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66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66)

1. 濕熱痢案(內科)

李竹溪(住蕪湖米市街)

病者,崔汝槐,年四十二歲,廣東人,蕪湖某店水客。

病名,濕熱痢。《內經》名為腸澼,後賢又名滯下。

原因,體質氣虛,入夏多食瓜果,濕久化熱,正不運邪,蘊結腸胃。

白話文:

患者是崔汝槐,四十二歲,廣東人,在蕪湖某店當水客。

病情是濕熱痢疾。在《內經》中稱為腸澼,後來的醫家又稱之為滯下。

病因是體質本來就氣虛,進入夏季後多吃瓜果,濕氣久而久之轉化為熱,正氣無法排除邪氣,導致濕熱積聚在腸胃中。

證候,痢下兩旬,始則紅白稠黏,繼而轉為黃積,腹痛下墜,飲食欠納,形色索然,委頓殊甚。問有幾時?曾服藥否?答已兩旬,出方一帙。簡閱一過,純趨溫補一派,收效如何?答云:紅白已減,黃積復來,腹痛尤甚,且食減人疲。

白話文:

症狀:腹瀉超過二十天,初期為紅白粘稠狀,後來變成黃色積滯狀,伴有腹痛和下墜感,飲食減少,面容憔悴,體力極度虛弱。

詢問病程和既往用藥情況:患者回答已腹瀉二十天,之前服用過一種藥方。

查閱藥方:發現藥方偏重於溫補。

治療效果:患者表示,服用藥方後,紅白粘稠狀腹瀉已有所減輕,但黃色積滯狀腹瀉又出現了,腹痛加重,且食慾減退,人也更虛弱了。

診斷,勘脈細滑,按之有力。脈證合參,氣質雖憊,脈未動搖,仍主通之,勿以久痢之言所惑。況通之一字,原非專指攻下而言,際此黃積滯下,腹痛尤甚,仍系濕熱醞釀於中,中氣不足,調劑無方,雖有補劑,其於痰何!上焦痰既不行,下脘熱亦不泄,邪反逗留,正愈不立,當先剿而後撫,毋投鼠以忌器。

白話文:

診察時,脈搏細軟而有力。結合脈象和症狀,雖然患者氣色疲憊,但脈象仍穩健,說明正氣未動搖,仍以調理為主,不要被長期腹瀉所迷惑。

況且,“調理”一詞,並非專指攻下瀉法。目前患者黃疸、積滯、腹痛加重,仍然是濕熱蘊結體內,中氣不足,治療不得法。即使使用補藥,又能如何化解痰濕?上焦痰濕不下行,下腹部熱邪難以消散,邪氣逗留不去,正氣就難以恢復。因此,應先清熱祛濕,再行滋補,不要因噎廢食而耽誤治療。

療法,通則不痛,因君乾薑、川連一開一降,臣以茯苓、半夏化濕祛痰,佐以甘草、扁豆衣、穀芽、六曲調和脾胃,導濁升清,使以滑石,通利水道,俾三焦之濕熱,鹹得長驅而直決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:保持經絡通暢就不會疼痛。因為君藥乾薑和川連,一個溫補,一個清熱降火。臣藥茯苓和半夏,化濕祛痰。佐藥甘草、扁豆衣、穀芽、六曲,調和脾胃,導出濁氣,升發清氣。滑石導利尿,使三焦的濕熱得以順利排出。

處方,泡淡乾薑(五分),小雅連(五分,吳萸水炒),雲茯苓(三錢),法半夏(二錢),水炙黑草(五分),白扁豆衣(三錢,生),生穀芽(三錢),六和曲(三錢),西滑石(三錢,包煎),河水煎,服兩劑。

白話文:

配藥:

  • 泡過的乾薑,研成粉末(五分)
  • 小雅連,用吳萸水炒過(五分)
  • 雲茯苓(三錢)
  • 曬乾的半夏(二錢)
  • 水炙過的黑草(五分)
  • 白扁豆衣(三錢,取生豆衣)
  • 生穀芽(三錢)
  • 六和曲(三錢)
  • 西滑石(三錢,包起來煎煮)

煎煮方式:

  • 用河水煎煮藥材
  • 服用兩劑

次診,前方兩服,黃積減半,苔轉淡黃且薄,腹痛亦微,小溲赤而且痛,是邪已化而下尋出路之徵,奈中氣式微,邪難速走。改以連理湯加味,培中泄邪。

白話文:

再次就診,前面開的兩劑藥方,黃疸積水減少了一半,舌苔轉為淡黃且變薄,腹痛也有所減輕,小便發紅且有疼痛感,這是邪氣已經轉化並向下尋求出路,但由於人體正氣虛弱,邪氣難以快速排出。因此調整藥方,改用連理湯加味,以補氣散邪。

次方,西潞參(二錢,米炒),生於術(一錢),乾薑(四分),水炙草(四分),小川連(五分,鹽炒),雲茯苓(三錢),醋夏(二錢),方通草(一錢),河水煎,仍投兩劑。

三診,勘得黃積已止,左少腹仍形痛脹,溲短苔化,是濕流就下,熱蓄膀胱,氣機未化。改開太陽。

白話文:

接下來開方劑:

西潞參(二錢,炒過米)

生地(一錢)

乾薑(四分)

水炙草(四分)

小川連(五分,炒過鹽)

雲茯苓(三錢)

醋夏(二錢)

方通草(一錢)

用河水煎煮,再服用兩劑。

三方,瑤桂心(四分),雲茯苓(四錢),豬苓(二錢),生茅朮(一錢),建澤瀉(二錢),小川連(五分,吳萸炒,開水一杯為引)。

河水煎滾,再下桂心,十餘沸服。

白話文:

三方湯由以下藥材組成:

  • 瑤桂心(4 分)
  • 雲茯苓(4 錢)
  • 豬苓(2 錢)
  • 生茅朮(1 錢)
  • 建澤瀉(2 錢)
  • 小川連(5 分,用吳茱萸炒製,以一杯開水沖服)

四診,少腹痛蠲,溲長苔淨,惟余薄白,膈上欠舒,自覺停痰,得谷噯氣,乃邪退而中樞升降仍未調也。改以治中,兼輸升降。

白話文:

從「四診」看來,下腹部疼痛減輕,小便清澈無雜質,只有淡淡的白色懸浮物,胸口仍有些不適,自己感覺有痰停滯,吃東西後會打嗝放屁,這是因為邪氣已退,但中樞氣機的升降機能尚未恢復正常。因此,改用「治中湯」治療,同時調理氣機的升降。

四方,西潞參(三錢,米炒),焦白朮(一錢),雲茯苓(三錢),水炙草(五分),廣橘皮(錢半),佩蘭葉(一錢),春砂仁(四分),炒薏仁(三錢),老生薑(四分),河水一大盞,煎服。

效果,四服納穀漸強,胸次豁然矣。

白話文:

四種藥材:

  • 西潞參:3 錢,用米炒過
  • 焦白朮:1 錢
  • 雲茯苓:3 錢
  • 水炙草:5 分

搭配六種藥材:

  • 廣橘皮:0.5 錢
  • 佩蘭葉:1 錢
  • 春砂仁:4 分
  • 炒薏仁:3 錢
  • 老生薑:4 分

以上材料加入一大碗河水,煮沸後煎服。

廉按:濕熱咸痢,前哲謂傷氣分則為白痢,又稱脾痢,傷血分則為赤痢,又稱肝痢。用藥之法,白耐剛而赤耐柔。此案紅白痢後轉黃積,凡濕熱痢如此者多,方則用剛遠柔,以其多傷氣分,故末診用錢氏異功散加味,純屬扶中健脾矣。

白話文:

廉泉按:濕熱引起的痢疾,前人認為損傷氣分則會出現白痢,又稱脾痢;損傷血分則會出現赤痢,又稱肝痢。用藥的方法是:白痢宜用剛烈之藥,赤痢宜用平和之藥。這個病例紅白痢後轉為黃疸,所有濕熱痢疾中的情況都是如此,方劑的使用原則是剛柔相濟,因為濕熱痢疾多損傷氣分,所以最後的診治採用錢氏異功散加味,目的是純粹扶助中氣,健運脾胃。

2. 濕熱痢轉休息案(內科)

嚴紹岐(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)

病者,錢紹榮,年三十七歲,住恂興。

病名,濕熱痢轉休息。

白話文:

患者是錢紹榮,今年三十七歲,住在恂興。

他的病情是濕熱痢疾轉變為間歇性的發作。

原因,仲秋伏暑化痢,屢易多醫,雖皆不敢用大黃盪滌腸胃,然俱以枳、樸、蔞仁、麻仁等通套藥治痢,痢雖減而濕熱未清,遽用生地、霍斜滋養胃陰,從此時發時止,或止或發,遂釀變休息痢。延余診時,正次年春分前一日。

白話文:

原因:

仲秋時節,由於伏暑化為痢疾,患者多次更換醫生治療。儘管這些醫生都不敢用大黃來強力清腸胃,但他們都開了一些通便藥,如枳實、樸樹皮、蔞仁、麻仁等,來治療痢疾。雖然痢疾有所減輕,但濕熱之氣尚未清除。醫生們又急於使用生地、霍香等藥物滋養胃陰,從此以後,痢疾時好時壞,持續發作。到了我診治時,正好是次年的春分前一天。

證候,下痢日四五行,或六七度,解出甚艱,必多轉矢氣,積隨能出,色如稠痰,休時糞如筆管,溺如米泔,胃雖能食,自覺無味。

白話文:

症狀:

腹瀉 每天 4-5 次,有時 6-7 次,排便非常困難,必須用力排氣,積聚的糞便只能少量排出,糞便顏色像濃痰,休息時,糞便細如筆管,小便像米湯,雖然胃口尚可,但感覺食物沒有味道。

診斷,脈弦滯且大,舌前半無苔,後根苔色灰膩。予斷為濕熱未淨,傷及脾臟中氣,中氣傷則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津液鬱滯則不能下潤於大腸,所以痢則解出甚艱,休時糞如筆管也,然與液枯腸燥者不同。

白話文:

診斷: 脈搏沉滯有力,舌前半部無舌苔,後根部苔色灰膩。我判斷是濕熱未清,損傷了脾臟的中氣,中氣受傷導致脾臟無法為胃運送津液,津液鬱結導致無法潤澤大腸,因此痢疾排便非常困難,休息時大便細如筆桿,但與津液乾枯、腸道乾燥的情況不同。

療法,當用黨參、升麻為君,提補其中氣,以宣暢大腸,五苓去桂加川連為臣,祛其濕熱,香砂、陳皮為佐,疏利其氣,使以綿茵陳通其濕熱久郁之陳積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此病時,應以黨參、升麻作為君藥,用以提昇中氣,暢通大腸。五苓散去掉桂枝,加入川連,作為臣藥,用以去除濕熱。香砂、陳皮作為佐藥,用以疏通其氣滯。此外,再使用綿茵陳,以通化其濕熱久積形成的陳腐物質。

處方,升麻(五分),拌炒潞黨參(五錢),川連(七分),拌炒泅安蒼朮(八分),赤苓(四錢),豬苓(二錢),澤瀉(二錢),青木香(八分),帶殼春砂(八分),陳廣皮(錢半),綿茵陳(三錢)

白話文:

處方:

  • 升麻(5 分)
  • 拌炒潞黨參(5 錢)
  • 川連(7 分)
  • 拌炒泅安蒼朮(8 分)
  • 赤苓(4 錢)
  • 豬苓(2 錢)
  • 澤瀉(2 錢)
  • 青木香(8 分)
  • 帶殼春砂(8 分)
  • 陳廣皮(1.5 錢)
  • 綿茵陳(3 錢)

效果,連服三劑,下痢遂暢,大便色轉老黃。原方加鮮荷葉一錢拌炒長鬚生穀芽一兩,煎湯代水,又進三劑,痢止胃健。嗣以東垣調中益氣湯加減,調理四劑而痊。

白話文:

效果,連續服用三劑藥,腹瀉暢通了,大便顏色變為深黃色。在原來的方子裡再加入新鮮荷葉一錢和炒過的長鬚生穀芽一兩,煎成藥湯代替水喝,又服用了三劑,腹瀉停止,腸胃功能也恢復了。後來又用東垣的調中益氣湯加加減減,再調理了四劑藥,痊癒了。

廉按:凡痢成休息者,半由病人貪食油膩,半由醫者早投滋陰,以致濕熱留連,滯而下去,其中又有在脾在肝之區別。如其下痢多白,則濕熱在脾,下痢多赤,則濕熱在肝。蓋白痢雖屬大腸,而內關脾臟,赤痢雖屬小腸,而內關肝臟,故用藥白耐剛而赤耐柔也。

白話文:

廉先生強調:凡是痢疾痊癒後復發的,一半是病人貪吃油膩食物,一半是醫生過早使用滋陰藥,導致濕熱鬱積,下行停留在腸道中。其中,還可以根據痢疾的顏色區分濕熱在脾還是在肝。如果痢疾下的糞便多為白色,說明濕熱在脾;如果痢疾下的糞便多為紅色,說明濕熱在肝。這是因為,雖然白色痢疾屬於大腸,但內部與脾臟相通;而紅色痢疾雖然屬於小腸,但內部與肝臟相通。因此,治療時對白色痢疾應該用剛烈一些的藥物,而對紅色痢疾應該用柔和一些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