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中梓

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~ 卷五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9)

1. 木瓜

味酸性寒無毒,入肺脾肝三經。主腳氣水腫,心腹冷熱痛及奔豚,去濕氣,調營衛,助穀氣,和脾胃,止吐瀉。忌犯鐵器,石搗用。

白話文:

味道酸,性寒,無毒,歸肺、脾、肝三經。主治腳氣水腫,心腹冷熱痛及奔豚,祛除濕氣,調節營衛,幫助消化,調和脾胃,止吐瀉。忌諱接觸鐵器,需用石頭搗碎。

木瓜之入三經,何也?經所謂以酸補肺,以酸瀉肝,脾則受制於木,而孕育夫金者也,何弗入焉?東垣云:氣脫則能收,氣滯則能和,腰腎腳膝之要藥也。香薷飲用之,取其專和脾胃,培植肺氣,除夏間之濕,以生至微之金耳。

雷公云:凡使勿誤用和圓子、蔓子、土茯子,其色樣外形,真似木瓜,只氣味別,並向裡子,各不同,若木瓜皮薄,微赤黃香,甘酸不澀,調營衛,助穀氣,向裡子頭尖一面,方是真木瓜。若和圓子,色微黃,蒂核粗,子小圓,味澀微酸,傷人氣。蔓子顆小似木瓜,味絕澀,不堪用。

白話文:

雷公說:凡是使用時不要錯誤地使用和圓子、蔓子、土茯子。它們的顏色、外形很像木瓜,但氣味不同;再看裡面的果肉,各不相同。如果木瓜果皮薄,顏色微紅帶黃,有香味,味道甘酸而不澀,可以調養營衛之氣,幫助消化。木瓜的內部果肉,一頭是尖的,那纔是真正的木瓜。如果和圓子,顏色微黃,蒂核粗大,果子小而圓,味道澀微酸,會損傷人的正氣。蔓子的果粒小,像木瓜,味道極澀,不能用。

土茯子似木瓜,味絕澀,子如大祥油麻,又苦澀不堪用,若餌之令人目澀。目赤,多筋骨痛,凡使木瓜,勿犯鐵,用銅刀刮去硬皮並子,薄切,於日中曬,卻用黃牛乳汁拌蒸,從巳至未,其木瓜如膏煎,卻於日中薄攤,曬乾用也。

白話文:

土茯子外形像木瓜,但味道十分澀,裡面的籽像大祥用過的油麻,味道同樣很苦澀,難以食用。然而,用這種果實製成的藥餌會使人眼睛發澀。如果雙眼發紅或筋骨疼痛,想要使用木瓜製藥時,應避免接觸鐵器,最好是用銅刀將木瓜的硬皮和種子刮掉,再切成薄片。之後,在正午時分將木瓜放在陽光下曬乾,再用黃牛乳汁拌勻,並於巳時(早上九點至十一點)到未時(下午一點至三點)之間蒸製。等到木瓜像膏狀物一樣被煎熟後,再於正午時分攤平木瓜,曬乾備用。

2. 竹葉

味甘淡,性平無毒,入心肺胃三經。主新舊風邪之煩熱,喘促氣勝之上衝,療傷寒,解虛煩,治消渴,療喉痹,止嘔吐,除咳逆。有一種苦竹葉,主舌瘡目痛,去青刮取為竹茹,主胃熱嘔呃,除煩解渴,療吐衄崩中,噎膈氣溢,筋極五痔。火燒竹瀝,主陰虛發熱,中風口噤,除自汗,解消渴,止驚悸,清煩躁,痰在手足四肢,非此不達,痰在皮裡膜外,有此可驅;又主小兒天吊驚癇,婦人懷孕悶暈。胎前不損子,產後不得虛。

白話文:

中藥竹葉味甘甜、淡,性平和、沒有毒性,歸心、肺、胃三經。主治寒、熱感冒引起的煩躁、氣喘咳嗽,治療傷寒、解除虛煩,治癒消渴,治療咽喉疾病,停止嘔吐,消除咳嗽和嘔吐。還有一種苦竹葉,主治舌瘡、目痛,刮取青色的部分做成竹茹,主治胃熱嘔吐、呃逆,解除煩躁、解渴,治療吐血、鼻出血、崩漏、噎嗝、氣溢、筋骨疼痛、五種痔瘡。火燒後的竹瀝,主治陰虛發熱,中風口噤,消除自汗,解消口渴,停止驚悸,清心除煩,身體四肢的痰,非此不達,皮膚、肌肉外的痰,以此可驅除。此外,還用於治療小兒驚嚇、癲癇,孕婦懷孕期間悶暈。服用竹葉在懷孕期間不損害胎兒,產後不會虛弱。

筍,補氣止渴,久食益人。

按:竹葉生於中半以上,故主治多在上焦,心肺胃,皆臟腑之居上者也,宜併入之。味苦者專瀉南方,竹茹者其除土鬱,故主用小殊。竹瀝者竹之液也,猶人身之血也,極能補陰,況陰之不足,由於火爍,竹瀝長於清火,則血得其養,《本經》已載其功,丹溪又詳其效,而世俗不能常用者。蓋泥《證類》之大寒爾,不知竹即筍之老者也。

白話文:

註解:竹葉生長在竹子的中部以上,因此它的藥效主要集中在上焦,心臟、肺臟和胃都是臟腑中位於上部的,因此應將它們合併起來。苦味藥物專門瀉南方,竹茹可以去除土壤中的鬱結,因此主要用於小腸。竹瀝是竹子的液體,就像人體的血液一樣,極能補陰。況且陰液的不足,是由於火氣的灼燒,竹瀝善於清熱去火,那麼血液就能得到滋養。《本經》已經記載了它的功效,丹溪又詳細地介紹了它的療效,但世俗人不能經常使用它。蓋因為《證類》中說它大寒之故。不知道竹子就是筍的老了。

今人自幼食筍,至老不撤,曾無中其寒涼之害者。瀝則假火而成,何寒之有?《證類》之所大寒者,蓋表其功,非論其氣也。幸高明者准之以理,斯藥無遺用矣。

白話文:

當今人們從小就食用竹筍,一直到老也不停止,從未出現過因竹筍的寒涼之性而造成的傷害。竹筍經過瀝乾後,用文火烤製而成,哪裡來的寒性呢?《證類本草》中記載竹筍性大寒,其實是表述其功效,而不是討論其氣味。希望明白事理的人能夠以理據來判斷,這樣就能充分利用這種藥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