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五卷 (6)

回本書目錄

五卷 (6)

1. 宜興治驗

湯簡庵封君,血分熱甚,以善飲致腸風,且心腎不交。予以四物湯加酸棗仁、側柏葉、槐花、連翹,煉蜜為丸,服之頓愈。(二十)

吳仰玄先生,患胃脘痛,痛則徹於背,以手重按之少止,痛時冷汗如雨,脈澀,此氣虛而痛也。以小建中湯加御米殼服之而愈。(二十一)

秔芝崗文學,酒後近內,每行三峰採戰、對景忘情之法,致成血淋。自仲夏至歲杪未愈,便下或紅或紫,中有塊如筋膜狀,或如蘇木汁色,間有小黑子,三五日一發,或勞心,或勞力,或久立、坐亦發,訪醫問道,百治不效。以吳中書漢源公交善,逆予治之。觀其色白而青,肌肉削甚,診其脈,左寸沉弱,關尺弦細,右寸略滑。

據此必肺經有濁痰,肝經有瘀血,總由酒後竭力縱欲,淫火交煽,精離故道,不識澄心調氣攝精歸源之法,以致凝滯經絡,流於溺道,故新血行至,被阻塞而成淋濁也。三五日一至者,科盈滿溢故耳。先與丹參加茅根濃煎服,小便解後,以瓦器盛之,少頃即成金色黃砂。乃用腎氣丸加琥珀、海金沙、黃柏,以杜牛膝連葉搗汁熬膏為丸調理,外以川芎三錢,當歸七錢,杜牛膝草根煎服。

臨發時,用滑石、甘草梢、桃仁、海金沙、麝香為末,以韭菜汁、藕汁調服,去其凝精敗血,則新血始得歸源,而病根可除矣。三月痊愈。(二十二)

吳中翰漢源先生,腸風下血,腹中微痛,脈左寸短,右關滑,兩尺弦大。以地榆、槐花、枳殼各三錢,荊芥穗、秦艽、青蒿、葛根各一錢半,黃連二錢,兩劑而愈。(二十三)

大柱史吳安節公,脾肺二經有痰火,中焦有濕熱,流於膀胱為淋濁,溲之前作痛,小便了而不了,脈左寸短弱,關弦大,右寸關滑,兩尺洪大,六部皆數。法當先清上中二焦痰火,然後提清降濁,庶日後筋骨無疼痛之患。先與萆薢分清飲加山梔、黃柏、滑石服之,淋濁減半,改以二陳湯加山梔、黃柏、滑石、螺獅殼、木通,以去濕熱,而消中焦之痰,再加柴胡、升麻、桔梗以提清氣,四帖而愈。(二十四)

吳宮詹少溪翁,原有酒積,且頻傷於怒,致右脅之火衝上作疼,耳鳴眩暈,大便艱澀,脈右寸關滑數,左弦數,以當歸龍薈丸加牛膽南星,治之而愈。(二十五)

吳孝廉球泉公內人,痢疾後感寒,又月水適至,大發熱口渴,遍身疼,胸膈飽悶煩躁,頭微疼,耳亦聾,大便瀉,舌上白苔,脈七八至,亂而無序。此三陽合病春溫症也。時師誤以為漏底傷寒不治。予曰:病已危,醫而不起者有矣,未有不醫而起者也,且投三陽藥服之,挑察徵應,再相時而動。

以柴胡三錢,葛根、白芍藥各二錢,枳實、桔梗、酒芩、竹茹各一錢,天花粉八分,炙甘草、桂枝各五分,服後但覺遍身冷如冰,面與四肢尤甚,六脈俱無。舉家及醫者皆嘆為物故矣。予獨曰:非死候也,蓋夜半陰極陽生,勢欲作汗,譬之天將雨而六合皆陰。球泉疑信相半,而諸醫聞之皆笑去,四鼓後果戰而汗出,衣被皆濕,四肢體面漸溫,神思清爽,且索粥,舉家欣欣,以為再生。次日惟耳尚聾,腹中大響,脈近六至,改以柴苓湯加烏梅,兩帖而愈。

白話文:

宜興治驗

  1. 湯簡庵先生血熱導致腸風,且心腎不交,用四物湯加酸棗仁、側柏葉、槐花、連翹,製成蜜丸服用,很快痊癒。

  2. 吳仰玄先生患胃脘痛,痛到後背,按壓後稍緩解,疼痛時冷汗淋漓,脈象澀滯,這是氣虛引起的疼痛。服用小建中湯加炙米殼而痊癒。

  3. 秔芝崗先生因飲酒後過度勞累,導致血淋,從仲夏到年底都沒有痊癒,小便時或紅或紫,夾雜著像筋膜或蘇木汁一樣的塊狀物,以及一些小黑點,每隔三五天發作一次,勞心、勞力、久站久坐都會誘發。他遍訪名醫,治療無效。經吳中書漢源先生介紹,我為其治療。觀察到他面色蒼白帶青,肌肉消瘦,脈象左寸沉弱,關尺弦細,右寸略滑。

判斷其肺經有濁痰,肝經有瘀血,皆因飲酒後過度縱慾,導致腎精虧損,不懂得養心調氣、攝精歸元之法,造成經絡阻塞,精血流於膀胱,新血被阻塞而形成血淋。三五天一發作,是因為經絡盈滿溢出。先用丹參、茅根濃煎服用,小便通暢後,將尿液盛在瓦器中,片刻即結成金黃色的砂石。然後用腎氣丸加琥珀、海金沙、黃柏,並用杜牛膝連葉搗汁熬膏製成丸藥調理,同時服用川芎、當歸、杜牛膝煎劑。

發作時,用滑石、甘草梢、桃仁、海金沙、麝香研末,用韭菜汁、藕汁調服,清除瘀血,使新血得以運行,病根即可消除。三月後痊癒。

  1. 吳中翰漢源先生患腸風下血,腹中輕微疼痛,脈象左寸短,右關滑,兩尺弦大。服用地榆、槐花、枳殼、荊芥穗、秦艽、青蒿、葛根、黃連,兩劑藥就痊癒了。

  2. 大柱史吳安節先生脾肺兩經有痰火,中焦濕熱,導致淋濁,小便前疼痛,小便後仍有不暢感,脈象左寸短弱,關弦大,右寸關滑,兩尺洪大,六脈皆數。治療方法是先清除上中二焦的痰火,然後再提清降濁,以預防日後筋骨疼痛。先服用萆薢分清飲加山梔、黃柏、滑石,淋濁減輕一半,然後改用二陳湯加山梔、黃柏、滑石、螺獅殼、木通,清除濕熱,消除中焦痰濕,再加柴胡、升麻、桔梗以提昇清氣,四劑藥後痊癒。

  3. 吳宮詹少溪先生原本就有酒積,又經常動怒,導致右脅火氣上衝,疼痛、耳鳴眩暈,大便不通暢,脈象右寸關滑數,左弦數。服用當歸龍薈丸加牛膽南星而痊癒。

  4. 吳孝廉球泉先生的妻子,痢疾後受寒,月經來潮時高燒口渴,全身疼痛,胸膈飽悶煩躁,頭痛,耳聾,大便稀溏,舌苔白,脈象七八次/分,紊亂無序。這是三陽合病的春溫症。當時醫生誤診為漏底傷寒而不治。我說:病已危重,治不好的人有,但沒聽說不治療就能好的。於是給她服用三陽經藥物,觀察病情變化,再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案。

我用柴胡、葛根、白芍藥、枳實、桔梗、黃芩、竹茹、天花粉、炙甘草、桂枝等藥物。服藥後,病人感到全身冰冷,面部和四肢尤甚,六脈全無。全家人都認為她死了,醫生們也紛紛離去。我卻說:這不是死症,而是陰極陽生,將要發汗,如同快要下雨時,天地間一片陰沉。球泉先生半信半疑,其他醫生都嘲笑離去。四更後,病人果然開始出汗,衣被盡濕,四肢面部漸漸溫暖,精神清爽,並要求喝粥,全家欣喜若狂,如同死而復生。第二天,只有耳朵還聾,腹中鳴響,脈象接近六次/分,改用柴苓湯加烏梅,兩劑藥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