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90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90)

1. 溫瘧案(內科)

王經邦(住天台柵門樓)

病者,陳逢年,年五十歲,商人,住天台城內東門。

病名,溫瘧。

原因,前醫誤作濕溫症治。

證候,日晡潮熱無汗,渴喜冷飲,飲食不進,身尚惡風。

診斷,脈象弦數。此因風發之伏氣溫瘧也。

白話文:

王經邦,住在天台柵門樓。

病人名叫陳逢年,五十歲,是個商人,住在天台城內東門。

病情是溫瘧。

病因是之前醫生誤以為是濕溫症治療。

症狀是下午發熱,沒有汗,口渴想喝冷飲,吃不下東西,身體還怕風。

診斷是脈象弦數。這是因為風邪引起的伏氣溫瘧。

療法,宜柴、葛以解表熱,知、芩以退裡熱,半夏以和陰陽,參、甘以扶元氣,加蔥白、竹葉引裡熱以達表,仿柴葛解肌湯之意。

白話文:

在治療方案中,應使用柴胡、葛根來緩解表面的熱;知母、黃芩來緩解體內的熱;半夏來協調陰陽;人參、甘草來扶助元氣;此外,還需加入蔥白、竹葉,將體內的熱引到體表,類似於柴葛解肌湯的原理。

處方,川柴胡(一錢),生葛根(一錢),肥知母(三錢),淡黃芩(錢半),生甘草(八分),法半夏(二錢),海南參(二錢),鮮竹葉(三十片),鮮蔥白(三個)

白話文:

處方

  • 川柴胡(1 克)
  • 生葛根(1 克)
  • 肥知母(3 克)
  • 淡黃芩(0.75 克)
  • 生甘草(0.4 克)
  • 法半夏(2 克)
  • 海南參(2 克)
  • 鮮竹葉(30 片)
  • 鮮蔥白(3 根)

效果,服一劑,驟然戰慄,遍體大汗,不省人事,病家驚惶。余曰:此伏邪外達之象也,俗稱發濺,正虛邪勝,不能相敵之故。即時神清能言,原方去柴、葛、蔥白,加生石膏、水蘆根,專清伏熱,連服二劑而痊。

白話文:

**效果:**服用一劑後,患者突然發抖,全身大汗淋漓,失去意識,家人十分驚慌。

醫生說: 這是邪氣外發的徵兆,俗稱「發汗」,是因為正氣虛弱,無法抵抗邪氣。

隨即: 患者清醒並能說話。醫生將原方中的柴胡、葛根、蔥白去掉,加入生石膏和水蘆根,專門清除內伏的熱氣。連續服用兩劑後,患者痊癒。

廉按:陶氏柴葛解肌湯加減,雖為伏溫化瘧之初方,然必固風發者,始堪暫用以發表。其柴胡一味,必須川產,乃有輕清疏達之妙用,否則易青蒿腦可也。

白話文:

廉潔按:陶華的柴葛解肌湯加減方,雖然是用於治療伏溫化瘧症的初期,但必須鞏固風邪並發出體外,才能暫時使用這個方子來發散風寒。其中的柴胡這一味藥,必須用產於四川的,才具有輕清疏達的神奇功效,否則就可以用青蒿腦來代替。

吳宗熙(住汕頭永平馬路)

病者,陳御花,年五十歲,業農,住澄海蛇浦鄉。

病名,溫瘧。

原因,內有伏暑,外感秋涼,兩邪相搏,遂變痎瘧。

白話文:

患者陳御花,今年五十歲,從事農業,居住在澄海蛇浦鄉。

罹患的疾病是溫瘧。

病因是體內有潛伏的暑邪,加上外感秋季的涼氣,兩種邪氣交纏,因而引發了瘧疾。

證候,初感秋涼,發熱惡寒,數日後忽變痎瘧,先熱後寒,熱多寒少,逐日增劇,已延月餘。入夜即發譫語,心神煩躁,口渴引飲,小便短少。

白話文:

症狀:

  • 初時天氣轉涼時,出現發燒怕冷。
  • 幾天後突然變成瘧疾,先發熱後怕冷,發熱時間長,怕冷時間短。
  • 逐漸加重,已持續一個多月。
  • 入夜後會說胡話,心神煩躁,口渴想喝水,小便量少。

診斷,脈左右手寸關兩部俱弦數,尺部反浮大,重按而虛,舌絳津於。此久瘧傷陰之症也。《素問》瘧論篇曰:「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。」又曰:「先熱後寒,名為溫瘧。」蓋由涼風外襲,鬱火內發,表裡交爭,故往來寒熱。纏綿日久,正氣已虛,其邪已由少陽延及厥陰矣。熱迫心包故譫語煩躁,熱劫真陰則舌絳津干,此時非大救津液,安能遏其燎原乎。

白話文:

診斷:

兩手脈搏的寸、關部位都呈現弦細而有力,尺脈卻浮大,按下去卻感覺空虛。舌頭絳紅,津液少。

這是由於長期的瘧疾損傷了身體的陰液所致。《素問》的瘧疾篇說:「夏天受暑氣侵襲,秋天必定會得瘧疾。」又說:「先發熱後畏寒,叫做溫瘧。」

這是因為涼風從外面入侵,內在鬱熱發作,表裡交爭,所以反覆出現寒熱。拖延時間久了,正氣就虛弱了,邪氣已經從少陽經延伸到厥陰經了。

熱氣逼迫心包,所以出現胡言亂語和煩躁不安。熱氣劫掠了體內的陰液,所以舌頭發紅、津液乾涸。此時如果不大量補充津液,怎麼能制止這種燎原之勢呢?

療法,喻嘉言曰:「治溫瘧當知壯水以救陰,恐十數發而陰精盡,盡則真火自焚而死。」此論甚中𦽏要,宜宗其意以治之。故用生地、元參、麥冬為君以壯水救陰,地骨、知母、蓮子心為臣以退少陰之熱,羚角、鱉甲為佐以泄厥陰之熱,銀胡、青蒿為使以解少陽之標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:

喻嘉言說:「治療溫瘧要懂得用壯盛的水氣來救助身體的陰氣,以免溫瘧發作十幾次後陰精耗盡,如果耗盡,真火就會焚燒自己,導致死亡。」這個論述非常精闢,在治療溫瘧時應該遵循它的意思。

因此,使用生地、元參、麥冬為君藥,以壯盛的水氣救助陰氣;地骨、知母、蓮子心為臣藥,以退除少陰經的熱氣;羚角、鱉甲為佐藥,以瀉除厥陰經的熱氣;銀胡、青蒿為使藥,以解表少陽經的邪氣。

處方,生地黃(四錢),元參(三錢),原麥冬(四錢),地骨皮(四錢),知母(三錢),生鱉甲(三錢),羚角(一錢,先煎),銀胡(八分),蓮子心(一錢),青蒿(八分)

上藥煎湯,早晚各服一劑。

白話文:

處方:

  • 生地黃:4 錢
  • 元參:3 錢
  • 原麥冬:4 錢
  • 地骨皮:4 錢
  • 知母:3 錢
  • 生鱉甲:3 錢
  • 羚角:1 錢(先煮)
  • 銀胡:8 分
  • 蓮子心:1 錢
  • 青蒿:8 分

效果,服藥二日而譫語平,三日而寒熱止。始終以此方加減,再服三劑而愈矣。計共服藥八劑,調治一星期而平復。

白話文:

效果:服用藥物後,胡言亂語症狀在兩天內平息,發燒發冷症狀在三天後消失。醫生始終使用這個方劑並稍作調整,患者再服用了三劑藥後痊癒。總共服藥八劑,調治一個星期後康復。

廉按,溫瘧有二:一得之冬中於風,寒氣藏於骨髓之中,至春則陽氣大發,邪氣不能自出,因遇大暑,腦髓爍,肌肉消,腠理發泄,或有所用力,邪氣與汗皆出,此病藏於腎,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。如是者陰虛而陽盛,陽盛則熱矣,衰則氣復反入,入則陽虛,陽虛則寒矣。

白話文:

廉方認為,溫瘧有兩種:一種是冬天接觸風寒,寒氣藏在骨髓中,等到春天陽氣旺盛,邪氣無法自行排出,遇上大暑時,腦中骨髓被灼燒,肌肉消瘦,毛孔打開,或用力過度,邪氣和汗液一起排出,這種病藏在腎臟,邪氣是從體內先發出到體外的。這樣的病人是陰虛陽盛,陽氣旺盛時發熱,衰弱時邪氣又會反回體內,回到體內時陽氣不足,陽氣不足時就會發冷。

故先熱而後寒,名曰溫瘧。二其脈如平,身無寒但熱,骨節煩疼時嘔,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此案即《內經》所論之溫瘧,方從孟英醫案中脫化而來,確係實驗療法,非向壁虛造者比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先發熱,後發冷,稱為溫瘧。二者脈象如常,身上沒有感覺冷,只有發熱,骨節痠痛,偶爾嘔吐,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。這個病例就是《內經》所討論的溫瘧,藥方來自孟英的醫案,絕對是經過試驗的療法,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。

2. 溫瘧兼痰厥案(內科)

過允文(住宜興徐舍)

病者,吳氏婦,年二十八歲,住屺亭橋。

病名,溫瘧兼痰厥。

原因,肺素有熱,先傷於寒,後傷於風。

證候,先微寒,後大熱,寒時則厥,神昏肢冰,半時許吐痰數口,則厥回而熱,大渴大汗,氣促便赤。

白話文:

過允文(住宜興徐舍)

**病人:**吳姓婦人,年二十八歲,居住於屺亭橋。

**病名:**溫瘧兼痰厥。

**病因:**肺部素有熱氣,先受寒邪侵襲,後又受風邪侵襲。

**症狀:**起初略感寒涼,隨後發熱,寒時則昏厥,神志不清,四肢冰冷,半個時辰左右便吐出數口痰,然後昏厥消失,轉而發熱,口渴汗多,呼吸急促,小便赤色。

診斷,《金匱》論溫瘧與《內經》互異,然陰氣傷為癉瘧,肺有熱為溫瘧,乃是定論,不必拘於微寒與不寒也。此證先微寒,後大熱,脈右洪,苔白薄者,溫瘧也。然來時則厥,吐痰則醒,明有宿痰內蘊,乘瘧竊發,互相為患,故斷為溫瘧兼痰厥。

白話文:

在診斷方面,《金匱要略》關於溫瘧的論述與《內經》有所不同。然而,「陰氣受傷會導致瘧疾,肺部有熱會導致溫瘧」的說法是確定的,不必拘泥於是否有輕微寒意。

溫瘧的症狀是:起初輕微畏寒,之後發高熱,右脈洪盛,舌苔薄白。如果患者在發病時出現手腳冰冷,吐出痰液後清醒,說明體內有宿痰,乘著瘧疾發作而互相影響,因此診斷為溫瘧合併痰厥。

療法,桂枝白虎湯加減,以膏、知、蘆根清透伏熱為君,花粉、石菖蒲、玉樞丹豁痰開竅為臣,佐桂枝以辛散外寒,使甘草以調和諸藥也。

白話文:

療法:使用桂枝白虎湯加減。以膏脂、知母、蘆根作為君藥,清熱解毒,消除潛伏的高熱;花粉、石菖蒲、玉樞丹作為臣藥,化痰開竅;輔以桂枝辛散外寒,甘草調和諸藥。

處方,川桂枝(四分),天花粉(三錢),鮮石菖(一錢,剪碎,生沖),活水蘆根(一兩,去節),生石膏(五錢,研細),肥知母(三錢),玉樞丹(二鍾,磨汁,研沖),生粉甘草(五分)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川桂枝(0.6克)
  • 天花粉(4.5克)
  • 鮮石菖蒲(1.5克,剪碎,冷水沖泡)
  • 活水蘆根(15克,去除節結)
  • 生石膏(7.5克,研磨成細粉)
  • 肥知母(4.5克)
  • 玉樞丹(3克,磨汁,研磨後冷水沖泡)
  • 生粉甘草(0.75克)

效果,一劑知,二劑已。惟痰未盡除,用外臺竹瀝飲加減(淡竹瀝兩瓢,生薑汁二三滴,梨汁兩瓢,加水略滾,溫服),調理以善後,服三劑,痰除胃動而愈。

白話文:

效果:服用第一劑藥後就知道有效,第二劑藥後就痊癒。只是痰液還沒完全消除,使用《外臺祕要》記載的竹瀝飲加減方(淡竹瀝兩瓢、生薑汁兩三滴、梨汁兩瓢,加水稍微煮沸,溫熱服下)調理以作為後續治療,服用三劑藥後,痰液消除、食慾恢復而痊癒。

廉按:溫瘧兼痰厥,在老年往往一厥不醒,內閉外脫而斃。此案幸在壯年,猶可辛寒泄熱,豁痰開竅而蘇,然亦險矣。藥從漢方加減,切合病情,故能效如桴鼓,可見古方學派,不可不悉心研究也。

白話文:

廉泉按:溫熱瘧疾合併痰迷心竅,老年人往往一昏迷就不醒,內臟功能閉塞、體表陽氣外瀉而死亡。這個案例幸好是壯年人,還可以通過辛涼藥物清熱,化痰開竅而甦醒,但也很兇險。這個藥方是從漢方加減改良,切合病情,所以能像敲鼓一樣有效,可見古方學派值得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