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中梓

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薄荷

味辛,性微寒無毒,入肺經。主中風失音,下脹氣,去頭風,通利關節,破血止痢,清風消腫,引諸藥入營衛,能發毒汗,清利六陽之會首,祛除諸熱之風邪。

按:薄荷有走表之功,宜職太陰之部,中風諸患,固其專也。而血痢之證,病在凝滯,今得辛以暢氣,而結凝為之自釋矣。

白話文:

薄荷味道辛辣,屬性稍微偏寒,沒有毒性,主要作用於肺經。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失聲,消除腹部脹氣,去除頭痛,使關節活動順暢,能破除瘀血、止痢,有清熱消腫的作用,還可以引導其他藥物到達身體的營衛系統,能發汗排毒,清利頭部六陽經的交會處,祛除各種熱性風邪。

說明:薄荷有向外疏散的作用,所以適合用在太陰經的病症,中風等疾病,本來就是它擅長的。至於血痢這種病,病因在於氣血凝滯,現在用薄荷的辛散之性來暢通氣機,凝結的氣血自然就能散開了。

2. 豨薟

味苦,性溫有小毒,入肝腎二經。補元氣,祛風濕,強筋骨,長眉發,烏須鬢,明耳目。得酒良,九月九日採者。

按:豨薟功驗如上,宜職厥陰少陰二經。高郵軍謂其性溫,當矣!本草言其性寒,與主用相違,不亦誤乎?久服大能補益,故張詠進御表云:金稜銀線,素根紫荄,誰知至賤之中,乃伏殊常之品,臣服百劑,耳目聰明,漸服滿歲,須髭再黑。羅寧一墜馬中風,不意十服即痊。

僧知嚴七十口眼喎斜,數服頓愈。若張益州者,可謂識其用矣!宜去根,連莖葉細銼,搗爛取汁,熬煉成膏,以甘草、熟地煎膏,煉蜜三味收之,出火毒,酒調服,功妙不可具述。所謂有小毒者,以生用令人吐也。今既經制度,則毒去而功全矣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藥性溫和且帶有微小毒性,主要作用於肝經和腎經。可以補養元氣、驅除風濕、強健筋骨、使眉毛和頭髮生長、讓鬍鬚和鬢髮烏黑、增強聽力和視力。用酒送服效果更好,在農曆九月九日採摘的品質最佳。

根據記載,豨薟的功效如上所述,適合作用於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。高郵軍認為它的藥性溫和,這個說法是正確的!而本草綱目說它的藥性寒涼,這與它的主要作用相矛盾,實在是錯誤的吧?長期服用能大大補益身體,所以張詠在進獻給皇帝的奏章中說:這種外表普通的植物,它的根像金色的線和銀色的線,莖是紫色的,誰能想到這樣廉價的植物,竟然蘊藏著非凡的功效。我服用一百劑後,耳聰目明,漸漸服用滿一年,鬍鬚就變黑了。羅寧曾因墜馬而中風,沒想到服用十劑就痊癒了。

僧人知嚴七十歲時口眼歪斜,服用數劑後立即痊癒。像張益州這樣的人,可以說是真正了解它的用處了!適合去掉根部,連同莖葉一起切細,搗爛取汁,熬煮成膏狀,再用甘草和熟地煎煮成膏,加入蜂蜜這三種一起收煉,去除火毒,用酒調服,它的功效之神奇難以盡述。所謂的微小毒性,是指生用會導致人嘔吐。現在經過炮製加工,毒性已經去除,而功效則全部保留。

3. 蒲公英

味苦甘,性寒無毒,入脾胃二經。化熱毒,消惡瘡結核,解食毒,散滯氣。細銼,同忍冬藤取汁入酒,以治乳癰,服罷欲睡,是其功也,睡覺,病已安矣。

按:丹溪云:蒲公英花黃屬土,宜入太陰陽明經。有一種花葉莖相類而高大者,非也。其真者短小塌地,質輕脆,斷之有白汁,其花干如蔥管空者是也。四時常花,花罷結實,絮中有子,落處則生,則其稟天地中和之性可見矣,故治諸毒。又為黃花地丁者,以治疔毒者名也。

白話文:

蒲公英,味道苦中帶甘,屬性寒涼且無毒,主要作用於脾經和胃經。它能清除體內的熱毒,消除惡性腫瘡和結核,化解食物中毒,並能疏散體內滯留的氣。將蒲公英細細切碎,與忍冬藤一同取汁加入酒中,可以治療乳房癰腫。服用後會想睡覺,這是藥效發揮的作用,睡醒後,病就好了。

丹溪說:蒲公英花是黃色的,屬性為土,適合進入太陰經和陽明經。有一種花、葉、莖都相似但較為高大的植物,不是真正的蒲公英。真正的蒲公英是矮小貼地生長的,質地輕脆,折斷後會有白色汁液流出,花朵乾燥後像空心的蔥管。蒲公英一年四季都開花,花謝後會結成果實,果實內的絨絮包裹著種子,種子落地後就能生長,由此可見它秉承天地中和的特性,因此能治療各種毒。蒲公英又被稱為「黃花地丁」,因其治療疔瘡毒而得名。

4. 夏枯草

味苦辛,性寒無毒,入肝經。主瘰癧癭瘤,濕脾腳腫,肝虛目痛,冷淚羞明,散血破症,生肌解毒,土瓜為使。

按:夏枯草三四月開花,是時正厥陰風木主令,其為肝經之藥明矣。丹溪曰:夏至即枯者,蓋稟純陽之氣,得陰氣則枯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澀辛辣,藥性寒涼且無毒,歸屬於肝經。主要治療瘰癧(淋巴結核)、癭瘤(甲狀腺腫大)、濕氣引起的脾臟問題導致的腳腫,以及肝虛引起的眼睛疼痛、迎風流淚、眼睛畏光等症狀。它能散瘀破結、促進組織再生、解毒,以土瓜作為藥引。

註解:夏枯草在三四月開花,這時正是厥陰風木主令的時節,它屬於肝經的藥物是很明顯的。朱丹溪說:夏至時節就枯萎的,是因為它稟受純陽之氣,得到陰氣就會枯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