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61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61)

1. 濕溫案(內科)

葉鑑清(住上海)

病者,唐左,年廿四歲,蘇州人,住新北門虹橋。

病名,濕溫。

原因,內蘊濕滯,新感時令之溫氣而發。

白話文:

患者是唐左,二十四歲,蘇州人,住在新北門虹橋。

病症是濕溫。

病因是體內有濕氣停滯,新近又感染了季節性的溫熱之氣而發病。

證候,始而形寒,近則無寒但熱,熱勢早晨較淡,下午暮分則甚,甚則神昏讝語,胸痞嘔惡,渴不喜飲,味甜胃困,頻咳稠痰,耳襲自汗,溺赤便溏,晶㾦稠布,色尚潤澤,濕溫釀蒸腸胃,已逾兩候,既未化火,亦未劫津。

白話文:

症狀:

一開始身體發冷,最近沒有寒意但發熱,熱度在早晨較輕微,下午和傍晚最嚴重。

嚴重時:

神志昏迷、說胡話,胸部悶脹、噁心嘔吐,乾渴但不想喝水,口甜胃部不適,頻繁咳嗽、痰液稠粘,耳朵發熱、自發出汗,小便變紅、大便稀溏,舌苔厚膩,顏色仍然濕潤。

病因:

體內的濕熱之氣在腸胃中釀成,時間已超過兩天,既沒有化成火熱之邪,也沒有耗傷體液。

診斷,舌邊尖淡紅,根苔黃厚,脈右濡滑數,左弦數,體溫一百零兩度半。邪勢正在奮興,且黏膩不易速化,故表有㾦汗之宣達,里有溲便之排泄,表裡宣通,何以寒熱胸痞讝語並不見退,因濕熱為黏膩之邪,其來也漸,其去也遲,再挾痰邪,交相釀蒸,舌苔黃厚,可見腸胃伏邪之盛,淹纏時日,在所不免,但求不至昏陷,幸甚。

白話文:

檢查發現,舌頭兩側和舌尖顏色淡紅,舌根苔黃而厚,脈象右手濡滑有力,左手略帶弦緊有力,體溫達到一百零二點五度。邪氣正在活躍,並且黏膩而難以迅速消除,所以身體表面有出汗的現象,腸道裡也有排便排尿的反應。表裡通暢,為什麼發熱、胸悶、胡言亂語的症狀卻不見好轉呢?這是因為濕熱是黏膩的邪氣,它來得緩慢,去得也慢,而且還伴有痰濕,互相影響,形成熱蒸。舌苔黃厚,說明腸胃中的邪氣很盛,拖延的時間難免很長。現在的希望只是不要昏迷,那就萬幸了。

療法,既不能表,又不能下,惟有宣泄清化,故用豆卷、黃芩清宣濕熱為君,二陳去甘草之甜膩,加貝母取意半貝,合竹茹、枳殼,即溫膽湯以枳實易枳殼,取其寬胸利氣為臣,余如鬱金、通草、佩蘭、米仁,無非通氣滲濕利小便,為佐使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:

由於既不能發汗,也不能瀉下,因此只能宣發清化,所以使用豆卷(豆豉)、黃芩來清宣濕熱,作為君藥。二陳湯去掉甘草的甜膩,加入貝母取其一半的量,再配伍竹茹、枳殼,就是溫膽湯。以枳實代替枳殼,取其寬胸利氣的作用,作為臣藥。其他如鬱金、通草、佩蘭、米仁等,都是通氣、滲濕、利小便的藥物,作為佐使藥。

處方,大豆卷(三錢),法半夏(錢半),新會皮(一錢),生竹茹(錢半),生苡仁(三錢),淡黃芩(錢半),赤茯苓(四錢),廣鬱金(錢半,生打),生枳殼(錢半),佩蘭葉(錢半),象貝母(四錢),方通草(一錢)

白話文:

大豆卷三錢,半夏一錢半,新會皮一錢,生竹茹一錢半,生苡仁三錢,淡黃芩一錢半,赤茯苓四錢,廣鬱金一錢半(生打),生枳殼一錢半,蘭葉一錢半,象貝母四錢,方通草一錢。

次診,下午熱甚,狀若陰虛,濕溫之的症也。熱邪熏灼故口渴,濕邪黏膩故不喜多飲,濕閉清陽則胸痞,熱邪阻胃則泛嘔,浮溢於表,蒸熱㾦汗,擾及包絡,神昏讝語,上蔽清竅,耳聾頭重,下注二便,溺赤便溏,無形濕熱夾有形痰邪,交相蘊蒸,更難分化,脈右部濡滑,左弦數,體溫一百零兩度半,舌苔黃膩根厚,胃困口甜。病情淹纏,前案早已齒及,所慮者內傳生變,不得不豫為防護。治再宣暢氣機,清化濕熱痰邪。

白話文:

第二次看診,下午時分,發燒厲害,症狀像是陰虛,是濕溫的典型症狀。熱邪燻灼,所以口渴;濕邪黏膩,所以不喜歡多喝水;濕邪阻滯陽氣,所以胸悶;熱邪阻滯胃,所以反胃;濕熱浮溢於體表,蒸發出熱汗,擾亂心包和胃,出現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;濕熱上擾清竅,導致耳聾頭重;濕熱下注二便,尿液發紅、大便溏瀉。病情複雜纏綿,上次看診時已經說過,擔心的是內部情況發生變化,必須提前預防。治療方法是再次疏通氣機,清化濕熱痰邪。

次方,清水豆卷(三錢),法半夏(錢半),赤茯苓(四錢),生竹茹(二錢),淨連翹(三錢),淡黃芩(錢半),象貝母(四錢),廣陳皮(錢半),生枳殼(錢半),梗通草(一錢),建蘭葉(四片,洗)

白話文:

(方劑名稱)

  • 清水豆卷:3錢
  • 炮製半夏:1.5錢
  • 赤茯苓:4錢
  • 生竹茹:2錢
  • 洗淨連翹:3錢
  • 淡黃芩:1.5錢
  • 象貝母:4錢
  • 廣陳皮:1.5錢
  • 生枳殼:1.5錢
  • 梗通草:1錢
  • 建蘭葉(洗淨):4片

三診,熱勢較輕,大便溏,溲熱赤,泛嘔口甜較和,脘宇稍寬,神識亦清,脈來數象較靜,右濡細,左弦細,是日體溫一百零一度半,舌淡黃根膩,腸胃之濕熱尚盛,恐鬱蒸之寒熱,正方興未文。治再燥濕清熱,雙管齊下,或可不致昏陷,宗吳氏三仁湯加減法。

白話文:

在第三次診察時,熱勢較輕。大便溏軟,小便熱而發紅,有時想嘔吐但嘔吐物較為清淡,胃部稍有舒展感,神智也清醒許多,脈象數而較平穩,右手脈細而濡潤,左手脈細而弦緊。當天體溫為 101.5 度,舌苔淡黃色且舌根有黏膩感。腸胃濕熱依然嚴重,擔心是寒熱鬱結而起,病情仍在發展中。治療方法仍需同時燥濕、清熱、對症下藥,或許可以避免昏迷的情況發生。因此採用宗海吳氏「三仁湯」加減法。

三方,白杏仁(三錢,勿研),生、熟苡仁(各三錢),法半夏(錢半),淡竹葉(錢半),通草(一錢),白蔻仁(五分,略打,後下),制川樸(八分),象貝母(四錢),陳皮(錢半),建蘭葉(四片)

白話文:

三方

  • 白杏仁(15克,不研磨)
  • 生苡仁、熟苡仁(各15克)
  • 法半夏(7.5克)
  • 淡竹葉(7.5克)
  • 通草(5克)
  • 白蔻仁(2.5克,略微搗碎,最後加入)
  • 制川樸(4克)
  • 象貝母(20克)
  • 陳皮(7.5克)
  • 建蘭葉(4片)

四診,舌苔較化,體溫一百零一度三分,便溏已止,熱勢入暮較甚,晶㾦隨汗出沒,熱甚時仍胸膈煩悶,略有讝語,頭重耳聾,咳痰漾漾欲泛,口味轉淡,渴不喜飲。濕溫已十八日,矇蔽清竅,流連腸胃,無速愈之法。用藥偏燥,恐化火傷津,偏清又恐助濕遏邪,治再清化,病勢不進,就是退機。

白話文:

四診

舌苔較厚,體溫 40.6 度,腹瀉已經停止,傍晚時發熱加重,汗液中帶有水泡,發熱嚴重時仍然胸悶心煩,說話不清,頭重耳鳴,咳嗽有痰,喉嚨癢,口味變淡,口渴但不想喝水。濕熱已持續 18 天,困擾頭腦,滯留腸胃,很難快速好轉。使用太乾燥的藥物,會導致火氣傷津液;使用太清熱的藥物,又會助濕阻邪。如果繼續用清熱藥物,病情不會好轉,就會錯過退熱的時機。

四方,制川樸(八分),法半夏(錢半),陳皮(錢半),冬桑葉(錢半),生苡仁(四錢),淡黃芩(錢半),赤茯苓(四錢),象貝(四錢),生竹茹、葉(各錢半),生枳殼(錢半)

白話文:

四方(即四君子湯)組成:

  • 川樸:8 分
  • 法半夏:0.5 錢
  • 陳皮:0.5 錢
  • 冬桑葉:0.5 錢
  • 生苡仁:4 錢
  • 淡黃芩:0.5 錢
  • 赤茯苓:4 錢
  • 象貝:4 錢
  • 生竹茹:0.5 錢
  • 生竹葉:0.5 錢
  • 生枳殼:0.5 錢

五診,濕為黏膩之邪,熱乃無形之氣,熱為濕遏,濕被熱蒸,鬱伏腸胃,釀成濕溫,其為病也,必淹纏不休。今熱勢較淡,諸恙亦有減無增,惟胃困口淡,渴飲而不多,舌苔黃膩,中根又布灰滑,蘊伏之邪,層出不盡,脈數而不揚,體溫一百零一度。三候之期,就在明日,恐熱勢未必能和解也,守原意出入之。

白話文:

在中醫「五診」中,濕邪會讓人黏膩不適,而熱邪是一種無形的氣。熱邪會阻礙濕邪的排出,濕邪被熱氣蒸發,聚集在腸胃中,形成濕溫。這種病症會讓人一直發作,難以痊癒。

現在病人的熱症減輕了,其他症狀也有所好轉。但是,病人的胃口不好,口淡,雖然口渴但喝不多水,舌苔呈黃膩狀,舌根還有灰白的滑苔。這些症狀說明體內潛伏的病邪層出不窮。病人的脈搏快但無力,體溫為 101 度。

三天的觀察期馬上就要到期了,我們擔心熱症不一定能完全消除。因此,我們將按照原來的治療方案,繼續調整藥物。

五方,制川樸(八分),法半夏(錢半),陳皮(錢半),枳殼(錢半),梗通草(一錢),淡黃芩(錢半),象貝母(四錢),生竹茹、葉(各錢半),生、熟苡仁(各三錢),澤瀉(錢半)

白話文:

五方制川樸六、法半夏三、陳皮三、枳殼三、梗通草一、淡黃芩三、象貝母六、生竹茹三、葉三、生苡仁五、熟苡仁五、澤瀉三

六診,今晨熱勢已退,至午後又凜寒發熱,熱勢頗壯,舌苔灰轉深黃,口淡渴喜熱飲,溲熱色赤,煩悶嘔吐亦甚,所幸讝語不作,脈右滑數,左弦數,體溫一百零三度。濕熱深重,腸胃接近膜原,得能轉瘧則松。

白話文:

六種診察方法中,今早發熱的症狀已經減退,但到下午又開始發冷發熱,發熱的症狀比較嚴重。舌苔從灰色轉為深黃色,口乾舌燥,喜歡喝熱水,小便少且顏色發紅,煩躁嘔吐的症狀也加重了。值得慶幸的是,沒有出現胡言亂語的現象。脈象:右手脈搏滑數,左手脈搏弦數。體溫為 103 度。濕熱之氣很重,腸胃接近腹膜的部位。如果能夠轉成瘧疾,病情就會緩解。

六方,淡黃芩(錢半,酒炒),法半夏(錢半),赤苓(四錢),生竹茹、葉(各錢半),焦山梔(二錢),清水豆卷(三錢),象貝母(四錢),陳皮(錢半),炒枳實(錢半),通草(一錢)

白話文:

配方:

  • 淡黃芩(0.5 錢,用酒炒過)
  • 法半夏(0.5 錢)
  • 赤苓(4 錢)
  • 生竹茹、生葉(各 0.5 錢)
  • 焦山梔(2 錢)
  • 清水豆卷(3 錢)
  • 象貝母(4 錢)
  • 陳皮(0.5 錢)
  • 炒枳實(0.5 錢)
  • 通草(1 錢)

七診,昨夜得暢汗,熱勢解淨,旋即安寐。今晨大便頗爽,胃納亦展,惟午後寒熱又來,煩悶嘔吐渴飲等,隨寒熱接踵而至,脈來數象,右部較甚,體溫一百零三度,舌苔深黃。濕從熱化,轉瘧之象已著,前賢王孟英先生論黃連溫膽湯治濕熱瘧疾最宜,今謹遵之。

白話文:

經過七天的治療,昨晚出汗暢快,身體發熱的症狀基本消失,很快便入睡了。今早大便通暢,胃口也變好了。但下午的時候,發寒發熱的症狀又回來了,還伴有心煩、嘔吐、口渴等症狀,這些症狀隨著發寒發熱交替出現。脈象數而有力,右手脈較左手脈更加明顯。體溫升高至 103 度,舌苔發黃。濕氣被熱氣轉化,瘧疾的症狀已經顯現。前輩醫家王孟英認為,用黃連溫膽湯治療濕熱瘧疾最為適宜。現在我謹遵其法。

七方,上川連(七分,酒炒),赤苓(四錢),生竹茹、葉(各二錢),生甘草(四分),生苡仁(四錢),製半夏(錢半),陳皮(一錢),生枳實(錢半),象貝母(四錢),通草(一錢),陰陽水煎藥,服一劑。

白話文:

七方

上等川連(七分,用酒炒)

赤茯苓(四錢)

生竹茹、生竹葉(各二錢)

生甘草(四分)

生苡仁(四錢)

製半夏(一錢五分)

陳皮(一錢)

生枳實(一錢五分)

象貝母(四錢)

通草(一錢)

用陰陽水煎煮藥物,服用一劑。

八診,寒熱如瘧,熱重於寒,舌苔較化,耳聾漸亮,口淡干膩,晶㾦尚隨汗外布,濕熱黏膩,所以淹纏,脈來濡數,體溫一百零二。治再和解。

白話文:

八種診斷方法中,寒熱交替像瘧疾,但熱度比寒氣重,舌苔化得比較多,耳鳴逐漸減輕,口裡淡而乾燥黏膩,汗液還會伴隨發熱排出體外,濕熱黏膩,所以纏綿難愈,脈搏濡軟而數,體溫 102 度。繼續使用和解法治療。

八方,香青蒿(錢半),製半夏(錢半),青、陳皮(各一錢),生枳實(錢半),肥知母(錢半),川黃連(七分,酒炒),赤苓(四錢),生竹茹(二錢),象貝(四錢),草果仁(八分,同炒),陰陽水煎藥,服二劑。

白話文:

所有材料加起來等於八份:

  • 香青蒿:0.5 錢
  • 製半夏:0.5 錢
  • 青陳皮:各 1 錢
  • 生枳實:0.5 錢
  • 肥知母:0.5 錢
  • 川黃連(用酒炒過):7 分
  • 赤苓:4 錢
  • 生竹茹:2 錢
  • 象貝:4 錢
  • 草果仁(與川黃連一起炒過):8 分

將所有材料放入藥鍋中,加入陰陽水(一半冷水,一半熱水)煎煮,分兩次服下。

九診,瘧勢已輕,大便通暢,胃納亦展,濕熱逐漸退化,舌苔尚黃,脈來濡數,體溫一百零三度。治再用清宣泄。

白話文:

九次診脈後,瘧疾症狀已經減輕,大便暢通,胃口也變好了,濕熱逐漸消退。舌苔仍然發黃,脈象濡數,體溫 39.4 度。治療方法繼續採用清熱利濕的方法。

九方,香青蒿(一錢),法半夏(錢半),陳皮(一錢),草果仁(七分),生竹茹(二錢),淡黃芩(錢半),柔白薇(一錢),赤苓(四錢),肥知母(錢半,同炒),象貝(四錢),陰陽水煎藥,服二劑。

白話文:

藥方:

  • 香青蒿 1 錢
  • 法半夏 0.5 錢
  • 陳皮 1 錢
  • 草果仁 7 分
  • 生竹茹 2 錢
  • 淡黃芩 0.5 錢
  • 柔白薇 1 錢
  • 赤苓 4 錢
  • 肥知母 0.5 錢(與上述藥材一同炒製)
  • 象貝 4 錢

用法:

  • 將藥材加水煎服,服用兩劑。

十診,昨午後微有寒熱,經一時余即汗解,口淡,舌根薄黃,邪勢日退,正傷未復,脈數已和,來往濡軟無力,穀食增旺,大便亦暢。治再和胃,以化餘邪。

白話文:

十診

昨天午後有輕微發燒,過了一個多小時後就出汗退燒了。口乾,舌根略帶黃色。邪氣已逐漸消退,但正氣尚未恢復,脈搏較快但已平穩,往來濡軟無力。食慾增加,大便也暢通。

治法

繼續調理胃氣,以化解殘餘的邪氣。

十方,川石斛(三錢),赤苓(四錢),陳皮(一錢),水炒竹茹(錢半),通草(一錢),法半夏(錢半),川貝母(二錢,去心),生穀芽(四錢),飯湯炒苡仁(四錢),燈心(三紮)

白話文:

十方

  • 川石斛:3錢
  • 赤苓:4錢
  • 陳皮:1錢
  • 水炒竹茹:1.5錢
  • 通草:1錢
  • 法半夏(炮製過的半夏):1.5錢
  • 川貝母(去心):2錢
  • 生穀芽:4錢
  • 飯湯炒苡仁:4錢
  • 燈心:3束

十一診,寒熱己止,諸恙均安,惟神倦肢怠,脈來濡弱,邪雖退,正未復,性既畏藥,不妨暫停,謹慎起居飲食,壯年不難復元。治再和養。

白話文:

十一診:寒熱症狀已經消除,各種不舒服都已緩解。只不過精神疲倦肢體無力,脈象濡弱無力。邪氣雖然已經退散,但正氣尚未恢復。患者由於個性比較怕吃藥,可以暫時停藥,謹慎注意飲食和作息。對於壯年人來說,恢復健康並不困難。治療方法:再和養。

十一方,原金斛(三錢),宋半夏(錢半),炒川貝(二錢),水炒竹茹(錢半),冬瓜子(三錢),生穀芽(四錢),白茯苓(三錢),陳皮(一錢),通草(一錢),紅棗(三枚)

效果,服三劑痊愈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有 11 種藥材,包括:

  • 金斛:3 錢
  • 宋半夏:0.5 錢
  • 炒川貝:2 錢
  • 水炒竹茹:0.5 錢
  • 冬瓜子:3 錢
  • 生穀芽:4 錢
  • 白茯苓:3 錢
  • 陳皮:1 錢
  • 通草:1 錢
  • 紅棗:3 枚

廉按:東南地氣卑濕,天時溫暖,真傷寒證極少,除風溫證外,最多濕溫之證。此案濕滯熱鬱,久蘊釀痰,痰濕熱阻滯三焦。治以開上疏中導下分消法為正治,方亦宗此立法,看似常用藥品,卻非老手不辦。

白話文:

廉先生指出: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,氣候溫暖,真正的傷寒證很少見。除了風溫證以外,濕熱證最多。這個案例中,濕氣停滯,熱氣鬱結,長期積聚形成痰液,痰濕熱阻礙三焦。治療的正道是採用疏通上焦,調解中焦,通利下焦,分步消散痰濕熱的辦法。這個方劑也遵從這個原則,雖然看似常用的藥品,但不是老練的醫生辦不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