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57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57)

1. 傷寒誤遏案(內科)

李伯鴻(住汕頭仁安里)

病者,俞金寶,年三十餘,政界,住汕頭。

病名,傷寒誤遏。

原因,旅行遇雨,感冒發熱,中醫誤用白虎湯,以致表邪內陷,寒熱如瘧,西醫誤以金雞納霜止瘧,而病遂劇。

證侯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乾口渴,頭痛骨節痛,咳喘煩躁,小便熱赤。

診斷,左寸浮緊,右尺洪實。脈證合參,乃太陽兩傷風寒,邪從熱化,內犯肺經也。

療法,張氏沖和湯加減,以羌活治太陽肢節痛為主,副以防風驅風寒,蒼朮去風濕,芷、芎除頭痛,片芩清肺熱,木通、赤苓導赤利水,甘草緩急,解表後則治肺熱,而咳當止矣。

處方,羌活(二錢),防風(錢半),蒼朮(一錢),黃芩(錢半),白芷(錢半),川芎(一錢),木通(錢半),赤苓(六錢)

又方,葶藶(三錢),牽牛(二錢),桑白皮(四錢),地骨皮(四錢),桔梗(一錢),紫菀(三錢),蘇子(錢半),宋公夏(二錢),赤苓(六錢),天津紅(四枚)

效果,翌日汗出痛止,咳仍未除,服後治肺方三劑而愈。

廉按:潔古九味羌活湯,本治風寒濕鬱而化熱之正方,今因表邪正盛,反被涼遏誤截,致邪內陷而化熱,酌選此方加減,用得愜當。後方用錢氏葶藶丸、瀉白散法加味,亦有力量,非疲藥塞責者可比。

白話文:

患者是俞金寶,大約三十歲,從事政界工作,住在汕頭。

病情是因為傷寒治療失當。

病因是他於旅行途中遭遇大雨,受寒發燒,後來中醫誤用了白虎湯,導致身體表面的邪氣侵入內部,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交錯症狀,西醫再誤以為是瘧疾,使用金雞納霜來治療,結果病情反而加重。

病症表現為持續感覺寒冷,畏風,發熱,鼻子乾燥,口渴,頭痛,全身骨骼關節疼痛,咳嗽呼吸困難,心情煩躁,小便呈現深紅色。

診斷結果,左手脈象浮緊,右手脈象洪實。結合脈象和病症判斷,這是因為風寒同時侵襲了太陽經絡,邪氣轉化為熱,並影響到肺部。

治療方法,採用張氏沖和湯稍作調整,主要用羌活來對付太陽經絡的肢體疼痛,輔以防風驅除風寒,蒼朮消除風濕,白芷和川芎減輕頭痛,黃芩清肺熱,木通和赤苓幫助排尿,甘草緩解急躁,先解表再治肺熱,咳嗽應會停止。

開出的藥方包括羌活(二錢),防風(錢半),蒼朮(一錢),黃芩(錢半),白芷(錢半),川芎(一錢),木通(錢半),赤苓(六錢)。

另一個藥方為葶藶(三錢),牽牛(二錢),桑白皮(四錢),地骨皮(四錢),桔梗(一錢),紫菀(三錢),蘇子(錢半),宋公夏(二錢),赤苓(六錢),天津紅(四枚)。

效果方面,隔天患者汗出痛止,但咳嗽仍未完全消失,服用後方治療肺部的藥方三劑後,病情全癒。

廉按:潔古九味羌活湯,本來就是治療風寒濕鬱化熱的正統藥方,現在由於表邪正盛,反而被涼遏誤截,導致邪氣內陷轉化為熱,選擇這個藥方稍作調整,使用得恰當。後面的藥方使用錢氏葶藶丸和瀉白散的配方加味,也有很好的效果,遠勝過那些敷衍了事的藥物。

2. 傷寒熱厥案(內科)

鄭震竺(住汕頭和安街)

病者,陳永吉,年十八,住汕頭。

病名,傷寒熱厥。

原因,初夏勤勞過度,伏熱體痠,勉從苦力運動,意欲因出汗而免藥,至晚遂發頭痛。醫用石膏、生地、麥冬之類,越三日而病劇。

證候,手足厥冷,不省人事,耳若無聞,頭不著枕,面色及唇皆白,惟指甲紅活。

診斷,脈左右俱伏,切診已無可考,寒熱從何分別,況證屬危急,熱藥非可輕試。即囑其兄取冷水一大杯,扶之令飲,一服而盡。遂知其口渴伏熱,熱深厥深,誤服陰凝之品,遏熱之所致也。

療法,達郁通陽,泄熱宣痞,方用柴胡疏其木鬱,芍藥通其陰結,甘草和其中氣,枳實泄其痞塞,加木通宣其伏熱,紅花行血脈之瘀,黃芩清三焦之火,內解外達,血脈暢行,陽氣舒暢,而熱厥自愈矣。

處方,川柴胡(錢半),杭白芍(四錢),粉甘草(八分),炒枳實(二錢),漢木通(錢半),蘇黃芩(二錢),藏紅花(七分)

效果,一劑知,二劑已,靜養三日,而能如常作事矣。

廉按:寒厥用四逆湯,熱厥用四逆散,研究傷寒論者皆知之,所難者辨證耳,一經藥誤,壽可立傾。前哲成無己、喻嘉言、陸定圃輩,多所發明,爰為節述其說。成氏曰:凡厥若始得之,手足便厥而不溫者,是陰經受邪,陽氣不足,可用四逆湯;若手足自熱而至溫,從四逆而至厥者,傳經之邪也,四逆散主之。

喻氏曰:凡傷寒病初得發熱,煎熬津液,鼻乾口渴便秘,漸至發厥者,不問而知為熱也,若陽證忽變陰厥者,萬中無一,從古至今無一也。蓋陰厥得之陰證,一起便直中真陰經,唇青面白,遍體冷汗,便利不渴,身倦多睡,醒則人事了了,與傷寒傳經之熱邪,轉入轉深,人事昏惑者,萬萬不同也。陸氏曰:厥有陰陽二證。

李士村謂陰厥脈沉弱、指甲青而冷,陽厥脈沉滑、指甲紅而溫。余謂陰證似陽,來可以脈沉弱、指甲青冷為憑。凡證見煩躁欲裸形,或欲坐臥泥水中,舌苔淡黃,口燥齒浮,面赤如微酣,或兩顴淺紅,遊移不定,言語無力,納少胸悶,渴欲飲水,或咽喉痛而索水至前復不能飲,肌表雖大熱而重按則不熱,或反覺冷,或身熱反欲得衣,且兩足必冷,小便清白,下利清穀,脈沉細或浮數,按之欲散,亦有浮大滿指,而按之則必無力,是宜溫熱之劑,藥須涼服,從其類以求之也。似此辨別,至為精審,學者宜細觀之。

白話文:

[案例: 傷寒熱厥 (內科)]

患者陳永吉,18歲,居住於汕頭。

病症: 傷寒熱厥。

病因: 初夏時節過度勞累,身體痠痛潛伏熱氣,勉強進行體力勞動,希望藉由出汗來避免吃藥,到了晚上就開始頭痛。醫生使用石膏、生地、麥冬等藥物治療,但三天後病情加劇。

症狀: 手腳冰冷,意識不清,耳朵聽不到聲音,頭部無法枕着枕頭,臉色和嘴脣都呈現白色,只有指甲還保持紅潤。

診斷: 脈象兩邊都顯得隱伏,通過脈診已經難以判斷具體狀況,寒熱如何區分更是困難,況且病情危急,熱性藥物不可輕易嘗試。於是囑咐他的哥哥準備一大杯冷水,扶着他讓他喝下去,他一口氣全喝完。這讓我們知道他口渴是因爲體內潛伏的熱氣,熱氣越深厥症越嚴重,誤服寒性藥物,導致熱氣被抑制。

治療方法: 解除鬱結,通暢陽氣,泄出體內的熱氣,宣導痞滯,使用柴胡疏解肝鬱,芍藥通開陰結,甘草調和中氣,枳實泄出痞塞,加入木通宣導潛伏的熱氣,紅花推動血脈中的瘀血,黃芩清除三焦的火氣,內解外達,血脈流暢,陽氣得以舒暢,熱厥自然就能痊癒。

處方: 川柴胡(錢半),杭白芍(四錢),粉甘草(八分),炒枳實(二錢),漢木通(錢半),蘇黃芩(二錢),藏紅花(七分)

療效: 服用一劑後情況好轉,第二劑後病情已經緩解,靜養三日後,他已經能夠像往常一樣做事了。

廉按: 對於寒厥,我們使用四逆湯,對於熱厥,則使用四逆散,研究《傷寒論》的人都瞭解這一點,最難的是辨別症狀,一旦用藥錯誤,生命可能立即受到威脅。前輩成無己、喻嘉言、陸定圃等人對此多有發明,現將他們的觀點節選如下。成無己說:所有厥症,如果一開始手腳就冰涼不暖,這是陰經受邪,陽氣不足,可用四逆湯;如果手腳原本溫暖,然後才變得冰冷,這是傳經之邪,應使用四逆散。

喻嘉言說:所有傷寒病初起發熱,煎熬津液,導致鼻幹口渴、便祕,逐漸發展到厥症,不用問就知道是熱症,如果陽症突然變成陰厥,萬中無一,從古至今沒有這樣的情況。因爲陰厥是由陰症引起的,一開始就直接影響到真陰經,表現爲脣色青紫、面色蒼白、全身冷汗、腹瀉不渴、身體疲倦、多睡,醒來時神志清醒,與傷寒傳經的熱邪,進入越深,神志越混亂的情況完全不同。陸定圃說:厥症有陰陽兩種。

李士村認爲,陰厥的脈象沉弱,指甲青紫且冰冷,陽厥的脈象沉滑,指甲紅潤且溫暖。我認爲,陰症看似陽症,可以通過脈象沉弱、指甲青冷來判斷。凡是出現煩躁欲裸形,或者想要坐在泥水中,舌苔淡黃,口乾齒浮,面色微紅如醉酒,或者兩顴淺紅,遊移不定,言語無力,食慾減少,胸悶,口渴想喝水,或者咽喉痛但送到面前又無法飲水,皮膚表面雖然感覺很熱但重按則不熱,甚至感覺冷,或者身體發熱反而想穿衣服,而且雙腳一定冰冷,小便清白,下利清谷,脈象沉細或浮數,按之慾散,也可能浮大滿指,但按之則必無力,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熱藥物,藥物須涼服,從其性質尋找治療方法。這種辨別方法非常精準,學者應該仔細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