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中梓

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二

2. 草部上

3. 人參

味甘,性微溫無毒,入肺經,補氣活血,止渴生津,肺寒可服,肺熱傷肺,去蘆用,茯苓為使,惡滷咸及藜蘆。

按:參之用,臟腑均補,何功之宏也。蓋人生以氣為樞,而肺主氣,經所謂相傳之官,治節出焉。參能補氣,故宜入肺,肺得其補,則治節咸宜,氣行而血因以活矣。古方用以解散,亦血行風自滅之意也。至於津液,藏於膀胱,實上連於肺,故有生津液之功。肺寒者氣虛血滯,故曰可服。

肺熱者火炎氣逆,血脈激行,參主上升,且能溶血,故肺受傷也。性本疏通,人多泥其作飽,不知少服則壅,多則反宣通矣。

雷公云:凡使要肥大,塊如雞腿,並似人形者。採得陰乾,去四邊蘆頭,並黑者,銼入藥中,夏中少使,發心痃之患也。

白話文:

人參,味道甘甜,藥性稍微溫和且無毒,主要進入肺經,具有補氣、活血、止渴生津的功效。肺部虛寒的人可以服用,但肺熱的人服用反而會傷害肺部。使用人參時要去除蘆頭,並且搭配茯苓作為輔助藥物,不宜與滷鹹及藜蘆一起使用。

人參的功效廣泛,能夠補養全身的臟腑,實在是非常有用的藥材。人之所以能生存,氣是關鍵,而肺主管氣的運行,就像官府的傳令官一樣,負責調節身體的氣機。人參能夠補氣,所以它最適合進入肺經。肺得到滋養後,身體的氣機就會順暢,氣血也因此活絡起來。古時候的藥方用人參來疏散風邪,也是因為氣血運行順暢,風邪自然會消散的道理。至於津液,雖然儲存在膀胱,但實際上和肺相連,所以人參也有生津液的功效。肺寒的人是因為氣虛導致血流不暢,所以說可以服用人參。

而肺熱的人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,導致氣血逆行,血脈運行過快。人參具有上升的藥性,又能夠活血,因此肺反而會受到傷害。人參的藥性本來是疏通的,很多人誤以為它會使人感到飽脹,其實是不知道少量服用反而會造成阻塞,只有多量服用才能夠發揮疏通的作用。

雷公說,凡是入藥的人參,要選肥大、塊狀像雞腿,甚至形狀像人形的。採收後要陰乾,去除四邊的蘆頭和黑色的部分,再切碎入藥。夏天要少量使用,否則容易引發胸脅疼痛的疾病。

4. 黃耆

味甘,性微溫無毒,入肺脾二經,內托已潰瘡瘍,生肌收口,外主表虛盜汗,腠理充盈。惡龜甲,白蘚皮。

按:黃耆之用,專能補表,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故均入之。已潰瘡瘍及盜汗,皆表虛也,故咸用之。裡虛者忌服,恐升氣於表,愈致其虛。表邪者忌服,恐益其邪也。惟表虛邪湊不發汗者,可酌用之,生者亦能瀉火。

雷公云:凡使勿用水耆草真相似,只是生時葉短並根黃,先須去頭上破皮了,蒸半日出,後用手擘令細,於槐砧上銼用。熊氏曰:黃耆動三焦之火。

白話文:

黃耆味道甘甜,藥性稍微溫和且無毒,主要作用於肺經和脾經。它可以幫助身體內部已經潰破的瘡瘍癒合,促進肌肉生長,加速傷口癒合;在外用方面,它主要治療因體表虛弱引起的盜汗,以及使皮膚腠理更加充實飽滿。它不宜與龜甲和白蘚皮一起使用。

總結來說,黃耆的功效主要在於補益體表。肺主管皮膚和毛髮,脾主管肌肉,所以黃耆能夠進入這兩個經絡。已經潰破的瘡瘍和盜汗,都是屬於體表虛弱的症狀,所以都可以使用黃耆治療。體內虛弱的人不宜服用黃耆,因為它會使氣向上升發到體表,反而會使體內更加虛弱。體表有邪氣的人也不宜服用黃耆,因為它會助長邪氣。只有在體表虛弱,邪氣又無法向外發散的情況下,可以酌量使用黃耆。生黃耆也有瀉火的功效。

雷公說:使用黃耆時,不要把外觀相似的水耆草當成真的黃耆。真的黃耆生長時葉子較短,根是黃色的。處理黃耆時,首先要去除根頭上破損的表皮,蒸半天後取出,用手剝成細條,再放在槐木砧板上切碎使用。熊氏說:黃耆會引動三焦之火。

5. 甘草

味甘,平無毒。入心脾二經,生則分身梢而瀉火,炙則健脾胃而和中,解百毒,和諸藥。甘能緩急,尊稱國老,白芷、乾漆,苦參為使,惡遠志,反甘遂、海藻、大戟、芫花,忌豬肉、菘菜。

按:味甘入脾,為九土之精,安和七十二種金石,一千二百種草木,有調攝之功,故名國老。然性緩不可多用,一恐甘能作脹,一恐藥餌無功,惟虛人多熱及諸瘡毒者,宜倍用,中滿及初痢者忌之,所謂脾病人毋多食甘也。

雷公云:凡使須去頭尾尖處,其頭尾吐人,每斤切長三寸,余劈破作六七。凡使用器中,盛酒浸蒸,從巳至午出,曝乾細割,使一斤用酥七兩塗上,炙三盡為度,先炮令內外赤黃用良。

白話文:

甘草,味道甘甜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它主要作用於心經和脾經。生用時,藥性會向身體末梢發散,有瀉火的作用;炙烤過後,則能健脾胃,調和中氣。甘草能解各種毒素,調和各種藥物的藥性。它的甘味能緩解急迫的症狀,所以被尊稱為「國老」。它與白芷、乾漆、苦參等藥物搭配,能增強藥效;但忌與遠志同用,並且與甘遂、海藻、大戟、芫花等藥物相剋。食用甘草時,應避免同時食用豬肉和菘菜。

甘草味甘,能入脾經,是土地的精華,能調和七十二種金屬礦物藥材和一千二百種草本植物藥材,具有調和作用,所以被稱為「國老」。然而,甘草藥性緩和,不宜過量使用。一方面,過量甘味容易引起腹脹;另一方面,也可能導致藥物失效。只有體虛而有熱症,或是有各種瘡毒的人,才適合加倍使用甘草。若是腹部脹滿或剛開始腹瀉的人,則應避免使用甘草,這就是所謂的「脾胃虛弱的人不宜多吃甘味食物」的道理。

雷公說:使用甘草時,必須去除頭尾尖端的部分,因為這些部位會使人嘔吐。每斤甘草要切成長三寸的段,其餘的則剖開成六七片。在使用前,先用酒浸泡,然後蒸,從巳時(上午9-11時)蒸到午時(上午11時-下午1時)取出,曬乾後切細。每一斤甘草用七兩酥油塗抹,再炙烤至酥油完全滲入為止。先用火烤到甘草內外都呈現赤黃色,這樣用藥的效果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