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63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63)
1. 傷寒夾濕案(內科)
丁佑之(住南通東門)
病者,方協恭,年五十三歲,皖人,住南通。
病名,傷寒夾濕。
原因,先伏濕邪,復傷於寒。
證候,惡寒發熱,遍身疼痛,腰肢不舉,不能轉動。
診斷,脈象左浮右緩。浮乃傷寒之徵,緩即蘊濕之候,脈證合參,此傷寒夾濕證也。
療法,治宜寒濕兼顧,寒陰互病,閉塞不宣,勢將凝冱,非辛溫大劑不能勝任,擬麻黃湯加味。
處方,陳麻黃(五分),川桂枝(三錢),光杏仁(三錢),宣木瓜(二錢),薏苡仁(三錢),絲瓜絡(三錢),福澤瀉(二錢),生甘草(五錢),生薑(二片)
效果,初服微效,再服大效,三服痊愈。
廉按:傷寒夾濕一證,江浙兩省為最繁,通用五苓散加羌防,為對證處方之常法。令用麻黃湯加味,辛散淡滲,方雖異而法則同,妙在桂枝與木瓜,辛酸並用,善能舒筋止痛,三服痊愈,信然。惟薏苡仁一味,尚宜重用。
白話文:
病人是方協恭先生,五十三歲,來自安徽,現居南通。
病症是感冒併發濕氣。
病因是先有濕氣潛伏在身體裡,之後又受到寒冷的侵襲。
症狀表現為畏寒發燒,全身疼痛,腰部無力,無法輕易翻身或移動。
經過診斷,他的脈象顯示左邊浮動,右邊緩慢。浮動的脈象通常代表受了風寒,緩慢的脈象則暗示體內有濕氣。綜合脈象和症狀來看,這正是感冒加上濕氣的病情。
治療上,應當同時處理寒氣和濕氣,寒氣和濕氣互相纏繞,造成身體的閉塞,這種情況下,除非使用強烈的辛溫藥物,否則很難有效。因此,我打算使用麻黃湯,再加入一些其他藥材。
開出的藥方包括陳麻黃(五分),川桂枝(三錢),光杏仁(三錢),宣木瓜(二錢),薏苡仁(三錢),絲瓜絡(三錢),福澤瀉(二錢),生甘草(五錢),生薑(二片)。
服藥後的效果,首次服用有輕微改善,再次服用效果顯著,三次後完全康復。
廉按:感冒加上濕氣的病情,在江浙兩省特別常見,一般會用五苓散加上羌活和防風,這是常規的對症下藥方法。但這裡使用的是在麻黃湯上添加其他藥材,雖然藥方不同,但原則一樣,巧妙之處在於使用桂枝和木瓜,辛香和酸味結合,能有效舒緩肌肉疼痛,三次後完全康復,確實如此。然而,薏苡仁的使用量,可能還需要增加。
2. 傷寒夾痰案(內科)
張錫純(住鹽山西門內)
病者,毛姓,年三十餘,藥肆經理,住鹽山城東北張馬村。
病名,傷寒夾痰。
原因,其人素有痰飲,曾患痰證甚劇,愚為治愈。隔數月又得傷寒證,經他醫治愈兩次,皆因飲食過度反復,醫者再投以藥不效,迎愚診視。
證候,臥床眩暈不起,頭微覺疼,面有火色,而畏食涼物,食梨一口,即覺涼甚,食石榴子一粒,心亦覺涼,視其舌苔淡而潤,不覺燥渴。
診斷,脈洪長有力,右部尤甚,問其大便,數日未行,知其陽明府熱已實也。
療法,愚舍證從脈,欲投以大劑白虎湯。前醫者在座,疑而問曰:此證心中不渴不熱,且舌苔白潤,畏食寒涼,無實火可知,以余視之,雖清解藥亦不宜用,果何所據而用大劑白虎湯乎?答曰:其脈洪長有力,原系陽明實熱之確徵,投以白虎湯,洵為對症的方。其不覺渴與熱,且舌苔淡白而潤者,以其素有痰飲,濕勝故也;其畏食寒涼者,因胃中痰飲與外感之熱,互相膠漆,致胃府轉從其化,與涼為敵也。病者之父,素曉醫理,遂篤信愚言,促為疏方。
處方,生石膏細末(四兩),知母(一兩),清半夏,甘草(各三錢),粳米(四錢)
俾煎湯一大碗,分三次溫飲下。此方加半夏於白虎湯中者,因其素有痰飲也。
效果,兩日夜間,上方略有加減,共服藥四大劑,計用生石膏斤許,霍然痊愈,愚亦旋里。隔兩日倉猝復來迎愚,言病人陡然反復,形狀異常,有危在頃刻之虞。因思此症治愈甚的,何遽如此反復。及至,見其痰涎壅盛,連連咳吐不竭,精神恍惚,言語錯亂,身體顫動,診其脈象平和,微嫌胃氣不甚暢舒。愚恍然會悟,因謂其家人曰:前者兩次因飲食過度而病復,今則又因戒飲食過度而復也。其家人果謂有鑑前失,每日所與飲食甚少。愚曰:此次勿須用藥,飽食即可愈矣。時已屆晚八點鐘,至明飲食三次,每次仍撙節與之,病若失。
廉按:此證初起,用越婢加半夏湯,為對證處方之常法。今側重脈象,放膽重用膏、知,舍證從脈,別具卓識,非學驗兼優者不辦。
白話文:
病人是一位姓毛的先生,年約三十多歲,在藥店工作,家住鹽山城東北的張馬村。
他的病情是感冒加上痰多。他本就有痰多的問題,之前曾經因為嚴重的痰疾找我治療,我治好了他。但幾個月後,他又得了感冒,雖然被其他醫生治癒了兩次,都因為飲食過量導致病情反覆,再吃藥也沒有好轉,於是請我來看診。
他的症狀是躺在牀上,感到頭暈無法起身,頭部有輕微的疼痛感,臉上呈現紅色,但他害怕吃冷的食物,只吃一小口梨就覺得非常冷,吃一顆石榴籽,心臟也會感覺到冷。觀察他的舌苔,顏色淡而且濕潤,並沒有口乾舌燥的現象。
我診脈後發現他的脈象強壯且有力,特別是在右手部分,我詢問他的排便狀況,得知已經好幾天沒有排便,可以知道他的腸胃有實熱的情況。
基於以上判斷,我決定使用大劑量的白虎湯。當時有位醫生在場,他對我的診斷表示懷疑,他認為病人並不口渴或感到熱,而且舌苔濕潤,明顯畏寒,看起來並無實火,即使要開清熱解毒的藥也不適合,我為什麼要用大劑量的白虎湯呢?
我回答他,脈象強壯有力,正是腸胃實熱的確切徵兆,使用白虎湯正是對症下藥。病人不感到口渴或熱,舌苔濕潤的原因是他本來就有痰多的問題,身體濕氣重。他畏寒的原因是因為胃中的痰液與外感的熱氣互相交纏,導致腸胃轉化為這種狀態,對冷的食物產生抗拒。病人的父親瞭解醫理,相信我的判斷,讓我開立處方。
我開的藥方是生石膏細粉四兩,知母一兩,清半夏,甘草各三錢,粳米四錢,煎成一大碗湯,分三次溫服。我在白虎湯中加入半夏,是因為他有痰多的問題。
結果,病人在兩天一夜之間,我調整了藥方,總共服用了四劑大劑量的藥,大概用了一斤的生石膏,病情迅速好轉,我也回家了。但兩天後,他們又匆忙的請我去看他,說病人的病情突然惡化,情況危急。我想著這病情之前治癒得很確實,怎麼會突然惡化。到了那裡,我看到他痰多,不斷的咳嗽,精神恍惚,說話錯亂,身體顫抖,但脈象平和,只是胃氣有些不順。
我恍然大悟,我告訴他的家人,前兩次的病情反覆都是因為飲食過量,這次卻是因為飲食控制得太嚴格。他的家人都承認,他們吸取之前的教訓,每天給他的食物很少。我說,這次不用開藥,讓他飽餐一頓就會好。當時已經晚上八點,到了第二天,他吃了三次飯,每次都適量給予,病情就好轉了。
廉按:這病例一開始,如果使用越婢加半夏湯,是對症下藥的一般方法。但現在我更注重脈象,大膽的使用大量的膏和知母,舍棄表面的症狀,根據脈象來開藥,這是獨特的見解,不是學識和經驗兼具的人做不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