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82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82)

1. 伏暑案(內科)

周小農(住無錫)

病者,陳姓,忘其年,住滬北珊家園。

病名,伏暑。

原因,當初發身熱時,醫不知其暑邪內伏,反謂為夾陰,治不應,改延予診。

證候,熱起面赤,口渴喜冷,自汗便通,溺短赤澀。

診斷,脈數苔黃。脈證均屬暑熱,且探足不冷,詢陽未縮,非夾陰也。予遂曉之曰:時當秋暑正酷,窗欞密關,人眠棉褥之上,人多氣蒸,悶甚不可耐,即此厚褥肩牖已足增病,無疾之人,尚不可耐,遑問其他。即督令啟旁窗,易關席。其家中先入之說,深以夾陰為慮。予又諄諄譬之曰:《內經》謂「治諸熱病,以飲之寒水,乃刺之,必寒衣之,居止寒處,身寒而止」云云。飲冷等固不可拘,穢熱之衣宜換,悶熱之處勿宜,否則必致輕者重,重者危矣。病家當時領會,聽余言而履行之。

療法,清透伏暑為君,展其氣機為佐。

處方,青蒿腦(錢半),青連翹(三錢),銀花(錢半),焦山梔(三錢),廣鬱金(三錢,生打),片黃芩(錢半),飛滑石(四錢,包煎),川通草(一錢),生苡仁(三錢),白花(一錢)

先用活水蘆根(二兩),鮮刮淡竹茹(四錢),煎湯代水。

效果,二劑起伏漸輕,三劑即安。

廉按:此伏暑輕證之療法,妙在開通病家,督令啟窗易席,卻是一服大清涼散。方亦輕靈清穩,得力於葉法。

白話文:

病人是姓陳的一位居民,住在上海北部的珊家園,但他的具體年齡已經記不清了。他所患的病症被診斷為伏暑。

最初,當他出現發燒的情況時,醫生誤判為夾陰,並進行了不對症的治療。後來,他轉而尋求我的診斷。

他的主要症狀表現為臉部潮紅、口渴偏好冷飲、自發性出汗、排便順暢,但尿量少且呈現赤色且排尿有灼熱感。

經過檢查,發現他的脈搏頻率加快,舌苔呈黃色。這些症狀都顯示他確實是受暑熱影響,且進一步確認他的下肢溫暖,並無陽痿的情況,所以確定並非夾陰。我向他解釋,正值秋老虎肆虐的季節,室內窗戶緊閉,人們躺在厚重的被褥上,空氣悶熱,即使沒有疾病的人也難以忍受,更何況是病患。因此,我立刻指示他們打開旁邊的窗戶,換上涼爽的牀單。他的家人原先對夾陰的說法深信不疑,我再次詳細解釋,《內經》中提到治療熱性疾病,除了飲用冷水和針灸之外,還應該穿著涼爽的衣服,待在陰涼的地方,直到身體感到涼爽。因此,必須避免穿著悶熱的衣物和待在悶熱的環境中,否則病情可能由輕轉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病患的家人終於理解了我的建議,並開始實踐。

在治療上,我主要採用清熱解暑的原則,輔以調理氣機的方法。

我開出的藥方包括青蒿腦(15克)、青連翹(9克)、銀花(15克)、焦山梔(9克)、廣鬱金(9克,生打)、片黃芩(15克)、飛滑石(20克,包煎)、川通草(3克)、生苡仁(9克)、白花(3克)。並且首先使用活水蘆根(60克)、新鮮刮下的淡竹茹(12克)煎湯,作為藥材的煮製用水。

服用藥物後,病人的症狀在兩劑後逐漸減輕,第三劑後就完全恢復健康。

廉按:這是一個較為輕微的伏暑病例的治療過程,關鍵在於讓病人家屬明白環境調整的重要性,如開窗換席,這就像是服用了一劑強大的清涼藥物。而我開出的藥方也是輕巧靈活且穩定,充分應用葉天士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