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91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91)

1. 熱病案(內科)

陽貫之(住華陽縣南打金街)

病者,張心源,年二十四歲,古董鋪,住會府東街。

病名,熱病。

白話文:

病人是張心源,今年二十四歲,在古董鋪工作,住在會府東街。

病名是熱病。

原因,夏月病熱,醫者不知辛涼解肌之法,妄用表散,使伏火上逼,鼻血長流不止。復用犀角、羚羊、黃連等藥以清熱,將陽邪引入少陰心經。變證尤惡,舉家忙亂。又更醫,投承氣湯亦不效。

白話文:

因為夏天的炎熱疾病,醫生不瞭解用清涼發散的方法來舒緩症狀,誤用了發散的藥物,導致體內的熱氣向上衝,鼻血長流不止。接著又使用犀角、羚羊角、黃連等藥物來清熱,把陽邪引到少陰心經。病情變化更加嚴重,一家人手忙腳亂。再次換了醫生,使用承氣湯也沒有效果。

證候,舌生芒刺,譫語不休,發熱燥渴,白晝稍輕,晚間加劇。服承氣湯數劑,大便亦不通。遷延十餘日,僅存一息於床褥矣。

白話文:

症狀:

舌頭上長出像刺一樣的突起,胡言亂語不停,發燒口渴,白天症狀較輕,晚上加重。服用承氣湯好幾劑,但大便還是不通。拖延了十幾天,奄奄一息躺在牀上。

診斷,察其脈兩寸俱無,兩關之脈,時而緊疾,時而遲細,有不可捉摸之狀。此熱邪陷入三陰者也。當善下之,庶可轉危為安。

白話文:

診斷:

觀察病人的脈象,兩寸脈都不存在。兩關脈時而緊促快速,時而遲緩細小,變化不定,無法捉摸。這是熱邪深入三陰經的徵兆。

治療:

此時應當善於使用瀉下法,如此纔能夠轉危為安。

療法,病家曰:芒硝、大黃已食之多矣。余曰:陽邪傳入陽分,則芒硝、大黃可以破其堅壘,陽邪陷入陰分,則芒硝不能為力。蓋芒硝鹹寒凝血,反使陰經之瘀熱不能轉出陽分而下泄也,法當佐熱藥下之。凡病在陽分,以寒藥下之,在陰分以熱藥下之。借陽藥為導引,直入陰分,非用陽藥以去病也。通利之後,急與養陰退陽,扶脾助胃,不惟熱藥不可用,即稍帶辛燥之藥,亦不可用也。

白話文:

療法: 患者說:「芒硝、大黃已經吃了很多了。」我說:「陽邪傳入陽分,那麼芒硝、大黃可以攻破它的堅固壁壘;陽邪陷入陰分,那麼芒硝就無能為力了。」這是因為芒硝性寒凝血,反而使陰經裡的瘀熱無法轉入陽分而下泄,應該用溫熱藥物幫助下泄。凡是疾病在陽分,要用寒涼藥物下泄;在陰分,要用溫熱藥物下泄。藉助溫熱藥物的引導,可以直接進入陰分,並不是要用溫熱藥物來去除疾病。通利之後,要及時給予養陰退陽、扶脾助胃的治療,不僅溫熱藥物不能用,即使是稍微帶有辛燥之性的藥物也不能用。

處方,生大黃(五錢),小枳實(三錢),鮮生地(六錢),生甘草(八分),黑附片(五分),同煎極熟。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大黃(5錢)
  • 小枳實(3錢)
  • 鮮生地(6錢)
  • 生甘草(8分)
  • 黑附片(5分)

共同熬煮至藥材完全熬透。

效果,一劑而即通利。隨用人參白虎湯出入加減,即能起床。迨舌苔退盡,始改用清補之藥,四劑獲愈。

白話文:

效果顯著,服一劑藥就通暢了。隨即使用人參白虎湯加減用量,患者就能起牀活動。等到舌苔完全褪去後,才改用清補的藥物,四劑藥後痊癒。

廉按:熱結陽明,用石膏、大黃以清降之,熱陷少陰,用犀角、羚、地以清透之,此熱病分經用藥之大要也。若大黃與附子並用,仲景方亦曾載之,不讀古醫書者茫然耳,驟見之反詆為方藥雜揉,甚矣,此事之難知也。此案頗有發明,學者宜注意之。

白話文:

廉(作者)認為:熱邪鬱結在陽明經,使用石膏、大黃以清熱瀉下;熱邪深入少陰經,使用犀角、羚羊角、生地黃以清熱透泄。這是治療熱病時根據經絡分證用藥的基本原則。

如果將大黃與附子一起使用,仲景的方劑中也曾記載。沒有讀過古代醫書的人就會感到茫然,乍一看還可能誹謗說方藥混雜。這件事可見學習醫學之艱難。這個案例很有啟發意義,學者們應該注意。

2. 熱病兼寒案(內科)

張錫純(住天津)

病者,於君,年四十餘,住邑北境於常莊。

病名,熱病兼寒。

白話文:

患者,名叫於君,年過四十,住在城北的於常莊。

病情,是發熱同時伴有畏寒的病症。

原因,伏熱初起,為風寒所束,不得汗。醫者治以蘇子降氣湯,兼散風清火之品,數劑病益進,改延予診。

白話文:

病因:起初感染風寒,導致體內熱氣鬱結,無法發汗。醫生使用蘇子降氣湯治療,同時添加疏散風熱的藥物,但服用了幾劑後,病情反而加重,於是請我診治。

證候,壯熱無汗,胸中煩熱,又兼喘促,口渴喜飲,頭猶覺疼,周身猶有拘束之意。

診斷,脈洪滑而浮,舌苔白滑微黃。此外寒束內熱也。

白話文:

證候方面,患者有高燒且無汗,胸部感到煩悶燥熱,並伴有喘息急促,口渴想喝水,頭部仍有疼痛感,全身感覺到拘緊不適。

診斷上,脈象呈現洪大滑利且浮的特徵,舌苔色白滑帶微黃。這是外寒束縛內熱的症狀。

療法,投以拙擬寒解湯,處方畢,或問此湯為發表之劑,而重用石膏、知母,微用連翹、蟬退,何以能得汗?答曰:用此方者,特恐其診脈不真,審證不確耳。果能真確,則服之覆杯可汗,勿庸慮此方之不效也。

白話文:

_治療方案_中,我使用了自創的寒解湯,開完處方後,有人質疑這個藥方具有發散的作用,但卻大量使用了石膏、知母,少量使用了連翹、蟬退,這樣怎麼能讓患者出汗呢?我回答說:使用這個藥方的人,往往是因為把脈不準確,辨證不確定。如果能準確把脈,確定證型,那麼服下這個藥方,蓋上杯子就能出汗,不用擔心這個藥方無效。

處方,生石膏(一兩,搗細),肥知母(八錢),青連翹(錢半),蟬退(錢半,去足土)

效果,連服兩劑後,須臾上半身即出汗,又須臾覺藥力下行,其下焦及腿亦皆出汗,其病若失。

白話文:

處方裡包括生石膏一兩,要搗碎;肥知母八錢;青連翹一錢半;蟬蛻一錢半,要去掉腳和泥沙。

服用兩劑之後,很快上半身就會出汗,接著會感覺藥效往下走,下肢和下腹部也會跟著出汗,病情似乎就消失了。

廉按:伏氣熱病為時邪引動而發者,當看其兼挾之邪輕重如何。輕者可以兼治,重者即當在初起時著意先撤新邪,俟新邪既解,再治伏邪,方不礙手,此須權其輕重緩急,以定其治法,不可豫設成見也。此案熱病兼寒,方中重用石膏、知母以清胃府之熱,而復少用連翹、蟬退之善達表者,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熱,仍還太陽作汗而解。斯乃調劑陰陽,聽其自汗,非強發其汗也,雖非強發其汗,而覆杯之頃,須臾汗出而愈。

審是則寒解湯,不但宜於熱病,即春溫現此脈證者,投之亦必效也。

白話文:

廉泉註解:伏氣導致的熱病是由時令邪氣引發而發作的,應該根據其合併的邪氣輕重來判斷。如果邪氣較輕,可以同時治療;如果邪氣較重,則應在發病初期著重於清除新的邪氣,等到新的邪氣消除後再治療伏邪,這樣纔不會妨礙治療。這需要權衡輕重緩急,來確定治療方法,不能預先設定成見。

這個案例是熱病合併寒邪,方子中重用石膏、知母來清胃府的熱,但又少用連翹、蟬蛻這些能發散表邪的藥,目的是引導胃中化生的熱氣散發,仍通過太陽經發汗來解表。這就是調和陰陽,讓它自然出汗,而不是強制發汗。雖然沒有強制發汗,但蓋上杯子的時間裡,很快就出汗而痊癒。

3. 癉熱兼寒案(內科)

鄭惠中(住杭縣定南鄉)

病者,何鄭氏,年三十二歲,住杭縣定南鄉何家埠。

病名,癉熱兼寒。

原因,由伏熱內發,新涼外搏所致。

證候,頭痛背寒,身熱無汗,口渴神煩,脘腹尤灼,便閉溺赤,兩足獨冷。

白話文:

鄭惠中住在杭州縣定南鄉,病人姓鄭,今年三十二歲,住何家埠。

病症是癉熱兼寒。

病因是體內伏熱發作,加上初秋的涼氣外邪入侵所致。

症狀是頭痛、背部發冷、發燒但不流汗、口渴心煩、胸腹灼熱、便秘、小便赤色、雙腳冰冷。

診斷,脈右洪數,左浮弦,舌赤,苔白兼黃。此外寒束內熱,熱由伏氣,即《靈樞》所謂冬傷於寒,春生癉熱是也。

白話文:

診斷結果:脈象右側洪大數快,左側浮浮弦弦;舌頭紅赤,苔白兼黃。此外,還有寒氣凝結在身體內部,但熱氣因伏氣而產生,這正是《靈樞》中所說的「冬傷於寒,春生癉熱」。

療法,仿葉氏辛涼重劑,故用荷、杏、石、甘發表解熱為君,佐以梔、豉、蒡、翹之輕宣,蘆筍、燈心之涼透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。模仿葉氏使用辛寒重劑,所以使用荷葉、杏仁、石膏、甘草作為君藥,發散解熱。再加入梔子、豉(豆豉)、蒡(牛蒡)、翹(翹尾蒿)作為佐藥,輕微宣發。使用蘆筍、燈心草作為輔藥,清熱通利。

處方,薄荷葉(一錢),生石膏(六錢,研細),焦山梔(三錢),炒牛蒡(錢半),光杏仁(三錢),生甘草(六分),淡香豉(三錢),青連翹(四錢)

先用活水蘆筍一兩、燈心五分,煎湯代水。

白話文:

中醫處方:

  • 薄荷葉:1 錢
  • 生石膏:6 錢(研磨成細粉)
  • 焦山梔:3 錢
  • 炒牛蒡:0.5 錢
  • 光杏仁:3 錢
  • 生甘草:0.6 錢
  • 淡香豉:3 錢
  • 青連翹:4 錢

次診,一劑而微微似汗,再劑而壯熱大渴,大汗淋漓,神煩譫語,兩足轉溫,頻轉矢氣,脈右洪大搏數,左轉數實,舌苔黃糙,此熱結胃腸之實火證也。實則瀉之,與白虎承氣湯急下存津。

白話文:

第二次看診後,喝了一劑藥後微微出汗,再喝一劑藥後發高燒,口很渴,大汗淋漓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雙腳轉暖,頻繁放屁,脈搏右側洪大有力且快速,左側快速有力,舌苔黃糙。這是由於體內熱氣積聚在胃腸所導致的實火證。對於實證,應該採用瀉火的方法,服用白虎承氣湯,快速通便排出津液。

次方,生石膏(一兩,杵),生川軍(三錢),小枳實(錢半),肥知母(四錢),元明粉(二錢,分沖),生甘草(七分)

白話文:

方劑名稱:次方

成分:

  • 生石膏:8 克,搗碎
  • 生川軍:2 克
  • 小枳實:1 克
  • 肥知母:3 克
  • 元明粉:1.5 克,分次沖服
  • 生甘草:0.5 克

三診,一劑而腹中努脹,欲便不便,二劑而大便通暢,熱渴頓除,譫止神靜,惟小溲赤熱澀痛,黃苔退而舌乾,於不喜飲,脈轉小數,按之無力,此伏熱去而津液已虧也。議保津以清餘熱。

白話文:

經過三次診治,服用了一劑藥後,患者腹中感到鼓脹,想排便卻排不出來。服用第二劑藥後,大便通暢,發熱口渴的症狀馬上消失,胡言亂語也停止了,精神也平靜了下來。但是小便仍然發黃、熱、澀痛,舌苔從黃苔變成乾苔,並且不喜歡喝水,脈搏變得細小而數次,按壓時無力。這說明內伏的熱症已經消退,但津液已經消耗殆盡。現在需要補充津液以清除餘熱。

三方,鮮生地(五錢),天花粉(二錢),濟銀花(錢半),鮮茅根(一兩,去皮),鮮石斛(四錢),毛西參(一錢),青連翹(二錢),鮮荷梗(一尺,切寸)

白話文:

三方

  • 鮮生地:5 錢
  • 天花粉:2 錢
  • 濟銀花:1.5 錢
  • 鮮茅根:1 兩(去皮)
  • 鮮石斛:4 錢
  • 毛西參:1 錢
  • 青連翹:2 錢
  • 鮮荷梗:1 尺(切成一寸長)

效果,連服三劑,溺利熱淨,胃納稀粥。後用白茅根一兩,鮮石斛三錢,煎湯代茶,調理旬日而瘳。

白話文:

療效 服用三劑後,小便通暢,發熱症狀消除,胃口改善,能吃稀粥。之後再用白茅根一兩、鮮石斛三錢煎成湯代茶飲,調養十天後痊癒。

廉按:癉熱多發於暮春,正立夏陽氣升發之時,伏氣自內而出,發於陽明者多,膏、知放膽可用。若挾新寒搏束,亦當兼發其表,表邪先解,然後辨其為燥熱則用膏、知,為實熱則用硝、黃,一意肅清伏熱,其病自愈。只要認證清楚,確係熱在於胃,則白虎承氣依法投之,可以取效反掌,切勿固疑生怯,反致因循貽誤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我的臨牀經驗,暑熱疾病通常在暮春發生,正好是陽氣升發的立夏時節。伏熱從體內發出,以陽明經發生的居多,這時可以使用大黃、梔子等瀉熱通便的藥物。如果同時夾雜有外感寒邪,那麼治療時也要兼顧驅除外邪。外邪去除後,再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:如果是燥熱,則使用大黃、梔子;如果是實熱,則使用硝石、黃連。總之,治療的目的是清除體內的伏熱,這樣疾病就會自然痊癒。只要辨證準確,確定熱邪確實在胃,那麼按照白虎承氣湯的方劑施治,就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。千萬不要因為疑惑而猶豫不決,錯失良機,導致病情惡化。

無如不明醫理者,見方中有大黃一味,即謂之承氣,即謂之攻積,因而疑忌多端,當用不用,坐此貽誤者多矣。

白話文:

然而,缺乏醫學知識的人,看到藥方中含有大黃,就認為是瀉藥,是攻逐積滯的,因此疑慮重重,猶豫不決,最後貽誤病情的人非常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