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86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86)
1. 伏暑案(內科)
前後四方,於伏暑治法,已略見一斑矣。至若伏暑解期,以候為期,每五日為一候,非若傷寒溫邪之七日為期也。如第九日有涼汗,則第十日熱解,第十四日有涼汗,則第十五日解,如無涼汗,又須一候矣,以熱解之先一日,必有涼汗。此余所歷驗不爽者也。
白話文:
關於伏暑治療方法,前面已經略微闡述過了。至於伏暑痊癒的時間,要根據病情變化來判斷,每五天為一個階段,不像傷寒溫邪需要七天為一個階段。例如,如果第九天出現微微的涼汗,那麼第十天就會退熱;如果十四天出現微微的涼汗,那麼十五天就會痊癒。如果沒有出現涼汗,則還需要再觀察一個五天階段。總之,在退熱的前一天,一定會出現微微的涼汗。這是我的臨床經驗,從未出錯過。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病者,陳祝山,年約三十歲,住本鎮。
病名,伏暑。
原因,今年七月患伏暑病,延某醫診治,服藥四五日不效。
證候,壯熱頭疼,胸悶,咽喉作燥,口渴溲赤,大便七八日不通。
診斷,脈數,舌絳,苔薄焦燥無津。蓋暑熱蘊伏腸胃熱結之病。
療法,當先通大便,以解腸胃之焚。
處方,生錦紋(二錢),元明粉(三錢),生枳殼(二錢),淡黃芩(二錢),原麥冬(二錢),天花粉(二錢),生甘草(五分)
次診,此藥服後,得大便兩次,熱全退,頭痛亦輕,舌苔轉白膩,脈緩不數,小便仍紅,知飢欲食。乃易方以清潤等品,以解餘邪。
次方,青連翹(三錢),生苡仁(三錢),佩蘭葉(一錢),川貝母(二錢),北沙參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
三診,越兩日,又復發熱,口渴胸悶,是餘邪欲出也。以小陷胸湯合小柴胡湯加減。
三方,栝蔞仁(四錢,杵),小川連(一錢),仙半夏(錢半),淡黃芩(錢半),青連翹(三錢),全青蒿(二錢),生甘草(五分),川柴胡(八分)
效果,接服兩劑,得汗而安。
說明,大凡應用硝黃之病,決非他藥所能代,若畏而不用,必致纏延誤事。但須辨認真切,用之有方,不可顢頇孟浪耳。
廉按:此熱結胃腸,伏暑實證之治法。故初用調胃承氣湯加味直清陽明,僅得大便兩次,伏熱已退。退而不淨,輕用清潤,重用苦辛通降,肅清餘熱而痊,尚屬伏暑之輕淺證。初中兩方,皆用漢方加減,可謂得力於《傷寒論》之古方學派者矣。
白話文:
患者為陳祝山,大約三十歲,居住在鎮江京口。
病症為伏暑。
病因在今年七月,他得了伏暑病,請了醫生治療,服藥四五天但病情未見改善。
症狀表現為高燒頭痛,胸悶,咽喉乾燥,口渴,尿色深紅,大便七到八天未排。
診斷結果顯示脈搏頻率加快,舌頭呈紅色,舌苔薄且焦燥無津液。這是由於暑熱積聚在腸胃,導致熱結的病症。
治療策略是首先應通暢大便,以解除腸胃的火熱。
開出的藥方為生錦紋二錢,元明粉三錢,生枳殼二錢,淡黃芩二錢,原麥冬二錢,天花粉二錢,生甘草五分。
第二次診療時,服用該藥後,他排了兩次大便,熱度全消,頭痛減輕,舌苔轉為白色且濕潤,脈搏平穩不再急促,小便仍紅,他開始感到飢餓想吃東西。於是更換藥方,使用清潤類藥材來清除剩餘的病邪。
第二次的藥方為青連翹三錢,生苡仁三錢,佩蘭葉一錢,川貝母二錢,北沙參三錢,天花粉三錢。
第三次診療時,兩天後,他又再次發燒,口渴胸悶,這是因為剩餘的病邪正要排出體外。使用小陷胸湯和小柴胡湯混合,並做適當增減。
第三次的藥方為栝蔞仁四錢(搗碎),小川連一錢,仙半夏一錢半,淡黃芩一錢半,青連翹三錢,全青蒿二錢,生甘草五分,川柴胡八分。
效果方面,連續服用兩劑後,他出汗並且病情穩定。
說明:一般而言,如果需要使用硝黃治療的疾病,其他藥物無法取代。若害怕使用而不敢使用,勢必會導致病情拖延,造成不必要的麻煩。然而,必須清楚辨別病情,有方法地使用,不能草率行事。
廉按:這是一種熱結在腸胃,屬於伏暑的確切病症的治療方法。因此,最初使用調胃承氣湯加味直接清除陽明經的熱毒,只排了兩次大便,伏熱已經消退。熱度雖退但尚未完全清除,輕微使用清潤類藥材,大量使用苦辛降氣類藥材,徹底清除剩餘的熱度,使病情康復。這種情況屬於伏暑的較輕症狀。前兩個藥方,都是根據傳統漢方加減而成,可以說是從《傷寒論》古方學派中獲得靈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