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89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89)

1. 春溫兼寒案(內科)
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
病者,姚某子,年十五歲,學生,住本鎮。

病名,春溫兼寒。

原因,三月間由學校歸家,自覺外寒夾內熱而發。

證候,惡寒欲睡,旋即發熱,頭痛身痛,譫語不能識人,口渴溲赤。

診斷,脈滑數,苔白膩。此內熱為外寒所束也。

療法,辛涼輕透,以銀翹散合梔豉湯加減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:使用辛涼透發的藥物,以銀翹散搭配梔豉湯加減處方。

處方金銀花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,焦山梔(三錢),淡豆豉(三錢),蘇薄荷(錢半),蘇葉梗(錢半),牛蒡子(錢半),苦桔梗(一錢),生甘草(五分)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金銀花:3 錢
  • 青連翹:3 錢
  • 炒山梔:3 錢
  • 淡豆豉:3 錢
  • 薄荷:1.5 錢
  • 蘇葉梗:1.5 錢
  • 牛蒡子:1.5 錢
  • 桔梗:1 錢
  • 生甘草:0.5 錢

先用活水蘆根一兩,煎湯代水。

次診,下午四時復診,神昏譫語如故,身熱自汗濈濈然不止,面赤口渴欲飲水,脈息滑而不數,舌苔薄膩,不黃不燥。因思《傷寒論》云:陽明病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。而面赤神昏,又皆當下之症,遂改用小承氣湯加味。

白話文:

再次診療

下午四點再次診療,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的症狀還是一樣,身體發熱、自汗淋漓且不止,臉色發紅、口渴想喝水,脈搏滑而次數不多,舌苔薄白有膩,不黃也不乾。

基於《傷寒論》所說:「陽明病發熱,汗出很多者,應急下之。」而面紅、神志不清,也都是應該下之的症狀,因此改用小承氣湯加味。

次方,生錦紋(三錢),川厚朴(五分),生枳殼(二錢),淡黃芩(二錢),青連翹(二錢),白知母(二錢)

白話文:

  • 秦艽:3 錢

  • 川厚朴:5 分

  • 生枳殼:2 錢

  • 淡黃芩:2 錢

  • 青連翹:2 錢

  • 白知母:2 錢

三診,服後,解大便兩次,神清安睡,汗止熱解,自能起坐,知飢欲食。其家以為病愈,不復延診。越三日復發熱,有汗口渴,脈滑數。與白虎合小陷胸湯

白話文:

服用藥物後,連續排便兩次,精神清爽,睡得很安穩,出汗和發熱的症狀也消失了,患者可以自己坐起來,並且開始感到飢餓想吃東西。患者的家屬以為病情已經痊癒,所以不再請醫生來診治。三天後,患者再次發燒,出汗口渴,脈搏滑數。給患者開了白虎加小陷胸湯。

三方,生石膏(三錢,研細),白知母(三錢),生粳米(三錢),生甘草(五分),栝蔞仁(四錢,杵),小川連(四分),仙露夏(二錢)

白話文:

三方

  • 生石膏:3錢(研磨成細粉)
  • 白知母:3錢
  • 生粳米:3錢
  • 生甘草:5分
  • 栝蔞仁:4錢(搗碎)
  • 小川連:4分
  • 仙露夏:2錢

效果,服後熱退神清,惟咳嗽痰中帶血而已。復與瀉白散加黃芩、知母、茅根等,二劑痊愈。

白話文:

服藥後,熱退神清,只有咳嗽時痰裡帶有血絲。我又給他開了瀉白散,加上了黃芩、知母、茅根等藥材,兩帖藥就痊癒了。

廉按:冬時伏氣,隨春令溫熱之氣而發,但所發之因不同,有感非時暴寒而發者,有飢飽勞役而發者,有房室不慎而發者。此案春溫兼寒,俗名冷溫,或稱客寒包火。張路玉謂怫鬱之熱,乘春溫之氣而發,雖有非時暴寒,止宜辛平之劑發散。初方用銀翹散合梔豉湯加減,微發以解其新邪。

白話文:

翻譯:

廉(按語):冬季閉藏的邪氣,會隨著春季溫熱的氣候而發作,但發作的原因不同,有遇到非時強烈寒氣而發作的,有因飢飽勞累而發作的,也有因房事不節而發作的。這個案例是春季溫熱夾雜寒氣,俗稱「冷溫」,或稱「客寒包火」。張路玉認為鬱悶之熱,乘著春季溫熱之氣而發作,即使遇到非時強烈寒氣,也只適用辛平的藥物來發散。一開始的處方用銀翹散合上梔豉湯加減,稍微發散來解除新的邪氣。

迨新邪解後,而伏邪外達,見有下症,放膽用小承氣加味,非熟讀《傷寒論》者不辦。第三方白虎合小陷胸湯亦有力量。惟咳痰帶血,肺經尚有伏熱,故用二皮、芩、知以清肺經之伏火,佐以茅根涼血寧絡,甘草、粳米調養胃氣,剛剛恰好。

白話文:

當新的病邪解除後,潛伏的病邪就會外顯,會出現以下症狀,這時候要大膽使用「小承氣湯」加味,如果對《傷寒論》不熟練的人是辦不到的。第三個方法將「白虎湯」和「小陷胸湯」合併使用,也有效用。

如果咳嗽痰中帶血,表示肺經還有潛伏的熱症,所以使用桑皮、苦參、黃連來清肺經的潛伏之火,再搭配茅根涼血安神,甘草、粳米來調理胃氣,這樣剛剛剛好。

2. 秋溫夾濕案(內科)

過允文(住宜興徐舍)

病者,蔣一清之子,年三十二歲,住蛟爪圩。

病名,秋溫夾濕。

原因,素有痰濕,又感秋涼,鬱伏化熱。

證候,發熱譫語,胸痞便清,苔厚黃膩,渴不多飲。

診斷,脈不宣揚。乃濕遏熱鬱之候。本當辛開苦泄,奈一誤於香燥,再誤於涼遏,香燥則熱熾,涼遏則樞窒。故熱綿三月,囈語神昏,其膠固不解之情,皆藥誤有以致之也。

白話文:

診斷: 脈搏沉細無力。表明濕氣阻滯熱氣鬱結。

本來應該用辛散苦瀉的藥物,但錯在用香燥藥,使熱氣更盛;又錯在用涼寒藥阻滯氣血運行。香燥藥使熱氣加劇,涼寒藥使氣血流通受阻。因此熱症持續三個月,出現神志不清,說胡話。這種頑固不癒的症狀都是因為用錯藥導致的。

療法,辛以宣之,芳以開之,苦以泄之。

處方石菖蒲(一錢),前胡(二錢),蘇薄荷(錢半,後入),陳膽星(錢半),廣鬱金(錢半),象貝母(三錢),玉樞丹(五分,研,沖),枳殼(一錢),鮮枇杷葉(五片,刷淨),白蔻仁(五分,後入),瓜蔞皮(二錢)

白話文:

處方

  • 石菖蒲 一錢
  • 前胡 二錢
  • 薄荷(後入) 半錢
  • 陳膽星 半錢
  • 廣鬱金 半錢
  • 貝母 三錢
  • 玉樞丹 五分(研磨成粉,用熱水沖服)
  • 枳殼 一錢
  • 新鮮枇杷葉 五片(清洗乾淨)
  • 白蔻仁 五分(後入)
  • 瓜蔞皮 二錢

效果,二劑濕開熱透,神清讝除。繼用輕清淡滲法收功。

廉按:濕遏熱鬱,自以苦辛開泄為首要,方中既有玉樞丹,特長於芳透,則蔻仁可以去之。

3. 冬溫戰汗案(內科)

張際春(住泰興北城外)

病者,徐天華,年二十六歲,業□榪,住泰興燕頭。

病名,冬溫戰汗。

原因,冬旱氣溫,勞苦受之即發。

證候,兩候身熱不解,頭眩夜煩,便實溺黃,咳嗽少痰,大汗淋漓,形色若有脫象。

診斷,早診苔黃中絳,脈象滑數。系冬溫自口鼻入肺,不得外解,則裡急而順傳於胃也。肺為嬌臟,胃為陽土,宜清宜降,誰知藥服便行,忽然發戰,大汗如雨,似有急不可緩之險象。病家疑余誤汗致脫,即邀復診,其脈似和,右部不靜,此邪久羈氣分,得清解之力,大便之後,邪與正爭,以作戰汗,非陰陽離決之脫汗,一戰不清,恐至再戰。今正氣未至大虛,邪氣未得清楚,吳氏鞠通所謂但當聽其自然,勿事騷擾可耳。

白話文:

診斷:

早上看診時,舌苔黃中有紅點,脈象滑而數。這是因為寒氣從口鼻進入肺部,無法排出體外,所以向下傳到胃。肺屬嬌臟,喜清涼潤下;胃屬陽土,也宜清涼降逆。但沒想到服藥後,病人突然發抖,大汗淋漓,好像非常危險的樣子。

病人懷疑我下汗太多,導致虛脫,於是請我再診。當時,脈象看起來較平和,但右部脈象稍有波動。這是因為邪氣長期停留於氣分,服藥後清解的力量發揮作用,大便後,邪氣與正氣爭鬥,所以發抖出汗,並非陰陽離散的虛脫之汗。如果邪氣不能完全清除,還可能再次發抖出汗。

目前,病人的正氣還未非常虛弱,邪氣也未完全清除。按照吳鞠通的說法,這種情況只要順其自然,不要過度幹擾。

療法,方取桑葉杏仁連翹、梔皮、薄荷以清肺,枳殼瓜蔞皮以降胃,貝母、茯苓、薏苡、甘草以清肺胃熱化之痰,又加枇杷葉清降之品為佐使。次日又診,汗後熱不清,咳有黏痰,即以參葉養陰為主,茯苓、甘草、薏苡以和胃氣,貝母、瓜蔞皮以去未清之痰,少佐連翹、梔皮、丹皮、荷葉絡以清氣分之餘熱,仍守先賢戰汗後身復溫,亦不可驟用補藥,恐餘邪未淨復熾之訓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:

方中使用桑葉、杏仁、連翹、梔皮、薄荷來清肺;枳殼、瓜蔞皮來順降胃氣;貝母、茯苓、薏苡、甘草來化解肺胃熱痰;再加入枇杷葉以協助清降。

第二天再次診察,發現出汗後體熱依舊,咳嗽有黏痰,於是改以參葉作為養陰主藥,茯苓、甘草、薏苡來調和胃氣,貝母、瓜蔞皮來化痰,少佐連翹、梔皮、丹皮、荷葉,以清散氣分中的餘熱。

仍遵循前人留訓,戰後身體恢復溫暖時,不可立即使用補藥,以免餘邪未清又復甦。

處方,冬桑葉(一錢),青連翹(二錢),光杏仁(二錢),山梔皮(錢半),生枳殼(錢半),蘇薄荷(一錢),象貝母(三錢),栝蔞皮(三錢),雲茯苓(三錢),薏苡仁(三錢),生甘草(八分),枇杷葉(二張,去毛)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冬桑葉:1 錢
  • 青連翹:2 錢
  • 光杏仁:2 錢
  • 山梔皮:0.5 錢
  • 生枳殼:0.5 錢
  • 蘇薄荷:1 錢
  • 象貝母:3 錢
  • 栝蔞皮:3 錢
  • 雲茯苓:3 錢
  • 薏苡仁:3 錢
  • 生甘草:0.8 錢
  • 枇杷葉:2 片(去除茸毛)

又方,參葉(二錢),雲茯苓(三錢),粉甘草(五分),生薏苡(三錢),栝蔞皮(錢半),川貝母(一錢),連翹(一錢),山梔皮(一錢),粉丹皮(一錢),荷葉絡(二錢)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人參葉 2 錢
  • 雲茯苓 3 錢
  • 甘草粉 5 分
  • 生薏苡仁 3 錢
  • 栝樓皮 1.5 錢
  • 川貝母 1 錢
  • 連翹 1 錢
  • 山梔皮 1 錢
  • 丹皮粉 1 錢
  • 荷葉筋脈 2 錢

效果,翌日汗止熱減咳緩,食粥碗許。復一二診,熱淨咳己而痊。

康按:邪與正爭,戰而汗出病必解,戰而不汗病即加,其常也。今因便後而發戰大汗,乃內熱外潰之佳兆,既非脫汗,自不宜補。故仍用清肅餘邪為治,方皆清穩。

白話文:

康博士按:邪氣和正氣交戰,會導致出汗而病情好轉,如果不出一身汗,病情就會加重,這是常見的情況。現在因為排便後才開始發作並且大汗淋漓,這是內熱向外發散的良性徵兆,並不是脫汗,所以不適合進補。因此,仍然以清熱化解餘邪的方法來治療,所用的方劑都以清穩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