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氏醫案》~ 三卷 (49)
三卷 (49)
1. 新都治驗
太塘程曉山,程松谷從弟也。客湖州,年四十。懸壺之日,湖中親友舉賀,徵妓行酒,宴樂月餘。一日忽言曰:近覺兩手小指及無名指,掉硬不舒,亦不為用。口角一邊,常牽扯引動,幸為診之。六脈皆滑大而數,浮而不斂,其體肥,其面色蒼紫。予曰:據脈滑大為痰,數為熱,浮為風。
蓋濕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也。君善飲,故多濕。近又荒於色,故真陰竭而脈浮,此手指不舒,口角牽扯,中風之症已兆也。所喜面色蒼紫,其神藏,雖病猶可治,切宜戒酒色,以自保愛。為立一方,以二陳湯加滑石為君,芩連為臣。健脾消痰,徹濕熱從小便出。加膽星、天麻以定其風,用竹瀝、薑汁、三拌三曬,仍以竹瀝打糊為丸,取竹瀝引諸藥入經絡化痰。外又以天麻丸滋補其筋骨。
標本兩治,服二料,幾半年,不惟病痊,且至十年無恙。迨行年五十,湖之賀者如舊,召妓宴樂者亦如舊,甘酒嗜音荒淫,而忘其舊之致病也。手指口角牽引掉硬尤甚。月餘中風,右體癱瘓矣(癱瘓俗所謂半身不遂也)。歸而逆予診之。脈皆洪大不斂,汗多不收,呼吸氣促。
予曰:此下虛上竭之候。蓋腎虛不能納氣歸原,故汗出如油,喘而不休。雖和緩無能為矣。閱二十日而卒。(一百七十)
程曉山中風。歸而逆予診時,其子僅七歲。中麻(西吳呼為瘄子,姑蘇呼為沙子)一月餘矣。發熱如故,咳嗽聲啞,肌削骨立,頭髮盡禿,眾醫束手,舉家亦墮淚而已。余以診曉山見之曰:舉家驚惶,謂此兒不保耶?此疳症,疳因麻後虛熱而發。以大蘆薈丸治之,可獲萬全。
君家初不問予者,謂予非幼科專門也。不知此特大方家餘事耳。為製藥服之。藥未盡而病瘳。松谷君語其鄉人曰:東宿公見病而決死生,治病而隨俗為變,一秦越人也,孫真人後身非耶?予聞之而三謝不敏。(一百七十一)
去予舍二里許,地名曰前坑口。一婦人,清明前十日,發熱頭痛,醫以九味羌活湯、十神湯進之不效。而又加口渴,舌黑如煤。更一醫,以如神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進之,亦不效。而加泄瀉不止。人事昏沉,四肢厥冷,呼吸氣微,米粒不進者十四日。其家為具含斂而待斃。適予掃祖墓而近其家。
其子聞之,即告急於予。懇為一診。其脈細如珠絲。予曰:此疫症也。合理中生脈二湯飲之。連進二服,夜半神氣稍蘇,飲粥湯半盞,次早六脈漸見。予喜語其子曰:可保無事。書云:脈絕微續者生。仍以前藥與之。至晚瀉止,口不渴,舌心焦煤退,精神清爽,駸駸向安矣。
再用人參、白朮各五錢,炮薑、炙甘草各二錢半,麥門冬三錢,五味子十五粒,水煎,不拘時服。不數日而痊愈。(一百七十二)
族太學從獻長郎,七歲時,患痢紅白稠黏,而紅更多。飲食少,形氣弱。於時太學應南都試,其兄從明雅知予,因逆予視。視畢,予曰:此不可以尋常治也,法當補。從明曰:語云無積不成痢,故法先推。今不下而遽用補,積何從去?予曰:足下論者常也。治病貴先察症,古人有先攻後補,有先補後攻者,因症投劑,不膠於常也。
白話文:
新都治驗
程曉山,是程松谷的堂弟。他到湖州作客,時年四十歲。開業行醫那天,湖州的親朋好友都來祝賀,還請了妓女設宴飲酒,持續歡樂了一個多月。有一天,他突然說:最近感覺兩個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僵硬不適,無法正常使用;嘴角一邊也經常牽扯、抽動。幸虧我給他診治。檢查脈象,六脈皆滑大而數,浮而不斂,他體型肥胖,面色蒼白帶紫。我說:根據脈象,滑大屬痰,數屬熱,浮屬風。
這是因為濕氣導致痰濕,痰濕生熱,熱則生風。你平時嗜酒,所以濕氣重。最近又沉溺於聲色,所以真陰耗竭,脈象浮現,這手指不適、嘴角牽扯,都是中風的前兆。所幸面色雖蒼白帶紫,但神氣尚存,病情尚可治療,一定要戒酒戒色,好好保養自己。我給他開了一副方子,以二陳湯加滑石為君藥,黃芩、黃連為臣藥,健脾消痰,徹底清除濕熱,從小便排出。再加膽星、天麻以平息風邪,用竹瀝、薑汁拌勻曬乾三次後,再用竹瀝做成藥丸,利用竹瀝引導藥物進入經絡化痰。另外,再用天麻丸滋補筋骨。
標本兼治,服用兩劑藥後,過了半年左右,不僅病癒,而且十年內都沒有再發病。等到他五十歲的時候,湖州的那些祝賀他開業的朋友,又像以前一樣請他吃喝玩樂,他又像以前一樣沉溺酒色,荒淫無度,忘記了以前致病的原因。結果手指、嘴角牽扯僵硬的症狀更加嚴重,一個多月後就中風了,右側肢體癱瘓(癱瘓俗稱半身不遂)。他回到家後,請我再診治。脈象洪大而不斂,汗多不止,呼吸急促。
我說:這是下虛上竭的徵兆。因為腎氣虛弱,不能收攝元氣,所以汗出如油,喘息不止。即使用溫和的治療方法,也無濟於事了。二十天後,他就去世了。
程曉山中風後,我再次診治他時,他兒子才七歲。孩子得了麻疹(西吳稱為瘄子,姑蘇稱為沙子)一個多月了,持續發熱,咳嗽聲音嘶啞,消瘦異常,頭髮都脫光了,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,全家人都以淚洗面。我因為診治程曉山而見到這個孩子,便問道:全家人都很擔心,認為孩子活不成了嗎?這是疳證,疳證是麻疹後虛熱引起的。用大蘆薈丸治療,就能痊癒。
你家一開始沒找我,是因為認為我不是專治小兒科的。不知道這只是我行醫過程中順帶處理的小事而已。我為他製作了藥物,他服用後,還沒吃完藥,病就好了。程松谷告訴他的鄉鄰說:東宿公(指作者)看病能判斷生死,治病又會隨症狀變化而調整治療方法,真是個通曉各地醫術的人,孫真人(孫思邈)的轉世吧?我聽說後,連忙謙虛地表示自己能力有限。
我家離前坑口大約兩里地。清明節前十天,那裡一位婦女發熱頭痛,醫生用九味羌活湯、十神湯治療無效。又出現口渴、舌苔黑如煤炭的症狀。換了一位醫生,用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治療,仍然無效,並且還加重了腹瀉,精神恍惚,四肢厥冷,呼吸微弱,十四天不吃不喝。她家人已經準備後事,等她死亡。我恰好去掃墓,經過她家附近。
她兒子聽到這個消息,立刻向我求救,懇求我診治。我診脈,脈象細如絲線。我說:這是瘟疫。應該用生脈散治療。連續服用兩劑,半夜時神氣稍有恢復,喝了半碗稀粥,第二天早上脈象漸漸清晰起來。我很高興地告訴她兒子:可以保住性命了。書上說:脈象極微弱但能持續,就是有救的。我繼續用之前的藥方治療。晚上腹瀉停止,口渴消失,舌苔上的黑垢也退去,精神清爽,病情好轉。
然後我又開了人參、白朮各五錢,炮薑、炙甘草各二錢半,麥門冬三錢,五味子十五粒,水煎服,不拘時間。幾天後就痊癒了。
族兄太學從獻的長子,七歲時患痢疾,大便紅白相間,黏稠,紅色更多,飲食減少,形體虛弱。當時太學要到南都參加考試,他的哥哥從明知道我,就帶他兒子來讓我診治。診治完畢,我說:這病不能用尋常的辦法治療,應該用補益的方法。從明說:俗話說,沒有積滯就不會得痢疾,所以治療方法應該先瀉後補。現在大便不通,就用補益的方法,積滯怎麼消除呢?我說:你的看法很常見。治病要先觀察症狀,古人有先攻後補,有先補後攻的,要根據具體情況用藥,不能墨守成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