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決明子
味鹹苦甘,性平無毒,入肝經。主青盲赤白翳膜,時有淚出,除肝熱,療頭風,研末塗腫毒,貼腦止鼻紅,耆實為使,惡大麻子。
按:決明專入厥陰,以除風熱,故為眼科要藥。鼻紅腫毒,咸血熱也。宜其療矣。
白話文:
決明子味道鹹、苦、甘,性質平和沒有毒性,歸屬於肝經。主要治療青盲(眼疾導致視力模糊)、眼睛紅腫有分泌物、眼翳(角膜上的薄膜)等眼疾,以及眼睛常常流淚的狀況。它可以清除肝臟的熱氣,治療頭痛、頭暈等頭風症狀。磨成粉末外敷可以治療腫脹的毒瘡,貼在額頭可以止住鼻子發紅。黃耆是它的輔助藥,忌與大麻子一起使用。
按:決明子主要作用於肝經,可以去除風熱,所以是眼科常用的重要藥物。鼻子紅腫、毒瘡,多半是因為血熱引起的,所以決明子可以治療這些問題。
2. 蓖麻子
味甘辛,有小毒,入脾大腸二經。主水腹腹滿,臟腑燥熱,無名腫毒,敷之可消;口眼喎斜,敷之可正;塗足心,下胞胎如神;塗巔頂,收生腸甚捷。忌見鐵器,服過者一生忌食豆,誤犯之腹脹猛甚。葉,主腳氣風腫不仁,搗蒸傳之。
按:丹溪云:蓖麻子屬陰,故入太陰陽明,以驅水滿,以催產難固矣!而無名腫毒熱也;口眼喎斜,風也。何並治之,豈其辛甘發散之功耶?
雷公云:凡使勿用黑天赤利子,緣在地蔞上生,是以有毒。其蓖麻子形似巴豆而光滑,有黃黑斑點,凡使先須和皮用鹽湯浸半日,去皮取肉,研過用。
白話文:
蓖麻子味道甘甜帶辛辣,具有微小的毒性,主要作用於脾經和大腸經。可以治療腹部積水脹滿、臟腑燥熱、不明原因的腫毒,外敷可以消腫;治療口眼歪斜,外敷可以使其恢復正常;塗抹在腳底,可以迅速幫助胎兒娩出;塗抹在頭頂,可以快速收縮子宮,效果非常好。使用時忌諱接觸鐵器,服用過蓖麻子的人,一生都不能吃豆類,誤食會導致腹脹更加嚴重。蓖麻葉子可以治療腳氣引起的腫脹和麻木,搗爛蒸熟後外敷。
丹溪說:蓖麻子屬性為陰,所以能作用於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,可以驅除腹部積水脹滿,幫助難產的孕婦生產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而不明原因的腫毒是熱症,口眼歪斜是風邪引起的,為什麼也能用蓖麻子治療呢?難道是因為它辛甘發散的功效嗎?
雷公說:使用蓖麻子時,不要使用黑色的或紅色且有尖利的蓖麻子,因為它們是生長在蔞上的,所以有毒。蓖麻子的形狀像巴豆但表面光滑,有黃色或黑色的斑點。使用時,必須先帶皮用鹽水浸泡半天,去除外皮取出果肉,研磨後才能使用。
3. 馬鞭草
味苦甘,性寒有小毒,入肝脾二經。主活血通經,治金瘡諸瘡癤,取汁和酒服。
按:肝,藏血者也;脾,裹血者也。馬鞭專主血分,故入是二經。
白話文:
味道苦中帶甘,藥性寒涼且帶有輕微毒性,主要歸屬於肝經和脾經。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、疏通經絡,可以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和各種瘡癤,可以取汁和酒一起服用。
說明:肝臟是儲藏血液的器官;脾臟是包裹血液的器官。馬鞭草主要作用於血液方面,所以歸屬於這兩個經絡。
4. 蘆根
味甘,性寒無毒,入肺胃二經。主消渴客熱,止小便利,治五噎膈氣,煩悶吐逆,以蘆根五兩,水三盞煮一盞服,甚效。
按:蘆根主氣逆嘔噦,故入太陰陽明。消渴之證,亦以氣化不及故也。今得蘆根以下太陰,而津液之生必矣。
白話文:
蘆根味道甘甜,性寒且沒有毒性,主要歸入肺經和胃經。它主要的功能是消除口渴煩熱,使小便順暢,治療五噎(飲食難以下嚥)、胸膈脹氣、心煩意亂和噁心嘔吐。使用蘆根五兩,加水三碗煮成一碗服用,效果非常好。
蘆根主要治療因氣逆引起的嘔吐,因此歸入太陰和陽明經。口渴的症狀,也是因為氣化功能不足所導致的。現在用蘆根使氣向下運行,歸入太陰經,那麼津液的生成自然就會恢復。
5. 蛇床子
味苦辛甘,性平有小毒,入肺腎二經。主風寒濕痹,諸惡瘡癬,婦人陰中腫痛,男子陰痿濕癢,久服駐顏輕身,令人有子。酒浸一宿,地黃汁拌蒸,焙乾用,惡牡丹皮、巴豆、貝母。
按:蛇床理風濕,宜入太陰,補虛痿,宜入少陰。
白話文:
味道苦、辛、甘,性質平和但帶有少量毒性,主要歸肺經和腎經。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麻木,各種惡性瘡瘍癬疥,婦女陰部腫痛,男子陰莖萎軟、潮濕搔癢等症狀。長期服用可以使容顏不老,身體輕健,並且使人容易生育。使用時,將蛇床子用酒浸泡一晚,再用地黃汁拌和後蒸熟,烘乾後使用。忌與牡丹皮、巴豆、貝母同用。
按:蛇床子治療風濕病,適合走太陰經(脾經),補虛弱陽痿,適合走少陰經(腎經)。
6. 金銀花
味苦甘,性平微寒無毒,入肺經。主熱毒血痢,消癰散毒,補虛療風,久服延年。
按:金銀花解肌膚之毒,故入肺經,為瘡科要藥。陶隱居云:常服益壽,人多忽之,更求難得者,是貴遠賤近,庸人之情乎!
白話文:
金銀花,味道苦中帶甘,性質平和,稍微偏涼,沒有毒性,歸屬於肺經。主要治療熱毒引起的血痢,能消除癰腫、化解毒素,也能夠補虛、治療風邪引起的疾病,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。
說明:金銀花能解除皮膚的毒素,所以歸屬於肺經,是瘡瘍科常用的重要藥物。陶弘景說:經常服用金銀花有益壽命,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它,反而去追求難以取得的藥材,這實在是看重遠處而輕視近處的表現,是普通人的常情啊!
7. 山豆根
味甘,性寒無毒,入心肺二經。主解諸藥毒,止咽喉痛,退熱消癰。
按:山豆根性寒,專瀉心火,心火去則金無所損,金得其保,而熱傷之虞,吾知免矣。
白話文:
山豆根味道甘甜,藥性寒涼且沒有毒性,主要作用於心經和肺經。它能解各種藥物的毒性,止住咽喉疼痛,退燒並消除癰瘡。
山豆根藥性寒涼,專門瀉去心火。心火消退後,肺金就不會受到損害,肺金得到保護,也就能避免因熱邪而受傷的危險了。
8. 艾葉
味苦,性微溫無毒,入肝脾二經,主灸百病,溫中理氣,開鬱調經,安胎種子,止崩漏,除久痢,闢鬼邪,定霍亂,生搗汁,理吐衄血。
按:艾葉溫能令肝脾疏暢,而無壅瘀之患。夫人之一身,惟茲氣血兩端,今土木既調,則營衛和而百病自卻矣。至於濕中等效,又舉其偏長耳。煎服者宜新鮮,灸火者宜陳久。生用則寒,熟用則熱。
白話文:
艾葉味道苦,藥性溫和且無毒,主要作用於肝經和脾經。它最主要的用途是用於艾灸,可以治療各種疾病。艾葉可以溫暖身體中焦,理順氣機,疏解鬱悶,調理月經,安胎,幫助懷孕,止住崩漏(女性不正常的出血),消除久瀉不止的痢疾,驅除邪氣,平定霍亂,將新鮮艾葉搗碎取汁,可以治療嘔吐和流鼻血。
總結來說,艾葉的溫性可以使肝脾的氣機舒暢,而不會有阻塞的困擾。人體最重要的就是氣和血,如果脾胃(土)和肝(木)的功能調和,那麼營氣和衛氣就能協調,各種疾病自然就會消失。至於艾葉在祛濕方面的功效,只是強調它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優點而已。煎服艾葉最好用新鮮的,用於艾灸則宜用陳放較久的。新鮮艾葉生用性偏寒,煮熟後使用則性偏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