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57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57)
1. 冒濕案(內科)
毛鳳岡(住常州)
病者,毛子培,年三十一歲,住漕橋。
病名,冒濕。
原因,初夏淫雨纏綿,晴後濕氣上蒸,晨起冒霧而行,遂感其氣而發病。
證候,頭重如裹,身熱無汗,遍體不舒,四肢倦懈。
白話文:
毛鳳岡(住常州)
**患者:**毛子培,三十一歲,住在漕橋。
**病名:**冒濕。
**病因:**初夏時節雨水連綿不斷,雨後天氣放晴,濕氣蒸發上來,患者早上在霧氣中行走,吸入濕氣而發病。
**症狀:**頭部沉重如被包裹,身體發熱但不出汗,全身不舒服,四肢乏力倦怠。
診斷,脈右浮緩而軟,左微弦而滯,舌苔薄白而滑。此濕氣蒙於皮毛,而未傳經入里,汪訒庵所謂輕則為冒也。
白話文:
診斷:
- 右手的脈象浮起、緩和而柔軟。
- 左手的脈象稍有弦狀、感覺遲滯。
- 舌頭上有薄而白色的苔,且表面光滑。
解釋:
這表示濕氣停留在皮膚表面,還未深入經絡和臟腑。汪訒庵形容這種情況為「輕則為冒」,也就是風寒濕邪輕微入侵導致的感冒症狀。
療法,宣疏表濕為首要,故以蘇、藿、苓皮為君,辛散芳淡以取微汗,蘭、竹、青箬為臣,清芬淡泄以化濕,佐以桂枝木微辛而淡,達其肢體,使以蔻殼,助茯苓以皮達皮也。
白話文:
治療法:
首要任務是疏散表面的濕氣,因此使用蘇葉、藿香和茯苓皮作為主藥。它們辛散芳香,可以微微出汗。蘭草、竹葉和青箬為輔藥,清香淡雅,可以化濕。桂枝木性味微辛淡,可以通過身體經絡傳達藥效。使用蔻殼幫助茯苓通過皮膚發揮作用。
處方,紫蘇葉(一錢),佩蘭葉(錢半),淡竹葉(錢半),青箬葉(錢半),白蔻殼(八分),藿香葉(錢半),先用浙苓皮(八錢),桂枝術(八分),煎湯代水。
白話文:
藥方:
- 紫蘇葉:1 錢
- 佩蘭葉:1.5 錢
- 淡竹葉:1.5 錢
- 青箬葉:1.5 錢
- 白蔻殼:0.8 錢
- 藿香葉:1.5 錢
煎煮方法:
- 先將浙苓皮 (8 錢) 和桂枝術 (0.8 錢) 煎煮取湯。
- 再將上述藥材 (紫蘇葉等) 加入煎煮好的湯液中。
次診,一劑而微微汗出,頭重肢懈均除,二劑而身熱退,遍體舒。惟胸中略痞,口淡胃鈍,兼吐稀痰,溺亦短少,脈左弦象雖退,右尚緩滯,舌苔白轉微黃。治以辛通淡滲,二陳合四苓湯加減。
白話文:
第二次看診時,服用一劑藥後微微出汗,頭重肢倦的症狀都消失了。服用第二劑藥後,身體發熱退散,全身舒暢。
但仍然有胸口略微脹悶,口淡胃口不佳,同時吐出稀薄的痰,小便量少。脈象上,左手的弦脈症狀已經減輕,但右手的脈搏仍然緩慢遲鈍。舌苔由白色轉為微微泛黃。
治療方法:使用辛溫通陽、淡滲利濕的藥物,配伍二陳湯和四苓湯並加減用藥。
次方,姜半夏(錢半),浙茯苓(四錢),豬苓(錢半),杜藿梗(二錢),新會皮(錢半),生苡仁(四錢),澤瀉(錢半),炒穀芽(二錢)
效果,連服三劑,胸寬胃健,小便暢利而痊。
白話文:
當歸,半夏(五分),茯苓(兩分),豬苓(五分),杜仲梗(一分),陳皮(五分),薏苡仁(兩分),澤瀉(五分),炒麥芽(一分)
廉按:前哲倪松亭曰:治濕之道非一,當細察表裡上下,為用藥之準的。如濕氣在於皮膚者,宜用麻、桂、二術以表其汗,譬如陰晦非雨不晴也,亦有用羌、防、白芷等風藥以勝濕者,譬如清風薦爽,濕氣自消也;水濕積於胃腸肚腹腫脹者,宜用遂、戴、蕪、醜之屬以攻其下,譬如水滿溝渠,非導之不去也;寒濕在於肌肉筋骨之間,拘孿作癰,或麻木不仁者,宜用薑、附、丁、桂之屬以溫其經,譬如太陽中天,則濕自干也;濕氣在於臟腑之內,肌腠之外,微而不甚者,宜用朮、蒼、樸、夏之屬以健脾燥濕,譬如微濕,以灰摻之則濕自燥也;濕熱在於小腸膀胱,或腫或渴,或溺閉不通者,宜用二苓、車、瀉之屬以滲利之,譬如水溢溝澮,非疏通其竇不達也。學者能於斯理玩熟,則治濕之法,必中鵠矣。
此案治冒濕輕症,毋須麻、羌重劑,初方五葉、桂、苓,清穩新穎,接方二陳四苓,剛剛恰好。
白話文:
廉按:前輩倪松亭說:治療濕氣的方法不只一種,應該仔細觀察濕氣位於身體的表裡上下,作為用藥的依據。
比如濕氣在皮膚上,適合用麻黃、肉桂、白朮等藥材發汗祛濕,就像陰天不下雨不會放晴一樣;也可以用羌活、防風、白芷等辛溫祛風的藥材勝濕,就像清風吹來,濕氣自然消散了。
水濕積聚在胃腸肚腹,導致腫脹的,適合用大黃、芒硝、蕪荑、醜藥等藥材攻下濕氣,就像水溝水滿了,不疏導就不會消退。
寒濕在肌肉筋骨之間,導致拘攣、生瘡,或麻痺不靈的,適合用薑、附子、丁香、肉桂等溫熱藥材溫通經絡,就像太陽升到中天,濕氣就會自然蒸發。
濕氣在臟腑內部,皮膚肌肉之外,輕微不顯著的,適合用蒼朮、蒼耳子、厚朴、夏枯草等健脾燥濕的藥材,就像輕微的濕氣,用灰燼吸取它,濕氣就會自乾。
濕熱在小腸和膀胱,可能導致腫脹、口渴或小便不通的,適合用茯苓、車前子、大黃等藥材滲利化濕,就像水溢出溝渠,不疏通水道就不能暢通。
學者能熟練掌握這一治療原理,那治療濕氣的方法必然能夠準確有效。
2. 傷濕兼寒案(內科)
蕭琢如(住湘鄉水口山礦局)
病者,黃君,年三十餘,住本鄉。
病名,傷濕兼寒。
原因,素因體肥多濕,現因受寒而發,醫藥雜投無效,改延予診。
證候,手足遲重,遍身痠痛,口中淡,不欲食,懶言語,終日危坐。
白話文:
蕭琢如(住湘鄉水口山礦局)
病人是黃先生,年約三十多歲,住在本鄉。
病症是傷風濕兼寒。
原因是黃先生平時體型肥胖,容易濕氣重,現在又因為受寒而發病。之前用藥雜亂無章,效果不佳,於是改來找我診治。
症狀是手腳沉重,全身痠痛,口淡無味,不想吃東西,懶得說話,整天只能危坐在椅子上。
診斷,脈右緩左緊,舌苔白膩。此《金匱》所謂「濕家身煩疼,可與麻黃加朮湯」也。
療法,遵經方以表達之,使寒濕悉從微汗而解。
白話文:
_診斷:_脈象右側緩和、左側緊繃,舌苔白而黏膩。這是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「濕邪致身煩疼痛,可用麻黃加朮湯治療」。
處方,帶節麻黃(八分),川桂枝(七分),光杏仁(錢半),炙甘草(五分),杜蒼朮(一錢)
效果,連投二劑,諸證悉平而愈。
白話文:
處方:
- 帶節麻黃:八分
- 川桂枝:七分
- 光杏仁:錢半
- 炙甘草:五分
- 杜蒼朮:一錢
廉按:此為濕之屬表無汗者而設,蓋麻黃得術,雖發汗而不為多汗,朮得麻黃,行里濕而並可行表濕,止此一味加入,所謂方外之神方,法中之良法也,宜其一方即愈。
白話文:
註解:這帖方劑是針對濕邪表證無汗的患者而設。麻黃能發汗,但用法得當則發汗不會過多。麻黃能引導行藥力進入體內以祛除裡濕,同時也能祛除表濕。只加入這味藥,就是所謂「方外之神方,法中之良法」。所以,使用這個方劑後,通常很快就能痊癒。
3. 中濕夾痰案(內科)
何拯華(紹興同善局)
病者,施德培,年廿六歲,業商,住昌安門外。
病名,中濕夾痰。
原因,素有痰飲,適逢首夏乍晴乍雨,晴則炎蒸,雨則沉悶,適感其氣而猝中。
證候,初起頭眩神倦,繼即忽然昏倒,神識模糊,不省人事,痰響喉間,狀類中風。
白話文:
病人名叫施德培,二十六歲,是個商人,住在昌安門外。
他的病名叫中濕夾痰。
病因是原本就有痰飲,正好碰上初夏時節,天氣忽晴忽雨,晴天炎熱,雨天悶熱,他恰巧受了這種天氣的影響而突然生病。
症狀是起初頭暈頭昏,精神疲倦,接著突然昏倒,意識不清,神志模糊,痰聲在喉嚨中響,看起來像中風。
診斷,脈右沉小而滑,左沉細澀,舌苔滑白。此即類中門中之濕中也。由濕濁與痰飲相搏,上蒙清竅,頓致痰潮壅塞。雖云濕中,實則痰中,氣返則生,不返則危矣。
白話文:
診斷: 右脈沉細而滑,左脈沉細澀,舌苔滑白。這是濕邪入侵中焦而導致的濕濁。濕濁與痰飲相互纏結,上矇蔽了頭腦,突然導致痰液壅塞。雖然說是濕濁證,但實際上是痰濁證。氣血流暢則生,氣血不暢則危。
療法,宣竅開痰為首要,故以蘇合香丸、遠志、菖蒲為君,開其竅以解語,杏仁、栝蔞為臣,下其氣以降痰,佐以戈半夏消痰中之飲,使以皂角通上下之竅也。
白話文:
治療方法:
首先要疏通阻塞和化痰,因此以蘇合香丸、遠志、菖蒲為君藥,打開竅穴讓患者能說話;杏仁、栝蔞為臣藥,下氣化痰;佐以戈半夏化解痰中的水分,用皁角通上下竅穴。
處方,遠志肉(錢半,去心),鮮石菖蒲(一錢,搓爛,沖),戈半夏(一錢),光杏仁(三錢),皂角(五分),拌炒栝蔞仁(四錢),蘇合香丸(一顆,研細,藥湯調眼)
白話文:
藥方:
- 遠志肉(半錢,去除果核)
- 新鮮石菖蒲(一錢,搓碎,用水沖泡)
- 戈半夏(一錢)
- 杏仁(三錢)
- 皁角(五分)
- 與栝蔞仁拌炒(四錢)
- 蘇合香丸(一顆,研磨成粉,用藥湯送服)
次診,一劑而咯痰出聲,二劑而神醒能語。惟神倦嗜臥,頭目眩暈,脈右沉緩兼滑,左微弦,此濕困脾陽而痰作眩暈也。治以豁痰定暈,仿東垣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。
白話文:
第二次看診,一副藥後痰液咳出且發出聲音,兩副藥後意識清醒能夠說話。只是精神疲倦嗜睡,頭暈目眩,脈象右側沉緩兼滑,左側稍弦,這是寒濕困擾脾胃陽氣,導致痰濁上擾而頭暈目眩。治療方法是化痰止暈,仿照東垣的半夏天麻白朮湯加加減減。
次方,竹瀝半夏(四錢),明天麻(錢半),枳殼(一錢),拌炒生於術(錢半),抱木茯神(三錢),廣皮紅(一錢),遠志(一錢),生薏苡仁(四錢),白芥子(五分),拌搗栝蔞仁(四錢)
白話文:
方劑名稱:次方
藥材:
- 竹瀝半夏:4 錢
- 明天麻:1.5 錢
- 枳殼:1 錢
- 炒生於術:1.5 錢
- 抱木茯神:3 錢
- 廣皮紅:1 錢
- 遠志:1 錢
- 生薏苡仁:4 錢
- 白芥子:5 分
- 搗碎栝蔞仁:4 錢
三診,連投兩劑,眩暈雖止,而氣弱神疲,肢懈無力,咳痰不爽,脈右浮滑沉弱,舌苔仍白而滑。治以益氣化痰,用六君子湯加竹瀝、薑汁。
白話文:
看了病人情況三次,連續開了兩次藥,雖然暈眩狀況已經停止,但病人還是覺得體力不足、精神疲憊、四肢無力、咳嗽有痰、咳不乾淨,脈象右邊浮滑,沉弱,舌苔仍然是白的且滑的。根據這些症狀,我用益氣化痰的藥方治療,包括六君子湯,加上竹瀝、薑汁。
三方,老東參(一錢),浙茯苓(三錢),姜半夏(三錢),炒廣皮(一錢),生於術(錢半),清炙草(五分),淡竹瀝(兩瓢),生薑汁(半小匙,和勻,同沖)
效果,連服四劑,諸證皆平,精神振作而瘥。
白話文:
三方,
- 老東參:1錢
- 浙江茯苓:3錢
- 姜半夏:3錢
- 炒廣陳皮:1錢
- 生於術:0.5錢
- 清炙甘草:0.5分
- 淡竹瀝:2瓢
- 生薑汁:半小匙(與其他材料混合均勻,一同沖泡)
廉按:濕為陰邪,病發徐而不急,今忽狀如中風者,由濕阻肺氣,氣鬱則逆,挾素有之痰飲,堵塞其出入之清竅,故昏厥而不省人事。方用宣竅開痰,當然中肯,妙在蘇合香丸之辛香開達,宣氣通竅,故能奏速功。接方仿東垣法,三方用和劑局方,亦皆適當。
白話文:
廉先生認為:濕邪屬於陰邪,發作緩慢而不急迫。現在患者突然像中風一樣,這是由於濕邪阻滯肺氣,導致氣鬱上逆,並與平時就有的痰飲結合,堵塞了氣息出入的通道,因此昏厥不省人事。治療方法使用開竅化痰的藥方,當然是切中要害。高明之處在於蘇合香丸辛香開達,能宣通氣息,疏通竅道,所以能迅速奏效。後面的藥方效仿東垣法,三方藥以和劑局方為準,也都是恰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