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千里醫案》~ 張千里先生醫案序

回本書目錄

張千里先生醫案序

1. 張千里先生醫案序

予幼年多病,長而未能脫然,故性耽醫藉,尤好前賢醫案。蓋醫書不過道其常,示人以規矩耳。若夫醫案則通權達變,審情度勢,機械萬端,如刑名家之有刑案,可以生死人而肉白骨者也。嘗觀冷廬醫話,稱桐鄉張夢廬先生以名孝廉而行醫,家住後珠村,就診之舟日以百計,可想見先生當時之聲名學術,私心向往。久之,會遊茸城,於友人案頭得見先生醫案兩巨冊,亟假歸抄錄。

但見案語則簡潔老富,用藥則與病宛轉相赴。是蓋原本經旨,融會諸家學說而貫通之故,無模糊影響之談,洵屬可傳之作。甲子初夏,裘君吉生有三三醫書之輯,徵求海內藏稿,爰校勘一過,略附評語,由郵馳寄。若蒙採入,則先生之手澤則以永垂不朽矣。

中華民國第一甲子季夏月,金山後學姚景垣光祖謹識

白話文:

我從小身體就不大好,長大後也未能完全康復,因此對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,特別喜愛閱讀前輩們的醫學案例。醫書往往只是陳述一些基本原則,教導人們遵循規矩。然而,醫學案例則呈現了醫生在臨牀實踐中的靈活應變,他們根據病情和病人狀況,運用各種方法,就像判案的法官一樣,能夠決定人的生死,甚至起死回生。

我曾經讀過《冷廬醫話》,裡面提到桐鄉的張夢廬先生,他雖然是有名的秀才,卻投身醫學領域,在後珠村開設診所,每天來求診的人數以百計,由此可見張先生當時的聲望和學術地位,令我心生仰慕。

終於有一天,我到茸城遊玩,在朋友那裡看到了張先生的兩本醫學案例集,我迫不及待地借閱並抄寫下來。

這些案例的描述簡潔而精闢,用藥策略與病情緊密結合。這都是因為張先生深入研究了醫學經典,融合了各家學說,再加以貫通的結果,絕非含糊其辭,確實是一部值得傳世的作品。在甲子年初夏,裘吉生先生發起了編輯《三三醫書》的計劃,向全國徵集私人收藏的手稿,我於是仔細校對了一次,並附上了我的評語,通過郵件寄送過去。如果能被選中,那麼張先生的智慧和心血就能永遠流傳下去。

這是民國第一個甲子年的夏季,金山的晚輩姚景垣光祖謹此敬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