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名醫驗案類編》~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54)
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(54)
1. 陽虛傷寒案(內科)
袁桂生(住鎮江京口)
病者,駱達三,年約四十餘歲,住本鎮。
病名,陽虛傷寒。
原因,素稟陽虛,新感外寒而發。
證候,頭痛惡寒,飲食無味。
診斷,脈息小滑,舌苔滑白,病勢方張,慎防變重。
療法,姑用蔥豉二陳湯加荊芥、紫蘇,疏散風寒以表達之。
處方,鮮蔥白(四枚),淡豆豉(三錢),荊芥穗(錢半),紫蘇葉(錢半),姜半夏(三錢),廣橘皮(一錢)
次診,此藥服後,忽喘息不能臥,頭腦中覺熱氣上升,小腹左偏作痛,嘔吐痰水,畏寒,手指厥冷,脈息沉弱,蓋陽虛受寒之病,得發散而陽氣益虛也。其頭腦中覺熱氣上升者,腦力素衰,寒氣逼龍雷之火上越也。其喘息不能臥者,肺腎兩虛,不能納氣也。其腹痛嘔吐痰水者,寒氣內擾,氣血不能通調也。其畏寒手指作冷者,虛寒病之本相也。乃與理中湯合六君子湯加味。
次方,別直參(一錢),炒白朮(二錢),黑炮姜(一錢),炙甘草(八分),雲茯苓(三錢),姜半夏(二錢),廣橘皮(一錢),上猺桂(八分),東白芍(三錢),五味子(六分)
三診,服後喘吐俱平,腹痛亦止,能進稀粥半碗,但仍覺畏寒手冷,益信為陽虛矣。
三方,別直參(一錢),炒白朮(二錢),黑炮姜(一錢),炙甘草(八分),姜半夏(二錢)
四診,午後復診,則汗止安睡,手足俱轉溫矣。仍以前方,又進一劑。
效果,自是遂能進粥,遂以六君子湯、資生丸等藥,調養半月而痊。
廉按:傷寒當行發表者,必察其人本氣陰陽無虧,方可徑用。若真陽素虧,平日惡寒喜熱,慣服辛溫,大便溏滑者,此為陰臟,宜加附子、炮薑、黃耆、白朮於發表藥中,助陽御表,庶兔虛陽外越之弊。此案汗劑雖輕,幾致虛陽上越,變症蜂起,幸而改用溫補,得力在理中湯一方,能用仲景之方以鏟病根,獲效所以神速,雖小有風波,而終歸平靜。
白話文:
病人是駱達三,大約四十多歲,居住在本地鎮上。
病症是陽虛傷寒。
病因是他本身就有陽氣虛弱的問題,再加上新近受到外界寒冷侵襲而發病。
症狀表現爲頭痛怕冷,對飲食沒有興趣。
診斷結果是脈象微弱且滑,舌苔滑潤呈白色,病情正在發展,要小心防止病情加重。
治療方式是先用蔥豉二陳湯加上荊芥和紫蘇,來疏散體內的風寒。
處方是鮮蔥白四枚,淡豆豉三錢,荊芥穗錢半,紫蘇葉錢半,姜半夏三錢,廣橘皮一錢。
第二次看診時,服用上述藥物後,突然出現呼吸急促無法躺下,感到頭部有熱氣上湧,左側小腹疼痛,嘔吐痰水,仍然怕冷,手指冰冷,脈象沉弱。這是陽虛受寒的病狀,在發汗後導致陽氣更加虛弱。感到頭部有熱氣上湧,是因爲腦力衰弱,寒氣迫使龍雷之火上衝。呼吸急促無法躺下,是因爲肺腎兩虛,無法納氣。腹部疼痛並嘔吐痰水,是因爲寒氣內擾,氣血不能調和。怕冷手指冰冷,是虛寒病的基本表現。於是換用理中湯合六君子湯,並添加其他藥材。
第二次的處方是別直參一錢,炒白朮二錢,黑炮姜一錢,炙甘草八分,雲茯苓三錢,姜半夏二錢,廣橘皮一錢,上猺桂八分,東白芍三錢,五味子六分。
第三次看診時,服用藥物後,呼吸困難和嘔吐都已緩解,腹部疼痛也停止,能吃下半碗稀粥,但依然怕冷手冷,更確定是陽虛了。
第三次的處方是別直參一錢,炒白朮二錢,黑炮姜一錢,炙甘草八分,姜半夏二錢。
第四次看診時,午後再次看診,發現汗已停並能安睡,手腳都轉暖。繼續使用第三次的藥方,再服一劑。
效果方面,自此之後能夠進食粥品,再以六君子湯、資生丸等藥物調養半個月就痊癒了。
廉按:治療傷寒時,必須判斷患者本身的陰陽是否平衡,才能直接使用發汗療法。如果患者本身陽氣不足,平時容易感到寒冷喜歡溫暖,習慣服用辛溫藥物,大便溏瀉的人,這是陰髒體質,應該在發汗藥物中加入附子、炮薑、黃芪、白朮等,以助陽抵禦表面的寒氣,才能避免陽氣外泄的弊病。此案例中雖然使用的發汗藥劑較輕,卻幾乎導致陽氣上衝,各種併發症同時出現,幸好及時改爲溫補療法,理中湯發揮了重要作用,能使用張仲景的藥方剷除病根,所以見效迅速,雖然過程中有些小波動,但最終病情平穩。