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熟地黃
味甘苦,性溫無毒,入心肝腎三經。活血氣,封填骨髓;滋腎水,補益真陰。傷寒後脛股疼痛,新產後臍腹難禁。利耳目,烏鬚髮,治五勞七傷,能安魂定魄。使忌畏惡,俱同生地,性尤泥滯,姜酒浸用。
按:熟地黃為補血之劑,而心與肝,藏血生血者也,故能入焉。其色黑,其性沉陰重濁,經曰:濁中濁者,堅強骨髓,腎主骨,故入之。精血既足,則脛股臍腹之證自愈,耳目鬚髮,必受其益,而勞傷驚悸,並可痊矣。
雷公云:採得生地黃,去白皮,磁鍋上柳木甑蒸之,攤令氣歇,拌酒,再蒸,又出令乾,勿令犯銅鐵,令人腎消,並白髮,男損營,女損衛也。
白話文:
熟地黃,味道甘甜帶苦,藥性溫和沒有毒性,能進入心、肝、腎三條經脈。它能活絡血氣,填補骨髓;滋養腎臟的水分,補益身體的真陰。對於傷寒後引起的腿部疼痛,以及產後肚臍腹部難以控制的情況有幫助。它還能使耳朵聽力好、眼睛看得清楚,使鬍鬚頭髮烏黑亮麗。能治療五勞七傷,使人心神安定。使用時的禁忌和害怕的藥物,與生地黃相同。只是它的性質比較黏膩,適合用薑汁和酒浸泡後使用。
總的來說,熟地黃是補血的藥物,而心和肝是儲藏和生成血液的器官,因此熟地黃能進入這兩條經脈。它的顏色是黑色的,藥性沉重偏陰,就像經典說的,濃濁中的濃濁,能夠強壯骨髓。腎臟主管骨骼,所以熟地黃能進入腎經。精血充足後,腿部、腹部等問題自然會痊癒,耳朵、眼睛、鬍鬚、頭髮也一定會得到它的好處,而勞累造成的損傷和驚悸也都可以治療。
雷公說,採集到生地黃後,去掉白色的外皮,用磁鍋上的柳木蒸籠蒸,蒸好後攤開讓熱氣散去,然後拌入酒再蒸,之後取出曬乾。切記不要讓它碰到銅或鐵器,否則會導致腎臟虛損,頭髮變白,男人會損耗營氣,女人會損耗衛氣。
2. 知母
味苦,性寒無毒,入腎經。瀉無根之腎火,療有汗之骨蒸,止虛勞之陽勝,滋化源之陰生。勿犯鐵器,犯之損腎,燒去毛,鹽酒炒用。
按:知母入腎,為生水之劑,水盛則火熄。所謂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。口渴乾咳眼花目眩,便赤腰痛,褥勞,煩躁不眠,此皆陽盛陰衰之證,服之皆愈。若肺家寒嗽,及腎氣虛脫無火者,禁用。
雷公云:凡使先用槐砧上捶銼,燒乾,木臼中杵搗。勿令犯鐵器。行經上頸。酒炒用。
白話文:
知母,味道苦,屬性寒涼且無毒,主要作用於腎經。它可以清瀉沒有根源的腎火,治療有汗的骨蒸(一種身體發熱的病症),平息虛勞導致的陽氣過盛,滋養身體化生陰液的根源。使用時切記不要接觸鐵製器具,接觸會損傷腎臟。要去除知母的毛,並用鹽和酒炒過後再使用。
總結來說,知母進入腎經,是一種能產生水液的藥物,當體內水液充足,火氣自然就會熄滅。這就是所謂「壯大水液的力量來制約陽氣的強盛」。對於口渴、乾咳、眼睛昏花、頭暈目眩、小便赤黃、腰痛、身體虛弱、煩躁失眠等這些屬於陽氣過盛陰液不足的病症,服用知母都有療效。如果屬於肺部寒咳,或是腎氣虛脫沒有虛火的人,則禁止使用。
雷公說:凡是要使用知母,先在槐木砧板上捶打切碎,曬乾後,再用木臼搗成粉末。絕對不可以接觸到鐵器。藥力主要會作用在脖子以上的部位。要用酒炒過後再使用。
3. 貝母
味辛苦,性微寒無毒,入心肺二經。清心潤肺,止嗽消痰,主胸腹氣逆,傷寒煩熱,淋瀝瘕疝,喉痹,金瘡,人面瘡,癭瘤諸惡瘡。去心研用,厚朴白薇為使,惡桃花,畏秦艽、礬石、莽草,反烏頭。
按:貝母辛走肺,苦走心,善能散郁瀉火,故治胸腹云云等疾。
雷公云:凡使先於柳木火中炮令黃,擘破去肉,口鼻上有米許大者,心一小顆。後拌糯米,於鍋上同炒。待米黃熟,然後去米取出,其中有獨顆圍,不作兩片無皺者,號曰丹龍精,不入藥中。若誤服,令人筋血脈永不收,用黃精小鹽汁,合服立愈。
白話文:
貝母的味道是辛苦的,藥性稍微偏寒,沒有毒性,主要作用於心經和肺經。它能清心潤肺、止咳化痰,主要治療胸腹氣逆、傷寒引起的煩躁發熱、小便淋漓不暢、腹部腫塊疝氣、咽喉腫痛、刀傷出血、臉部瘡瘍、以及癭瘤等各種惡性瘡瘍。使用時需要去除貝母的中心,並且研磨成粉使用,可以搭配厚朴和白薇來增強藥效。貝母忌與桃花同用,畏懼秦艽、礬石、莽草,並且與烏頭相剋。
貝母的辛味能夠疏通肺氣,苦味能夠清瀉心火,因此善於散開鬱結之氣、瀉掉體內火熱,所以可以治療胸腹等相關疾病。
雷公說:凡是使用貝母,必須先用柳木火將其炮製至微黃,掰開去除內部組織,若貝母口鼻部位有米粒大小的凸起,中心會有一個小顆粒。之後將貝母與糯米一同在鍋中翻炒,待糯米炒至黃熟,再將糯米去除,取出貝母。其中若有整顆未裂開、沒有皺紋的貝母,稱為「丹龍精」,不能入藥。如果誤服,會導致筋脈永遠無法收縮,需要立即服用黃精和小鹽汁混合的藥方才能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