煎,服藥前加入少許童尿,服藥兩帖後發熱和出血停止。
只是咳嗽還沒好,胸膈也不舒暢,再用栝蔞仁、陳皮、貝母、蘿蔔子、馬兜鈴、白茯苓、甘草、紫菀、滑石、杏仁調理而痊癒。
(二十八)徐學士的父親,正月裡吃了用蒜炒的肉,又受了風寒,因此咳嗽喉嚨痛聲音嘶啞。老人本來就有痰火,又因為外邪阻礙,不能發散而導致這樣。治療應該滋潤肺部清熱、化痰調氣以去除根本病因,同時疏散邪氣解表以治療表面症狀。這樣喉嚨痛就能消除,聲音就能恢復清亮了。先用栝蔞仁、橘紅、桔梗、薄荷、貝母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葛根、前胡、甘草,四帖藥,然後再用滾痰丸和七制化痰丸各兩帖,晚上服用,各種症狀都消失了,聲音也清亮了。這是釜底抽薪的方法。
(二十九)萬肅庵先生的兒子,發熱十一天,口渴,舌頭中間顏色像沉香木,而且非常乾燥,額頭非常熱,兩脅也熱,耳朵有點聾,一直沒有出汗,已經瀉過兩次,發熱沒有好轉,小便很少,神志不清醒腳冷,不想吃東西。市裡的醫生束手無策,所以緊急找我。我診脈,左脈中按數而有力,右脈軟弱,根據症狀判斷是陽明少陽同病。應該用柴葛湯清熱,觀察有沒有出汗,再根據情況處理。
用柴胡、葛根、白芍藥、石膏、人參、升麻、天花粉、粉草水煎服。第二天早上診脈,脈象稍緩,發熱稍退,舌頭和牙齒還是乾燥,小便不利,神志還昏沉。改用柴胡、粉草、天花粉、黃芩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滑石、木通、澤瀉。下午又覺得有點發熱,臉紅,額頭疼痛沉重,就用益元散服下,大便排洩一次,稀軟而顏色黃,發熱還很厲害,臉還是紅的,服藥後小便排洩兩次。再次診脈,寸關脈將要平和,兩尺脈仍然洪大,就知道邪熱在下焦,只能利它了。
再用辰砂益元散,口渴稍微止住,下排牙齒濕潤,上排牙齒還是乾燥,神志昏沉,睡著了也不醒,眼睛神采不佳。又知道熱在心包絡。應該用陶節庵導赤散,兩帖藥後神志清醒,只是小便還不夠通暢,用四苓散加酒連、麥芽、木通煎服,再兩帖藥後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,也能吃東西了。
(三十)大宗伯萬履庵老先生的夫人,右脅下疼痛,咳嗽喉嚨乾燥,間或吐血,有時一碗,有時半碗,腸鳴腹瀉,六十多歲,原因是頭痛影響眼睛,性格急躁,左脈弦數,右脈滑數,用栝蔞仁、黃連、前胡、桔梗、枳殼、橘紅、貝母、白茯苓煎服。第二天吐血仍然不止,只是脅肋疼痛減輕一半,改用山梔仁、牡丹皮、香附、貝母、甘草、栝蔞仁、紫菀、滑石水煎服。正想找鬱金,苦於找不到,唐凝庵老先生,是夫人的女婿,剛好來,聽到後說: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