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~ 卷一 (15)
卷一 (15)
1. 赤小豆
味甘酸,性平無毒,入心經,主消熱毒,排癰腫,解煩熱,補血脈,止泄瀉,下水氣,利小便,除大便血,解小麥毒。
按:赤小豆,南方心火之色也,故獨入之。經曰:諸瘡痛癢,皆屬心火,又曰:心主血也,故主療如上。小腸者,即受盛而與心應者,故亦能利之。衍義曰;久服令人黑瘦結燥,亦以利小便之故耳。
白話文:
赤小豆的味道甘甜帶酸,性質平和沒有毒性,主要進入心經。它主要的功能是消除熱毒,排出癰腫,解除煩躁發熱,補養血脈,止瀉,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,利小便,治療大便出血,並能解小麥的毒性。
說明:赤小豆的顏色屬於南方心火的顏色,所以它獨自進入心經。醫書上說:「各種瘡瘍的疼痛或搔癢,都屬於心火旺盛所致。」又說:「心臟主管血液」,因此赤小豆主要治療上述的病症。小腸是接受食物並與心臟相互呼應的器官,因此赤小豆也能夠幫助小腸利尿。另外,也有說法認為,長期服用赤小豆會使人變得又黑又瘦且容易便秘,這也是因為它利小便的緣故。
2. 芝麻
味甘。性溫無毒,入胃大小腸三經。主行風氣,通血脈,滑腸胃,潤肌膚,生嚼可敷小兒頭瘡,麻油主治相同,能殺蟲治疥癬,解百毒。
按:芝麻味甘,宜歸胃腑,性滑利,宜入大小腸。總是潤澤之劑,故能通血脈,血脈通則風氣自行,肌膚自潤矣。乳母食之,令兒無熱病,不宜久食,令人滑精消瘦,發渴困脾,有牙疼及脾胃疾者,尤所當戒。
白話文:
芝麻味道甘甜,性質溫和沒有毒性,主要作用於胃、大腸和小腸這三條經脈。它主要功效是運行體內氣機,疏通血脈,使腸胃滑潤,滋養皮膚。直接咀嚼芝麻可以用來敷治小兒頭瘡,麻油的作用也與芝麻相同,能殺滅寄生蟲、治療疥癬,並能解除多種毒素。
分析:芝麻味道甘甜,所以能歸屬於胃經,性質滑潤,所以適合進入大腸和小腸。總之,它是一種滋潤的藥物,所以能夠疏通血脈,血脈暢通,體內風氣自然運行,皮膚也會自然滋潤。哺乳期的母親食用芝麻,可以使嬰兒不生熱性疾病,但不宜長期食用,因為長期食用會導致滑精、身體消瘦、口渴和脾胃虛弱。有牙痛或脾胃疾病的人,尤其應該戒食芝麻。
3. 豆豉
味苦,性寒無毒,入肺經。主傷寒頭痛寒熱,惡毒瘴氣,煩躁滿悶,虛勞喘吸。
按:豉之入肺,所謂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之意也。傷寒瘴氣,肺先受之,喘吸煩悶,亦肺氣有餘耳,向弗治耶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屬性寒涼且沒有毒性,歸入肺經。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熱、發冷發熱,以及惡性瘴氣,心煩意亂、胸腹脹滿,虛弱勞累引起的氣喘呼吸困難。
按語:豆豉歸入肺經,是因為中醫認為肺氣上逆會感到苦,所以要趕快吃苦味的藥來疏泄。傷寒和瘴氣,肺部會先受到侵犯,氣喘呼吸困難、心煩意亂,都是肺氣過多的表現,難道可以不治療嗎。
4. 綠豆
味甘,性寒無毒,入心胃二經。主除熱毒,厚腸胃,散風消腫下氣,補臟養神,留皮用。
按:綠豆寒則入心而瀉火,甘則入胃而和中,禹錫具稱其補益,宜長食之,又堪作枕,能明目,治頭痛。
白話文:
綠豆味道甘甜,性質寒涼且無毒,主要作用是進入心經和胃經。它可以清除體內熱毒,增厚腸胃,驅散風邪、消除腫脹並疏通氣機,還能補養臟腑、安定心神,如果要使用綠豆皮也要一起使用。
按:綠豆性質寒涼,因此能進入心經而瀉除心火;味道甘甜,因此能進入胃經而調和脾胃。劉禹錫認為綠豆有補益的功效,適合長期食用,甚至可以拿來做枕頭,能使眼睛明亮,還可以治療頭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