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蒼朮
味甘辛,性溫無毒,入脾胃二經。主平胃健脾,寬中散結,發汗祛濕,壓山崗氣,散溫瘧。泔浸一宿,換泔浸,炒用,使忌同白朮。
白話文:
白朮的功效與用法
白朮的味道甘辛,性情溫和,沒有毒性,歸屬於脾經和胃經。它的主要功效是平胃健脾,寬中散結,發汗祛濕,壓製山崗氣,散發溫瘧。將白朮浸泡在泔水中一夜,然後換上新的泔水浸泡,然後炒熟使用。使用白朮時需要注意,不要與白朮同用。
按:蒼朮辛甘祛濕,脾胃最喜,故宜入之。大約與白朮同功,乃藥性謂其寬中發汗,功過於白,固矣。又謂其補中除濕,力不及白,於理未然。夫除濕之道,莫過於發汗,安有汗大發而濕未除者也?濕去而脾受其益矣。若以為發汗,故不能補中,則古何以稱之為山精。煉服可長生也?亦以其結陰陽之精氣。
白話文:
蒼朮味辛甘,可以祛除濕氣,脾胃最喜歡它,所以適合放入藥方中。它的功效與白朮大致相同,藥性認為它能寬中發汗,功用超過了白朮,這點是肯定的。又說蒼朮可以補中除濕,功效比白朮差,這在道理上說不通。要祛除濕氣,最好是發汗,怎麼會有了大量發汗卻濕氣未除呢?濕氣消除了,脾胃自然受益。如果認為發汗就不能補中,那麼古人為什麼稱蒼朮為山精,服食之後可以長生呢?也是因為它蘊含著陰陽精氣。
俗醫泥其燥而不常用,不知脾為臟主,所喜惟燥,未有脾氣健而諸臟猶受其損者,獨火炎土燥脾虛作悶者忌之,恐益其火也。
白話文:
一般的醫生只知道脾虛泄潟,表現爲濕氣過剩,因此不喜歡使用燥烈的藥物,卻沒有意識到脾臟喜歡燥烈。沒有脾氣健旺但其他臟器卻受到損害的,只有火氣太旺、脾臟陰虛的人感到煩悶時忌用,擔心會助長火氣。
2. 白芍藥
味酸苦,性微寒有小毒,入肝經。主怒氣傷肝,胸腹中積聚,腰臍間瘀血,腹痛下痢,目疾崩漏,調經安胎。赤者專主破血利小便,除熱明眼目。雷丸、烏藥、沒藥為使,惡石斛,芒硝,畏硝石、鱉甲、小蘇,反藜蘆。
白話文:
味道酸、苦,性質微寒,有小毒,入肝經。主要治療肝氣受傷,胸腹間積聚,腰臍間瘀血,腹痛下痢,眼疾崩漏,調經安胎。赤色的艾葉專門治療破血利小便,去除熱氣,明目。雷丸、烏藥、沒藥為引子,抗石斛、芒硝,忌憚硝石、鱉甲、小蘇,相反藜蘆。
按:白芍酸走肝,故能瀉水中之火,因怒受傷之證,得之皆愈。積聚腹痛,雖脾之病,然往往亢而承製,土及似木之象也。經曰:治病必求於本。今治之以肝,正其本也。目疾與婦人諸證,皆血之病得之,以伐肝邪,則血自生而病自已,故四物湯用之,亦以婦人多氣也。今竟稱其補血之效而忘其用,可耶?新產後宜酌用之,恐酸寒伐生生之氣也,血虛者煨用,痛痢者炒用。
雷公云:凡採得後,於日中曬乾,以竹刀刮去粗皮,將蜜水拌蒸,從巳至未,曬乾用之。
白話文:
白芍味酸,可以走入肝經,因此可以瀉掉肝經中的火氣,因發怒而受到傷害的證狀,用白芍都能治好。積聚在腹部痛,雖然是脾臟的疾病,但往往是肝經亢盛而承載,是土具有類似木的象徵。經典說:治療疾病一定要追究到病因。現在用白芍來治療,正是糾正病因。眼睛疾病和婦女的各種證狀,都是血癥引起的,用白芍來攻伐肝經的邪氣,那麼血自生,疾病就會自然消失,因此四物湯會用到它,也是因為婦女氣血虛弱。現在卻只說它補血的功效而忘記了它的用途,怎麼可以呢?剛生產完的產婦適當服用,因為擔心酸寒會攻伐生生之氣;血虛的人要煨熟後服用,痛痢的人要炒熟後服用。
3. 生地黃
味甘苦,性寒無毒,入心肝脾肺四經。涼心火之煩熱,瀉脾土之濕熱,止肺經之衄熱,除肝木之血熱。忌見鐵器,當歸為使,得麥門冬酒良。惡貝母,畏蕪荑、萊菔及子。
白話文:
藥物味道甘甜而苦澀,特性寒涼無毒,可以進入心、肝、脾、肺這四條經脈。可以緩解心火的煩熱,瀉除脾土的濕熱,止住肺經的鼻血熱流,消除肝木的血熱。忌諱與鐵器接觸,加入當歸作為引導藥,再用麥門冬加酒一起服用效果更好。不與貝母一起服用,畏懼蕪荑、萊菔和萊菔子。
按:生地黃總是涼血之劑,故入四經以清諸熱。老人津枯梗結,婦人崩漏,及產後血攻心者,尤為要藥。實脾藥中用二三分,使脾家永不受邪。血虛寒者忌之。
白話文:
生地黃始終都是一種涼血的藥物,所以它可以進入四條經絡來清除各種熱病。對於老年人體液不足、氣血阻滯,以及婦女崩漏、產後血攻心的人來說,生地黃尤其重要。在健脾的藥物中加入二三分的生地黃,可以使脾臟始終不受邪氣的侵害。但是,對於血虛、體寒的人來說,應該忌用生地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