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63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63)

1. 濕溫案(內科)

過允文(住宜興徐舍市)

病者,徐燕儀夫人,年三十七歲,住宜興洑溪村。

病名,濕溫。

原因,濕濁內蘊,又感溫邪,前醫誤認為孕,疊投滋膩,邪濕膠固,迄今五月不解。

證候,寒熱似瘧,腹脹經停,胸痞泛惡,渴不多飲,便溏溲赤。

診斷,苔白膩,脈弦滯,乃濕鬱熱遏之候。

療法,以蔞皮、紫菀開太陰之氣,六一、通草通州都之官,覆花、半、枳宣上疏中,腹皮、二苓化氣滲濕,炒蒺藜、左秦艽通絡利樞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:

  • 使用蔞皮和紫菀,打開太陰之氣。
  • 使用六一和通草,疏通州都的管道。
  • 使用覆花、半夏和枳實,宣洩上中焦。
  • 使用腹皮和二苓,化氣滲濕。
  • 使用炒蒺藜和左秦艽,疏通經絡和關節。

處方,豬、茯苓(各三錢),大腹皮(錢半),白蒺藜(三錢,炒,去刺),瓜蔞皮(二錢),旋覆花(錢半,包煎),白通草(一錢),炙紫菀(錢半),江枳殼(錢半),製半夏(錢半),左秦艽(錢半),六一散(三錢,荷葉包),三劑。

白話文:

藥方:

豬苓、茯苓各3錢

大腹皮半錢

白蒺藜3錢(炒過,去刺)

瓜蔞皮2錢

旋覆花半錢(包起來煮)

白通草1錢

炙紫菀半錢

江枳殼半錢

製半夏半錢

左秦艽半錢

六一散3錢(用荷葉包起來)

總共三劑

次方,前方去腹皮、枳殼、六一散,加桂枝五分、枇杷葉五大片(刷去毛)、赤芍錢半。

白話文:

下一次(治療),將腹皮、枳殼、六一散去掉,加入桂枝五分、枇杷葉五大片(去掉毛),赤芍半錢。

三方,前方去桂枝、通草、赤芍,加象貝三錢、淡竹茹錢半、蔻仁五分(後入)。

白話文:

三方湯:

  • 前方湯:去除桂枝、通草、赤芍,加入:
  • 象貝粉 3 錢
  • 淡竹茹 0.5 錢
  • 蔻仁 0.5 分(最後加入)

效果,前後共服十劑,寒熱止,諸證退。惟經尚未行,與調經理氣藥三劑,經行病愈。

廉按:此治濕重熱輕、苦辛開泄之方。惟病既誤投滋膩,僅用腹皮、枳殼利氣導滯,究嫌力薄,可再加川樸、山楂,則效用較速矣。

白話文:

廉按:這個方劑是針對濕氣重、熱氣輕的病症,以辛味苦味藥物來發散宣泄。但是如果病症是因為誤服了滋膩的藥物,僅僅使用腹皮和枳殼來利氣導滯,總覺得力道不足,可以再加入川樸和山楂,這樣效果會比較快。

2. 濕溫兼寒案(內科)
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
病者,徐福生,年三十四歲,業商,住謝墅。

病名,濕溫兼寒。

原因,夏末秋初,濕溫盛行,適感風寒而觸發。

證候,初起惡寒無汗,頭痛身重,肢體煩疼,胸膈痞滿,渴不欲飲,午後寒熱,狀若陰虛,便溏不爽,溺短而黃。

白話文:

症狀:

初期畏寒而不流汗,頭痛且身體沉重,四肢痠痛,胸口悶脹難受,口渴但不願喝水,下午會出現寒熱交替,症狀類似陰虛,大便稀溏且不暢,小便短少而黃色。

診斷,脈右沉細而緩,左弦緊,舌苔白膩而厚,兼帶灰滑。此由陰濕傷表,盤踞氣分,醞釀成溫,適為風寒搏束,伏邪欲達而不能遽達也。

白話文:

診斷: 脈象右側沉細緩慢,左側弦緊有力;舌苔白膩厚,伴有灰滑。這是由於陰濕邪氣侵犯身體表面,積聚在身體氣分之中,醞釀成溫熱邪氣,恰巧又被風寒邪氣阻滯,使得潛伏的邪氣想要發作卻不能立即發作。

療法藿香正氣散加減,疏中解表為君,先使風寒從皮腠而排泄,芳淡滲利為佐,續使濕邪從內腎膀胱而排泄,汗利兼行,自然濕開熱透,表裡雙解矣。

白話文:

**治療方法:**使用藿香正氣散加減,以疏通中焦、解表為主要藥物,首先使風寒從皮膚排泄出去,再以芳香淡滲通利藥物為輔助,繼續使濕邪從腎膀胱排出,通過發汗和利尿同時進行,自然能夠打開濕氣、透熱,表裡症狀都能夠解除。

處方紫蘇葉(錢半),杜蒼朮(一錢),白芷(錢半),廣皮(二錢),羌活(一錢),藿香葉(錢半),卷川樸(錢半),防風(錢半),浙苓皮(四錢),通草(錢半,切絲)

白話文:

處方:

  • 紫蘇葉:1.5 錢
  • 杜蒼朮:1 錢
  • 白芷:1.5 錢
  • 廣皮:2 錢
  • 羌活:1 錢
  • 藿香葉:1.5 錢
  • 卷川樸:1.5 錢
  • 防風:1.5 錢
  • 浙苓皮:4 錢
  • 通草:1.5 錢(切成細絲)

次診,一劑而汗出津津,頭身痛減,惡寒亦除。二劑而濕開熱透,咳痰不爽,脈轉滑搏,神識模糊,狀若昏蒙。此由濕熱鬱蒸過極,挾痰而上蒙清竅,俗稱濕蒙是也。急急導濕泄熱,豁痰開蒙為要,辛蘆白通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第二次看診時,吃了第一劑藥後出汗津津,頭身疼痛減輕,畏寒也消除了。第二劑藥後,濕氣散開,熱氣透發,咳痰不順暢,脈搏轉變為滑動有力,神志模糊,像昏沉一樣。這是因為濕熱鬱積過於嚴重,挾帶著痰液上蒙清竅,俗稱濕蒙。急需導濕泄熱、豁痰開蒙,辛蘆白通湯可以治療。

次方,光杏仁(三錢),竹瀝半夏(三錢),白芥子(七分),杜藿梗(二錢),生苡仁(三錢),鮮石菖蒲(一錢,剪碎,沖),廣皮紅(一錢),帶皮苓(三錢)

白話文:

第二次方劑:

  • 杏仁(3 錢)
  • 竹瀝半夏(3 錢)
  • 白芥子(7 分)
  • 杜藿梗(2 錢)
  • 生苡仁(3 錢)
  • 鮮石菖蒲(1 錢,剪碎,沖服)
  • 廣皮紅(1 錢)
  • 帶皮茯苓(3 錢)

先用水蘆筍一兩、北細辛五分、燈心五分煎湯代水。

白話文:

先用一兩水蘆筍、五分北細辛和五分燈心煎湯,代替水服用。

三診,一劑而咳吐稠痰數口,濕蒙即開,神識清醒,大便轉閉,溺亦黃熱,腹中脹滿,口淡微苦,舌苔轉黃,脈右滑數。此濕阻氣滯,夾有痰食錯雜其間也。治以味辛質滑,流行氣機,氣機一開,則大便自解,溺亦暢利,而濕熱積滯,均從二便排泄矣。

白話文:

診察三次後,服藥一次,咳吐出大量濃稠痰液,頭腦昏沉狀態立即消除,神志清醒,大便轉為不暢,小便濃黃熱燙,腹脹脹滿,口中微苦,舌苔變黃,脈搏右邊滑數。這是濕氣阻滯氣機,夾雜痰液和食物殘渣。治療的方法是使用辛味滑潤的藥物,疏通氣機,氣機一旦疏通,大便自然暢通,小便也變得通暢,而濕熱積滯會通過大便和小便排出。

三方,白蔻仁(三分),拌搗括蔞仁(五錢),炒蔞皮(三錢),干薤白(錢半,白酒洗,搗),春砂仁(三分),拌搗郁李淨仁(三錢),小枳實(錢半),扣青皮(三顆,磨汁,沖)

白話文:

三種藥材組合:

  • 白蔻仁(3分)
  • 加入搗碎的括蔞仁(5錢)
  • 炒過的括蔞皮(3錢)
  • 用白酒洗過的幹薤白(1.5錢,搗碎)
  • 春砂仁(3分)
  • 與搗碎的郁李仁(3錢)混合
  • 小枳實(1.5錢)
  • 去核的青皮(3個,磨成汁,沖入)

四診,連服兩劑,大便陸續而通,先則黃白相兼,繼則色如紅醬,終則老黃,臭穢異常,腹脹頓除,小便漸利,惟口淡胃鈍,精神疲倦,脈搏滑數轉軟,舌黃亦退。治以調中健胃,振其精神以善後。

白話文:

在「四診」後,病人服用了兩劑藥,大便開始通暢,一開始是黃白色相間,接著變成紅醬色,最後變成暗黃色,且臭味異常。病人腹脹的症狀立刻消除,小便也逐漸通暢。但是,病人的口淡無味,胃口不好,精神疲倦,脈搏從滑數轉為軟弱,舌苔也變淡了。治療方法是調理脾胃,恢復精神。

四方,赤苓(二錢),豬苓(錢半),澤瀉(錢半),廣皮(錢半),生苡仁(四錢),黃草斛(二錢),鮮荷葉(一錢),拌炒生穀芽(三錢)

白話文:

配方:

  • 赤苓 2 錢
  • 豬苓 1.5 錢
  • 澤瀉 1.5 錢
  • 廣皮 1.5 錢
  • 生苡仁 4 錢
  • 黃草斛 2 錢
  • 鮮荷葉 1 錢
  • 拌炒生穀芽 3 錢

效果,二三劑後胃氣漸開,能飲稀粥,精神亦振,多言不倦。後用黃草川斛三錢,金橘餔兩枚,煎湯代茶,調理及旬而愈。

白話文:

療效: 二、三劑藥後,胃氣逐漸恢復,能喝稀粥,精神也振奮起來,話說得滔滔不絕。後來使用黃草川斛三錢,金橘丸兩枚,煎湯代替茶水,調養十日後痊癒。

廉按:濕兼寒熱二者而咸,或偏寒,或偏熱,不得以陰邪二字括之。觀天地之濕,發於夏月,是火蒸水而濕乃發,故濕之中人,有濕挾寒之證,有濕挾熱之證,有寒閉於外熱鬱於內之證。此案濕溫兼寒,寒中有濕,濕中有熱,較之上列三證,尤為糾纏難愈。案中前後四方,雖不出苦辛淡法,而佐溫佐涼恰如其分,可為此證之適當療法。

白話文:

廉明指出:濕邪既兼有寒熱兩種性質,有時偏寒,有時偏熱,不能單用「陰邪」二字概括。觀察自然界中的濕氣,發生在夏天,這是因為火熱蒸發了水汽而產生的濕邪。因此,濕邪侵入人體後,會出現濕熱並存、濕寒並存、寒氣閉於體表而熱氣鬱結於體內的證狀。此患者的濕溫夾雜寒氣,寒氣中有濕,濕氣中有熱,比上述三種證狀更加複雜難癒。儘管治療過程中始終採用了苦、辛、淡的藥方,但適當佐以溫熱或涼性藥物,可作為此證狀的適當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