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90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90)

1. 伏暑春發案(內科)

周小農(住無錫)

病者,華伯範之室,忘其年,住東亭。

病名,伏暑春發。

原因,己亥秋,伏暑內熱,忽退忽發,守不服藥為中醫之戒。至今二月,已經半年,病勢較重,始延予診。

證候,寒熱如瘧,午後則發,暮汗氣穢,飲食漸減。

診斷,脈滑,舌膩厚掯。此由先前未藥,伏邪為痰濕阻滯,鬱而留戀也。

療法,以蒿、柴、桂、膏、知、茹等透邪搜絡為君,二陳、苓、苡等化痰滲濕以佐之。

處方,青蒿腦(錢半),川柴胡(八分),川桂枝(六分),生石膏(六錢,杵),竹瀝半夏(三錢),廣橘皮(一錢),廣橘絡(八分),浙茯苓(四錢),生苡仁(四錢),肥知母(三錢),鮮刮淡竹茹(三錢)

霜桑葉錢半,元米湯炒,研末,臥前服。鱉甲煎丸九粒,清晨空心服。

效果,三劑,寒熱輕減,汗少。轉方去鱉甲煎丸,原方加半貝丸三錢包煎,寒熱循止,飲食調養而痊。

廉按:伏暑為病,古書未曾明言,至深秋而發者,始見於葉氏《臨證指南》。霜未降者輕,霜既降者重,冬至尤重,然競有伏至來春始發者。由於秋暑過酷,冬令仍溫,收藏之令不行,中氣固太泄而傷,邪熱因中虛而伏。其綿延淹滯,較《指南》所論更甚,調治之法則尤難,非參耆所能托,非芩連所能清,惟借輕清靈通之品,緩緩撥醒其氣機,疏透其血絡,始可十救七八。若稍一呆鈍,或孟浪,則非火閉,即氣脫矣。

此案是伏虛化瘧,挾有痰濕之治法,故用桂枝白虎合二陳湯加減,參以輕量鱉甲煎丸半貝丸等,則顯而易見矣。

白話文:

病人是華伯範的妻子,住在東亭,但具體年齡已忘記。她患的是在春天發作的伏暑病。

病因源自己亥年的秋天,當時她有伏暑內熱的情況,病情時好時壞,但她一直堅持不服用藥物,這本是中醫的禁忌。直到現在的二月,已經過了半年,病情逐漸加重,才開始請我診治。

病徵是類似瘧疾的寒熱交錯,每天下午病情會加重,到了傍晚會有大汗,且汗味異常,飲食逐漸減少。

經診斷,脈象滑數,舌苔厚膩。這是因為之前未及時治療,伏藏的邪氣和痰濕阻滯,導致病情纏綿不去。

治療上,使用青蒿、柴胡、桂枝、石膏、知母、竹茹等藥物透邪搜絡,以二陳湯、茯苓、薏苡仁等藥物化痰滲濕。

處方如下:青蒿腦1.5錢,川柴胡0.8錢,川桂枝0.6錢,生石膏6錢,竹瀝半夏3錢,廣橘皮1錢,廣橘絡0.8錢,浙茯苓4錢,生苡仁4錢,肥知母3錢,鮮刮淡竹茹3錢,霜桑葉1.5錢,元米湯炒研末,睡前服用。另外,清晨空腹服用鱉甲煎丸9粒。

服用三劑後,寒熱的症狀有所減輕,汗出也減少。於是調整方子,去掉鱉甲煎丸,原方加入半貝丸3錢,寒熱的症狀得以控制,再通過飲食調理,病情得以康復。

對於伏暑這種疾病,古籍中並無詳細描述,直到深秋才發病的例子,在葉天士的《臨證指南》中才出現。如果霜未降,病情較輕;霜降後,病情加重,特別是到冬至,病情最嚴重。但也有病情潛伏到第二年春天才發病的。原因是秋季酷暑,冬季氣溫依然偏高,身體無法正常收斂,中氣因此受損,邪熱便趁虛而入。病情纏綿,比《臨證指南》中的描述更加嚴重,治療難度更大,不能單靠補藥,也不能單靠清熱藥,只能用輕清靈通的藥物,緩慢地調節氣機,疏通血絡,才能達到七到八成的治療效果。若處理不慎,可能導致氣機閉塞,或是氣脫。

此病例是伏暑引發的類似瘧疾的病症,夾雜著痰濕,所以治療上使用桂枝白虎湯和二陳湯的加減方,配合少量的鱉甲煎丸和半貝丸,效果明顯。

2. 伏暑胎瘧案(兒科)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病者,羅士信之子,年三歲,住岐山。

病名,伏暑胎瘧。

原因,暑濕內伏,至秋感涼風而發。

證候,先寒後熱,熱重寒輕,一日一發。自下午起至半夜,汗出熱解,手心脘腹,熱不盡退,喉中有痰,一哭必嘔,嘔即痰出,或眼上泛,或手足掣,一掣出汗,燒熱即退,少頃復熱。

診斷,脈弦而數,舌苔黃白相兼。此暑為濕遏,伏於膜原,感秋涼而外潰,兒科書稱胎瘧者,以其出胎之後第一次發瘧也。

療法,仿嚴氏清脾飲加減,用柴胡、黃芩和解表裡為君,然邪伏膜原,非草果不能達,非知母不能清,故以為臣,佐以半、貝,使以薑、茶,一則因無痰不成瘧,一則助柴、芩之和解也。

處方,川柴胡(五分),青子芩(五分),草果仁(三分),知母(八分),竹瀝半夏(五分),京川貝(八分,去心),鮮生薑(一小片),細芽茶(一撮)

效果,服一劑,汗出津津,瘧勢即輕。二劑熱大減,瘧亦漸除。繼以荷花露燉水晶糖,兩服而胃開,漸復原狀。

廉按:胎瘧之為病,古無此名,其說始於萬氏兒科。前明萬密齋曰:凡幼小及壯年初次患瘧者,皆為胎瘧,當審其因而治之,因於風寒者從風寒治,固於暑濕者從暑濕治,因於痰食者從痰食治。

大旨先分寒熱之多少,寒多熱少者,先與香蘇蔥豉湯發其表,繼與平胃散加草果、炒常山除其瘧;熱多寒少者,先與柴胡白虎湯解其熱,繼與白虎湯加常山、草果平其瘧,此萬氏治胎瘧之方法也。此案處方,雖從嚴氏清脾飲加減,惟嚴方偏於燥濕,此方注意清熱,同一和解,而方則一表一里,一寒一熱,尤擅和解之長,宜乎一劑知,二劑即減耳。

白話文:

【病患】是羅士信的孩子,只有三歲,住在岐山。

【病症】是伏暑胎瘧。

【病因】是因為暑氣濕氣在體內潛藏,到了秋天受了涼風就發作。

【症狀】先是感覺冷然後轉熱,熱的比冷的更嚴重,每天會發作一次。從下午開始到半夜,出了汗熱就會減退,但是手心和腹部的熱並不會完全退去,喉嚨有痰,一哭就會嘔吐,嘔吐時痰會跟著出來,或者眼睛上翻,或者手腳抽搐,一抽搐就會出汗,燒熱馬上就退,但不久又會再發熱。

【診斷】脈搏緊繃且頻繁,舌苔呈現黃白色。這是暑氣被濕氣抑制,潛伏在膜原中,受到秋涼影響從體內爆發,兒科書上稱為胎瘧,因為這是出生後第一次發作瘧疾。

【治療方式】模仿嚴氏清脾飲進行加減,使用柴胡、黃芩調和表裡作為主藥,然而邪氣潛伏在膜原,沒有草果無法達到,沒有知母無法清熱,所以將它們作為輔藥,再輔以半夏、貝母,最後使用薑、茶做為引導,一方面因為沒有痰就不會有瘧疾,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柴胡、黃芩的調和作用。

【藥方】川柴胡(五分)、青子芩(五分)、草果仁(三分)、知母(八分)、竹瀝半夏(五分)、京川貝(八分,去心)、鮮生薑(一小片)、細芽茶(一撮)

【效果】服用一劑後,汗出得很多,瘧疾的病情馬上減輕。第二劑後熱度大幅下降,瘧疾也逐漸消失。接著使用荷花露燉水晶糖,服用了兩次後胃口恢復,逐漸回到原本的狀態。

廉按:胎瘧這種疾病,在古代並沒有這樣的命名,這種說法始於萬氏兒科。明朝的萬密齋說:所有幼小或壯年首次感染瘧疾的人,都是胎瘧,必須根據原因來治療,如果是風寒引起的,就按照風寒來治療,如果是暑氣濕氣引起的,就按照暑氣濕氣來治療,如果是痰食引起的,就按照痰食來治療。

主要的是要先區分寒熱的程度,寒多熱少的,先使用香蘇蔥豉湯來發汗,然後再用平胃散加上草果、炒常山來消除瘧疾;熱多寒少的,先使用柴胡白虎湯來退熱,然後再用白虎湯加上常山、草果來平定瘧疾,這就是萬氏治療胎瘧的方法。這個案例的藥方,雖然根據嚴氏清脾飲進行加減,但嚴氏的藥方偏向於燥濕,而這個藥方注重清熱,同樣是調和表裡,但藥方一個處理表面一個處理內部,一個偏寒一個偏熱,更擅長調和的作用,因此一劑就能見效,二劑就能減輕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