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64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64)
1. 濕溫夾痰案(內科)
周小農(住無錫)
病者,陳永芳之室,忘其年,住虹口。
病名,濕溫夾痰。
白話文:
病人是陳永芳的妻子,年齡不詳,住在虹口。病情是濕熱夾雜痰濕。
原因,首夏身熱有汗,口渴喜飲,前醫泥其渴飲以為熱病,用鮮石斛六錢,石膏、鮮地等稱是,服之噁心吐出,轉延余診。
白話文:
原因:
夏季一開始,身體發熱多汗,口渴喜愛喝水。之前的醫生誤認為口渴是熱病,於是使用了鮮石斛六錢、石膏、鮮地等藥物。病人服藥後噁心嘔吐,拖延到現在才找我看診。
證候,身熱面油,胸悶異常,渴喜冷物,溲紅而短。
診斷,脈糊細按則數,舌苔掯膩色白。予決濕重於溫,中有痰濁停阻也。
白話文:
證候,身體發熱且臉部出油,胸口憋悶非常,口渴喜喝冷水,小便顏色偏紅且量少。
診斷,脈象模糊細弱,按之則轉快,舌苔厚膩呈白色。判定為濕氣過重,伴有痰濁阻滯於內。
療法,吳氏三仁湯加減,以杏仁、蔻仁、半夏、苡仁、滑石、通草等苦辛開痰,芳淡化濕為君,蘆根、知母輕清泄熱,透其伏溫為臣,佐以玉樞辛香疏氣,寬胸泄濁,使以竹茹清潤通絡,滑以去痰也。
白話文:
療法,使用吳氏的三仁湯加加減減,以杏仁、蔻仁、半夏、苡仁、滑石、通草等藥材具有苦辛開痰,芳香淡化濕氣的作用為主藥,配合蘆根、知母清熱利尿,透發隱伏的熱氣為臣藥,佐以玉樞疏通氣機,寬胸化痰,再用竹茹清潤通絡,滑利去痰。
處方,光杏仁(三錢),姜半夏(三錢),蔻仁(六分),拌研滑石(六錢,包煎),生苡仁(四錢),川通草(錢半),知母(三錢),玉樞丹(五粒,藥湯調下)
先用活水蘆筍一兩、鮮刮淡竹茹三錢,煎湯代水。
白話文:
藥方:
- 杏仁(3錢)
- 半夏(3錢)
- 草蔻仁(6分)
- 滑石(6錢,用布包好,煎煮後取出)
- 苡仁(4錢)
- 川通草(1.5錢)
- 知母(3錢)
- 玉樞丹(5粒,溶於藥湯中服用)
次診,連服兩劑,胸悶頓減,熱勢起伏,有時厥冷,臥向陰僻,口說妄言,脈舌如前。仍用苦辛淡法以疏達之。
白話文:
第二次就診,連續服用兩劑藥,胸悶明顯減輕,但身體發熱症狀仍然起起伏伏,有時會突然發冷,喜歡躺臥在陰涼的地方,口中說著胡話,脈象和舌苔仍然如前。因此繼續使用苦、辛、淡味的中藥來疏通宣達。
次方,光杏仁(三錢),蘇葉嫩枝(一錢),焦山梔(三錢),廣鬱金(三錢,生打),卷川樸(一錢),竹瀝半夏(三錢),淡香豉(三錢),青連翹(三錢),飛滑石(四錢,包煎),川通草(錢半),野薔薇花(一錢),鮮石菖蒲(一錢,剪碎,沖),生苡仁(四錢),淡竹茹(三錢)
白話文:
處方:
- 杏仁(炒熟,3 克)
- 蘇葉嫩枝(1 克)
- 炒梔子(3 克)
- 廣鬱金(3 克,打粉)
- 卷柏(1 克)
- 竹瀝半夏(3 克)
- 淡豉(3 克)
- 連翹(3 克)
- 滑石(4 克,包起來煎煮)
- 通草(1.5 克)
- 野薔薇花(1 克)
- 石菖蒲(1 克,剪碎,沖水後使用)
- 苡仁(4 克,生用)
- 竹茹(3 克)
三診,肢末轉暖,胸前遍發疹㾦,胸悶大退,向之渴喜冷飲者轉喜熱飲,稍溫即拒,且湧吐冷涎,喜臥向日暖處,移榻時坐起即厥,目定口噤,四肢轉冷,診時齒震,言蹇不清。種種變症,總屬痰濕重使然。防變痰迷濕蒙,急進大劑滌痰,參以化濕。
白話文:
三診:四肢開始轉暖,胸前長滿疹子,胸悶大為減輕,曾喜愛喝冷飲的現在轉喜愛喝熱飲,稍微溫熱就會拒絕,並且會嘔吐冷涎,喜歡躺在陽光下取暖的地方,移動牀榻時坐起來就會暈厥,眼睛緊閉嘴巴緊閉,四肢轉冷,診脈時牙齒顫動,說話困難不清。出現的種種變症,總的來說都是由痰濕過重造成的。擔心變為痰迷濕蒙的狀況,要趕快服用大劑量的祛痰藥,並加入化濕的藥材。
三方,姜半夏(三錢),白殭蠶(二錢),茯神(三錢),淡姜渣(八分),廣橘紅(一錢),廣鬱金(三錢,生打),遠志(一錢),制膽星(一錢),生苡仁(四錢),赤苓(四錢),鮮石菖蒲(一錢,剪碎,沖),白蔻末(五分,沖)
白話文:
三方藥材:
- 半夏粉(3錢)
- 白殭蠶(2錢)
- 茯苓(3錢)
- 薑汁(8分)
- 廣橘紅(1錢)
- 廣鬱金(3錢,現磨)
- 遠志(1錢)
- 膽星草(1錢,用醋泡製)
- 苡仁(4錢)
- 赤茯苓(4錢)
- 鮮石菖蒲(1錢,切碎,沖泡)
- 白蔻仁粉(5分,沖泡)
四診,一劑即痙定,冷涎略少,腹悶,連得矢氣。原方加礞石滾痰丸三錢包煎。
效果,服後得便,病減大半。續與化痰理濕熱退而安。
白話文:
透過望、聞、問、切四種診斷方法,一服藥後,抽搐就停止了,口水也減少了一些,肚子發悶,連續放了好幾個屁。在原方中再加入三錢的礞石滾痰丸,用布包起來煎服。
廉按:濕溫之為病,有濕遏熱伏者,有濕重熱輕者,有濕輕熱重者,有濕熱並重者,有濕熱俱輕者,且有挾痰、挾水、挾食、挾氣、挾瘀者。臨證之時,首要辨明濕與溫之孰輕孰重,有無兼挾,然後對證發藥,隨機策應,庶可用藥當而確收成效焉。此案濕重熱輕,挾有痰濁,濕為黏膩有形之邢,痰為有形之物,病勢故多轉變,選藥處方,亦不得不隨證治之,原因療法,轉而為對證療法也。
白話文:
根據我的理解,濕熱病的類型有:
- 濕氣阻滯,熱氣隱伏的
- 濕氣重,熱氣輕的
- 濕氣輕,熱氣重的
- 濕氣和熱氣都重的
- 濕氣和熱氣都輕的
此外,還可能伴有痰、水、食、氣、瘀等症狀。在診斷時,首先要分清濕氣和熱氣哪個較重,有無兼併症狀,然後針對症狀用藥,靈活應對,才能用藥得當,確實取得療效。
這個案例中,濕氣重,熱氣輕,還伴有痰濁。濕氣具有黏膩有形的特質,痰也是有形的物質,所以病情容易變化。選擇用藥和處方時,也必須根據症狀來治療,從治因療法轉變為治症療法。
2. 濕溫轉虛案(內科)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病者,周君,年約四十歲,住本鎮。
病名,濕溫轉虛。
白話文:
患者是周先生,大約四十歲,住在本鎮。
病情是濕溫病轉為虛弱。
原因,初患濕溫病,由其戚某君用三仁、枳桔及小陷胸加薤白等方,服十餘劑,又以瀉葉下之,神氣遂大疲憊。
白話文:
起初患濕溫病,戚某君用三仁、枳桔、小陷胸湯加薤白等方,服用十餘劑。又用瀉葉瀉下,導致精神和氣力極度衰弱。
證侯,心悸不寐,面色黯淡,手指蠕動,兩足軟弱。
診斷,右脈小弱,左脈虛數,舌燥無津,乃克削過甚,津液元氣俱傷之候也。
療法,急用增液湯加味,生津氣以養元神。
白話文:
病人出現心慌失眠、脸色暗淡、手指不停抖動、双腿无力等症状。诊脉发现右脉细弱无力,左脉虚浮无力,舌头干燥无唾液,这表明患者过度消耗身体精气,导致津液和元气都受损。因此,应立即使用增液汤加味,滋养津液,补充元气,以养护元神。
處方,細生地(一兩),元參(八錢),原麥冬(六錢),左牡蠣(四錢),西洋參(錢半),鮮石斛(三錢),柏子仁(錢半),辰茯神(四錢)
白話文:
處方:
- 生地黃(1兩)
- 元參(8錢)
- 麥冬(6錢)
- 左岸牡蠣(4錢)
- 西洋參(0.5錢)
- 新鮮石斛(3錢)
- 柏子仁(0.5錢)
- 茯神(4錢)
次診,翌日復診,汗出不止,舌燥而現黑色,略有薄苔,口乾,病人自謂頭重異常。蓋元氣大虛,前藥嫌輕也。乃於前方加減,再進一劑。
白話文:
第二次看診,隔天病人又來看診,汗流不止,舌頭乾燥發黑,有薄薄的舌苔。病人自述頭很重。因為元氣大虛,上次開的藥太輕了。所以我修改了藥方,再給予一劑藥。
次方,細生地(一兩),元參(八錢),原麥冬(六錢),柏子仁(錢半),辰茯神(四錢),西洋參(錢半),潞黨參(三錢),炙黃耆(三錢),五味子(五分),東白芍(三錢)
白話文:
八角茴香(一兩),元參(八錢),原麥冬(六錢),柏子仁(半錢),蒸熟的茯苓(四錢),西洋參(半錢),潞黨參(三錢),炙甘草(三錢),五味子(五分),白芍(三錢)
三診,次日天甫明,叩門延診,則汗出愈多,寐則汗出益甚,手冷,神氣疲憊,兩脈虛細,心腎脈尤不足,勢將欲脫矣。急急扶元斂汗以固暴脫,外用止汗藥粉撲其周身。
白話文:
連續看診三天,第二天一大早,病人家屬敲門請求就診。症狀是出汗更厲害,睡著後出汗更嚴重,手冰涼,精神疲憊,兩條脈搏虛弱細小,尤其心臟和腎臟的脈搏非常不足,形勢危急。趕緊用扶助元氣、止汗的藥物來穩住病情,以免出現暴脫(病勢迅速惡化),並在病患的周身外敷止汗的藥粉。
三方,別直參(三錢),炙綿耆(五錢),生白朮(四錢),酸棗仁(五錢),炙甘草(一錢),浮小麥(五錢),大紅棗(五枚),上猺桂(八分),大熟地(四錢),東白芍(三錢),五味子(六分)
白話文:
三方藥
- 人參(3錢)
- 炙黃芪(5錢)
- 生白朮(4錢)
- 酸棗仁(5錢)
- 炙甘草(1錢)
- 浮小麥(5錢)
- 大紅棗(5枚)
- 桂枝(8分)
- 大熟地(4錢)
- 東白芍(3錢)
- 五味子(6分)
四診,服後諸證悉退,病家自以為病愈,遂不服藥。越數日,復惡寒頭痛手冷,時或手足發熱,精神疲倦,不思飲食,舌苔少而色白,小便黃,脈仍沉小。乃以理中湯合小建中湯加減。
白話文:
服用藥物後,各種症狀都消失了,病人以為病好了,所以停止服藥。過了幾天,又出現怕冷、頭痛、手腳冰冷的症狀,有時手腳又會發熱,精神疲倦,沒有食慾,舌苔少而發白,小便發黃,脈象仍然細小且沉著。於是,採用理中湯和小建中湯合方,並適當加減藥物。
四方,別直參(一錢),炒白朮(二錢),淡乾薑(一錢),炙甘草(八分),鮮生薑(三片),川桂枝(八分),炒白芍(三錢),姜半夏(三錢),大紅棗(四枚)
五診,服後諸證少退,但時覺虛火上升,則頭痛大作,手足亦覺發熱,而其身則殊不熱。遂師李東垣法。
白話文:
- 四物湯:
- 人參(1錢)
- 炒白朮(2錢)
- 淡乾薑(1錢)
- 炙甘草(8分)
- 鮮生薑(3片)
- 川桂枝(8分)
- 炒白芍(3錢)
- 姜半夏(3錢)
- 大棗(4枚)
五方,潞黨參(二錢),炒白朮(二錢),紫猺桂(五分),升麻(一錢),川柴胡(一錢),川芎(一錢),炙甘草(八分),茯苓(三錢),姜半夏(錢半),鮮生薑(三片),大紅棗(四枚)
白話文:
五方湯
*潞黨參(10克) *炒白朮(10克) *紫猺桂(2.5克) *升麻(5克) *川柴胡(5克) *川芎(5克) *炙甘草(4克) *茯苓(15克) *姜半夏(7.5克) *鮮生薑(3片) *大紅棗(4枚)
效果,覆杯而頭痛止,手足亦不發熱,接服一劑而安。
說明,凡老年之病,屬虛者多,非偏於陽虛,即偏於陰虛,而亦有陰陽兩虛者,醫家於此,尤宜加意焉。
白話文:
效果是,喝完藥後立刻就能見效,頭痛馬上就停了,手腳也不再發熱,接著服用一劑之後就安定了。
說明是,凡是老年人的疾病,屬於虛證的情況比較多,不是偏向陽虛,就是偏向陰虛,也有陰陽兩虛的情況,醫生在治療時,尤其應該特別注意這一點。
廉按:莫枚士云:濕溫有兩,不可合一。《難經》濕溫言脈不言證;《脈經》濕溫言證不言脈,何也?蓋在《難經》者,既屬傷寒,則必有頭癰發熱等症,又以其脈陽濡弱也,推得先受溫,而黃耆口渴在其中,陰小急也,推得後受濕,而身疼拘急在其中,不言證而證可知已。其與《脈經》所言先受濕後受熱者迥別。
白話文:
廉方按:莫枚士提出,濕溫有兩種,不能合併在一起討論。《難經》中的濕溫只提到脈象,沒有描述症狀;《脈經》中的濕溫只描述症狀,沒有提到脈象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
《難經》中所說的濕溫,既然屬於傷寒,那就一定會出現頭部發熱、發炎等症狀。此外,由於其脈象為陽氣濡弱,因此可以推斷患者先是受了溫邪的影響,而口渴、小便短赤等症狀則表明患者後來又遭受了濕邪的侵襲。因此,雖然《難經》沒有直接描述症狀,但從脈象中可以推知症狀。
《難經》中的濕溫與《脈經》中所說的先受濕邪、後受熱邪的濕溫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況。
後受濕者,其濕浮於表,與寒同法而減等,小急者,緊之減象也。許叔微蒼朮白虎湯,蒼朮散濕,白虎治溫,最合。緣此濕溫,重在溫也。先受濕者,其濕沉於裡,與凡濕病同法,故脛冷胸腹滿,其脈當沉,可以白虎概治之乎?頭目痛妄言,是濕甚於里,將與後受之熱合化,故禁汗之虛表以甚里,蒼朮其可用乎?緣此濕溫雖屬中暍,重在濕也,觀其所重,兩者懸殊。此案開泄下奪,感證皆平,正亦大傷,故病變甚屬虛象。
白話文:
現代
後受濕邪的人,濕邪浮於體表,治療方法與寒邪相似,但強度要低一些。如果病情較急,則治療時也要相應減輕緊緻度。許叔微提出的蒼朮白虎湯,蒼朮可以祛濕,白虎湯可以清熱,最為適宜。這是因為這種濕熱證型,關鍵在於熱邪。
先受濕邪的人,濕邪沉於體內,治療方法與一般的濕邪病症相同。因此,脛部發冷、胸腹滿脹,其脈象應當沉穩,可以使用白虎湯進行概括性治療。
如果出現頭目疼痛、妄言等症狀,說明濕邪在體內較重,將與後受的熱邪相互結合轉化。因此,應當避免出汗虛表,以避免加重裡證,此時能否使用蒼朮還需要斟酌。
總之,濕熱證型雖然屬於中暍(濕熱燻蒸),但關鍵在於濕邪。根據不同的病情重點,治療方法應有所區別。此案採用開泄下奪的方法,感邪症狀均已平復,正氣也受到了一定損傷,因此病變表現為虛象較多。
理合雙補氣液,兼顧陰陽,前後五方,補法漸次加重,幸而虛能受補,故得挽回於末路。此種末期療法,不可以初病濕溫例視也。
白話文:
治療時,必須同時補充氣血,照顧陰陽平衡,從前後五方的角度逐步加重補法。所幸病人身體虛弱還能承受滋補治療,因此得以在病情的最後階段獲得好轉。這種晚期治療方法,不能夠像對待濕熱病的初期症狀一樣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