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85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85)

1. 伏暑案(內科)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病者,王珊卿,年三十四歲,住潞家莊。

病名,伏暑。

原因,夏季吸受暑氣,為濕所遏,潛伏膜原,至秋後新涼逗引而發。

證候,初起惡寒發熱,午後夜間較重,狀似瘧疾而不分明,噁心胸悶,口乾不喜飲,至晨得汗,身熱始退,而胸腹之熱不除。日日如是,已有一候。

診斷,脈右緩滯,左浮滯沉數,舌苔白膩而厚。脈證合參,此膜原濕遏熱伏,伏邪欲達而不能遽達也。

療法,仿達原飲加減,故用樸、果、檳榔開濕鬱以達原為君,梔、翹、蒿、薷涼透伏暑為臣,然猶恐其遏而不宣,又以蘆根、細辛為佐,助其清宣疏達,使以荷梗者,不過取其清芬消暑,通絡利溺耳。

處方,薄川樸(一錢),草果仁(八分),海南子(錢半),焦山梔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,青蒿腦(錢半),西香薷(一錢),鮮荷梗(五寸,切),活水蘆筍(二兩),北細辛(五分),先煎清湯代水。

次診,疊進兩劑,達膜原而解外邪,外邪解而熱不除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,口轉渴,便閉溺黃,苔轉黃糙,脈右轉浮洪,左轉浮數。此伏暑發現,邪從陽明經腑而外潰也。法當表裡雙解,仿涼膈散加減。

處方,焦山梔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,青子苓(錢半),青蒿腦(錢半),陸氏潤字丸(三錢),拌飛滑石(六錢,包煎),鮮竹葉(卅片),燈心(五小帚)

三診,胸腹痞滿,按之軟而作痛,大便解而不多、或略多而仍覺不爽,溺赤澀、或黃濁。此由濁熱黏膩之伏邪,與腸中糟粕相搏,宜用加味小陷胸湯,加陸氏潤字丸,寬胸脘以緩通之。

處方,栝蔞仁(五錢,杵),竹瀝半夏(二錢),小川連(一錢),小枳實(二錢),陸氏潤字丸(三錢),拌滑石(六錢,包煎)

先用鮮冬瓜皮子四兩、西瓜翠衣二兩、煎湯代水。

四診,連進兩劑,服一煎,大解一次,再服再解,不服不解,如此服四次,大解亦行四次,而伏邪解而不盡,熱仍減而不退。惟舌紅苔薄而無質地,脈轉小數,乃邪少虛多,陰虛火亢之候。法當增液救陰,肅清餘熱,仿甘露飲加減。

處方,鮮生地(六錢),鮮石斛(三錢),淡天冬(錢半),原麥冬(錢半),西洋參(錢半),青蔗漿(一瓢),雅梨汁(兩瓢),熟地露一兩,三汁同沖

先用炒香枇杷葉(一兩,去毛筋淨),鮮茅根(二兩,去皮),煎湯代水。

效果,疊服三劑,得育陰墊托,從中下焦血分復還氣分,先一日出涼汗,繼發白㾦而熱始全除,胃氣漸復而愈。

廉按:《素問》謂「逆夏氣則傷心,秋為痎瘧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」此即經論伏暑晚發之明文也。故病發於處暑以後者,名曰伏暑,證尚淺而易治。發於霜降後冬至前者,名曰伏暑晚發,病最深而難治。其伏邪往往因新邪引發,如葉香岩先生曰:「伏暑內發,新涼外束,秋冬之交,確多是症,或因秋燥,或因冬溫,觸引而發者,數見不鮮。」此案暑伏膜原,乃腹統膜空隙之處,必先明又可九傳之理由,而後能治伏暑。

白話文:

病人是王珊卿,今年34歲,住在潞家莊。

疾病名稱是伏暑。

病因是在夏天吸入了暑氣,被濕氣阻礙,潛伏在身體的膜原部位,到了秋天,受到新涼的刺激,使得潛伏的暑氣被引發出來。

症狀表現上,開始時會感覺到惡寒發燒,尤其在下午和夜晚更為嚴重,看起來像是瘧疾,但又不是很清楚,會感到噁心胸悶,口渴但不想喝水,到了早晨會流汗,身體的熱度才會退去,但是胸口和腹部的熱度卻無法消除。每天都是這樣,已經持續了一個星期。

經過診斷,他的脈象右側緩慢且滯留,左側浮動且沉滯,舌苔白色且厚膩。綜合症狀和脈象來看,這是因為濕氣阻塞了熱氣,導致潛伏的邪氣想要釋放,卻無法立即達成。

治療方法,參考達原飲的配方進行調整,主要使用川樸、草果仁、檳榔來打開濕氣的鬱結,達到治療的目標,再使用梔子、連翹、青蒿、香薷等藥物來降低和穿透潛伏的暑氣,但是擔心濕氣阻礙無法完全排出,再使用蘆根、細辛作為輔助,幫助清除和疏導,荷梗的使用,主要是取其清涼解暑的效果,可以通絡利尿。

處方上,使用薄川樸(一錢)、草果仁(八分)、海南子(錢半)、焦山梔(三錢)、青連翹(三錢)、青蒿腦(錢半)、西香薷(一錢)、鮮荷梗(五寸,切)、活水蘆筍(二兩)、北細辛(五分),先煎清湯代水。

第二次診療,連續服用兩劑,打通了膜原,解除了外部的邪氣,但是熱度仍然存在,出汗後不再感到寒冷,反而怕熱,口渴,便祕,尿色黃,舌苔轉為黃色且粗糙,脈象右側轉為浮動且洪大,左側轉為浮動且數。這表示潛伏的暑氣已經被發現,邪氣從陽明經腑向外潰散。接下來的治療,需要同時解除表裡的邪氣,參考涼膈散的配方進行調整。

第三次診療,胸口和腹部感到脹滿,按壓會感到軟且疼痛,大便雖然解出,但量不多,或者雖然多,但仍感覺不舒暢,尿色赤紅且排尿困難,或者黃濁。這是由於混濁的熱氣和腸道中的殘渣相結合,應該使用加味小陷胸湯,加上陸氏潤字丸,寬鬆胸脘,緩慢地疏通。

第四次診療,連續服用了兩劑,每次服藥後都會有一次大解,如果不服藥就不會解,這樣服用了四次,大解也發生了四次,潛伏的邪氣雖然得到了一定的解脫,但熱度仍然沒有完全消退。舌頭呈現紅色,舌苔薄且無實質,脈象轉為小數,顯示邪氣少而虛弱多,陰虛火旺的情況。接下來的治療,需要增加體液,補充陰氣,肅清剩餘的熱氣,參考甘露飲的配方進行調整。

效果上,連續服用了三劑,得到了滋養陰氣的效果,從中下焦的血分恢復到了氣分,先一天出現涼汗,接著出現白疹,熱度才完全消失,胃口逐漸恢復,病情得到了治癒。

根據《素問》所述,「如果在夏天逆著季節的氣候,就會傷害心臟,到了秋天就會出現痎瘧,如果在收穫季節不能好好調理,到了冬天就會病情加重。」這就是經典的描述伏暑晚發的明文。因此,如果伏暑在處暑之後發病,稱之為伏暑,病情比較淺顯,容易治療。如果在霜降後,冬至之前發病,稱之為伏暑晚發,病情最深,治療困難。潛伏的邪氣往往會被新的邪氣引發,例如葉香巖先生所說:「伏暑內發,新涼外束,秋冬之交,確多是症,或因秋燥,或因冬溫,觸引而發者,數見不鮮。」這個病例中,暑氣潛伏在膜原,也就是腹腔的空隙部位,必須先理解李又可的九傳理論,纔能有效治療伏暑。

從前面的四次治療中,我們已經對伏暑的治療方法有所瞭解。至於伏暑的解期,通常是以五天為一個週期,不像傷寒或溫邪那樣以七天為週期。例如,在第九天出現涼汗,那麼第十天熱度就會消失;在第十四天出現涼汗,那麼第十五天就會解熱。如果沒有涼汗,那就需要再等待五天。在熱度消退的前一天,一定會出現涼汗,這是經過多次驗證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