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中梓

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松香

味苦甘,性溫無毒,入脾肺二經。主安五臟,除伏熱,解消渴,逐諸風,療癰疽惡瘡,及白禿疥瘙,風氣金傷,止血殺蟲定痛。松子,益氣補虛;松花,清心解煩;松葉,生毛髮,去風濕,灸罯凍;松節,主骨節久風,腳痹疼痛。久服俱能辟穀延年。

白話文:

  • 味道苦而甘甜,性質溫和,沒有毒性,進入脾臟和肺臟這兩條經脈。

  • 其主要作用是安撫五個臟器,消除伏熱,消除口渴,驅逐一切風疾,治療毒瘡和壞疽,以及白禿風瘙,風氣損傷筋骨,止血殺蟲,鎮痛。

  • 松子可以益氣補虛;松花可以清心解煩;松葉可以生長毛髮,祛除風濕,灸罯凍瘡;松節可以治療骨節長期間風寒導致的疼痛,腳痹疼痛。

  • 長期服用都可以起到闢穀延年的作用。

按:松香甘溫之品,與脾部相宜,而肺者脾之子也,故兩入之。伏熱等證,悉屬二經,烏得不治。子花節葉,主療小異,亦親上親下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松香性質溫和甘甜,適合脾部,而肺是脾的兒子,所以兩個經絡都適用。所有的伏熱等症狀,都屬於這兩個經絡,怎麼能不治療呢。子花節葉,主要治療小腹疾病,也是親上親下的道理。

2. 柏子仁

味甘辛,性平無毒,入肺脾腎三經。主安五臟,定驚悸,補中氣,除風濕,興陽道,暖腰膝,去頭風,闢百邪,潤皮膚,明耳目。側柏葉,味苦澀,性微寒。止吐衄崩痢,除風冷濕痹,烏須黑髮,灸罯凍瘡,久服延年。牡蠣、桂、瓜子為使。畏菊花、羊蹄草、諸石及面曲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辛,性情平和,無毒,歸入肺、脾、腎三條經絡。主要功效為安五臟,穩定驚悸,補中氣,除風濕,興起腎陽之道,使腰膝溫暖,消除頭風,避開各種邪氣,潤澤皮膚,使耳聰目明。側柏葉,味道苦澀,性情微寒。功效為止吐、止衄血、止崩漏、止痢疾,消除風寒濕痹,使鬍鬚烏黑,頭髮烏黑,灸罯凍瘡,長期服用能延年益壽。牡蠣、桂皮、瓜子用作引導藥物。忌諱菊花、羊蹄草、各種石藥和酒糟。

按:柏子仁辛歸肺,甘歸脾,濁陰歸腎,故均入之。柏葉之苦澀,屬金而善守,最清血分,為補陰要藥。須用嫩葉,春採東,夏採南,秋採西,冬採北,才得節候生氣。

白話文:

柏子仁性辛,入肺經;味甘,入脾經;它屬於陰寒之性,所以也入腎經。柏葉味苦澀,歸屬於金,有收斂作用,可以清熱解毒,是補陰的重要藥物。使用柏葉時,要選擇嫩葉,而且要根據季節採集:春天採東面的葉子,夏天採南面的葉子,秋天採西面的葉子,冬天採北面的葉子,這樣才能獲得葉子最旺盛的生機。

雷公云:凡使先以酒浸一宿,至明,漉曬乾,用黃精自然汁,日中煎,手不住攪,若夫天陰,即於當中著火,用瓶器盛柏子仁,著火,緩緩煮,成膏為度,每煎三兩柏子仁,用酒五兩浸。干為度。

白話文:

雷公說:凡是使用柏子仁,先用酒浸泡一個晚上,到天亮後,濾出曬乾,用黃精的自然汁,在中午煎煮,手不停攪拌,如果天氣陰天,就用火在中間燒,用瓶子容器盛放柏子仁,點燃火,慢慢煮,直到煮成膏狀就可以了,每次煎煮三兩柏子仁,用五兩酒浸泡,煮乾為度。

3.

味辛甘,性大熱有毒,其在下最厚者,曰肉桂。去其粗皮,為桂心,入心脾肺腎四經。主九種心疼,補勞傷,通九竅,暖水臟,續筋骨,殺三蟲。散積氣,破瘀血,下胎衣,除咳逆,療腹痛,止瀉痢,善發汗。其在中次厚者,曰官桂,入肝脾二經。主上焦有寒,走肩臂而行枝節。

白話文:

它味道辛辣而甘甜,性質為大熱有毒,部分生長最厚的,稱為肉桂。去除肉桂的粗皮,為桂心,進入心、脾、肺、腎四經。主要治療九種心痛,補益勞累、損傷身體,暢通九竅,溫暖水臟,續接筋骨,殺死三蟲。化解積聚的氣,打通淤血,讓胎衣被排出,清除咳嗽、嘔逆,治療腹痛,止瀉痢,擅長發汗。部分生長在中間厚度的那部分,稱為官桂,進入肝、脾二經。主要治療上焦有寒,沿着肩、臂、手足末梢部位運行。

其在嫩枝四發者,曰桂枝,專入肺經,主解肌發表,理有汗之傷寒。四者皆殺草木毒,百藥無畏,性忌生蔥。

白話文:

在尚未開花的新枝上長出的,叫做桂枝,專門進入肺經,主要可以解肌發汗,並且能治療有汗症狀的傷寒。四種桂枝都可殺滅草木毒,不受百藥所害,但是性忌生蔥。

按:桂在下,有入腎之理,屬火,有入心之義。而辛散之性,與肺部相投。甘溫之性,與脾家相悅,故均入焉。官桂在中,而肝脾皆在中之臟也。且經曰: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以辛補之。又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以甘補之。桂味辛甘,二經之所由入也。薄桂在上,而肺胃亦居上,故宜入之。

白話文:

桂皮性溫,可以入腎臟,屬火,也可以入心臟。辛散的特性與肺臟相配,甘溫的特性與脾臟相宜,因此都可以入脾臟。良桂皮屬中性,而肝臟與脾臟都在中焦。而且經文說:肝臟需要疏散,應急吃辛味的食物來疏散,用辛味來補足。又說:脾臟需要緩和,應急吃甘味的食物來緩和,用甘味來補足。桂皮味辛甘,所以可以入肝臟與脾臟。薄桂皮性涼,可以入肺臟與胃臟,所以適合入肺臟與胃臟。

桂枝四發,有發散之義,且氣味俱輕,宜入太陰而主表。丹溪曰:仲景救表用桂枝,非表有虛而用以補也,衛有風寒,故病自汗,以此發其邪,則衛和而表密,汗自止爾。《衍義》乃謂仲景治表虛,誤也!本草言桂發汗,正合《素問》辛甘發散之義。後人用桂止汗,失經旨矣。

白話文:

桂枝有四種發散的功用,且氣味都較輕微,適合用於太陰病的主動表症。丹溪說:仲景用桂枝來治療主動表症,並不是因為主動表症虛弱才用它來補益,而是因為衛氣有風寒侵襲,所以才病得自汗,桂枝可以發散邪氣,進而使衛氣調和、主動表症固密,自汗就會停止了。《衍義》認為仲景是治療主動表症虛弱,這並不正確!

本草書中說桂枝發汗,正好符合《素問》中辛甘發散的理論。後世醫師用桂枝來止汗,就違背了《素問》的旨意了。

大抵桂為陽中之陽,壯年火旺者忌食,惟命門火衰不能生土,納穀不化,及產後虛弱者,宜之。細考桂有數種,論之者無慮數十家,或言種異,或言地殊,各不相侔,咸無所據,詢之交廣商人所販,惟陳藏器所謂雖分數等,同是一物,此說最當。別說亦稱之矣,今採其意以詳別如上。

白話文:

桂花是陽中之陽,壯年火旺的人不宜食用,但對於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吃穀物無法消化,以及產後虛弱的人,則適合食用。仔細考證,桂花有數種,討論的人不下數十家,有的說種類不同,有的說產地不同,各不相同,都缺乏根據。詢問廣州商人所販賣的桂花,只有陳藏器所說的,雖然有分等,但都是同一種東西,這種說法最為妥當。其他說法也這麼稱呼,如今我採納其意見,詳細區分如下。

雷公云:凡使去薄者,要紫色厚者。去上粗皮,取心中味辛者用,每斤大厚紫桂,只取得五兩,取有味厚處生用。如未用,即用重裹熟絹,並紙裹,勿令犯風。其州上只有桂草,無桂心,用桂草煮丹陽木皮,遂成桂心,凡使即單搗用。

白話文:

雷公說:凡是使用去皮桂,一定要用厚實的紫色桂皮。去除掉上面的粗皮,取中間辛辣的部位來用,每斤很厚紫色的桂皮,只能取得五兩,要取有味道且厚實的地方生用。若還沒使用,就用厚厚的熟絹裹起來,再用紙包好,不要讓它接觸到風。只有桂州纔有桂草,沒有桂心,用桂草煮丹陽木皮,就成了桂心,凡是使用就只需要搗碎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